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是橡胶应用研究所来人,刘宽便大概猜到是什么事了。(上章已改)
他来到二院客厅,便瞧见一个年轻黑衣吏员颇为拘谨地坐在那里。
听声音见刘宽进来,这吏员立马起身作揖,“下吏橡胶应用研究所卢衡见过院正。”
刘宽也不做,直接问:“橡胶所出了何事?”
卢衡道,“回院正,是喜事——我们研制出了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橡胶电线!”
刘宽虽然对此事有所预料,可真听到切实的消息,仍很高兴。
自六月份探索舰队带着三万多斤橡胶回到大明,这些橡胶便被运送到京师,放到专门的仓库中存储起来。
随后刘宽提议在天工院下设立“橡胶应用研究所”,专门研究对天然橡胶的加工及应用。
老朱对此事自然无有不准,经费也是充足拨付。
而橡胶应用研究所成立后,刘宽主要交代下两个任务。一是研制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橡胶电线;二便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橡胶车胎、车轮。
探索舰队运回来的都是只经过粗加工的天然橡胶,其距离实际应用原本有颇多问题需要解决。
好在研究人员有刘宽给的指导资料,相当于按图索骥,研究进度自然大大加快。
即便如此,橡胶应用研究所能在半年不到的时间中,就研制出合用的橡胶电线,也是有些出乎刘宽意料的。
但念及今日冬至,天工院下大多数局、所也都放假了,可橡胶应用研究所的人却还在工作,刘宽便知道该所能如此快完成一大任务绝非侥幸。
“确实是喜事。”刘宽笑道,“你且在此稍待,我跟家中交代一番,便去你们研究所了解情况——你们所大使王光钦在的吧?”
“在,当然在。”
王光钦既是该所主官,也是研究橡胶应用问题的主力——王光钦也是这几年刘宽挖掘出的科研人才,虽然在天赋上没有李涉、郭天问那么突出,但做事十分严谨,人也很勤勉。
而橡胶的应用研究不需要多么高的天赋,反而需要繁复而严谨的试验,正适合王光钦这种人才去做。
橡胶应用研究所也在石灰山一带——明初南京这边既没什么百姓居住,附近又是天子亲军大营,方便军队对研究所就近保护,确实是建立研究所的好地方。
刘宽到来后,便被王光钦领着进入了实验室中。
只见实验室中布置了好几条橡胶电线,一端都连接到另一间房中的畜力发电机上,另一端则连接着几个碳丝电灯和一台很原始的电风扇。
王光钦已是四十出头的年纪,为了方便动手实验,他头上戴着高帽唐巾,一身窄袖常服,虽然就时人眼光来看有些古怪,但在刘宽眼中却很干练。
在刘宽打量着实验室中的线路时,王光钦解释道:“其实这橡胶电线我们几日前便研制出来了,只是需要进行各种实验,以测试其性能是否符合基本使用要求。”
“如今各项测试都已经完成,只剩这最后一项使用寿命的测试,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刘宽听了点点头,问:“眼前这些橡胶电线已使用多久了?”
“回院正,已昼夜不息使用三日夜有余了。”
刘宽在实验室中走了一圈,嗅了嗅,没闻到橡胶的焦糊味儿,心里已经认可了王光钦等人的研制成果。
待拿起连接电风扇的一段电线,感觉不到发热,他心里就更满意了。
说起来,这些橡胶电线并非纯粹由橡胶和铜线制作的,还使用了此前电器研究所那边研制的电线成果,即一种由橡胶、丝、棉、纸等物质复合而成的绝缘材料。
所以,眼前这些橡胶电线实际有两层绝缘体包裹——第一层复合材料因需要包裹铜线,因此绝缘性更好,也更加耐高温;第二层复合材料则以橡胶为主,更具韧性,还有一定防冻性能,绝缘性则相对较差。
这种相对成熟的电线设计,也是刘宽对这些电线的信心来源之一。
视察完后,刘宽便对王光钦道:“这种电线使用寿命实验可以继续,不过你们已经可以着手研究规模化生产工艺了。”
“若是能赶在过年前,生产出一批橡胶电线,便可联合电器研究所那边,给皇宫安装上电灯!”
“等到来年,兴许便可以给京师各官衙也装上电灯,让咱们大明君臣都不必再受灯烛烟熏光微之苦!”
“甚至将来电线、电灯相关的科技和生产工艺成熟后,还可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令大明千家万户都在夜里亮起明亮的灯光!”
王光钦等人听了刘宽这番话,都不禁目光明亮,露出神往、振奋之色。
原本还有几个研究所的人为休沐日上职暗暗抱怨,此时却是一点儿怨气都没有了,恨不得撸起袖子再干个三天三夜。
王光钦更是拱手道,“院正且看着吧,我等定竭尽全力,争取尽快研究好生产工艺,让陛下和诸多同僚乃至百姓都尽早用上电灯、电线!”
刘宽先点了点头,随即却道:“能赶在年前完成此事自然最好,但你们也不要有太大压力——不论是实验还是生产之中,都需以安全为要。可记住了?”
“是,下官谨记!”
随后,刘宽又视察了橡胶应用研究所的其他几个项目——主要就是轮胎研究项目。
天然橡胶需要经过硫化才能拥有轮胎所需要的性能,需要进行的实验更多。再加上研究所之前将橡胶电线当做主要研制项目,橡胶轮胎的研制自然进展缓慢很多。
来到另一个实验室中,刘宽看到了近段时间研究所在这方面的成果,一种实心橡胶轮胎。
王光钦道:“如果马车装上这种实心橡胶轮胎,肯定走得更快,能运载更多货物。”
“但是这种轮胎很容易坏掉,而且损坏部分稍大,就难以修复使用了。”
“目前咱大明的橡胶又需要从美洲采割,价格昂贵,所以这种类型的实心轮胎很难大规模使用。用院正您的话来说,就是性价比太低了。”
“那就继续研究。”刘宽笑道,“反正咱大明如今也不急需提高马车的性能——之前的铁皮木复合轮胎都用了上千年,也不在乎再多用几年。”
王光钦明白刘宽的意思。
电线是大明之前没有的东西,自然是早一日投入实际应用,便早一日给大明带来很大改变。
而橡胶轮胎则只是让车轮变得更好而已,重要性和研制的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
···
···
时间一晃,又过去一个月,到了洪武十九年的年底。
大明朝廷各衙门在封衙前反而更加的忙碌了。
这日,朱元璋在奉先殿一边批阅奏本,一边听朱标汇总大明今年的财政情况。
“今年除湖广、苏淞常在秋季出现水灾,河南西部春夏出现旱灾外,其他地区并无对粮食产量有较大影响的灾害。”
刘宽来大明近五年,可不只是工部受到了他影响,整个大明朝廷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譬如朱标,放到以前,他是绝不可能用如此浅白通俗之语向老朱做汇报的。更别说,他话语中还带有不少后世词汇。
可此时,不论是老朱还是朱标自己,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
“湖广、苏淞常虽有水灾,但因过去几年利用水泥增修了很多沟渠、堤坝,百姓实际受灾并不严重,粮食也减产不多。”
“河南西部之旱灾,亦受益于地方增修的沟渠,只减产两三成。”
“旱灾之后本有蝗灾,但地方官府按照朝廷指示,充分发动百姓,动用多种方法预防蝗灾,因此旱灾之后并未有蝗灾爆发。”
“再加上今年东藩岛、吕宋都司军屯及民屯皆获得了大丰收,故今年大明从十五大行省、七大都司(美洲两大都司未计算在内),通过夏税秋赋等各种税收项目,总计征收得粮食三千九百一十八万石有余!”
听到这里,朱元璋批阅奏本的手都不禁停了下来,嘴角难以控制地露出笑容。
这可是接近四千万石粮食的实物税收啊!
他可是记得,在刘宽刚穿越来的洪武十四年,大明总税收才两千六百多万石粮食而已。
短短四五年,竟增加了三分之一还多!
虽说这里面有大明拿下了云南、偭北、辽东,又在东藩岛、吕宋岛屯田的缘故,但和他这几年根据从刘宽这里得到的启发,更改各种内政策略,也脱不开关系。
所谓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而自古以来,皇帝谥号为何“文”要尊崇于“武”,也正说明文治比武功更难达成。
他能够用短短四五年,便达成令朝廷税收的粮食增加三分之一还多的成就,想不高兴都难。
更何况,如今以田赋为主要来源的粮食只是大明财政总收入的一部分。
第一更。
【历史上洪武朝后来财政收入中粮食实物稳定在三千万石左右,所以文中采取了的近四千万石的数据。】(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