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杨士奇的见解,征日即灭日!【求追订】

    “卖报了!卖报了!足利幕府派忍者刺杀我大明太孙,险些致使太孙重伤身亡!”

    “卖报,卖报!金陵旬刊头条,日人刺杀太孙,欲乱我大明国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海外风云》头版:欲知太孙如何死里逃生?独家报导日国忍者刺杀太孙的全过程!”

    “···”

    八月初九这日,当朝野已经有朱雄英在对马被日国忍者刺杀的消息后,各报刊也纷纷加刊对此事进行特别报道。

    如今大明百姓识字率可是相当的高,也颇为大明之强大、富足自豪。听闻日人刺杀朱雄英,人人愤怒,不少平时不买报的也买一份报纸了解究竟。

    这头一批报道此事的报刊,都是从某衙司那里得到的“材料”,所以报道表面上听着五花八门,似乎从各个角度报道的都有,可讲述的事实却基本一致。

    那就是日国为了干扰大明储君传续,故意派人刺杀朱雄英,之后必然还有其他一系列手段跟着,为的就是让大明因皇位继承问题陷入内乱之中。

    大明百姓过太平日子还不到三十年,过好日子更是只十来年,自是不希望天下再次战乱。

    因此,看到几份主要报刊的报道后,很多人都在怒骂日国人。

    “这日人自己国家发展不好,居然想让咱大明大乱,好趁势到沿海抢掠,当真可恨!”

    “确实可恨——幸亏太孙命大,不然若真让那日国忍者刺杀成功,说不定咱大明还真会发生内乱。”

    “内乱应该不至于,但洪武皇爷才没了皇后,这要是再没了太孙,肯定得大怒——书上不是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吗?洪武皇爷怒了,咱们的好日子说不定就到头了。”

    “以咱看,这小日子就是欠揍。”

    “就是,小小岛国,居然敢谋我大明太孙,简直找死,朝廷何不出兵灭了他们?”

    “听说日国有很多金矿、银矿,甚至有几座银山,要是朝廷真能灭了日国,咱们说不定能去日国开矿发大财···”

    街边一家普通茶铺内,杨士奇正在与好友胡广、杨溥喝茶闲谈。

    这两人都是杨士奇在京师大学上学时认识的。

    胡广比他小四岁,江西吉水人,算是杨士奇乡党;杨溥则比他小六岁,湖广石首人。

    此时三人各买了一份不同的报刊,边看边聊。

    杨溥微皱着眉,道:“日国那足利幕府何至于丧心病狂至此?竟然派人刺杀太孙。难道不知,不论他们成与不成,事情败露都会被大明追究吗?”

    胡广则揣摩着道,“如今这么多报刊都在大肆报道此事,只怕朝野已然一片怒火——皇上若是真动了怒,多半会借此事好好敲打日国,甚至可能会出兵。”

    “出兵?”杨溥眉头皱得更深了,“前年朝廷才灭满者伯夷,如今西域、西南都在打仗,难道还要再兴兵事?不觉得这样屡兴兵事会走上穷兵黩武之路?”

    胡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倒是觉得,如今朝廷强大,可征讨四夷,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杨士奇听两人争论此事,并未参与,嘴角却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自得笑意。

    作为江宁侯刘宽的秘书官,哪怕有些事刘宽没讲,可他对事情的了解也比这两个才踏入官场的好友强多了。

    据他所知,朝廷一直在“经略”日国,即便没有太孙朱雄英遭日人刺杀之事,这几年朝廷也该对日国动手了——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东海一带,高丽内附,琉球亦早早被大明纳入治下,仅剩一个日国,还分裂为三个国家,大明又有强大的水师,航海经验丰富,不用担心像当年元军那样丧师于风暴,没理由放着日国不管。

    杨士奇看过手中《海外风云》对朱雄英刺杀经过的独家报道后,甚至阴暗地想:这场刺杀会不会是朝廷策划的,专门用来做征讨日国的借口。

    以杨士奇的精明,这种想法当然不会说出口。

    一旁杨溥道:“杨兄对此事有何看法?”

    杨士奇道,“太孙被刺杀,朝廷不可能不闻不问。而朝野怒气沸腾,只怕征日必不可免了。”

    杨溥叹道,“连杨兄也认为征日必不可免,那此事多半真要发生了。只是战事一起,不独日国百姓遭殃,我大明百姓怕是也要加重负担。”

    杨士奇古怪地瞅了杨溥一眼,道:“弘济何必忧虑征日战事的发生?以我大明如今军力、武力,征讨小小日国,纵需耗费不少钱粮,却也不会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说日国百姓——据我所知,日国底层平民可是大多连姓氏都没有的真正黔首,就如这报刊上所讲,为其贵族、武士奴役、残虐。”

    “咱大明若能灭了日国,治理其地、其人,日国贵族、武士是不能过以前那样的好日子了,但黎庶绝对会过得比以前好。”

    “此外,弘济不是一直觉得如今国内儒学式微,儒生施展抱负之处越来越少吗?”

    “若朝廷真要统治日国,必然要教化其百姓,届时定需要一大批儒生担任教化之责。以弘济在儒道上的才华,以及这几年在学校教学的成绩,若愿赴日教化黎庶,兴许能高升好几级!”

    杨溥顿时眼睛亮了,当即起身向杨士奇深深一揖,诚挚地道:“多谢杨兄点拨!”

    “哈哈哈,弘济不必如此,坐下坐下。”

    这一日,京师内外,大明各地,如此议论“太孙遭日人刺杀”一事的人有很多。

    底层百姓大多气愤,嚷嚷着朝廷该出兵教训小日子;学子、文人、士绅、商贾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也多认为朝廷该出兵征日了。

    在这种氛围下,大明朝廷仅用三日便定下了征日之事,随后又用几日时间确定了征日大略···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十七。

    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文忠挂征东将军印为征日元帅;命凉国公蓝玉、申国公邓镇(邓愈长子)、武定侯郭英,为左中右三路兵马副元帅。

    又命延安侯唐胜宗、荥阳侯郑遇春、吉安侯陆仲亨、永平侯谢成、江夏侯周德兴、会宁侯张温,这六位年龄在六十岁左右,尚且能领军作战的开国老将为左中右三路兵马偏将,作为协助。

    除此外,还有一批相对年轻的将领参与进来,如徐达长子徐允恭(徐辉祖)、驸马梅殷、李文忠嫡长子李景隆、汤和次子汤軏、方国珍侄子方鸣谦、戚继光先祖戚祥等。

    而随军文臣之中,则又有铁炫、盛庸、平安、黄淮等人。

    总计出动水师九万余,陆师三十余万,号称五十万大军!

    因明军早有准备,且借助于相对发达的交通系统反应迅速,故而在九月上旬便完成了各部兵马调动。

    九月初十,三十多万大明军队便从乐浪行省、山东行省、浙江行省三处分别开向日国。

    得知大明发动五十万大军征日的消息后,日三国中的南朝因如今军事实力最弱,受大明影响最深,甚至朝中不少重要文臣、武将都被大明谍探收买或控制,因此直接怂了。

    当李文忠率领作为主力的中路近二十万水陆大军抵达对马岛不过两日,后龟山天皇便派出使者,携带降表、户籍、黄册、地图等,表示愿意内附大明。

    历史上,后龟山天皇在两年前便因为足利幕府统一南北朝,而失去了天皇之位,如今却还好好的当着天皇。

    他虽不知道这一点,却知道如今南朝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

    即便撇去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不谈,南朝如今大部分口粮都被大明粮商所掌控。

    若南朝真的反抗大明,甚至都不需要大明出兵,直接断粮一月,就足够让南朝崩溃了。

    所以,后龟山天皇和南朝众臣才投降得如此干脆。

    如今后龟山天皇还算是日国血统最纯正、名义最正统的天皇,理论上来讲,后龟山天皇归附,就代表整个日国都归附了。

    这就让大明接下来征讨日国北朝及大和国(反足利氏的山名氏、土岐氏)的行动,更加的名正言顺。

    让世人意外的是,日国南朝在后龟山天皇的带领下投降后,大和国不仅没有跟着投降大明,反而摆明旗帜跟日国北朝和好结盟了。

    然而,即便是两家结盟也依旧不是明军的对手。

    九月中旬、下旬,明军水师先后发动三场规模不大的海战,便消灭了日国北朝及大和国的所有水师。

    十月上旬,明军分三路,分别从后世的鸟取、神户、名古屋三处登陆,以摧枯拉朽之势直取京都。

    日国北朝十余万主力军队一战尽碎,剩下的十余万地方军队及临时征召的丁壮,面对明军更是一触即溃,要么逃入山林,要么就是成了明军俘虏。

    但明军轻易地攻入京都之后,足利义满选择自戕殉国。日国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则跟一众日国公卿,成为了明军的俘虏。

    至于以山名氏、土岐氏为主的大和国,则被明军一支三万多人的偏师连续击溃,并在得知京都城破、足利义满自戕殉国的消息后,亦选择放弃抵抗,投降大明。

    此时,已经是十月下旬。

    若从九月上旬明军三路兵马出动算起,大明仅用不到两个月便灭亡了日国。

    虽然大明上下对征日之战信心十足,可当日国京都被拿下的消息传到大明京师后,仍使朝野一片欢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