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阶梯式电价,调教杨士奇【求追订】

    待蹇义叙述完了组建电力局的相关想法,刘宽用手指敲了敲桌面,略一沉吟,便道:“你能抓住保障供电、收缴电费这两个电力局的核心职能,又知道区分工匠与吏员的各自作用,很不错。”

    “但你的想法还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比如说如何防范因电线燃烧引起的火灾?”

    “如今的电线质量还是不够好,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季,电线因过热起火是有一定可能的。”

    “所以,电力局还必须跟巡火局做好沟通,对此类事件进行防范,议定一套完备的紧急应对措施。”

    “除此外,还需防备民间偷电线乃至私自接拉电线···”

    私自接拉电线?

    蹇义及旁边的黄淮、杨士奇听此都一愣,颇为意外。

    心想着,电这种东西民间都敬畏无比,还有人敢私自接拉电线?且不说怕不怕律法惩罚,难道不怕被电死?

    刘宽一瞅三人神色,便知道他们大概在想什么,于是解释道:“有些愚昧而又喜欢贪便宜的人,并不知道私自接拉电线多么危险。”

    “正因如此,电力局成立后的一项工作,就是向京师百姓普及诸多用电安全常识。”

    听到这里,即便是蹇义、黄淮这等自诩清流的官员,心里也不禁暗自佩服刘宽思虑的全面、仔细。

    刘宽则又问:“民间的电费你准备怎么收?”

    电费怎么收?

    蹇义又一愣,随即就意识到,刘宽不是问他派什么人去收,毕竟这个他之前讲过,也得到了刘宽的肯定。

    那刘宽这一问何意?

    刘宽并没有给蹇义多思考的时间,见其迟疑,便直接提醒道:“《大明律·户律》一篇知道吧?”

    蹇义作为科举改革后的进士出身,自是通晓《大明律》的,当即露出恍然之色,道:“院正是指参照户律分等纳粮之例,让百姓也分等缴纳电费?”

    刘宽点头,“不错。”

    蹇义随即分析着答道:“朝廷之所以让大户缴纳更多田赋,乃是因为大户拥有的田地更多,得朝廷庇护、地方农田水利等实惠更多。”

    “那么,若电费收缴也要分等,难道是要让商户、工坊按更高比例缴纳电费?”

    刘宽对蹇义的聪明才智感到满意,微笑道:“你想的基本正确——我认为,可以按照普通用户、商业用电以及奢侈用电将电费收缴暂定为三个价位。”

    “普通用电指的就是普通民户用电,商业用电则是你讲的大商铺、工坊用电——可以其夜晚需同时亮多少电灯为判断标准,比如同时亮灯超20盏,便定为商业用电。”

    “至于奢侈用电,则是针对戏园、酒楼、青楼等娱乐场所的。我将这种电价分等的收缴方式,称为阶梯式电价。”

    蹇义、黄淮、杨士奇听了刘宽最后对奢侈用电的解释,顿时都眼睛亮了。

    如今可不是晚明——那时去娱乐场所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出自士绅阶层的“读书人”,甚至干脆是有功名在身的士子。

    在明初这个时期,出入戏园、青楼等娱乐场所的大多数都是勋贵子弟。

    当然了,如今还要加上那些因大明重视商业而发达起来的商贾子弟。

    相反,在经历了元朝近百年的不重视,洪武二十几年的半用半打压,如今就是书香世家都不怎么富裕,即便富裕也比较爱惜羽毛,鲜少去戏园、青楼那类娱乐场所。

    数量众多的普通读书人就更不用说了,去酒楼吃一顿都要考虑半天。

    所以,蹇义这些还算是半个传统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对打压戏园、青楼、酒楼等娱乐场所之事,可是太赞成了。

    于是,回过神后,蹇义便颇为兴奋地道:“院正所提的分等收缴电费之法实在是妙,下官若任职电力局局正,定仔细周全此法,加以实施!”

    刘宽微笑道:“此事确实需要考虑周详。”

    随即,刘宽又拿起黄淮的资料翻了翻。

    黄淮比蹇义小四岁,是洪武二十二年进士出身,与蹇义不同的是,他先在户部视事(实习)数月,后来在通政院做了半年的行人,再之后便在都察院任职至今。

    吏部档案上对此人的评价是:见识高远,果决明睿,性情秉直刚毅,然不善权谋。

    ‘这看起来似乎比解缙更像是做御史的料啊,也难得老朱肯放人。’

    刘宽心中如此想,对如何用黄淮也有了主意。

    他抬头,见黄淮正目光直直的看过来,便微笑道:“宗豫(黄淮字)在都察院做得好好的,被调来天工院,应无怨言吧?”

    黄淮干巴巴道:“下官不敢。”

    不敢不是没有,这个黄淮果然梗直。

    刘宽微微摇头,随即道:“如今天工院下辖不少衙司,其中很多都是以研发为职能的,每年都需要朝廷拨付不少经费。”

    “偏偏主持各局、所工作队主官大多都算是技术型人才,并不怎么擅长管理、财会之事。”

    “因此,我意在天工院下成立一个财算局,专门负责审计、核查及安排天工院下辖各衙司的经费。此事宗豫可能胜任?”

    黄淮道:“下官曾在户部视事,后在都察院也一直是负责监察财政有关之事,当能胜任财算局之事。”

    这回答老实、中肯,很让人放心。

    刘宽微笑点头,“好,那这财算局局正就由你来担任了。”

    最后,刘宽看向了杨士奇。

    此人比黄淮还要大两岁,按明代的年龄算法,如今已是27岁“高龄”了,却还是京师大学的大四学生。

    根据老朱从锦衣卫那边调来的资料显示,这位小时候也算是个神童,但运气不好,似乎有点克父。

    杨士奇一岁时生父就死了,生母于是带着他改嫁给一个姓罗的同知,他于是改姓罗。

    六岁时,杨士奇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在罗家祭祖时偷偷祭奠杨氏祖先,反而被养父认为是有志气,并允许他恢复杨姓。

    可惜好景不长,养父因为得罪权贵,被贬谪到陕甘戍边,病死陕西。少年杨士奇不得不靠教书奉养母亲——他当的是家教,所以当不长,因而带着母亲走遍了湖北、湖南等地。

    洪武十五年科举开启,杨士奇便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可惜未中。之后他便投入官学中发奋学习,再后来就进了学校。

    杨士奇幼时、少时都是学儒,然而为人很懂得变通,眼见朝廷重视科学之道,他于是也重视起科学科目来。结果就是,在学校中蹉跎了好几年,搞到二十六七岁的年纪才上到大四。

    锦衣卫给出的评价是:此人圆滑而不失底线,因势利导,谨慎持重。

    此时,见杨士奇正装作淡然,却仍露出几分紧张、忐忑之色的等待着,刘宽微微一笑道:“士奇(杨士奇以字行世,如黄子澄)本在读书,不该在未完成学业前调来为官。”

    “不过如今天工院衙司众多,日常事务琐碎繁多,本官实在难以料理周全,故需要一位秘书。”

    “听闻士奇品学兼优、为人持重谨慎,又人情练达,正是好的秘书任选,本官这才请吏部拔苗助长,将士奇调来此处。士奇不会怨本官吧?”

    “不会。”杨士奇赶紧道,大约是觉得态度有点太上赶着了,有攀附之嫌,便又解释:“学生自初读《自然科学》开始,便仰慕院正久矣。”

    “而今能跟在院正身边做些小事,乃是向院正学习科学之道的好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学生又怎会有怨?”

    “好。”刘宽点头,“那么从今日起,你便是天工院从八品的院正秘书了。不过,我希望你能在兼顾差事的同时也搞好学习——大学那边我协商过,只要你按时间去考试,通过论文答辩,便会给你颁发正式的毕业证书。”

    杨士奇意识到,这是他青云直上的大好机会,一定要抓住,当即难掩激动之情地应道:“学生定不负院正所望!”

    “行了,你们都下去吧——吏部的任职文书会有人给你们的。”

    “我等告退。”

    瞧着杨士奇最后一个退出职房,刘宽不禁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根据他前世看过的一些,总觉得杨士奇及另外三杨是大明内阁真正掌权的开始。此外,大明优待士绅、宦官掌权干政等问题也是从三杨掌管内阁时期开始的。

    此外,历史上正是在杨士奇的主导下,大明将以海运为主改为以漕运为主,施行“休兵养民”政策,大规模减轻税赋等等——或许从当时看来,这些政策都是好的,甚至是必须的,但为后来大明发展埋下诸多隐患也是事实。

    所以刘宽以前对杨士奇这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观感并不好。

    但他否认不了历史上杨士奇这个寒门首辅的能力——从为官这方面来讲,他可比蹇义、黄淮、夏元吉都强,更别说解缙了。

    所以,刘宽干脆将此人调到身边来培养(调教),看能否从根本上改变此人的想法或者说阵营。

    如果等到几十年后的将来,他发现杨士奇仍旧成为了士绅集体或别的国之蠹虫集体的利益代表,他会在失去能力前,毁掉此人···

    时间一晃,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份。

    除了山高寒冷处的桃花还开着,京师城内外多数花儿都谢了,枝叶却越发茂盛,像是为夏天的到来预热。

    比枝叶更热闹的,是市井坊间百姓的议论。

    因为朝廷要给民间供电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