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后世每日一刊?老朱问新作物【求追订】

    “陛下,朝廷既已有邸报,那么新创建的这一份报刊就必须跟邸报区分开,各有作用。”

    “如今邸报是给朝廷各衙门中官吏看的,而陛下要创建的这份报刊则主要是给朝廷之外广大读书人看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区分,即阅读群体的区分。”

    “再次,朝廷邸报基本上就是刊登朝廷公文,那么这份新报刊即便是以宣传朝廷政策为主,也不能如邸报般直接刊登公文。”

    “应该从侧面去解释、宣传朝廷政策,最多引用一段或数段朝廷公文内容。”

    “而为了广大读书人能够接受乃至欢迎新报刊,其文章最好具有一定可阅读性,也即是读起来要让人觉得精彩。”

    “最后,报刊需具有一定时效性,毕竟朝廷有些政策须得在一定时间内传达下去,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印刷工艺,微臣建议朝廷这份报刊可以选择旬日一刊。”

    听到这里,对《自然科学》、《海外风物》两本刊物都有所了解的朱标忍不住道:“旬日一刊?时间会不会太紧张了?”

    刘宽道:“旬日一刊时间确实紧张,但以如今的条件是可以尝试的。”

    老朱、朱标闻言意识到刘宽又要掏干货了,都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果然,刘宽接着道:“报社,也即是出版报刊的机构,可以培养一支专业采编队伍,专门负责采风及编写报刊所需要的文章。”

    “报刊除了从侧面解释、宣传朝廷政策外,也可写民间的重要新鲜事,最好是关乎民生、经济等全民相关问题的。”

    “将这支采编队伍锻炼得每旬都能编写出一期报刊所需要的文章,那么这事自然就办成了。”

    “当然,新报刊肯定不能像《海外风物》那么厚,可以八开、六开,甚至可以四开。”

    这次却是朱元璋出声质疑了,问:“即便是四开的报刊,所需要的内容也不少吧?真能在旬日内编写完毕?”

    刘宽听了一笑,反问:“陛下可知后世报刊多久一刊?”

    “多久?”

    “每日!”

    每日?!

    朱元璋、朱标听了一时都惊讶无比。

    刘宽则接着道:“所以后世有不少报刊叫什么‘朝闻’、‘日报’、‘每日新闻’等等,便是因为其每日都会发行新刊。”

    朱标喃喃道,“每日都发刊?哪怕只有四页,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刘宽道,“有些事只有试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到。”

    朱元璋则又问:“即便报社能做到旬日发一刊,可这么短的时间,也难以将报刊送到太多地方发卖吧?”

    刘宽道:“以大明如今的交通条件,一份报刊在旬日内估计只能发行到本省及相邻的几个省。”

    “但陛下别忘了,大明如今可是有无线电报机的,若是能在北平、西安、成都、开封、杭州、广州几处,以无线电报机接收京师总报社的电文,便有可能在旬日内将报刊发行至大明十七大行省。”

    朱元璋、朱标都眼睛一亮——他们终究不如刘宽习惯远距离即时通讯,这才一时没想到用无线电报机传播报刊内容。

    在父子俩想象着用无线电报机传送报刊内容的景象时,刘宽却是说起一件更重要的事。

    “陛下,若朝廷欲创建一份发行民间的报刊,就必须对报刊行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做出规范才行。”

    “目前大明报刊行业除了《自然科学》、《海外风物》外,也冒出了不少其他刊物。有些刊物从刊登的内容,到发行的方式等方面,都不规范。”

    “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大明报刊行业变得混乱,甚至日后还会出现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不得不防。”

    朱元璋本就了解宣传的重要性,如今又意识到报刊乃一种重要“口舌”,听了刘宽的话立马重视起来,“哦,你认为该如何防范?”

    刘宽道,“首先是要成立专门管理此类事务的衙门,如后世管理出版事务的有出版局,管理新闻事务的有新闻署,等等。”

    “其次,朝廷得向报刊行业讲明,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刊登——比如说,严重危害大明声誉的文章不能刊登,诽谤朝廷官员的文章不能刊登,造谣传谣的文章不能刊登,等等。”

    “最后自然是立下相关法律了——如出版法、版税法、著作权保护法,等等。”

    朱元璋略一沉吟,问:“你认为应该将新闻署、出版局放在哪个部下面比较好?”

    刘宽道,“若从现在的九部中做选择,礼部自是不二之选。但微臣却觉得,陛下可以趁此成立第十个部门,及专司国家宣传事务的部门。”

    朱元璋点了点头,“此事咱会慎重考虑的——新增一个部可不是小事。”

    “不过,按你所说,咱大明肯定是要成立新闻署、出版局这类机构的。你既然知晓这些事,回去便劳劳神,写一份相关奏本呈上来。如何?”

    刘宽没想到这回又坑了自己,顿时脸色一苦,随即他还是应了下来。

    接着,朱元璋说起另一件事。

    “刘宽,明天就又到八月初三了,你可还要去那桥上?”

    “回陛下,微臣自然是要去的。”

    朱元璋问,“若今年怪雾再不出现,可就四年了,是否意味着今后怪雾都不会再出现?”

    刘宽摇头,“微臣也不知。”

    “也罢,你且退下吧。”

    “是。”

    待刘宽退出奉先殿后,朱元璋道:“标儿,宣传于朝廷而言有多重要,想必你也知道。因此,将来建立那出版局、新闻署之类的衙司,你得亲自负责起来。”

    朱标点头,“儿臣醒得。”

    “对了,江南的红薯、玉米应该快到收获季节了吧?应天府之前推广种植的红薯、玉米如今长势如何?”

    听朱元璋问起这事,朱标不禁满脸笑容地道:“回父皇,儿臣前几日才去一些接受种植新作物的村庄看过,红薯虽然还需十天半月才能收获,但如今已经能挖出累累硕果了。”

    “玉米同样长势喜人——当初那些不乐意接受种植红薯、玉米的农户,如今看着这两样新作物,每日都笑得合不拢嘴呢。”

    朱元璋笑道,“那得你许诺的葛家屲农户可是也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