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用尼古拉大公过多介绍,作为沙俄帝国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对俄国前线军队的补给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按道理来说,俄国本土的产出外加法国和西班牙的援助,勉强是能够前线战场的消耗的。
可问题是,这些物资需要经过俄国的各部门转手。这一来二去之下,能够顺利运往前线的物资不足原本计划的一半。
剩下的要么因为后勤运输能力不足的原因,仍然滞留在后方的港口和中转站,要么就在物资运输的过程中被各政府部门贪污,变成钱财进入俄国高官和贵族们的腰包。
对于俄国国内贪腐盛行的局面,尼古拉二世虽然清楚,但他实际上也无可奈何。
因为对此时的俄国政府来说,国内的贪污腐败并不是最大的敌人。那些时刻都想要推翻俄国政府的革命党,才是目前俄国最大的敌人。
在这一点上,俄国的现任首相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是再清楚不过的。原本在斯托雷平成为俄国首相的初期,他也是想过在俄国内部肃清贪污腐败,对政府部门进行一定的改革来缓解俄国衰弱的现状的。
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沙皇政府将完全失去贵族和资本家的支持,将独自面对革命党的威胁。
没办法,斯托雷平只能选择对政府各部门的贪污现象进行容忍,来换取俄国政府内部的表面和睦,共同应对如同大敌一般的革命党。
也正是俄国上下对政府内部贪污现象的容忍,这才导致俄国的一半物资都要被各部门贪污腐败的局面。
没办法,既然贪污腐败的现象暂时不能解决,就只能寄希望于法国和西班牙,期待他们向俄国运输更多的物资来满足俄国前线的需求了。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令之下,俄国政府向驻马德里外交大使和驻巴黎外交大使发去了电报,要求他们联系西班牙政府和法国政府,争取更多的包括武器装备、粮食和弹药等物资的援助。
法国和西班牙在俄国实际上是有大使馆的。但考虑到如此大宗的交易无法单独通过大使馆来协商,俄国政府还是希望能够联系到西班牙和法国的政府,以更快的速度协商整笔交易的进行。
可让俄国政府万万没想到的是,外交部在向驻马德里和驻巴黎大使发送电报的时候,居然选择了明码发报的方式。
也不清楚是俄国外交部门的疏忽还是一些官员的刻意为之,反正在俄国驻马德里和驻巴黎外交大使得知消息的同时,德国同样也监听到了这条电报。
当德国政府得知俄国前线已经相当缺少后勤补给的时候,不管是最高统帅部还是东西两线的将军们,对德国的战略转移都充满了信心。
特别是东线战场的总司令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此时他们对打探到的消息相当兴奋,认为此时就是发动大规模战役解决俄国军队的时候。
在西班牙和法国的物资抵达俄国之前,这段时间就是俄国军队最疲惫的时候。在没有充足的物资补给的情况下,俄国军队连勉强防守都很难做到,这就是德国军队的机会。
在德国军队发动全面进攻之后,尼古拉二世几乎每隔几天就能收到一封来自前线的战报。
当然,这些战报全都阐述着一条坏消息,那就是又丢失了多少多少国土。
只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德国军队就占领了整个波兰,并且将战线不断外扩,推进到了里加到明斯克一线。
明斯克对俄国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这里是东欧平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连接着北部的波罗的海三国、西部的波兰、南部的乌克兰以及东边的莫斯科。
一旦明斯克陷落,不仅北边的波罗的海三国会被德国占领,南边重要的产粮地乌克兰也会有危险。
为了防守这片地区,俄国在这里驻扎了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在北边的里加还有两个集团军。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足足四个集团军来防守德国的进攻,就算不能将防线守得固若金汤,至少也不会面临巨大的失败。
可现实的结果是,俄国军队对德国军队的突然袭击根本没有做好充足的应对。
这也导致俄国军队仓促反击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战场的劣势。
俄国军队的反应迟钝并不只表现在大集团军的指挥上,同样也表现在各个军和各个师的局部应对上。
再加上后勤缺失的问题,导致俄国很多军队根本没能来得及反击,就随着大部队的溃败而溃逃。
这些因为过早溃逃而保留大部分兵力的军队,他们实际上是幸运的。因为有的不幸的军队,因为侧翼的战友逃跑速度太快的原因,导致自己莫名其妙的被德国军队包围。
虽然也有少部分幸运的军队成功在德军防守薄弱的地方突围,但大部分俄国军队被德国军队包围之后,也只能在德国军队的围攻之下被迫投降。
俄国战场上表现比较优秀的,当属西伯利亚第三军。这支军队在德国军队的进攻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甚至一度击退了德国军队的进攻。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弹药补给的情况下,西伯利亚第三军顽强抵抗了长达数天的时间,最终也只能被迫跟随友军撤离。
好消息是,因为西伯利亚第三军的顽强抵抗,德国第十集团军对俄国第十集团军的侧翼包围战略最终失败。
俄国第十集团军总司令西尔维斯凭借着西伯利亚第三军对德国军队的顽强抗击,最终幸运地从德国快要合拢的包围圈中逃出。
顺带着,俄国第十集团军的大部分高层军官也都逃了出来。
但因为整个集团军的各个军太过分散的原因,除了比较靠近集团军总部的一个军成功撤离之外,剩下的三个军的兵力都陷入了德国军队的包围圈。
一个集团军高达35万人的兵力,最终成功撤离的不足10万人,有接近25万人被德国军队直接包围,这些士兵的下场可想而知。
眼见包围了大量的俄国军队,德国军队这边也是见好就收,先集中火力优先进攻被包围的俄国军队。
此时的俄国军队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他们尝试过对德国军队进行反抗,可面对逐步缩小的包围圈,他们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原本就缺少后勤,在陷入被包围的局面之后,更是无法得到任何一丁点后勤补给。
子弹眼看着是越打越少,有的部队甚至已经完全没有子弹,只能和德国军队拼刺刀。
可德国人也不傻。就算这些俄国士兵想要拼刺刀,德国军队也绝对不会回应。
毕竟用子弹就能打死敌人,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去和敌人拼刺刀呢?
在这个医疗条件极度落后的年代,只要在战场上受伤,死亡的风险是极大的。就算侥幸能活下来,伤口感染所带来的后遗症,也足以让人生不如死。
因此在战场上,能够避免受伤,自然还是要避免的。
眼见任何反抗的手段都失去了作用,被包围的俄国军队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投降。
随着这些俄国军队的投降,德国在东线战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也终于告一段落。
这次大规模战役一共历时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最终以德国军队的全面胜利为结束。
德国方面一共出动了三个集团军,其中正面战场有两个集团军。俄国这边则是四个集团军,北边两个,正面战场两个。
最终的战果是,德国方面两个集团军的伤亡共计5.6万人,其中阵亡士兵1.9万人,受伤士兵3.7万人。
俄国四个集团军的伤亡共计高达32.7万人,差不多失去了一整个集团军的兵力。
其中阵亡的俄国士兵大约3.2万人,受伤的俄国士兵大约4.5万人,还有近25万士兵被德国包围,具体战况不得而知。
对于俄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让人震惊的惨败。
俄国第十集团军几乎被打散,第八集团军和北部的第五、第六集团军,也都有数万人不等的伤亡。
更重要的是,随着第十集团军不得不向明斯克的方向仓皇撤离,俄国在东线战场的防线也被德国军队撕开了一道口子。
还有就是那被包围的25万俄国军队,直到战役结束,俄国政府都不清楚这些士兵的现状。
对于目前风雨飘摇的俄国政府来说,一下子有25万士兵被德国军队包围,这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坏消息。
没办法,尼古拉二世只能下令封锁消息,避免前线战败的消息让革命党钻了空子,从而在俄国内部引起更大的混乱。
虽然俄国在国内封锁了消息,但德国方面可不会封锁消息。
随着德国相关媒体的报道,外加各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团的相关新闻,欧洲各国也了解了东线战场的战役情况。
对于俄国军队的惨败,法国和西班牙是早有预料的。
大家都是盟友,不管是法国还是西班牙,对俄国军队糟糕的战斗力都是深有体会的。
在清除德国军队战略转移,将目光放在东线战场之后,法国和西班牙都明白,俄国势必要经历一场惨败。
要知道,此时的德国实际上还是满血状态,并没有因为双线战争而显露疲态。
德国进行战略转移,是德国内部对战争的一次尝试,而不是西线战场的失败被迫进行。
这是有显著差异的,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德国在进行战略东移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俄国军队的战斗力只能说是糟糕不堪,连奥匈帝国的精锐军队都无法比拟,更别提号称欧洲第一的德意志陆军了。
在确定俄国国内不会因为这场惨败就崩盘之后,卡洛对俄国在东线战场的这场失败,也就没有那么关注了。
毕竟俄国前线的伤亡只有30多万人,对俄国这个人口高达上亿人的国家来说,其实也就是洒洒水而已。
只要后续法国和西班牙向俄国提供足够的武器补给,俄国就能武装出人数更多的军队,填补前线战场的人数空缺。
至于这场惨败,对整个世界大战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
毕竟要说失败,同盟国经历的失败可比协约国多得多。目前协约国在巴尔干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哪怕有着英国人的帮助,奥斯曼帝国也已无法坚持太长时间。
只要俄国还能再坚持一年,卡洛有信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打败奥斯曼帝国,然后专心对付德奥以及英国。
至于一年后俄国会不会因此而崩盘,这就不是卡洛该考虑的问题了。
俄国这个国家实在太大了,要是崩盘的话,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对于西班牙和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好消息。
只要俄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俄国在战争后的未来,卡洛也并不关注。
虽然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在明面上,西班牙和法国,肯定还是要对自己的盟友表达关注和支持的态度的。
在得知俄国前线战败的当天,卡洛就会见了俄国驻马德里大使,表达了西班牙对俄国的支持态度。
卡洛还当场承诺,西班牙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向俄国运输更多的物资,包括武器装备,弹药补给、粮食和医疗物资等等。
卡洛的承诺也让俄国大使松了一口气。目前的俄国急需法国和西班牙提供足够的物资,这样才能撑过眼前的难关。
毕竟就算俄国拥有再多的人口,也得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才能武装出一支军队来。
要是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就算动员了数百万的军队又能如何呢?
这些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投入到前线战场,迎来的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惨败而已。
作为德国战略转移的最大受益者,法国政府几乎也在同一时间联系了俄国大使,表达了法国对俄国的支持。
因为德国的主要进攻方向在东线战场的原因,法国人不仅能够松一口气,还能趁机囤积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来准备下一轮的进攻。
这些武器装备匀一部分给俄国人对法国来说,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
毕竟俄国人替法国承受了大部分德国军队的压力,光是凭借这一点,法国都要感激俄国的贡献。
虽然德国的战略转移并不是法国政府促成的,但俄国毕竟是法国的盟友,总不能在自己受益的情况下,还对俄国的惨状无动于衷。
不管是想要让俄国继续替自己承担压力,还是表面维持盟友的和谐,向俄国运输一批武器装备是很有必要的。
有重复的话刷新一下,感谢大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