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匈奴的现状

    喊完后,帐内的秦人同匈奴人对视一眼,忽然笑了起来,虽然很多人搞不懂为何要笑,但其他人都笑,也只能跟着笑。

    这一笑后,帐内的气氛再度变得轻松友好,众人落座继续听王贲讲说他的战略构想,头曼等人间或提出些问题,一场无酒的宴席在宾主皆欢的氛围中结束。

    头曼等人离去后,王贲看向留下来的椒离,问道:“离上次见到大使,差不多快有一年了吧?”

    王贲身为秦军此次出征的最高统帅,椒离身为大秦驻匈奴的大使,两人自然要见上一面。

    椒头摇头道:“还差些时日才到一年,当时椒某出使归来,在章台宫向陛下禀告,将军那时也在。”

    当时是椒离和陈平出使了匈奴、东胡、月氏多个部族,在章台宫内向始皇和大秦群臣作出使汇报,也是在那时,根据椒离、陈平等人的出使报告,判断可能需要对东胡、月氏出兵。

    这场征讨东胡、月氏的战争并非临时起意,是在一年前就已经在开始筹谋,而在新年朝贺时,东胡派出的使者触怒始皇帝,更让众人认为要向东胡、月氏出兵。

    东胡人今天就敢对始皇帝不敬,分不清大小王,明天岂不是得骑在大秦头上拉屎撒尿?

    王贲又问候道:“大使馆的诸位可都安好,可有要王某相帮之处?出发前,陛下曾特意召见,让我代为向使馆的诸位问好。”

    “你们远离大秦,在匈奴为大秦做事,殊为不易,若有困难需要帮助,让我尽力为诸位解决,如不能解决,回去后禀告于他。”

    这是始皇帝在听了“十三将士归玉门”故事后,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决定,大秦不会放弃在外的大秦将士,大汉都能留下这等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他的大秦也一样能,不仅能做到,还将做的比汉更好。

    听了王贲话后,椒离等人无不动容,有些人甚至擦拭起眼角。

    这种现象可能在现代人看来很假,但对这时代的人来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并不只是两句朗朗上口的诗,而是他们真正在践行的人生信条。

    君王的知遇之恩,君王的提携之恩,是真会让人以性命相报,这也符合这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轻生死,重然诺!

    因而,此刻听到王贲提起陛下远在咸阳也依旧记着他们,让王贲代为问候他们,关心他们是否遇到困难,又怎能不让他们感动?

    椒离等齐齐起身,朝咸阳所在方向行礼:“陛下隆恩,臣等不胜感激,必为陛下、为大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时原本没有,是他们在李念接受培训时,听李念提及,从李念那学过来的。

    王贲摇头笑道:“诸位皆是我大秦栋梁,若陛下在此,定不会让诸位‘死而后已’。诸位,还请入座!”

    重新落座后,椒离向王贲道:“多谢上将军向我等转告陛下之意,然我等如今并无多少困难,只是离家日久,使馆中的大伙会有些思念故土、想念家中亲人。”

    王贲叹道:“此乃人之常情,但这个困难,请恕王某无法为诸位解决,等回去后,王某会向陛下禀告。”

    大秦如今驻外的使馆人员未被允许携带家眷,时间一长,会想念亲人,也属正常。

    椒离赶紧道:“上将军误会了,此并非困难,只是向上将军言说一二。除了不能和亲人团聚,我等在此吃喝所用都甚好,并无多少难处。”

    见椒离等人好像真没有多少困难需要他相帮,王贲又道:“你等是代表大秦在匈奴驻使,职责重大,若有难处,定要说出,莫要藏着!”

    椒离点了点头,王贲又问道:“匈奴如今的状况如何?”

    这才是椒离等人留下来的目的,向王贲介绍他们所知匈奴、东胡、月氏等部族状况,虽然他们已经将许多事通过密信送回了咸阳,但信中讲说和真人讲述还是有些差别。

    且密信送往咸阳需要时间,在信息上有滞后性,现今见到了椒离等人,自然是获取第一手的消息。

    椒离神色一正,道:“回上将军,匈奴的状况和我等在密信中所言相仿,头曼等人光鲜,匈奴民众贫苦。匈奴民众对头曼等人多有怨怒,匈奴迟早会爆发内乱!不过……”

    椒离话锋一转:“这次击败了东胡、月氏,应当会让内乱来得晚一些。根据我等在匈奴发展的眼线,在匈奴民间,大秦的风评比头曼等人更好,匈奴民众中有很多人感叹没生在大秦。”

    听到椒离之言,帐内的不少秦将脸上都露出笑意,让别国的人恨不能生为己国人,这不正是在体现自己的国家更好?

    匈奴人感叹没出生在大秦,正是在说大秦比匈奴更好,当然让他们这些秦将生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同时,他们神情中又有些许鄙夷,那匈奴单于和头人竟然自己治下的民众羡慕成为他国的子民。

    要是李念在此知道这些秦将的想法,定会腹诽:二哥别笑大哥,在历史上,你们老秦人也不比现在匈奴人好到哪去,不然为啥会有‘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之说?

    说到这里,椒离语气古怪道:“匈奴民众中甚至有人觉得既然大秦和匈奴为华夏兄弟,是一家人,应该让匈奴并入大秦,他们也好成为大秦子民,抱有这样想法的匈奴人还不少,他们甚至自发成立了一个组织,偷偷找上过我们。”

    王贲道:“你等可曾答应他们?”

    椒离摇头道:“既未拒绝,也未答应,但给予了其等一些帮助,让他们维持让匈奴并入大秦的希望。”

    王贲点头道:“做的不错,目前还不是时候,须小心处置,我等现今更需要头曼等人治理匈奴,而非直接治理!”

    椒离道:“与他们说过,大秦刚平定天下不久,国内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暂时无法响应其等。除匈奴民众外,匈奴的一些贵族也在暗里希望大秦能将匈奴化为大秦的一部,其中以匈奴小贵族居多。”

    王贲笑道:“这不意外,匈奴的单于和诸位大头领为上,其等吃肉,匈奴的小贵族们只能捡他们剩下的汤水喝,有时还喝不到。至于匈奴民众,更是汤水都没得喝!”

    “尤其是如今匈奴和大秦往来后,给匈奴带来了巨大的利,而这份利还是单于和众头领占大头,其等当然不情愿。”

    “这是李念公子的话,公子当时用一块可以分割大点心与我等讲说,点心可口,可几乎被头曼等人吃干抹净,只漏出一点残渣给匈奴小贵族,他们怎能甘愿?他们也想吃更多的点心!”

    椒离笑道:“正是如此,其等在暗里的表示,若大秦将匈奴化为一部分后,可任用他们治理匈奴,保证会对大秦绝对忠心。”

    王贲未说话,帐内一秦将嗤笑道:“如何保证,仅凭嘴上之言?且其等治理匈奴,与现今头曼等人治理匈奴,又有何异?”

    是啊,扶持这些匈奴小贵族上台,不过是换了一批相貌不同的头曼等人,那何苦费这个劲,不如继续留着头曼等人。

    椒离看了眼说话的那名秦将,“所以,我等并未直接答应其等,只在口头上做了某些应允。头曼等人目前对大秦的态度不错,要是换一批人,未必会有头曼等人的态度。”

    头曼等人不仅对大秦态度不错,还没多少雄心壮志,对内压榨也颇狠,非常符合大秦的利益,换一批人,万一让其中混入一个要让匈奴再次伟大的家伙,反而会平添麻烦。

    讲完匈奴从高层到底层对大秦的状况后,椒离又讲起匈奴的其他方面:“在大秦的帮助下,匈奴现在的实力其实不弱,过去一年,头曼等人自大秦购买了不少兵甲,用以装备他们麾下的士卒。”

    军火这等大生意,大秦在去年和匈奴也进行了一定的交易,售卖的是大秦收缴的六国武器,还是并不精良的那些,但对于现在的匈奴来说,已是难得的宝贝。

    此时的匈奴可还不是历史上控制西域诸国,将西域当成血槽,能跟大汉扳手腕的顶级匈奴,而是一个落魄的穷鬼。

    “根据我等判断,以头曼等麾下士卒的实力,东胡和月氏中没有一个是其对手,但头曼等人对他们的实力缺乏自信,始终认为他们还不够强。且头曼等人购买回来兵甲后,只给他们部族的战士,不给那些小部族,多用以防内,而非对外!”

    王贲听后,觉得还是不意外,他现在也知晓头曼和冒顿在历史上的事迹,头曼有此作为,符合李念公子所说的历史。

    一名秦将笑道:“匈奴人曾经是一头狼,可是已经被李牧将军给收拾成了一条狗。”

    另一秦将也道:“李牧将军虽为赵将,曾与我等为敌,可不得不说李牧将军领兵治军能力的确极强,匈奴、东胡、月氏,哪个没在他手中吃亏?仅凭这,我就服他!”

    实际上,经过这些年发展,匈奴从与李牧的惨败中已经将元气恢复过来,否则也不敢偷偷摸摸趁大秦灭六国时侵占河套地区。

    但元气虽复,其等却无当年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斗志,否则不会被东胡、月氏敲诈勒索,也不会在后来被蒙恬却七百余里。

    头曼死后,在冒顿带领下的匈奴,没用多久便将东胡、月氏击败,将东胡人化为匈奴的奴隶,让月氏人不得不向西迁移。

    由此可见,在头曼时,匈奴便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只是头曼没法将之发挥出来,反而还向东胡、月氏服软认怂。

    椒离又道:“据我等所知,头曼等人麾下的士卒对大秦也有不错的好感,若有朝一日,大秦与匈奴交战,应能使其倒戈。”

    头曼等人麾下的士卒也是平民,虽说比之于匈奴其他平民,乃至奴隶过得要好,却也要好不了太多,尤其等其等知晓大秦各方面都优于他们匈奴,与其给单于、头领们卖命,不如给伟大的秦皇陛下卖命。

    给秦皇陛下卖命,大秦的那啥军功爵制甚至有机会让人他们封侯拜相,成为像单于、头领那样的人物。

    “在贸易方面,匈奴的产出较为单一,与大秦的贸易往来,几乎都是以牲畜向大秦交易,而大秦输送给匈奴的物资种类却极多。”

    “大秦和匈奴的贸易对匈奴平民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很难用得起来自大秦的物品,但匈奴上层现今极为崇尚大秦之物,以用大秦之物为荣,这是匈奴上层现在的风气!”

    “某些匈奴头领非大秦之布制成的衣物不穿,非大秦之酒不饮,非产自大秦的器具不用……”

    虽说大秦的东西确实好,可如此依赖沉迷于大秦之物,长此以往,必定会出现问题,且匈奴能和大秦交易的货物还单一,问题会更大。

    椒离又道:“文化方面,匈奴人也以说大秦话、习大秦字、知大秦习俗为荣,头曼等都专程学了些雅言。”

    想到今日见面时,头曼等人便用的雅言向他问好,王贲点了点头,尽管不太标准,匈奴口音严重,可的确是雅言无误。

    “大使馆在头曼城中开设了学堂,但头曼等人不允许平民出身的匈奴孩童入读,因而只设了六个班,招收的全是贵族出身的孩童。送往咸阳的匈奴孩童许多都是他们的兄弟,只是属于不受喜爱的那批。”

    一秦将笑道:“将不受待见的子孙扔去咸阳,将喜爱的子孙留在身边,倒也没错!”

    这种做法看起来没错,可实际上不管如何选,最终都会走向对匈奴不利的结果。

    在大秦学习了先进文化知识的匈奴孩童,日后回到匈奴时,定会同他们的长辈、兄弟掀起激烈的风浪,其等会认为在大秦留学过后的他们,相比留在匈奴的兄弟们更优秀,当有配得上他们优秀的地位。

    可他们的长辈、兄弟不会甘愿放权,让这些子孙、兄弟多分一点,他们就少一点,双方间定会产生激烈冲突。

    而由于他们在咸阳留学,在浓郁的大秦氛围中成长,深受大秦影响,许多人会自然而然会倾向于大秦,会仿照大秦对匈奴进行改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帝秦设计师不错,请把《帝秦设计师》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