八月初五的下午,朱标抽出时间与刘宽一起视察应天府工校。
直隶试办工校之事自五月份开始,至今已有三个月,算是步入正轨。
老朱如今对工匠很重视,虽然刘宽做事他放心,但还是让朱标视察一番。
刘宽自正月初八便开始筹办工校,而在他的计划中,应天工校将是未来大明最大的府级工校,甚至可以说是天下工校之典范,自是极为重视。
所以,应天工校是直隶诸工校中唯一一个新建校园的。
其选址在后湖(玄武湖)之北,与督察院、刑部、大理寺这三法司衙门相距不是很远。
应天工校落成后,朱标还是头回过来,当他驻马于工校大门外时,放眼望去不禁双眸一亮。
因为这座工校校园在建筑风格上要比天工院更偏向后世——天工院虽也是以砖石、水泥、钢筋等新建材建造而成,后面却又以木材等进行了偏向此时建筑风格的装修。
眼前这座校园却并未进行类似的装修。
比如面前的工校大门,便是有两座竖长八棱水泥柱为门柱,约莫需要三人才能合抱。
两根水泥柱间,则是两扇宽一丈、高一丈有余的大铁门!
可以看见大铁门下各安装了一组钢质滑轮,可以使大铁门轻易地向两边推开。
铁门并非封闭型,而是由钢铁铆接而成——此时没有焊接技术,偏偏刘宽一拍脑袋要铁艺大门,于是工匠们便使用了铆接技术。
汇聚于天工院的能工巧匠们可不是简单铆接,而是在上面铆接出了繁复的花纹。
有瑞兽花鸟云纹,也有匠人常用的各色工具,几乎堪称一件艺术品!
在大门正前方一丈多远的地方,南北向竖放着一座由水泥做原料的雕塑——看上去是由各类正做工的匠人排挤在一起构成。
雕像南北长三丈,东西宽三尺三,仅一人多高,正面从上往下雕刻着四个漆红大字——应天工校!
大门两侧又各有一扇耳门,与耳门相依的则是两座二层小楼房。
此时刘宽在一旁介绍道:“太子殿下请看,西边这座楼房是保安室,东边这座楼房则是门卫室。”
朱标嗯了声点头,目光却很快落在两根水泥柱子上雕刻的对联上。
“萃天地精华,溢彩流光,良木雕成天朝气象。”
“融古今技艺,龙纹凤饰,神工琢成上国风范。”
读出来后,朱标便笑着点评道:“这幅对联写得不错。”
刘宽听了高兴,“这是微臣根据印象中后世一副对联改编来的。”
朱标笑道,“看来妹婿还是有些文才的嘛。”
随后,刘宽与应天工校几位官吏便带着朱标进入校园。
如果是正常的园子,里面应该是亭台楼阁、假山溪泉、奇松怪石,五步一景,十步一观。
新建的国子监差不多就是这种风格,里面除了学生们练习骑射的校场(明初国子学生需练习骑射),没有特别开阔的地方。
而进入应天工校校园后,朱标发现这里虽然也种植有松柏之类的景观树,却大多成行成列。
水泥道路也大多修建得宽阔笔直,而非如园林小径那般弯弯曲曲。
花草台圃大多很低矮,往往会用不同花草在圃中排列成一个个字词,如“勤奋”、“自强”、“精益求精”等等。
假山、溪泉、楼阁这类景物也有,但较少,且周边相对空旷,倒是给人另一种建筑美感。
不过最吸引朱标目光的还是那几栋三层楼房!
就朱标所知,大明各类建筑高低都是有规定的,即便是国子监,要建这么高的建筑,也得禀报朝廷,获得批准才行。
应天工校这几栋三层楼房自然也是获得了批准的。
“殿下请看,东边这栋三层楼房名为‘慧文楼’,是工学生上文政、数学以及各匠科理论课的地方。”
“西边这栋则是工学生上室内手工课、实验课的地方,名为‘精工楼’。”
“慧文楼后面的两栋是学生宿舍,精工楼后面那一栋两层楼则是食堂,食堂后面的两排两层楼则是教职工宿舍。”
“教学楼东边这片水泥地和草地是给工学生们跑步、做体操的大校场。”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道:“跑步、做体操?”
刘宽解释道,“其实就是一种集体锻炼之法,一则可以让学生们锻炼出强健的身体,二则可以培养他们集体意识和协同合作的思维习惯。”
“后世的学校,除了大学,小学、初中、高中,都有类似的安排。”
朱标听了眼睛一亮,道:“听着似乎不错,妹婿为何不早说?此法可否向官学推广?”
刘宽想了想,道:“跑步、做操除了需要一片空地,没别的要求,应该是可以推广到官学的。”
朱标又问:“那咱们稍后可否看看工校学生跑步、体操?”
“工校跑步是定在早晨五点半,体操是定在中午十点多,都已经过了。不过,微臣可以让工校安排一场。”
刘宽说完,就对跟随在身边的几名工校官吏吩咐起来,当即便有人去办。
朱标叹道,“看来咱们此番还是打扰了工校的正常教学啊。”
应天工校校长李柏桥当即道:“太子殿下莅临,师生们本就该一起迎接,如今只是安排跑步、做体操,前后都无需半个小时,又怎称得上打扰呢。”
如今大明已经推行24小时制,虽然民间还未习惯,依旧多用十二时辰制,但朝廷各部门正式场合提到时间都开始用24小时制了。
待更加精密的钟表制作出来,刘宽还会让朝廷顺势推出时分计时制。
朱标听了李柏桥的话笑笑,便指向西边问:“那里是做什么的?看着似乎有点乱?”
刘宽笑道,“回殿下,那里是工校进行室外手工课、实验课的演练场。比如说砖瓦匠要练习盖房,肯定得在室外,又不能一堂课就建一栋房子,往往建一部分。”
“再有铁匠冶铁,也是在室外。其他各匠科需在室外练习实操的同样不少,所以那一片看着便很乱。”
朱标点点头,又问:“这应天工校校园似乎不小啊,具体占地多少亩?”
刘宽道,“目前仅占地三十七亩,不过将来直隶工校也会坐落于此,与应天工校并于一处,届时整个校园占地将多达上百亩。”
上百亩?
虽然不如现今的国子监占地大,却也没差太多。
朱标想象了下那场景,仿佛看到未来这里为大明培养出一位又一位杰出的工匠,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工业建设添砖加瓦,让大明更加强大富足!
接着,刘宽等人带着朱标前去演练场转了转,便有一位工校小吏过来道,“禀太子殿下、刘院正,学生们已经在大校场集合完毕,随时可以开始跑步、做操。”
“竟集合得这般快?”朱标一脸惊讶。
他感觉从方才刘宽安排人去准备,到现在还不到一刻钟呢。虽然学生们大多都在慧文楼上课,但去的人通知到一间间教室也需时间。
也即是说,学生们离开教室再到大校场集合的时间可能不到十分钟!
这个集合速度可比大明不少卫所军队都快了。
刘宽笑道,“工学生自来工校上课那日起,每天晨跑、做操都要进行两次集合,而今已练习了三个月,自然快得很。”
事实上,工学生刚来上学时还进行了十日的军训——这个刘宽都没提。
朱标顿时对工学生们跑步、做操之事更感兴趣了,兴致勃勃地道:“走,咱们速去观看。”
当朱标跟刘宽等人来到大校场的“点将台”时,便瞧见下方站立着一个个方队,约莫有五六百人的样子。
刘宽轻声介绍道:“殿下,应天工校目前有学生六百,分十五个班。学生年龄大多在八岁至十二岁之间。”
朱标仔细一看,果然发现学生们排了十五个方阵,点了点头便道:“让学生们开始吧。”
“是。”
随后,在校长李柏桥亲自喊话指挥下,六百名工学生先绕操场跑了五圈,而后重新集结排列,做操一遍。又在李柏桥的带领下,高喊了三遍“太子殿下安康”,这才一个班一个班地排队离场。
刘宽若有所思地看了四十出头的李柏桥一眼,心道:此人很想进步啊。
他并不在意,甚至觉得李柏桥想进步是好事——想进步,就得把工校办好,光钻营肯定是不行的。
“走,咱们再去食堂和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看看。”
“是。”
在朱标视察了食堂和几栋宿舍楼之后,便带着刘宽等人颇为满意的离开了。
路上,朱标提起另一件事。
“妹婿,再过旬日便是中秋佳节,之前咱们不是下载了不少视频吗,父皇希望能在中秋节再搞一次观影。”
刘宽对此早有预料,笑道:“微臣知道了,这几日便准备。”
···
···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十五。
下午。
当附近钟塔的水运机械钟表连续响了五下后,刘宽便带着朱蕙兰、苏采薇,女儿刘初雪、儿子刘平安,一起到宫中参与老朱家的中秋宴会。
说起来,苏采薇本不愿意去的,却又不希望刘初雪跟她一样留在府中,于是便硬着头皮来了。
当刘宽一家子赶到大善殿时,朱元璋、马皇后等都已经在里面等着了。
待宫人引领着刘宽一家子入座后,朱元璋便笑着道:“今日咱们还是先吃饭,吃完饭再一起看电影。”
说着,朱元璋目光便投到刘宽这边,问:“刘宽,此番可准备音乐了?”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