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要趁这个机会打玄武门吗?

    内侍张阿难接过奏疏,递给陛下。

    李世民拿过奏疏翻阅起来。

    不多时,拿着奏疏的手指微微发颤。

    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这么疼爱的青雀,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虽说在心里,李世民一直没有真的要让魏王去继承皇位,可这份疼爱不是假的。

    然而现在。

    “逆子,孽子!”

    李世民踉跄着起身,巨大的怒火充斥。

    “当年颉利可汗兵临渭水,朕单骑退敌的耻辱尚未洗刷,如今这逆子竟要引狼入室!”

    “阿难!”

    面对陛下的咆哮,张阿难赶忙作揖:“臣在。”

    李世民厉声喝道:“传朕旨意,即刻将魏王锁拿至太极宫,朕要亲手打死这个孽畜!”

    张阿难赶忙道:“是,陛下。”

    房玄龄见此,躬身道:“陛下息怒,此刻拿问魏王,不过是斩草未除根!”

    李世民眉头一皱:“说。”

    房玄龄继续道:“五姓七望盘踞山东百年,从州府刺史到边关守将,半数印信握于其手。若无他们打开关隘、策应粮草,突厥铁骑纵有百万,又如何能越过长城天险?”

    对于这个事情,李世民自然也是清楚,一个眼神,让张阿难暂且停步,而后道:“难道朕就这么放过魏王?”

    房玄龄解释道:“并非如此,陛下。”

    “当年渭水之盟,突厥能长驱直入,表面是颉利用兵如神,实则是关内世家暗中相助。如今崔文心在五姓间奔走游说,正是要重演旧事!魏王虽有野心,可若无五姓支持,他连长安城的城门都出不去!”

    李世民冷声道:“这些国之蛀虫,他们的心里,就只有自身利益,不顾大唐百姓之死活吗!”

    房玄龄说道:“陛下,依臣所见,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消灭突厥的机会。”

    李世民问道:“此话怎讲?”

    房玄龄继续道:“突厥以为有五姓做内应,必定倾巢而出;五姓自以为有突厥为后盾,定会放松警惕。若我军将计就计,以长安为饵,暗中调集陇右、河东精锐,必能将突厥一举歼灭!”

    李世民闻言略微沉思,道:“继续。”

    房玄龄作揖道:“臣恳请陛下佯装再次病重,任由太子与魏王相争,让五姓误以为有机可乘。”

    “同时让李卫公暗中调动二十万大军,于泾州、岐州设下埋伏。”

    “待突厥主力渡过黄河,我军便可截断其退路,与长安守军形成合围之势。”

    李世民听完,却并未立即应下。

    只是目光复杂的看向大明宫方向。

    李承乾强占宫阙的举动犹在眼前,此刻却要倚仗他守住长安。

    这是一场豪赌。

    调动二十万大军,则长安城内,必定空虚。

    本身来说,李世民有足够的兵力,哪怕太子有火炮,在这长安城中,也能行成压制。

    然李靖带了大量军队出去,禁军虽还有数万之多,可要彻底压制太子的三万神武军,就不怎么够了。

    最为主要的是,突厥来袭,宫城防御薄弱,若太子趁此机会,强行夺取宫城,又当如何。

    这跟当日李世民前往来庭坊不同,相当于是把长安之安危,都交到了太子手里。

    太子会怎么做?

    房玄龄看出了陛下的担忧,毕竟谁都不想把自身安危交给别人。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别说太子都造反过一次了,这次要是突然发难,可真的抵挡不住。

    思索一番,房玄龄道:“陛下,太子麾下神武军战力强悍,又有火炮之利,若能守城,突厥不足为惧。”

    “且太子监国以来,推行科举、整顿吏治,早已成为五姓的眼中钉。”

    在很多人看来,陛下跟太子之间,已经是势若水火。

    但一直跟随李世民的房玄龄清楚,陛下跟太子,是相爱相杀。

    父子之间,既有矛盾争执,又有亲情难以割舍。

    陛下对太子不会下死手,太子对于陛下,也没有太大的恨。

    在这个关头,太子是值得信任的。

    沉默良久,李世民忽然发出一声冷笑:“好,就来一场关门打狗!”

    “阿难,你去一趟大明宫,把突厥之事,告知太子。”

    “朕相信他,会明白事理,不会让朕失望的。”

    “让他调动火炮,给他长安城门管辖之权。”

    张阿难躬身道:“是,陛下。”

    ——

    大明宫。

    含元殿。

    张阿难的到来,让李承乾有些意外。

    “拜见太子殿下。”

    张阿难躬身作揖。

    李承乾挥了挥手,道:“张内侍免礼,赐座。”

    对于张阿难,李承乾态度还是很友好的,这个陛下身边的内臣,自然不存在什么政治立场,但李承乾知晓,很多事情上,张阿难都在给他说好话。

    在还没有东征前,便是如此。

    “太子殿下,老奴奉陛下口谕而来。”张阿难述说到。

    李承乾微微点头,道:“还请张内侍详细述说。”

    张阿难便将魏王勾结突厥,五姓七望要重蹈当年渭水之盟覆辙的事,一一讲述。

    李承乾听挖后,不怎么惊讶。

    倒是有几分好奇,房玄龄是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的。

    “父皇什么反应?”

    李承乾问道。

    这么偏爱的魏王,现在要勾结突厥,李世民估计要气炸了吧。

    张阿难道:“陛下震怒,要立刻锁拿魏王问罪。”

    “是房相谏言,说五姓七望才是关键。陛下这才决定将计就计。”

    李承乾略微沉默后说道:“烦请张内侍回禀父皇,我知晓了。”

    张阿难深深的看了一眼太子,躬身作揖:“是,太子殿下。”

    有些话,不必多说什么,说再多,也没有意义。

    但张阿难相信太子,即便太子曾经有些谋逆之举,可张阿难知道,那是太子被逼无奈。

    在这等紧要关头,太子肯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张阿难离开后,李承乾对身边的文忠吩咐道:“召苏定方,杜荷,赵节,李元昌过来商议。”

    文忠作揖:“是,殿下。”

    不多时。

    苏定方,杜荷,赵节,李元昌几人,纷纷赶来含元殿。

    人到齐后,李承乾便把关于魏王勾结突厥,陛下的决定说了出来。

    李元昌一脸惊喜,道:“太子殿下,这是天赐良机啊。”

    “李靖带走二十万大军,太极宫禁军不足五万,而我神武军三万精锐尽在掌握!”

    这番话,让在场的众人有些沉默。

    李承乾目光扫过众人,而后道:“汉王,你说该如何。”

    李元昌还没意识到,太子这一声汉王的含义。

    依旧是自顾自的说道:“此刻不夺宫城,更待何时?”

    “不必等突厥来袭,只要李靖带着大军离开长安,殿下便可直走玄武门,破玄武门,入太极宫。”

    “有陛下诏敕,太子自可顺利成章接管长安城防,皆时以陛下病重,掌控朝堂,大事可成。”

    李元昌还没说完,杜荷就打断道:“那突厥如何。”

    李元昌道:“自是按照陛下之计划行事,这于掌控宫城并不冲突,皆时同样可里应外合,攻克突厥。”

    杜荷皱眉道:“若是李靖知晓了宫破被破,会是如何。”

    李元昌道:“皆时可封锁宫城,不让消息传出,李靖自然会按照陛下先前圣意,攻打突厥,我等也可出兵,内外夹击,大破突厥。”

    “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到那时,太子殿下又有泼天功劳,加之掌控宫城,自可顺理成章让陛下禅位。”

    “想来群臣百官,也是识相的。”

    “平定内忧外患,太子殿下也有足够时间梳理朝堂。”

    李元昌侃侃而谈,杜荷等人,却不怎么接话。

    等李元昌说完后,赵节却道了一句:“这等行径,与小人何异,趁人之危,颇为不耻。”

    李元昌皱眉道:“赵节,你这话是何意?”

    “自古成王败寇,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天赐良机摆在眼前,不趁机夺取宫城,难道要等陛下回过神来,再将我们一一清算?”

    赵节微微摇头:“汉王,话可不能这么说。突厥铁骑即将压境,此刻若对太极宫动手,陛下安危暂且不论,长安百姓怎么办?万一消息走漏,军心大乱,突厥趁虚而入,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李元昌喝道:“赵节,你莫要妇人之仁。”

    “宫城布防兵力空虚,只要我们一声令下,借机调动火炮,不出半个时辰就能破开玄武门,控制宫城!届时以陛下名义发号施令,突厥不足为惧!”

    赵节虽说曾经有些纨绔,然秉性是不错的,否则也不足以让李世民看重,授予洋州刺史之职位。

    刺史为州府长官,掌一州之行政,赵节能担任洋州刺史,除开本身的身份外,个人能力跟品性都是不差的。

    历史上赵节之所以被赐死,完全是因为站位错误。

    其母长广公主在武德末年改嫁杨师道,当时赵节才八岁,正是启蒙之际。

    而杨师道,深受儒家忠义思想的熏陶。在其成长过程中,杨师道的言传身教对赵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节从继父那里接受了正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做事应遵循正义和道德准则,而趁人之危这种行为违背了这些原则。

    杨师道在官场中以温和、谨慎和正直著称。

    在处理事务时,通常会考虑到各方利益,尽量避免采取极端或不道德的手段。赵节在与继父的相处中,耳濡目染了这种处世方式。

    他明白通过正当手段解决问题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更符合道德规范。

    李元昌就不同了,虽说深受皇家教育,可他自小看到的,是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父继位。

    赵节没有过多跟李元昌争执,看了太子殿下后,缓缓道:“汉王!陛下将长安托付给太子,是信任殿下能守住国门,而不是让我们行此背信弃义之事!”

    “当年陛下渭水之盟,单骑退敌,何等英雄气概?如今我们若趁他兵力外调就夺宫城,与那些勾结突厥的乱臣贼子有何分别?”

    李元昌反驳道:““住口!赵节,你懂得什么天下大势。”

    “太子若不趁机上位,等突厥退去,掌控全局,难道就会放过殿下吗。”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杜荷此时插话道:“汉王,太子监国以来推行科举、整顿吏治,民心所向。只要守住长安,立下抗敌大功,何愁没有未来?何必行此险招,自毁根基?”

    “哪怕是陛下事后要对付太子,我等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发难,为天下人所不耻,朝廷百官如何看,天下文人又如何看太子?”

    李元昌对着太子拱手作揖:“殿下,自古成王败寇,只要殿下登基,天下民心还不是任由掌控?”

    “当年陛下做得初一,如今殿下又怎么做不得十五。”

    赵节气得发抖:“汉王,你这是在把太子往火坑里推!陛下对太子虽有不满,但终究是父子,若太子此刻谋逆,就是彻底自绝名声!”

    李承乾没有开口,只是把目光放在一直沉默的苏定方身上。

    感受到太子注视,苏定方作揖说道:“殿下,末将不敢苟同汉王之言。”

    “当年陛下渭水之盟,单骑退敌,保我大唐子民平安。如今大敌当前,我们若行此不义之事,如何面对天下百姓?”

    “更何况,我神武军中,多是出自于讲武堂。”

    “太子于讲武堂授课,告知将士保家卫国,官兵一体,以人为本。”

    “这是将士们的信念,亦是对太子的拥护。”

    “若太子此刻趁机夺取宫城,让神武军的将士们如何作想。”

    “难道太子曾经讲述的那些道理,信仰,只是诓骗于他们的吗。”

    “因此,末将以为,若趁此机会夺取宫城,不仅是失去民心,更是要失军心。”

    “若军心散,则日后神武军之勇不复,信念崩塌,这才是真正的大难。”

    “还请太子殿下三思而行。”

    李元昌见此,还想再行劝说,李承乾却摆了摆手,打断李元昌的开口。(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不错,请把《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