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吧,这后世新朝建立前究竟是个什么背景?”朱元璋平静地问。
马皇后、朱标、朱棣、朱雄英等亦好奇地看过来。
刘宽道,“这事还得从满清入关夺了天下说起——其以不足百万之族众统治以汉人为主的数万万百姓,便将防范汉人当做统治第一要务。”
“为防范汉人,清朝不仅全盘继承了大明时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度,甚至将其朝着固化读书人思想的方向去加强、完善。”
“等等。”朱元璋忍不住打断了刘宽的话,“咱当年将八股文定制加入科举选才制度中,虽有以此选拔忠君爱国之才的想法在里面,却也没你说的这么···不好吧?”
言语间朱元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最后只能用“不好”一词形容。
刘宽道,“陛下莫非忘了?微臣曾说过,在您之后,大明历代君主中有不少对科举制度、内容作了更改,所以历史上大明中晚期的科举已与明初多有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对八股作文更加看重。”
朱元璋皱了皱眉,道:“你接着讲。”
刘宽道,“清朝除继承了以八股文为主的科举制度外,还大力推崇儒家理学思想——其实儒家理学在大明中晚期就已经有些没落了,不如后来兴起的心学受欢迎。”
“在后世看来,儒家的心学要比理学更能启蒙人之思想,甚至有人认为其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成为西方文艺复兴那种近代工业革命的启蒙思想。”
“可惜经历明末乱世,心学在中国彻底式微,后来更是被清廷和理学打压,几乎销声匿迹,反倒是被日国吸收接纳,为日国后来的明治维新打下了一定思想基础。”
听到这里,老朱与朱标等皇子不禁面面相觑。
随即朱标忍不住问,“妹婿,明治维新指什么?”
刘宽道:“历史上,西方国家借着工业革命大发展,拥有了强大的国力、军事实力,便连新兴的白头鹰国都不例外。”
“当这些西方列强来到东方侵略各国时,各国皆有触动,并作出一些革新乃至改革。”
“其中又以日国改革最大、最为成功——他们推翻了幕府统治,帮助日国明治天皇重新获得权力,又以皇权自上而下的进行近代化改革,在短短一二十年内大大提升了国力,甚至追赶上了西方列强。”
老朱等人听得又是一阵讶然,却是没想到如今任大明揉搓的日国在后世竟有这般机遇和魄力。
刘宽则接着道,“陛下可记得微臣曾放过一个以清末维新运动为内容的视频?里面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实就是看到了日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想要模仿借鉴。”
听此,朱标忍不住道:“这么看来,心学相较于理学确实更容易促进改革。”
老朱没吭声——他是比较看重理学那一套三纲五常说法的,刘宽来了后,他对这套说法的看重虽有所减轻,但并没直接摈弃的想法。
“除了大兴易于固化阶级与思想的理学,清朝还在基础教育方面做文章——他们明面上也宣传重视教育,可办的官学、私塾却还不如大明时多。”
“须知,大明人口最多时,也就将近两亿而已,而清朝人口最多时却有四亿多。”
“根据后世人的统计和估算,清末时中国人的识字率大概只有5%,而后世推算的明朝识字率则在10%至30%之间。”
听到这儿,不论老朱、朱标还是那些嫔妃乃至刚懂事的皇室少年,都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神色。
朱樉更是直接拍起了老朱马屁,“都是因为父皇建国之后便大肆兴办官学、推行教育,如此咱大明教育之功才能名传后世!”
老朱捋着胡须道:“最高也才百分之三十而已,跟后世全民识字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朱檀也跟着拍马屁,“百分之三十那是后来历史上的事,依儿臣看,这几年父皇除更加大力地兴办官学外,还让卫所及地方官府兴办成人识字扫盲班,如今大明百姓识字率说不定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了!”
老朱原本就是故作谦虚,如今脸上的得意之色更掩饰不住了。
倒是朱标关注点不同,道:“这满清对教育如此不上心,看来确有愚昧百姓之意。”
刘宽赞道,“太子殿下睿智,清廷就是这般用心。除了在思想方面,清廷担心汉人发挥出人数优势,还阻碍火器发展。”
阻碍火器发展?
老朱、朱标、朱棣等听了都是一愣。
“清朝号称圣祖的康熙帝在位时,曾有位叫戴梓的汉人大才喜研火器,发明了一种连珠铳,被认为是后世连发步枪乃至机关枪的原型。”
“康熙表面上龙颜大悦,实际却将这种火器束之高阁,并不许戴梓继续研究下去。”
“之后戴梓因又研发出了子母冲天炮,遭到当时在清廷做官的西夷教士南怀仁嫉妒,加以陷害。”
“康熙明知戴梓是被陷害的,但还是将其发配到沈阳给披甲人为奴,令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听到这里,朱棢忍不住道:“那什么康熙莫非是傻子?他们清国也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吧,竟不知重视火器?”
不用刘宽解释,朱棣便道:“三哥没听明白么?清廷并非不知,而是认为火器发展下去不利于控制汉人。”
刘宽顺着这话道:“燕王殿下说的没错——不论是骑兵还是弓兵,都需要常年累月的训练,且游牧民族天生就拥有训练骑射的环境。”
“而一个火枪手,只需训练两三个月便能用于作战,甚至于从未打仗的少年,只要知道如何打发火铳,就能轻易杀人。”
“从这点来看,人口众多的汉人在使用火器方面显然是占优势的,尤其是汉人中还有很多能工巧匠。”
“所以到了清朝另一位所谓的圣君乾隆后,清国国内及周边有威胁的敌对势力几乎都被他们压服之后,便故意通过宣传让人们忽略火器的重要性,反说满清是靠骑射得的天下。”
“而事实上,明末时清国若非得到了大批火器及能工巧匠,根本就占据不了中原。”
顿了顿,刘宽又道,“另外,这乾隆帝当时还与西方法国君主多有书信往来,知道西方正在爆发工业革命,甚至通过西夷传教士见识了许多西方科技造物,如高倍望远镜、蒸汽机、先进的纺织机等。”
“可他担心中国发展工业后汉人难以控制,便故意将这些科技造物称作奇技淫巧,或封存宫中束之高阁,或只供他一人玩耍。”
砰!
一声闷响,却是老朱摇着头拍了交椅扶手。
“这个乾隆当真是既自私又短视——他只看到发展火器、科技不利于清廷压制汉人,难道就看不到西方列国在迅猛发展,将来可能威胁到中国?”
朱标道,“儿臣以为,这乾隆只怕并非短视,而是极为自私,选择牺牲中国之未来换取清廷的一时安稳统治。”
刘宽这时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容,道:“陛下、太子殿下可知,乾隆这套愚民宣传不仅愚弄了中国读书人与普通百姓,也愚弄了后来的清朝君臣。”
“到了清朝末年,上至皇帝,下至官吏,竟真以为他们祖先是靠弓马得的天下,变得轻视火器、依赖骑兵。”
“清末鸦片战争时,清国还在用明末清初时的老旧火铳、火炮,且火铳炸膛率极高,火炮亦多锈蚀不能再用。”
“后来他们用上万骑兵去冲击英法二夷的火器化军队,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之后,自然要向西夷低头,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国土、赔偿银子给西夷。”
“清末与西夷发生几次大战,情况大抵与此类似。后来与日国大战一场,同样以失败告终,被迫割地赔款,从此彻底被撕下了大国脸面。”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清廷为了维护其统治,除了满足权贵、高官及地主士绅阶层奢靡的生活,还要讨好西夷列强,于是变本加厉的压迫老百姓。”
“陛下是元末乱世的,但元末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只是那些蒙古权贵以及助纣为虐的汉人士绅豪强。”
“可清末压在老百姓头上的,除了满清权贵和助纣为虐的汉人士绅豪强,还有西夷列强,乃至日国人,由此可知当时百姓日子多么难过。”
说到这里,刘宽才算是将之前那些视频的大背景交代大半。
朱元璋回忆起他在元末参加红巾军前的经历,慨然道:“如此情况,清末之百姓确实比元末更苦。”
朱雄英此时忍不住问:“老师,清末百姓既如此苦,如何能活得下去?甚至还有四亿多人口?”
刘宽道:“其一,清朝中晚期时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农作物在中国已基本推广开来,百姓可种植的粮食种类增加了不少,对抗饥荒的能力更强。”
“其二,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百姓五六百年的努力,西南得到了更大的开发,西北资源亦被利用得更干净。”
“你们应该对之前一些视频中西北早期的黄土、戈壁、沙漠印象深刻吧?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清朝形成的。”
“有这两大原因,清朝时才能养活四亿人口——不过,根据后世研究,清朝时咱们中国人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最显著一大特征就是平均身高的降低。”
平均身高降低?
老朱一家子再次感到讶异,没想到这事儿还跟身高扯上了。
刘宽本就是信马由缰地讲,便也不保留,微微一笑道:“微臣来此五六年,其实发现,此时咱们汉人身高不算矮。虽未进行过统计,但估摸着应该在一米七左右。”
“但到了大明中晚期,咱们汉人平均身高可能就降低到了一米六五左右。”
“而在清末,汉人的平均身高可能只有一米六出头,女性更是只有一米五出头。”
一米六出头?一米五出头?
朱雄英、朱檀等曾在或还在大本堂的,自是知道这数据是个什么概念。
至于老朱、朱标同样知道这数据的概念,便是朱棣也是知道。
此时他们相互看了看,朱棢、朱棣甚至站了起来感受下自身身高——这两位都有近一米八的个子,比刘宽还高!
至于老朱的其他皇子,也没几个矮的。
普通百姓虽然不如他们高,但要找一些一米七以上的也不算难。
于是他们便更深刻理解到,全国男子平均身高降低到一米六出头是什么概念了。
这时年仅十岁的宁王朱权问:“老师,为何清末平均身高会变得那么矮?”
刘宽叹了口气,道:“记得老师曾讲过的生物学知识么?人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和后天成长两方面决定。”
“咱们汉人在身高方面的遗传绝对不矮——汉唐之时身形高大的猛将不知有多少,由此可见一斑。”
“但如果吃的不行,纵然有长高的基因也发挥不出来——就好像你们,生在皇家,吃得好,自然大多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
“清朝虽养活了四亿百姓,可百姓都只是勉强活命,并不能吃得好、长得高。如此一代代下去,自然越来越矮、身体也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甚至被西夷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
东亚病夫?
听到这四个字,朱棢、朱棣等皇子都莫名生气。
朱棢嚷道:“居然敢叫咱们东亚病夫?回头咱就带兵打破那些西夷国度,看他们敢不敢这么叫!”
老朱就冷静多了,呵斥一声,“行了,现在叫嚷有何用?等你哪日真打去了再叫。”
随后老朱便道:“清末之景绝不会在咱大明出现——咱大明如今已经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作物,经过两年的育种、储备,明年便可推广种植。”
“待一两百年后,咱大明不仅也能养活四万万百姓,而且还能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好身体!”
朱标当即起身道:“儿臣定助父皇完成此宏愿!”
朱樉、朱棣、朱雄英等见状也跟着站起,拱手道:“儿臣(孙儿)愿助父皇(皇爷爷)完成此宏愿!”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这个宏愿不是咱老朱家一两代人能完成的,得好几代人才行。”
“因此,你们若真想帮咱完成此愿,日后就多花费些心思在教育后代上,多教出一些优秀子孙,少教出些糟心玩意儿。”
听到这话,朱樉、朱棣乃至朱檀都不禁脸色一红。
尤其是朱棣——他这一脉被刘宽剧透的最多,里面让老朱糟心的玩意儿可真不少哇。
聊完这个岔开的话题,老朱主动将话题拉回主线,看着刘宽问:“清朝那般压迫百姓,最后应该也是因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才亡的吧?”
看之前的视频,老朱知道后世新朝与那个什么白色大团体合作北伐,是对付清朝残余势力形成的军阀,也就是说那时清朝已经亡了。
人们不再留辫子也证明了这点。
在他想来,多半是如元末红巾军般的大起义才亡了清朝。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