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家子跟此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虽然知道大明的农耕水平很高,远超周边列国,却不知道居然比同时期的欧洲都超出这么多。
须知,那欧洲在原历史上可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地方。
如朱标,就认为既然历史上欧洲能产生工业革命,农业水平必然不会差,有可能比中国还要强。
没想到真相是:中国的农耕水平竟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骨耜和石犁翻土挖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牛的出现让耕地效率断层式提升。”
“汉代,一日可播种百亩地的耧车,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唐代曲辕犁能让耕牛省力一半以上。可以说,中国比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更早地认识到深耕细作的重要性。”
视频上,解说配合着各种古代农具的图片及先民耕种图画,让朱元璋等人知道了这些农具诞生的时间,也为先辈们的智慧感叹、骄傲。
“从神农尝遍百草以识五谷,到垄作法让耕种成为田间艺术;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到西汉‘代田法’轮耕保墒,再到轮耕复种、间地套种、一地多用。”
“世上再也没有如中国人这样,将种地天赋点满,在耕种上卷到极致的民族···”
看到此处,老朱、朱标不禁心中感慨:看来中国的农具到耕种技术,一直都是在慢慢前进的。而能拥有人如今的耕种水平,乃是无数先辈智慧累积而来的成果。
好在不论是历史上的大明,还是如今的大明,对中国耕种水平的提升都是有所贡献的。
如今就不说了,历史上棉花的真正普及就是靠明初朝廷强力推广,而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也是在明末之时,为后来那清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开辟了道路。
而视频接着又列举了中国人对各种土地的改造,以便耕种之事。
“两千年前,中国人建起了都江堰,将水旱频发的成都平原,变成富饶肥沃、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我们还在湖滩上构造圩田,在丘陵上构筑梯田,在江河边建造柜田,在沼泽上铺设架田,在海岸边开辟涂田。”
“与山争地,与水争田,中国人用两千余年将耕地面积从汉代的4.8亿亩,扩大到清后期的9亿亩。最终在清代迎来人口大爆发,一举突破4亿人口大关。”
听到此处,朱元璋不禁想起曾看过的后世中国登月计划中,有在月球建造地下基地,在其中种植粮食、蔬菜以达到基地食物自给自足之事。
如果后世新朝能办成此事,后来人再议论中国人耕种能力时,只怕就要加上一句“与月争地”了。
也由此可见,哪怕后世新朝迈入了工业社会,那种对田地、耕种的热爱依旧不曾改变。
在朱元璋想着这些时,视频内容却是一变。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力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稼穑之力,也能够撼天动地!”
“然而,这些以涓滴血汗托举起一个个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却也遭遇了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敲骨吸髓,不遗余力。”
“自虞夏以降,课税之重犹如硕鼠食粟,从什一税、井田制,到均田令、租用调制、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纵使是以轻徭薄赋著称的汉初,在田赋之外还有人头税、免役税、献费、户赋等层层盘剥···”
听到此处,朱元璋却是微皱眉头,觉得视频对此事的理解大有问题。
田赋等加之于农民身上的种种税收乃至徭役,是直到后世新朝才被免除。
可若从古往今看,这与农民、田地有关的耕种制度总体上却是一直在进步的。
另外,在工业时代到来前,朝廷若不从国家最大生产主体的农民身上征收税赋,财政从何而来?
若无财政维持朝廷,何来国家?
至于什么敲骨吸髓、层层盘剥,则大多是王朝政治混乱、吏治腐败之时发生的事,岂能以此怪责朝廷征收税赋这件事本身?
视频接下来则讲起了后世新朝在农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挥手百年,挣脱束缚,天地任驰骋的中国农民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时间回拨到85年前,那时中国每人每天只能得到1.14斤粮食。”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二十连丰’,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之上!人均占有量达到940斤,连续多年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人饭碗已经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3万亿斤是多少石?
朱元璋下意识地在心里换算起来。
可惜他终究老了,数学方面本也没那么擅长,于是下意识看向旁边朱标。
不知是父子心有灵犀,还是朱标恰好也在想此事,低声道:“大概是六十五亿石!”
六十五亿石?!
朱元璋听了心头一震。
自从几年前大明开始推广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再加上地方都在大力修建水利,并在朝廷户部有司的指导下教导农民用最先进的耕种技术,让各地粮食产量都在连年上升。
在刘宽到来之前,大明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估摸在三千万石左右;而截至去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七千万石!
十年时间,大明粮食总产量翻了两倍有余!
朱元璋原本挺为此事骄傲的。
可此时了解到后世一年65亿石的粮食总产量,顿时觉得大明被秒得渣都不剩,根本没法比——可能连人家亿字之后的零头都比不上。
视频还在继续。
“这一碗饱饭来之不易,因为它不是顺风局,而是绝地求生!”
“用不足世界10%的土地资源,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是由十四亿中国人筚路蓝缕,集体通关的史诗级成就,是全体中国耕种者的成就!”
“18亿亩耕地红线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不止要农田,更要良田。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南方红壤酸化治理工程,大西北沙地整治工程···”
“而在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还有15亿亩后备耕地。在焦裕禄满含希望种下泡桐的河南兰考,在蒸发量是降水量20倍以上的新疆克拉玛依,在滚滚黄河奔腾入海的山东东营三角洲。”
“洗盐改碱、膜下滴灌、控盐培肥、盐斑改良,无数耕种者的春耕夏耘,让5亿亩不毛之地变为大粮仓的梦想指日可待···”
听到此处,朱元璋立马意识到,这几个从未听过的四字词语,皆是后世摸索出的改地种田之法,立马偏头对朱标道:“可都记住了?”
朱标点头,“儿臣记住了。”
视频接下来又讲述了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的成就,以及各种后世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最后讲起了新朝农业正由“机械时代”迈向“智能时代”。
而此时,视频也进入了最后一节。
“今天,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3%,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高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
视频中令老朱一家子都深感震撼的画面出现了。
只见广袤的平原上,一台台庞大的机械迅速收割麦子;数以百千计的无人机飞上天空,喷洒化肥、农药;比洪武门前大广场还要宽阔的大棚中,蔬菜瓜果无土而生,在个各种看着不明觉厉的科技设施下长势喜人!
这让不少人都下意识看向刘宽。
虽然他们知道刘宽是来自后世,而视频中的场景都是科技造就,可如此种田的方式,还是难免让一些人,尤其是那些长期居于深宫的老朱嫔妃,再次怀疑刘宽来的“后世”其实是天界,而非凡间。
毕竟那些种田手段简直与仙家法术无异。
这时,视频背景乐忽然一变,以唢呐为主、鼓声为辅,变得无比激昂,仿佛一首战曲,令人闻之热血沸腾。
“2021年,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场地球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在这条路上,三百万中国扶贫人前赴后继,1800人为此埋骨青山!”
“今天,当我们回首中国农耕文明史,那是一百年的改天换地,两千年的战天斗地,和一万年的逆天改命!”
或许是视频感染力太强,又或许是“战曲”太过热血,一时间不少年轻的皇子、皇孙都控制不住地站了起来。
“当我们展开时空长卷,从雪域高原到海边沙地,从崇山峻岭到草原戈壁,从郑和宝船上的豆芽到市民窗台下的小葱,中国人种田的热情一日未熄。”
“从神农、大禹、李冰,到王景、苏轼、郭守敬、林则徐,再到丁颖、袁隆平、杨守仁,再到焦裕禄、陈永贵···这片土地从不天降神灵,这片土地每一位拒绝向命运俯首耕种者,都是自己的保护神!!”
视频点题之后放完了,可老朱一家子却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大约过了去了一分多钟,老朱才慨然叹道:“这个视频制作的实在是好啊,可惜不能留下,不然咱非得让老朱家的子孙后代都看看。”
朱标道,“父皇,宴席之后儿臣可根据记忆写下一篇复述其内容的文章,录之于《皇明祖训》秘册中,照样可以传之后世子孙。”
“好!”朱元璋笑着点头,“那此事就交给标儿你了。”
此时朱雄英问:“老师,后世种田真像视频中那样使用诸多高科技手段?那农业的智能时代又是怎么回事?”
刘宽道,“我在后世并未种过田,不过倒是去一处农业基地参观过——那些设在平原上的农业基地,确实都是机械化耕种,又以智能系统操控。”
“往往十几个人就能耕种上万亩田地,甚至因为有各种高科技对作物状态进行监控,定点、定时地浇水、施肥、喷药,让粮食亩产比人工耕种时高出一大截。”
“原来如此。”
朱元璋则问,“刘宽,视频中曾说‘饱饭来之不易,不是顺风局,而是绝地求生’是何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