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大结局!

    一众作者乱烘烘地议论着,说什么的都有。

    但刘宽很有耐心,在台上笑呵呵地听着众人的各种议论,直到十余分钟后,作者们自发地安静下来,他才在此发言。

    “诸位,我称这种当代人回到过去时代的为‘穿越’,即穿越时空之意。”

    “既有当代人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乃至数百年前另一个朝代,改变历史大势之事。也有小人物灵魂重生到自己幼时或年轻时候,弥补当年遗憾之事。”

    “不过这种小人物重生到自己身上,就不能叫穿越了,可称之为‘重生’。”

    “譬如,某书生虽天赋不错,但因幼时贪玩,没能好好学习,后来屡试不第,在科场蹉跎终生。”

    “那么倘若他回到幼时,不仅可以趁着年少脑子好努力学习,还带回去了之前大半生的记忆,仿若天生知晓某些知识、拥有某些能力,如此便能少年高中···”

    这回,刘宽话没说完,全场作者就兴奋了。、

    说到底,这些作者也曾是学生,也曾幻想通过科举入仕,只不过最终都失败了。

    若按刘宽所讲,他们能够重生到幼时或年少时,不说别的,当年的考题肯定记得,岂不是必然能高中?!

    于是,待刘宽讲完,众人又嗡嗡地议论开——

    “重生到幼时或年少时的自己身上?这想法真是太奇妙了,我怎么没想到?不愧是宁国公!”

    “我若真能重生到幼时,不仅能高中,还能嘱咐我爹注意身体,如此他便不会早早病逝,我也不必早早撑起家庭了,呜呜···”一作者想起重生能改变命运的情况,竟忍不住哭泣起来。

    “我家是经商的,可十几年前却因为一桩买卖亏地破产,从此一蹶不振。要是真能重生,只需重生十几年前,我便还能是豪富之家的大少爷啊,唉~”

    “我年少之时太过贪玩、不知努力,人到中年才知道奋进,如今在一道上勉强算有点成就,也有了一份家业。可惜父母都已过去,若能重生过去,定早早发奋,不让父母去世时那般失望···”

    很多作者议论着,都感慨起来。

    他们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失意者——毕竟作者在当今还是小道,尤其是他们这种命题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才入得这行当。

    失意者过去人生中的遗憾更多,自然更期盼真有重生这回事了。

    但他们知道,这世上绝对是没有重生的——听闻那乌斯藏的活佛都是转世灵童,但也只是听闻而已,谁也不知真假。

    不过,当议论多了,也有些逻辑严密的,或者说较真的作者,产生了疑问。

    因此在众人快安静下来时,便有一位作者举手发问,“宁国公,敢问倘若真有穿越与重生,那人却改变了历史,有没有可能让他的祖辈因此不再出现,而他本人也因此不存在。”

    “而他若不存在,又如何穿越到另一个时代去改变历史?这岂不是形成了悖论?”

    之前没人想过这个问题,可听这个作者一提出来,顿时不少作者便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赞同。

    “是呀,若我重生过去,改变了历史,让我因此不存在怎么办?”

    “这确实容易形成悖论。”

    “若逻辑无法自洽,那么想用这个点子写可就行不通了。”

    “···”

    刘宽双手虚压,示意众作者安静下来,这才道:“这个问题很好解答——这时空就好像一条奔流不回的长河,倘若因为某人的穿越而改变了历史,那么时空长河就会多出一条岔道,或者说分岔出另一条时空长河。”

    “如此一来,两条时空长河就是互不干扰的——事实上,我猜测真正的时空中,便是由无数分岔的时空长河组成。”

    “他们互相平行,互不干扰,故而可称之为平行时空。”

    平行时空?!

    因为刘宽这番解说很形象,众作者也都是有底子的,很容易就理解了。也正因此,他们再次为刘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惊叹、佩服。

    可以说,有了平行时空这个“设定”,那么所谓的“时空悖论”问题就不存在了。

    待众人又议论了一会儿,刘宽才道:“希望诸位当中写王侯将相、历史演义类的作者,后面可以写几部‘穿越类’历史。”

    “不过我提醒一句,最好是穿越到咱大明朝之前——毕竟咱大明开国不过数十年,若写以大明为背景,很容易犯忌讳的。”

    听到这话,众作者都露出了“我懂得”的笑容。

    事实上,目前大明市面上的、评书、戏曲,只要是关于本朝的,大多是由官府出品,民间即便有,也找不出创作者是谁。

    大家都不傻,没谁去犯朝廷的忌讳。

    刘宽又道,“至于‘重生类’,则适合写世情的诸位创作者。不过,背景依旧不适合设为咱大明,可设为宋朝——毕竟大明去宋朝未远,很多方面的习惯都不曾改变。”

    听到这话,有人笑着道:“咱大明三十多年前确实与宋代各方面习惯相去不远,可这二三十年变化确实天翻地覆呀,与宋代可大大不同。”

    另一人道,“确实如此,比如说学校,又比如说铁路、蒸汽机,以及女子可以上学,乃至担任部分官吏职位,这可都是宋代没有的事。”

    “咱大明如今确实与之前历朝历代都大大不同——汉唐虽盛,可也没有我大明如今这么广大的疆域,这么强盛的国势···”

    更多的作者参与到这话题当中,渐渐竟变成了对如今大明国势的称赞,这让刘宽颇为无语。

    歪楼了呀。

    不过这些人说的也是事实,历朝历代确实没有跟如今大明背景相似的。

    于是,待众作者议论完,刘宽便道:“既然诸位觉得唐宋不适合作为‘重生’的背景,那么那可以虚构一个类似大明的朝代嘛。”

    “这个朝代是假的,里面的人物、故事自然也都是假的。而这类,其实也可以称作‘历史架空’···”

    这一场会议连续开了三天,在这三天当中,刘宽跟奇点出版社的一众命题创作者讨论了很多关于创作的新点子。

    除了“穿越历史”、“重生”、“架空历史”等,还提出了“科幻”的概念。

    只不过,科幻在大明行当完全没有根基,这些命题创作者能否写出一部真正的科幻,刘宽也拿不准。

    而在这次会议的一个多月后,奇点出版社便相继推出了多部“连载”,即尚未完结,由出版社一册一册印刷、发行的。

    这些以“历史穿越”为主,其次则是“重生”,至于科幻也有几本,但淹没在众多其他中并不起眼。

    原本,这几年大明行当虽然兴盛,但因为翻来覆去就是那些故事,很多人都看得厌倦了。

    如今“历史穿越”、“重生”等创意一出来,顿时引得许多爱好者争相抢购。奇点出版社的新几乎一出来,放到各大书铺中,就被抢购一通,一时间竟有种洛阳纸贵的感觉。

    不过,当“历史穿越”、“重生”流行开来后,民间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关于“宁国公刘宽来历”的新说法···

    ···

    京师皇城。

    奉先殿。

    朱雄英拿着一份锦衣卫送来的“舆情奏报”,微微皱起眉头,又露出了几分哭笑不得的表情。

    ‘老师也真是的,居然跟那些创作者提什么历史穿越、重生,如今倒是让民间猜测他是穿越而来的了。’

    ‘难道不怕此事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朱雄英虽然对刘宽退休后,出点子让人创作的事有些无语,却也没干涉什么。

    只要刘宽不承认,就算有人猜测刘宽是穿越而来的,那又怎样?

    放下这份奏报后,朱雄英便对殿内的锦衣卫指挥使道:“让那一组的人继续暗中看着宁国公,尤其是要注意保护好宁国公的安全。”

    “是。”

    ···

    ···

    一转眼,又是十余年过去,到了永乐二十年(1425年)。

    刘宽穿越到大明已44年了,年过七十。

    八月初三这天早上,因年纪变得觉少的刘宽早早起来,在侍女的伺候下更衣、梳洗。

    朱蕙兰、苏采薇却是比他还先醒来,早已让人备好了早餐。

    吃过早饭后,刘宽便带着书包,准备去大桥上——平板电脑也早在十年前坏掉了,但不论是笔记本电脑、手机还是平板等从后世带来的物品,都被他装在书包里,每年八月初三都一起带着去跨江大桥上。

    将要出门时,朱蕙兰为刘宽整理了下衣裳,道:“这两年跨江大桥上出现了不少裂缝,已经不堪修补,甚至朝廷都在考虑禁止通行了。”

    “夫君却还要去桥上等那怪雾,当真是不安全。而且,这怪雾都已十年不曾出现,只怕是不会再出现了。”

    朱蕙兰所讲是如今大明朝廷的重点话题——是否要彻底封禁跨江大桥。

    事实上,跨江大桥上面的泊油路早在几年前就封禁,不准车马通行了。

    只不过下面的火车桥段,是火车过江所必须,在新大桥造出来前,一旦封禁,就意味着火车无法再过江。

    大明如今虽然积累了不少建造铁路桥的经验,但仍未在长江上造过一座铁路桥,若建造新的铁路大桥,能否合格,谁也不敢保证。

    刘宽虽退休十余年,可前几日还是被朱雄英召见,询问此事。

    刘宽给出的建议是“尽快修新大桥”。

    因为不去尝试,大明就永远没有造跨江大桥的能力。只要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一次,甚至更多次,也能积累经验,令相关技术得到提升,直至最终成功。

    朱雄英采纳了刘宽的建议,已经让工部及天工院联合立项,准备先在武昌府与汉阳府之间建造跨江大桥,成功之后,再在京师这边建。

    不过,以如今穿越来的跨江大桥状况,登桥确实是有一定危险的,难怪朱蕙兰会担心。

    听了朱蕙兰的话,刘宽笑道:“我年年都去,都已经习惯了。再说了,大桥上虽然有不少裂缝,但年年修补,离垮塌还远着呢。”

    朱蕙兰见劝说不动刘宽,心思一转,便道:“那这次我陪夫君一起去!”

    刘宽见朱蕙兰语气坚决,略微犹豫,便点头道:“行。”

    旁边苏采薇见状也道:“老爷,我也陪着您一起去吧?”

    刘宽笑道,“行,咱们就一起去。”

    随后,朱蕙兰、苏采薇也准备了一番,便与刘宽一起乘坐马车前往跨江大桥。

    虽然跨江大桥被封了,但以刘宽的身份,自是可以上去的。

    三人带着护卫、仆从来到大桥上,刘宽依旧是让人摆放好桌椅、茶点,坐下来慢慢等待着。

    他喝着茶,吃着茶点,内心毫无波澜——过去十年怪雾都不曾再来,他也认为怪雾不会出现了。

    谁知,没过多大会儿,便听见朱蕙兰惊呼:“夫君,起雾了!”

    刘宽一看,果然桥面上突兀地出现了薄薄的雾气。

    就在他愣神间,这怪雾竟似乎越来越浓重了。

    不多时,他竟恍惚听见了雾气中传来汽车驰过的声音以及喇叭声···

    ···

    【本书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