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齐王的泼天大功,老朱问计安草原【求追订】

    元军护卫精骑的动向很快被携带千里镜的唐胜宗得知,当即下达了一系列应对的命令。

    只见随着几名传令兵奔走,原本成波浪状散布在北方大一片草原上的明军骑兵顿时向唐胜宗将旗所在靠拢,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形成一个针对元军的弧形半包围圈。

    唐胜宗作为左翼骑兵都指挥使,此番麾下有近万明军骑兵,又有楚王、齐王的两千护军精骑,兵马数量相较于北逃的元廷精骑占据优势。

    且明军兵甲精良,士气高昂,还有一手专门用于对付蒙古骑兵的底牌。

    因此他只怕元廷北逃之众遇到他后四散奔逃,这样他便是兵马、战力占优势,想要俘虏或斩杀人群中的元廷君臣也得看运气。

    而今北逃元军竟要正面突破,他求之不得!

    骑将从来没有居后指挥的说法,故而当命令传达下去,各部骑兵变幻好阵型后,唐胜宗当即举起铁枪,大声高喊:“大明必胜!”

    上万明军跟着高喊:“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声音刚开始有点不整齐,但到了后两遍却是整齐、高亢无比,响彻云霄!

    “冲!”

    唐胜宗大喊一声,长枪一指,带着数百亲兵当先冲锋!

    此时七八千元廷护军精骑已冲到了三四里外,听见明军骑兵响彻云霄的喊声,都心中一凛。

    但到了这步,他们都知道,再想绕道逃跑已经晚了,唯有正面突破明军的阻拦,才是生路。

    “乌拉!!”

    一员员元廷护军勇将大声高喊,企图提振己方士气。

    这种方法还是有些作用的,在与明军骑兵接触前,元军精骑“乌拉”的喊声已经响成一片,气势颇为惊人。

    他们仿佛找回了百年前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时的无敌之感,势要将面前的明军骑兵碾成粉碎!

    然而很快他们便遭到了意料之外的重大打击。

    明军骑兵骑射不如他们,以往野战大多是靠步骑配合,来进行围杀。

    此番明军只有骑兵,想要与他们接战,就必须挨上至少一轮箭雨方可。

    然而当他们的箭雨落下时,却几乎都被明军盔甲弹开或挡下了——明军骑兵甲胄之精良、披甲率之高超乎了他们的预料。

    说起来,元军骑兵此时似乎该用昔日先祖蒙古骑兵的曼古歹战术。

    即以轻骑兵吊着明军骑兵跑,边跑边射杀敢追击的明军。若明军不追,他们再靠近了射箭。

    其实就是一种放风筝的战术。

    然而这种战术说起来简单,要操作却颇难——不仅对骑兵的骑射技术要求极高,也对骑将的指挥能力要求极高。

    如今即便是这些元廷护军精骑,也玩不好这种高端战术。

    另外,这些元军精骑当中可还有天元帝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十好几个骑术一般的元廷重臣。护军以保护元廷君臣为主要任务,不可能抛下元廷君臣去玩儿曼古歹。

    最后,明军是呈半包围状迎上来的,明显也防了他们一手。

    总之,在各种因素下,七八千元廷护军精骑被迫跟明军骑兵来了一场正面交锋。

    一轮箭雨无果,元军便来不及射出第二轮箭雨,只能凭着马速冲上去,与明军短兵相接。

    然而在距离十几步的时候,最前面的一批明军忽然从马上提起了一杆杆半长不短的火铳!

    这是京师枪炮厂近两年为骑兵生产的骑枪,实际是一种燧发霰弹枪!

    嘭嘭嘭···

    当明军的霰弹枪打发时,已经距离最前面的元军十步不到,也就是十来米的距离。

    一发发散弹当面打来,直接把元军冲在最前面最勇猛的这批骑兵给打懵了。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一阵火铳响,便身上多处疼痛,在战马凄厉的嘶鸣声中落了马!

    前锋突遭重挫,让元廷护军精骑士气大跌。

    明军骑兵则士气再增,高涨无比!

    “杀!”

    成片的喊杀声中,一个个元军被明军斩落下马。

    见状不妙,不知何时已经吊在冲锋队伍末尾的天元帝父子三人带着几十名侍从,竟偷偷地转弯向西边跑去!

    本就士气低迷的元廷护军瞧见这一幕,立马一点士气都没了。

    “陛下跑了!”

    “败了!”

    “快逃啊!”

    后面的元军中不断有人大喊起来。

    于是才与明军接触不到十息的元军顿时溃了,队伍仿佛遭受重击的雪雕,崩解散开,向四面八方逃去。

    唐胜宗瞧见这一幕差点没忍住破口大骂——他万万没想到,这些元廷护卫精骑这么不经打,才跟他们接触就溃了。

    局面一下子变成了他所不希望看到的那种情况。

    眼下要俘虏鞑子皇帝,就只能看运气了···

    朱榑率领一千护卫骑兵在左翼,也就是西边。

    原本他们这边要较晚跟元军接触,朱榑还因此有些不高兴。

    可瞧见元军很快溃散,并且有一小股甲胄华贵之人向西边逃跑,他顿时乐了。

    他手一指道:“那伙人当先逃跑,又甲胄不凡,定然身份不一般,说不定元帝就在其中!随孤冲,若抓到元帝,人人皆有重赏!”

    一千齐王护卫精骑本就兴奋,听了这话就更兴奋了,当即拥簇着朱榑去拦截最西边那股几十人的“元军”。

    天元帝没想到他这么倒霉,前面都打上了,他这边逃跑还能被人注意到。

    他下意识控马向远离明军的方向跑,他两个儿子也是如此。

    可惜他骑术寻常,纵然胯下是宝马,还是迅速被明军接近。

    这让天元帝急得猛抽胯下宝马。

    谁知宝马有脾气,被狠抽几下后,竟减速、“刹车”,忽的人立而起,将天元帝抖落下去!

    “陛下!”

    一部分侍从下意识停下。

    天保奴、地保奴相互看了眼,却是默契地各带了部分侍从分头向别处逃。

    天元帝摔得七荤八素,起身看到一侧宝马,气得抽出佩刀就要将之斩杀。

    却被人一箭射掉了佩刀。

    “此马迷途知返,临阵投了咱大明,可是咱大明的功臣,你可别想伤害它!”

    天元帝扭头一看,便见一大群明军骑兵冲了过来,将他们团团包围。

    为首青年气宇轩昂、面带笑意,却又神情倨傲,正是大明齐王朱榑。

    “你可是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朱榑压住激动地心情,以防万一地问了句。

    天元帝担心被人随便一刀砍了,当即点头道:“朕是。”

    朱榑顿时皱眉,“谁让你称朕的?如今普天之下只有我父皇一人可称朕!”

    天元帝觉得很屈辱,想要反驳什么,可顾及性命安危的情况下,只能赔笑点头道:“阁下说的是,是···是我口误了,我改。”

    “这还差不多。”朱榑点点头,“我乃齐王朱榑,你被我俘虏了。”

    天元帝当即作揖,“原来是大明齐王殿下,怪不得如此勇武,失敬失敬。”

    朱榑笑道,“你倒是挺会说话的嘛,既然态度这么好,我就不绑着你了——来人,扶脱古思帖木儿上马。”

    就这样,天元帝被朱榑的护卫扶上马,“拥簇”起来。

    不多时,有两名护卫军骑将过来,却是抓住了没能逃走的天保奴、地保奴。

    得知这两个少年是天元帝的儿子,朱榑更高兴了,坐在马上忍不住哈哈大笑。

    “孤居然一战抓住了脱古思帖木儿父子三人,此大功泼天,累功至指挥同知肯定是没问题了。”

    “孤封藩海外,指日可待呀,哈哈哈!”

    ···

    ···

    洪武二十年,二月二十九,京师。

    几名天子亲军中的骑兵手持露布,从仪凤门入城,便开始沿街奔喊。

    “大捷!”

    “和林大捷!”

    “二月十八,颍国公克残元都城和林,俘虏数万,牛羊马匹等不计其数。残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率部投降!”

    只见街道上行人及店铺掌柜、伙计,听到捷报都没怎么惊讶,很多掌柜更是淡定的吩咐伙计,“咱大明又获得一场大胜,看来平定草原指日可待,去放挂鞭庆祝一下。”

    伙计都不用去买鞭炮,因为店内早就备有。

    自二月初明军北伐残元以来,四路大军相继传回捷报,可谓捷报频传。

    就连那残元的天元帝及其嫔妃、皇子,乃至元廷诸多文武大臣都被明军俘获,像什么下应昌、克和林、破瓦剌,自然便难以让京师百姓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不过依旧人人喜悦。

    当报捷的骑兵过后,一时间大街小巷都放起了鞭炮、炮竹等,上至官绅富贾,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

    皇宫奉先殿内正在进行一场重要会议。

    与会者除了在京师的李善长等军机大臣,还有几位阁臣,以及吏部、户部、财部、兵部、礼部这五大部尚书。

    然后就是太子朱标与科技伯刘宽了。

    刘宽的参与,众臣虽觉意外,却又觉得很正常。

    傅友德所部克和林的消息朱元璋早就知道了,因为露布传捷之事就是他下令安排的。

    此时,朱元璋高坐龙椅上,扫视众臣,朗声道:“和林既克,这大草原上便再无残元的城池或永久营地了。”

    “不过元廷直属各部以及西边的瓦剌诸部虽都被咱大明击破,却并未完全消灭——彼辈逃散颇多,若是放任不管,只怕几年后便又成北疆祸患。”

    “朕欲彻底平定草原,故而此番不仅要草原游牧各部族或降或灭,还要在草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使草原再不为咱大明北疆祸源。”

    “诸位皆咱大明的智谋之士,都说说吧,此大计该如何完成?”

    说完,朱元璋便先看了李善长一眼。

    却见李善长虽站在那里,却半闭着一双老眼,昏昏欲睡,似乎精力不济的样子。

    他皱了皱眉,却也没说什么,旋即看向朱标、刘宽等人。

    朱标首先开口道,“父皇,草原乃游牧之地,故只要草原在,游牧部族便消灭不尽,哪怕是移民汉人过去,也要以游牧过活,时日一久,迁徙过去的汉人便会成新的游牧部族。”

    “故儿臣以为,欲在草原建立稳固统治,不再减游牧诸部之人丁,亦不再迁徙汉民,而在如何收拢人心,归化诸胡!”

    朱标这番话十分符合儒家的王道、教化仁义之思想,因此几位阁臣、尚书听了大都点头,露出赞许之色。

    朱元璋则道,“你所言倒是有些道理——但诸胡畏威而不怀德,若仅施德化,只怕不够妥当。”

    说到这里,老朱明显想有人接下他的话,谁知阁臣、尚书们都好像没理解他意思一般。

    这让老朱微恼,遂直接看向刘宽,问:“刘宽,你觉得呢?”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