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千古一帝。
但他同样是个多愁善感,心肠软,容易相信别人的帝王。
毕竟历史上,魏王李泰说杀子传弟这样的话都能信。
太子谋逆造反都要放。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司马懿的前车之鉴,没有在李靖的身上上演。
对于现在魏王的作为,勾结突厥,欲要祸乱大唐之事。
李世民更多的是在责怪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们。
就像是不想杀太子那样,现在的李世民,也不想杀魏王。
此刻更多想的是,怎么才能让青雀活命。
气归气,终归是自己的儿子啊。
——
魏王府。
李泰自然还不知道,自己勾结突厥的事情,已经传到了父皇那边。
今日有些奇怪的对柴令武问道:“最近两天,怎么没看到房遗爱了。”
虽说房遗爱不是天天都住在魏王府,不过几乎每天都会过来。
哪怕是没什么事情做,也可以整天看到房遗爱吃酥山的场景。
酥山大家都喜欢,在制冰法流传开来后,魏王这样的身份,自然不可能说天天上冰丝铺子去买,而是自己在府邸中造了冰肆。
随着火药的制作,冰肆的大面积开张,硝石的价格也是在不断上涨。
制冰需要大量的硝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即便是房府,也没有这么都钱财造冰肆。
本身房遗爱整天就在魏王府蹭吃蹭喝,魏王府的冰肆,几乎天天都是房遗爱在吃。
魏王跟柴令武也喜欢吃,可没有房遗爱这么夸张。
柴令武知晓,上次把魏王勾结突厥的事情告诉房遗爱后,其肯定是回去后告诉了房玄龄。
房玄龄大致是把消息告诉了陛下,这个时候,房遗爱哪里还敢来魏王府。
眼珠子一转,柴令武道:“大致是病了吧,前几日就听他说不舒服,总是闹肚子,大夫说胃寒,应是吃多了酥山的缘故。”
李泰闻言,不疑有他,笑着说道:“平日就叫这家伙少吃些,还说本王小气,这次得了教训吧。”
“不过他也不在也好,这家伙藏不住事,若他知晓了突厥之事,指不定还会泄露出去,房公可是明察秋毫之人。”
柴令武点点头,不想在这件事上多说,于是转移话题道:“我听说五姓七望内部,好像出了些乱子。”
李泰听到这话,微微皱眉,道:“没错,都是些腐儒,不过这件事,自有他们去处理。”
柴令武担心道:“就怕是消息传来,传到陛下耳朵里去,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李泰心里其实也担忧这事,回道:“是啊,要是被父皇知晓,还不扒了我的皮。”
“不过想来,父皇应该不会过于怪罪我吧,此事完全是五姓七望自己干的,跟本王有何关系,若到时父皇真发觉了问起来,本王就说不知情。”
“想来父皇应是要信我的。”
柴令武有些尴尬的回应:“陛下自然会相信魏王的。”
如果没有自己传话给房遗爱,然后通过房遗爱告诉房玄龄,再上报陛下。
届时五姓七望勾结突厥入关,陛下还真不一定会怀疑魏王,会认为魏王也是被蒙蔽的。
可现在,消息是从魏王府传到陛下那边。
等到事情暴露开来,魏王再怎么解释,都没有作用。
李泰突然想到一事,道:“前日太子下教令,长安城内,所有客栈禁止留宿突厥人,你说,太子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
柴令武想了想,说道:“当初阴弘智的事情,难道魏王忘记了吗,他潜心培养了许多细作,后来全都落到了太子手里。”
“阴弘智那人一心造反,指不定五姓七望内部,就有细作潜伏,这次听说事情闹得挺大的,太子那边得到些许消息,亦是正常。”
李泰阴沉着脸,道:“阴弘智这个家伙,正是让人心烦,难道就不知道把细作交给本王吗。”
“不过突厥南下,已成定局,太子知晓又如何,难道他还能亲自领军去边关不成。”
“父皇已经吃过一次亏了,这次可不会再给他兵权。”
柴令武迟疑道:“就是怕太子,把此事禀告陛下,甚至是.”
李泰摆手打断:“不可能。”
“太子跟父皇,已经是势若水火,别看表面和睦,实则都在等待机会。”
“就算是太子跟父皇说了,父皇肯定也不会相信。”
“五姓七望那边再蠢,总不会暴露本王吧,本王可是他们未来朝堂争夺的希望。”
李泰自己也很清楚,五姓七望支持自己的目的。
只要太子一日不登基,他们便不会断掉对自己的支持。
更会竭尽全力的保全自己。
关于这一点,李泰还是很坚信的。
柴令武道:“就怕太子污蔑魏王。”
李泰冷哼一声:“那也得有证据才行。”
柴令武不语。
证据他已经交给陛下了。
都不需要太子去说了。
——
大明宫。
含元殿。
随着工匠的不断建造,如今大明宫跟先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晨光初露时,含元殿前的龙尾道已蜿蜒如蟒,三百多级台阶由青石铺就,每一级都凿刻着云纹与祥兽,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夯土台基高耸入云,工匠们腰系绳索,悬在陡峭的台壁上雕琢纹饰。
设计上,除了整体布置外,李承乾也参与不少。
跟曾经狭小幽暗的宫殿不同,这次宫殿的制造,主打一个大气。
殿门都是七米高起步。
而建筑材料更是大量摒弃昂贵的木料,主要使用烧制的青砖,砖石,再进行水泥的铺设。
这样的结构,使得宫殿可以造得更为宏大。
人站在大殿面前,感觉自己就跟渺小的蝼蚁那样。
之所以这样建造,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火炮的轰击。
李承乾很清楚,火炮不可能一直把握在他的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流传开来。
尤其是后世大唐之君,对于自己的后代子嗣,李承乾可不觉得他们能有自己这般英明神武。
哪有朝代能代有明君。
封建王朝时代,也不可能一直流传,总会成为过去。
对于李唐能够存在多久,什么万古流传,李承乾从来不在乎这些。
只是希望神州百姓,后世少些苦难。
含元殿内。
文忠低声汇报:“殿下,太子妃等人,明日便可抵达长安。”
李承乾点点头:“届时你带人前去迎接,就安排在后殿住下。”
文忠继续道:“殿下,关于突厥之事,臣听闻五姓七望内部,倒是有很多不同声音,不少人对于放突厥入关之事,很是反对。”
“尤其是太原王氏那边,据说主家跟旁支都要打起来了,还是王家主亲自出面,才平息这场纷争,不过很多人对此非常不满。”
李承乾冷笑:“有些作用,但不多。”
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
自南北朝以来,中原政权与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冲突不断,突厥的侵扰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隋朝时期,突厥就多次南侵,边境地区生灵涂炭,人口锐减,财产损失巨大。
这种惨痛的历史记忆在中原士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天下传承的世家大族,家族中不乏经历过战乱、目睹过突厥暴行的长辈,他们将这些历史故事代代相传,使得抵御外侮成为家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勾结突厥入关,无疑是背叛了这种延续数代的民族情感与家族记忆,引发众多族人的抵触。
五姓七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华夷之辨观念深入人心。
勾结突厥这样的行为,让许多族人难以接受,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家族沦为华夏文明的背叛者,背负千古骂名。
五姓七望的子弟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将这一准则视为立身之本。
尽管世家大族与皇权存在一定矛盾,但在抵御外敌这一问题上,民族大义应高于家族利益。
勾结突厥入关,不仅是对皇帝的不忠,更是置国家和百姓于水火之中,严重违背了他们所尊崇的道德伦理。许多族人内心的道德感驱使他们站出来反对,不愿与叛国行为同流合污。
更别说五姓七望历经数朝而不衰,十分注重家族声誉。
然而五姓七望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勾结突厥的决策往往是家族中部分高层出于私利而做出的。
但是勾结突厥,不仅仅只是为了搅乱大唐局势。
这背后还隐藏着权力斗争的阴谋,是某些人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谋取更多利益而牺牲家族整体利益的手段。
曾经的渭水之盟,让五姓七望名声大减。
可实际上,很多人在里面尝到了甜头。
首先是对太子改制科举的不满,这让很多五姓七望的读书人,被断掉了踏入仕途的可能,或者说他们要去跟那些泥腿子竞争了。
没有投行卷的优势,对于很多世家大族的族人来说,科举入仕的难度骤然拔高。
而对于五姓七望的高层,突厥入关,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世家一直以来都热衷于土地兼并,以扩大家族的产业规模。
突厥人入关后,会对中原地区的土地进行掠夺和破坏,这为五姓七望提供了一个重新分配土地的机会。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势力和财富,在混乱中低价收购或强占土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土地占有量,从而巩固家族的经济基础。
还有可以趁此机会,解决一些日常积累的敌对世家。
把他们的位置,住所,暴露给突厥人。
等到突厥人走后,这些土地,残留的钱财,自然就可收入囊中。
当年的渭水之盟,也是让五姓七望迅速扩大。
大量的田地人口都被隐没。
李承乾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很清楚,反对的声音,多数是来自于五姓七望的穷族人,他们得不到什么好处。
突厥入关的事情,掌控在五姓七望高层手中。
因为这是一次发国难财的好机会。
“苏将军带领的神武军,已经秘密出发了吗。”
“李卫公那边呢。”
李承乾问道。
文忠回道:“苏将军昨夜已经带领神武军出城,李卫公应该是今日出城。”
突厥入关,除了五姓七望的内应之外,更多是漫长的边际线。
其实突厥几乎每年都要南下劫掠,俗称打秋风。
突厥是游牧民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生活方式较为流动,战争成本相对较低。
他们可以在战争中以战养战,掠夺中原的财富和物资来补充自己。
突厥从来不敢跟大唐军队正面对抗。
突厥以骑兵为主,其骑兵机动性强、灵活性高,擅长在开阔地形作战,能够迅速集结和分散,发动突然袭击,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在机动性上难以与之抗衡。
最为主要的是边境线漫长,使得中原王朝的防御难度极大,兵力分散,难以做到全面有效的防御,突厥则可以选择任意一点进行突破。
这些年,李世民其实对突厥已经行成很大压制。
东突厥的覆灭是一回事,其次是李世民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反东突厥的联盟,削弱了西突厥的外部支持。
同时,唐朝还对突厥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利用其内部矛盾,拉拢一些部落,孤立突厥部落,使其陷入困境。
贞观年间,更多时候,大唐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策略,,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攻打突厥。
为什么说李靖是军神。
因为贞观三年,李靖带着十万精兵深入草原,在定襄出奇制胜,次年夜袭阴山,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听着很简单的一句话,实则体现出了李靖的军事才能。
这里面的难处,可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在茫茫大漠,寻找突厥据点都是个问题,更别说十万精兵所需要的巨大后勤。
这对于任何一个将领来说,都是极大的压力。
更多时候,中原军队深入草原,都是被突厥打游击。
然而李靖却彻底反了过来,不仅干掉突厥主力,还对突厥进行偷袭。
这是个很离谱的事情。
李靖偏偏却完成了。
后世王朝的将领,哪怕有李靖一半的军事才能,都能随便压着草原打了。
所以打突厥,李世民毫不犹豫安排李靖主兵。(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