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老朱、朱标三观碎了一地【新年好,拜年啦!】

    朱元璋心里一番羡慕后,接着问:“后世研究生、大学生既如你说的这么多,肯定会有一部分在毕业后无事可做吧?对此后世朝廷又是如何安排的?”

    刘宽微笑了下,道:“回陛下,在后世研究生还好些,虽然多,但社会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也大,找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的。”

    “当然,也因此后世大学生考研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甚至认为读完研,才算完成了大学教育。”

    “至于大学生,相对而言,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比较困难了。”

    “以微臣来大明的那一年为例,记得当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大概接近1200万。”

    “而统计出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55%,也即是说,有接近一半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找到或是不想找工作。”

    朱标问:“何谓应届大学毕业生?”

    “就是当年毕业的大学生。”

    听这回答,朱元璋又不禁跟朱标对视了眼。

    一年就毕业了1200万大学生?

    这可是相当于大明如今六分之一的人口啊!

    而听刘宽的意思,里面竟然有近一半的人没工作,那就是近600万。

    这样的情况若连续几年,乃至十年,后世朝廷压力得多大?

    ‘要是能从这些没工作的大学生中挑个十万八万的给咱打工就好了。’

    朱元璋心中再次冒出了古怪的念头。

    随即他便问道:“那后世朝廷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刘宽道,“后世朝廷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当时世界上不少兴办教育的发达国家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尽力缓解。”

    “比如说,鼓励大学生降低择业要求,不要都在大城市找工作,可以到二三线城市去,或者回去建设家乡。”

    “又比如,鼓励大学生创业——若是创业成功,不仅能解决其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再比如,让他们灵活就业——也即是做一些虽然称不上正式工作,但也可能赚钱养家,甚至富裕起来的工作。”

    “还有就是鼓励有能力的人到国外闯荡,争取国外的工作机会,等等。”

    “另外,后世朝廷也一直在尽力为社会增加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嗯,微臣所知的大概就这些了。”

    朱元璋听得微微点头,随即便对朱标道:“标儿,这些你可都记住了?”

    朱标道:“儿臣记住了。”

    “记住就好——咱大明肯定不能像那满清那般短视,为了方便统治,就故意不好好搞教育,甚至愚昧百姓。”

    “如此也就是能得两百多年江山而已,难再长久。而今咱大明既有大气运在,怎么也得将国祚延续到五百年往后。”

    “所以,咱大明肯定是要兴办教育的——也许将来也会如后世般面临人才过剩的局面,那时刘宽刚才说的几条应对办法就很宝贵了。”

    听到老朱这一番话,刘宽不禁暗自琢磨:这老朱确实是进步不小啊,眼界、胸襟都打开了——若是历史上的老朱,多半是说不出这番话的。

    朱元璋嘱咐完朱标,便示意,“刘宽,你继续讲。”

    “是。”刘宽此时也谈兴正浓,当即接着之前的话语道,“微臣就拿后世解决人才过剩的第一条办法举个例子吧。”

    “在微臣来大明前时,二十多年前金贵的大学生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有到农村去当新农民种田地的,有养猪、杀猪、卖猪肉的,还有落魄到工厂流水线上打螺丝的···”

    “等等,”却是朱标忍不住了,“妹婿,何谓打螺丝?”

    “额,就是一种工作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人,却需要人每日待在一个岗位上重复一套简单的动作超十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虽然刘宽描述的简单,可朱标想象了下那种日子,还是不由打了个寒颤。

    刘宽则继续之前的话,“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选择黄袍加身,成为快递小哥;也有抛下脸面,选择去捡破烂、收废品的;还有选择当厨子、店小二的。”

    “总之,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家,很多拥有学士学历的年轻人都放弃幻想,直面现实,下沉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老朱、朱标父子俩不知今日是第几次对视,又是第几次在对方眼中看到惊讶的表情。

    随即老朱便问:“黄袍加身的快递小哥是何意?”

    刘宽意识到自己一时说吐噜嘴,便解释道:“就是后世民间的驿卒,因其中最大一个快递公司让送快递的员工都穿上容易辨认黄色制服,故网络上将成为该公司快递员戏称为‘黄袍加身’。”

    老朱听得眼角直抽抽。

    黄袍加身,曾经多么禁忌的词汇啊,尤其是在宋朝。

    可听了刘宽这番话,他顿时有点无法直视这个词了。

    刘宽又道,“对了,微臣这里恰好有一部以该公司快递员为主角的电影,回头有机会,陛下和太子殿下可以看看。”

    朱元璋点头,回想刘宽前面那番话,又忍不住道:“你说后世大学毕业生选择去种地,乃至流水线上当工人,咱都能理解,毕竟农民一直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工人也似乎很受后世重视。”

    “可你说还有大学生去杀猪卖猪肉、捡破烂、当厨子乃至店小二,可是真的?苦读十八年,最后竟沦为屠夫、厨子、店小二乃至拾荒者,他们真能接受?”

    刘宽道,“对有些人来讲,确实难以接受,可微臣不是说了么,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另外,屠夫、厨子、收废品其实都赚得不少,在后世还不是寻常大学生能玩得转的呢。”

    反复确认此事后,朱元璋、朱标只觉得三观碎了一地。

    那些可都是苦读十八年,在大明被视作有救时救国之能的大才啊,竟然甘心去做屠夫、厨子和收破烂的!

    这···这叫大明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知道了,不得目瞪狗呆?痛不欲生?

    回过神后,朱元璋努力不去想后世“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的事,而是略一沉思后便道:“这后世学校教育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确实有独到之处。”

    “刘宽,你既有心为咱大明建立第一所大学,不如直接着手帮咱革新官学体系,建立类似后世的学校体系。如何?”

    第二更。

    过大年的,少更点。

    外面已经放炮准备迎接农历新年了。

    作者君在这里,提前祝读者朋友们蛇年大吉,福运绵延,心想事成!

    一起加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