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沉吟着道,“据我所知,这几年各地出现了一些模仿《自然科学》的刊物,但品质大多低劣,有足够价值的寥寥无几。”
“而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一份《自然科学》期刊,在当下其实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准备办理一份关于海外地理、风物的杂志,计划取名为《海外风物》,你觉得如何?”
许臻听了嘴角微动了动,随即笑道,“这名字与《自然科学》一样,言简意赅,颇有大道至简之感,自然是好的。”
“哈哈哈,”刘宽看出许臻有点言不由衷,笑了声便解释道,“其实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将来要办的《海外风物》,我都不希望其文章太过深奥,乃至晦涩难懂。”
“尤其是《海外风物》,将以介绍海外的地理、诸国历史、风俗人情、地方特色物种等为主。”
“相关文章将很浅白,务必要让识地字的百姓都能看懂;即便是不识字的,也能听到就懂。”
“因为,我办这《海外风物》,便是希望以此刊物让平民百姓了解海外,开阔见识。”
许臻当即拱手道,“东家志存高远,属下佩服,定用心助东家办好这份刊物。”
刘宽道,“《海外风物》期刊的办理不必着急,可以待你们熟悉了《自然科学》的办理后,再招几名有志于此,又在这方面有足够才能、见识的编辑,专门负责办新刊物。”
“是。”
随后,刘宽又询问了一些杂志社的庶务情况,查看了下各院子、库房,这才带着随从、护卫回府。
才进入府中,便有下人向他报喜。
“恭喜老爷,二夫人有喜了!”
刘宽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就加快脚步,来到中院。
进了屋,便见朱蕙兰、苏采薇正坐在偏厅说话,两人皆面带笑容,尤其是苏采薇,喜悦溢于言表,身上的母性光辉彷如实质。
不待两人起身,刘宽便急着问,“采薇,你有喜了?”
苏采薇微笑颔首。
朱蕙兰则笑着道,“下午采薇有些不舒服,便从医学院叫来大夫查看,这才得知有喜。”
“大夫怎么说的?采薇身子还好吧?”
苏采薇道,“谢老爷关爱,大夫说一切都好,只需正常养胎即可。”
说起来,苏采薇对再度怀上之事是真的高兴——她已经二十六七了,在此时已经算是大龄女子,甚至再过几年都是能当奶奶的年纪了。
因此之前她一直担心日后没有再怀上的机会。
偏偏刘宽说为了她身体着想,之前几年行房事时总是故意弄在外面。到了去年冬季,经她好一番劝说,这才改了主意,尝试与她再生一个。
俩人辛勤努力数月,终于是有了成果。
刘宽过去握住苏采薇的手,道:“你既怀了孕,就莫要为府中事务过于操劳了,多交些给下人们做,或是让蕙兰分担一些。”
苏采薇点头,“妾身明白。”
朱蕙兰也道,“夫君放心,我与采薇都不是第一回,知道怎么养胎。”
当晚,刘宽与朱蕙兰同房。
然后便被她死死纠缠。
“夫君,我也要再生一个。好不好嘛~”
朱蕙兰难得撒娇,让刘宽打了个寒颤,忙道:“行,行,咱们生。”
“那你从今晚开始就要努力一些咯。”
刘宽心里其实也有跟朱蕙兰再要一个的冲动,却故作无奈,道:“行,我一定努力。”
“那咱们开始吧。”
“这么快?”刘宽讶异,“才上床,我还想看会儿书呢。”
朱蕙兰粉拳捶了刘宽胸口一下,哼道,“看什么书,书有我好看么?”
说完,她便夺过刘宽手里的书,直接扔到了帐外···
···
洪武二十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朱元璋发布圣旨,发四路大军,北伐残元!
徐达以太傅、右柱国(右为尊)、太子少傅、军机大臣、魏国公的身份,再挂征虏大将军印,前往北平坐镇,总督四路大军北伐。
原历史上,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发而亡,享年仅五十四岁。
背疽在此时本是险症,初发时因在背部,人不易觉察。而真正引起病人重视时,往往已情况严重,难以治疗。
故而历史上,即便以徐达的身份,也因背疽而死。
至于野史之中,说什么朱元璋故意赏赐徐达烧鹅,致其背疽发作而亡,纯粹是胡扯。
其一,彼时朱标尚在,朱元璋并不担心开国武将将来成为威胁新帝的祸患,根本没必要除掉徐达。
徐达、汤和两人既是朱元璋左膀右臂,又是早年的好兄弟,自大明建国后,基本上两人都是一个在外领兵,另一个必然戍卫京师,可以说是朱元璋稳坐天下的保障之一。
岂有自断臂膀之理?
其二,就算背疽禁食烧鹅,难道恰好吃一只烧鹅就死了?所以,朱元璋要用赐烧鹅搞死徐达,必须隔三差五就赏赐一只——这种方法既下乘,又不保险。
看朱元璋后来杀傅友德、冯胜等开国大将就知道其风格——派人直接叫到宫里,问一句诛心的话,然后就杀了,干脆利落,怎会用那种不靠谱的阴谋诡计?
在这一时空,刘宽自是早早告知了老朱徐达的死因。
再加上老朱如今很重视医学,因此徐达的背疽之症没出现前,就让御医给预防了。
徐达在得知自己历史上的死因后,便在御医建议下改变了生活习惯。少吃重油盐的荤食,多吃清淡素食,勤洗澡,还定期去泡温泉。
故而到了洪武二十年,年五十六的徐达虽较以前清瘦了些许,却没得什么病,且精气神也比前些年更好了。
此番北伐,大明发动了几十万卫所军,若算上征发负责后勤运输的民夫,则可称发动了上百万大军。
如此众多的人马,如此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也只有多次统领超十万大军的徐达去坐镇北平,就近掌控局面,才能让朱元璋放心。
除了徐达这位征虏大将军,朱元璋所任命的四路主将也都赫赫有名。
北平这一路的主将为颍国公傅友德,左右副将为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左右参将为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
辽阳这一路的主将为永昌侯蓝玉,左右副将为武定侯郭英、延安侯唐胜宗,左右参将为凤翔侯张龙、靖宁侯叶升。
太原这一路的主将为长兴候耿炳文,左右副将为江夏侯周兴德、平凉侯费聚,左右参将为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
西安这一路的主将则是宋国公冯胜,左右副将为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乐浪侯濮英,左右参将为全宁侯孙恪、会宁侯张温。
其中北平、西安两路兵马为主力,实际各有十二万明军、十万明军。
太原、辽阳两路为偏师,实际各有八万明军、六万明军。
也即是说,此番北伐,大明实际出动了三十六万官军——大部分是卫所军,但也有部分天子亲军、亲王护卫军。
这个数目相较于大明前几次,尤其是洪武十四年那次北伐,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出太多兵马。
但别忘了,如今的明军战斗力绝对比五年前要高出一大截。
一则,如今明军的鸟铳、火炮装备率已经极高——而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披甲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里的甲可不是指纸甲、布甲、皮甲,而是指铁甲!
二则,如今明军待遇相较五年前也略有所提升,甚至军队将士识字率、文化都因大办识字班而显著提高。
这两种变化,可谓是让大明军队的战斗力相较于五年前产生了质的变化。
徐达、傅友德、冯胜等大将甚至曾说过,若率领如今的明军,他们可以打赢两三倍乃至更多的五年前之明军!
···
因大明如今内有锦衣卫、外有光明卫,再加上户籍制度严格,所以北元的暗探在大明境内几乎寸步难行。
再加上北元朝廷依旧腐朽,内部有诸多斗争,故而对大明这边的变动并不敏感。
不过此番明军四路北伐,除动用了三四十万正规军外,更征发了大几十万的民夫,动静实在太大。
至二月初五,暂驻于捕鱼儿海(贝尔湖)附近的北元朝廷(北元朝廷是流动的)好歹是获知了明军北伐的消息···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