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殿。
朱元璋正与朱标、李善长、徐达及几位内阁大学士议事。
“年前咱要在直隶试行摊丁入亩之策,明年夏税之后便推广向大明十七大行省。”
内阁大学士吴伯宗见李善长一如往常的打瞌睡,朱标、徐达亦是一副淡然模样,明显早就知晓了此事,只好出列询问,“臣请问何为‘摊丁入亩’?”
朱元璋道,“标儿,你来解释。”
“是,父皇。”朱标应了声,便转过来面对几位大学士(洪武朝内阁不设首辅、次辅),“摊丁入亩又名‘地丁合一’,顾名思义,便是将某地丁税摊入田赋中,然后按照各户田亩数对百姓进行征收。”
吴宗伯、吴沉、何真等大学士听了不禁面面相觑。
随即吴宗伯便问,“请问太子殿下,这丁税(人头税)一直是由地方征用,田赋则上交朝廷,若是混在一起,难不成到时全部上缴朝廷?”
明朝的田赋、丁税其实都是由地方征收,只不过是田赋算是代收,收上来后大部分上缴朝廷,小部分地方留用。
丁税则完全是地方收、地方用。
至于田赋、丁税如何合一,却没谁有疑问——这对朝廷官员来讲是常识。
明初朝廷会定期对各地清丈田亩,更新鱼鳞册,然后根据各地的田亩总数、当年农业情况,要求地方官员收上来多少田赋。
丁税则由地方黄册决定。
黄册记录着人口,地方官府年年更新,朝廷则是五年或十年一查。
地方的田赋都是由朝廷定的,丁税虽是由地方制定和收取,但朝廷也会过问。在鼓励生育时期,朝廷不会允许地方征收太多丁税,甚至会免丁税。但不管收取多少丁税,都是由地方官府留用。
所以吴伯宗才有此一问。
朱标一笑道,“即摊丁入亩,自是按照田赋的规度来——地方官府截留小部分,大部分则上缴朝廷。至于地方截留多少,则由朝廷根据当年该地的民政情况来决定。”
把“摊丁入亩”之事弄明白,吴伯宗、何真等阁臣就不禁交流起眼神来。
朱元璋推行“摊丁入亩”的目的很明显,让拥有田地更多的豪绅、地主多承担些丁税,进而减轻少地农户的丁税负担。
随后阁臣吴沉便出列道,“陛下、太子殿下,若行此策只怕各地豪绅、富户会有怨言。”
“此外,如今大明各行省仍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正是鼓励垦荒之时,若地多便要多承担丁税,怕是不利于促进垦荒。”
摊丁入亩的事朱元璋、朱标早几年前便达成一致想法,只是时机未至才没有实施。
如今既要推行此策,朱标自是支持此策的。
朱元璋适合直接下场跟阁臣争论,便由朱标来开口。
他对吴沉所提问题早有预料,道:“大明如今是还有不少荒地需要开垦,可相较于将荒地变为田地,而今大明更需要尽快增加人口。”
“另外,摊丁入亩虽会让地多之人多承担丁税,却也只是略微摊薄种地之利而已,不会让地主无利可得。”
“还有,朝廷如今既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将来便会视情况减轻田赋、丁税。如此一来,地主每年所需要缴纳的税赋并不会增加多少。”
“最后,荒地在那里不会跑,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开垦。而大明对人口的需求却更加紧迫——开拓海外、发展工商,皆需人口。”
“若将眼光放长远些,如今以鼓励人丁滋生为主,待数十年乃至百年后,大明人口一增再增,百姓平均田地拥有不足,自会有人去垦荒。”
听完朱标这一番话,几位阁臣都若有所思。
论起来,这几位阁臣中虽然家中田地都不少,有的更是大地主,但还远不像大明中晚期那样,心里只想着自家及所属群体的利益——他们也不敢。
而以公心考虑此事,道理确如朱标所讲,当前鼓励生育比垦荒更为重要,也更利于大明长远发展与稳定。
“诸卿对这‘摊丁入亩’之策可还有异议?”
吴伯宗、何真等当即拱手道,“臣等无异议。”
“好。”朱元璋露出些许微笑,“那接下来便议一议施行此策的具体章程。”
“是。”
后世清朝施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朱元璋、朱标都记忆深刻。
只不过,在如今的大明只需施行摊丁入亩即可。
火耗的存在主要源于大明中晚期开始,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当时朝廷并不铸银币,民间多用碎银,在使用、运输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火耗。
如今大明却是以宝钞、铜钱为主,金银并非法定货币。宝钞、铜钱虽然会用废,但其所产生的损耗跟使用白银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没有火耗,自然也没必要搞什么“火耗归公”。
至于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大明的士绅从来都是需要缴纳正税正赋的,在职与致仕官员免役则是维持国家运转之必须。
也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对士绅群体远没有后来那么多优免,这“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说起···
当君臣把“摊丁入亩”在直隶试行的章程议得差不多时,殿外宦官进来汇报。
“禀陛下,科技伯求见,言有喜报。”
喜报?
朱元璋听了心中一动,考虑到“摊丁入亩”之事差不多议完了,便道:“让他进来。”
“是。”
宦官应声出去,很快就将刘宽领了进来。
刘宽在殿外时便知道老朱在里面跟阁臣们议事,进来后也不惊讶,规规矩矩的行礼。
礼毕,朱元璋颇为期待地问:“刘宽,你有何喜事上报?”
刘宽道:“回陛下,无线电报研究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报机!”
阁臣们不知什么是无线电报,听了这话还有点迷糊,便连李善长、徐达都不例外。
可朱元璋、朱标却都是大喜。
朱元璋甚至不敢置信地问,“可是真的?”
刘宽略有些无语,但还是回道:“微臣绝不敢谎报此事。”
朱元璋随即便问,“东西呢?可否拿到殿内来演示?”
刘宽道,“无线电研究所李涉等官吏、工匠已带着两台无线电报机在殿外候着,随时可进来为陛下演示。”
朱元璋更高兴了,道:“传他们进来!”
宦官又出去了,很快李涉等官吏、工匠十共九人进了奉先殿。
李涉等人此番携研究成果来面圣也都很激动,好在有些心理准备,行礼时并未出什么差错。
事实上,朱元璋等人此时根本没注意他们行礼的细节——在他们进来时,几乎所有人目光便落在了他们抬进来的两个木箱上。
只见这两个木箱长三尺有余,宽、高皆一尺多,以黄花梨木打造,外表还雕刻着不少精美的云纹、瑞兽,却并未上漆。
因是箱子,他们也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
回过神后,朱元璋便下来查看——他也不怕有危险,一则刘宽不可能害他,也不敢;二则这东西在宫外、殿外必然就经历过至少两次检查,否则便是禁卫们失职。
来到两个箱子前,朱元璋便道:“快打开来让咱看看。”
“是。”
研究所大使李涉应了声,小心地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的盖。
众人只见这箱盖打开后并未翻过去,而是竖直立在一侧。
这种小设计虽精巧,却不算什么,众人更好奇的是箱内景象。可惜此时老朱在前,他们不好往前凑。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