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向老朱要五个人,老四竟是这样的永乐?【求追订】

    刘宽对此事早有考虑。

    他拱手道,“朝廷可在工部下设立一个电力局,专管京师电力供应、通电及电费收缴等事务。”

    “待将来其他地方兴建起电站,通上电,再提升电力局的级别,将其提升为司乃至独立一部。”

    朱元璋听了略一沉吟,道:“你先设立电力局,以后再提升级别的思路倒是没问题。”

    “不过,工部并无人知道这电力局到底如何组建、管理,且电力局必然要跟火电站乃至天工院相关的研究所打交道,倒不如直接放在天工院下。如何?”

    刘宽有点无语,道:“陛下,如今天工院下已经有很多衙司,但好在大多都是负责研发工作的。若是再将电力局这种职能衙门放进去,就显得臃肿了。”

    朱元璋道,“加设一个电力局而已,怎么就臃肿了?我看是你小子又犯懒,不想多管事!”

    刘宽见朱元璋打定主意让他负责组建电力局,只好认命。

    但他也不能白白认命,可以借机提一提条件。

    他却前面说天工院下属衙司太多,部门结构臃肿还真不是推辞,所以他如今很是需要找几个管理型人材加入天工院。

    既然老朱非要让他管电力局,他正好可以借机要人。

    他于是道:“陛下若要微臣组建电力局,还请准许微臣调几个人进入天工院。”

    朱元璋听了一笑,“你要人咱什么时候不给了?说吧,要什么人?”

    刘宽当即根据记忆和穿越大明后才看过的一些资料,道:“这几位或是近几年的官场新秀,或是还未进入官场的学生,姓名分别是:蹇义、夏元吉、黄淮、解缙、杨士奇。”

    朱元璋听了微微讶然。

    因为刘宽所提的五人之名他都听闻过。

    前面四个确实都是官场新秀,能让他都记住姓名,可谓简在帝心了。

    至于杨士奇,虽然并非他记住的官员,却是之前刘宽所讲的历史上宣德、正统年间的三杨之一,他自然也记得。

    念及此处,朱元璋微微一笑道:“那杨士奇历史上能成为阁臣,甚至称得上名臣,确实值得你讨要。”

    “那么前面的蹇义四人呢?莫非也都是原来大明历史上的名臣?”

    刘宽一时犹豫,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他也不知这四人是否算名臣。

    这时朱标也劝道:“妹婿,难得今日清闲些,这四人若真是大明历史上的名臣,你便讲讲他们的事迹,也好就让我与父皇知道如何用他们。”

    听此,刘宽便道:“微臣也只记得这四人的大概事迹,至于他们算不算名臣,得看陛下、太子殿下如何评判了。”

    朱元璋,“讲便是。”

    “是。”刘宽应了,“蹇义在历史上陛下在位时,便颇受看重,永乐、洪熙、宣德年间皆受重用,担任吏部尚书多年。”

    “直到朱祁镇即位不久,他才病逝,可以说历任五朝。永乐朝时与户部尚书夏元吉齐名,辅佐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处理国政,为永乐五征漠北提供了后勤支持。

    “至于夏元吉,微臣方才说了,是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称得上为永乐五征漠北提供后勤支持的第一功臣。”

    “历史上,在永乐晚年时,夏元吉以内外俱疲、边储空虚为由,反对永乐继续征讨漠北,因而被下狱,直到朱高炽即位才被释放。”

    “后来似乎是病逝于宣德年间,具体哪一年微臣也记不得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评判道:“若是没有科学、科技助力,没有发展工业,只像大明之前那样以农业为主,那夏元吉能在永乐二十年间,搞好老四五征漠北的后勤事务,定是个搞民政、经济的好手。”

    “更难得的是,他能洞悉时弊,在后面劝阻老四——这等于是将个人安危放到一边去了,难得啊。”

    朱标也忍不住道:“历史上,四弟是经过四年靖难之战才登上皇位的,若是没过多久他便要征讨漠北,那国家财政必然艰难。”

    “夏元吉若是从那时起,便任户部尚书,说明其在粮草筹措、梳理财政方面的能力确实颇高。”

    刘宽这时又想起一些事,道:“对了,微臣记得,历史上夏元吉似乎还负责过水利工程,被认证为水利专家。”

    听此,朱元璋不禁跟朱标交流了个眼神,心里都有了某种决定。

    刘宽则继续道:“至于黄淮此人,微臣记得的相关信息更少,只记得他也是永乐年间的阁臣、一部长官,似乎是给蹇义、夏元吉做二把手的。”

    顿了顿,刘宽道:“最后是解缙此人,说起来就略有些复杂了。后世称其为明初第一才子,也称其为大明三大才子中最博学的一位···”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插话问:“妹婿,大明三大才子的另外两位都是谁?他们为何得此殊荣?”

    刘宽解释道,“这三大才子其实主要指他们在某一个为文人、士林所认可的领域才华卓绝,按出现的时间早晚,他们依次是解缙、杨慎、徐渭。”

    朱标听了讶异,疑惑道:“竟没有那唐伯虎?”

    刘宽笑道,“太子殿下,唐伯虎在后世最出名的其实是画作,其次是书法,最后才是他的诗才。”

    “然而前两者被正统文人视为小道,或者说业余爱好,而论诗才,他比不上杨慎。”

    朱标还想再问,朱元璋却有点不耐了,道:“标儿,你且让刘宽先讲完,有什么疑惑最后再问。”

    “是。”朱标无奈,只好压下疑惑耐心听。

    刘宽道:“微臣先说回解缙吧——解缙之所以被认为是大才子,是因为他总裁编修了《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

    “而且他的博学多才是得到了洪武、永乐年间诸多文坛名宿肯定的。”

    “可惜的是,此人似乎政治水平不高,又或者说太过耿直,也可能是恃才傲物吧。”

    “永乐年间,他因为卷入储君之争被汉王忌恨,又因为直谏为永乐帝不喜。”

    “他本在总裁《太祖实录》之后,因功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可后来官职一贬再贬,直接被贬到交州去了。”

    “后来他因回京奏事,跟汉王朱高煦碰上,被汉王冤告其‘无人臣之礼’,又恰逢他请奏开凿赣江,让永乐觉得他不该在国家筹划北征时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于是将其下狱,据说在狱中被百般拷打。”

    “四年后锦衣卫指挥使呈送囚犯名册给永乐帝预览,永乐帝就问‘解缙还没死吗?’,也不知道纪纲是真误会了永乐帝的意思,还是故意曲解,于是回头就派人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里冻毙了。”

    听到这里,朱标眉头已然皱成了一团。

    便是老朱都皱眉不已。

    因为在刘宽这番叙述中,朱棣无疑是个昏君加暴君的形象。

    回过神后,朱元璋就不禁道:“这老四是怎么回事?咱本以为他能得个永乐大帝的名号,应是个明君,可为何在解缙一事上表现得如此昏聩、残暴?”

    刘宽听了这话,心里不禁嘀咕:还说人家残暴,您老人家历史上后来可表现得比朱棣还残暴。

    但紧接着,刘宽又觉得用残暴形容晚年的朱元璋不合适,应该用冷酷。

    另外,朱元璋除了受见识所限,还真没多少被下面人蒙蔽、利用的情况,所以绝对称不上“昏聩”。

    但朱棣做的某些事真就有点昏聩、不智了。

    另外,老朱喜欢用极刑对付贪官,朱棣却是喜欢用极刑对付政见与他相反的臣子——大抵是因为他的皇位来得终究不那么名正言顺吧。

    刘宽想着这些,并没有回答老朱的话,也不该他回答。

    倒是朱标开口了,道:“历史上的四弟,多半是即位后想要用武功证明他才是最合适坐上皇位之人,故而疏于内政,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妹婿,若我没猜错,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多半是朱高煦那小子的人吧?”

    刘宽道:“回太子殿下,纪纲确实与汉王交好,可历史上却是因为多蓄亡命,私藏甲兵,被以图谋不轨、谋逆等罪名凌迟处死的。”

    “当然,后世有人认为是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如对待解缙一般,冤杀了太多让永乐帝愤恨的臣子,所以才被杀掉。”

    听此,朱元璋不禁哼道:“这个老四,好好一个监察百官、探查机密的锦衣卫,硬是被他用成了杀人的刀。”

    “作为皇帝,杀人都不能不名正言顺,尽用些阴暗手段,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

    朱标也叹道:“真没想到,历史上的四弟后来竟变成这般——但愿如今他不会变得这般了吧。”

    大约是不想在朱棣的事情上多谈,朱标随即话语一转,道:“妹婿还是说说那杨慎吧。”

    “是。”刘宽答应了,“杨慎乃是大明中期名臣杨廷和的儿子,是正德年间的状元,甚至被认为是三大才子之首。”

    “因为杨慎除了八股文写得好,在儒学经义方面著作颇多外,在诗词曲方面也都才华超人。”

    “此外,他还涉猎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博学多才之极。”

    “不过在微臣那个时代,杨慎却是靠着《三国演义》上的一首词,才为人所熟知。”

    朱标一听又来兴趣了,问:“哪首词?”

    刘宽微笑道,“词牌名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