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李、扶夜谈

    说出这句话时,扶苏有种“天下英雄舍我扶苏其谁”的自信,自信在诸位兄弟中,他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为大秦储君。

    他明白始皇帝问他“你之意如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客气谦虚,不是让他举荐其他兄弟,不是听他说什么“不论父皇立谁,儿臣都认!”,而是要让他自荐,想看到他敢于自荐的勇气,而非温文儒雅,跟兄弟们搞谦让那套。

    要是他真推荐了其他兄弟,或说出听凭父皇定夺的话,会让父皇对他彻底失望,这可是储位之争,没有谦让一说!

    不敢举荐自己,说明没勇气,对自己不自信,这样的人如何能作为大秦储君,引领好大秦?

    但扶苏不知道始皇会这么问他,是不想他和李念所讲历史上的那位扶苏一样:那位扶苏要是性格能强硬一些,敢于质疑那道假诏,兴许便不会让胡亥、赵高的阴谋得逞。

    甚至,即便那份诏书是真,那又怎样,真就听从那诏书后自杀啊?

    怎么着也得反抗一二!

    其实,扶苏并不缺胆气,像他明知会惹始皇帝不喜,但仍敢向始皇帝上书,只是这胆气明显没用对方向,且其愚腐不知变通。

    这种性情作为一名臣子、一个普通人,或许不错,但作为一国之君就不合适了,大秦历代有能为的先王,哪个是这种性子?

    始皇看向扶苏,又道:“你今日为何不问胡亥去哪了?”

    扶苏坦然道:“父皇若想儿臣知晓,便是儿臣不问,父皇也自会让儿臣知;而父皇不让儿臣知道,说明还未到儿臣知晓之时,若儿臣在此时偏要知,恐会坏了父皇大局。”

    始皇帝点头道:“世间之事,你有时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其内由。因而,对一件难确定的事,最好不要冒然行事,即便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未必为真,何况乎自以为是。”

    这既是在告诉扶苏,胡亥之事有更深层的缘由,也是告诫扶苏在做事时,不要想当然便做判断,以前的扶苏就是如此,没想通其中利害,没看清其中因由,便上书谏言。

    这是始皇恼火扶苏的地方,也是他对扶苏失望之因,尚未了解清楚,就自以为是地跳出来,这种人怎么做大秦储君啊?

    即使成了储君,继承了帝位,也是个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糊涂虫。

    扶苏认真道:“谨遵父皇教诲!”

    听到扶苏这句话后,始皇帝却摇了摇头:“希望你真能谨遵!朕只能管得了你们一时,管不了你们一世,这大秦最终还是得交予你们手里。朕死后,即使你们不谨遵朕言,朕也奈何不了你们。”

    扶苏很久没这般和自己父皇交流,听到始皇说出“管得了你们一时,管不了你们一世”、“朕死后”这些话,心中颇为惊讶,他这位父皇如今这么豁达了?

    要知在一年多以前,确切说是未称帝前,父皇可是在求仙、寻不死药,厌恶“死”、“亡”这类字词,更不会亲口说出,父皇他要的可是长生不死,千秋万载,怎能一世而往?

    扶苏心里这般想着,嘴上却道:“父皇必能同大秦千载万……”

    始皇帝摆了摆手:“不必恭维朕,世上难有永世之王朝,也无长生不死之人。朕虽为帝王,但也是人,难免有一死。不过……”

    始皇没将“不过”后的内容给说出,但李念猜测始皇帝大概是想说他想通过另一种方式获得特别的永生:成就伟业,青史留名,只要此世华夏文明传承不断,那他便会被永远铭记!

    始皇转而又对扶苏道:“想成为大秦储君,可不容易,当更加勤勉。若有不懂之事,可多向李念请教,不要认为他是你妹婿,向他请教便是耻辱。”

    这番话几乎已言明始皇中意的大秦储君为扶苏!

    扶苏也听出了这点,尽管早就料到父皇大概是想立他为储,但此刻真被确定,依旧感到振奋。

    但扶苏并未表现得很兴奋,反而很平静,他看向李念,正色道:“父皇尽管放心,儿臣从不视向妹婿请教为耻,能向妹婿这等大才请教,乃儿臣之幸。”

    始皇没再多说什么,也不让二人再跟着,在侍卫护送下离去。

    目送始皇走远后,扶苏向李念行礼,再次致谢道:“谢妹婿方才为我出言!”

    如果不是他这位妹婿荐言支持他为储君,父皇可能还会犹豫是否要立他为储,而一犹豫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就太多了。

    实际上,不选扶苏,李念也没得更好的人选了,大秦的其他公子还不如扶苏,这位就算不改变,也是一匹瘦死的骆驼。

    即便是以前,李念也属意于立扶苏为储君,再怎么样,至少扶苏他宽仁啊,即位后砍他脑壳的可能性低一点。

    始皇今晚是有意让扶苏欠李念一个大人情,同时也是借机告诉李念一事:朕无意在死前将你小子一并带走,你小子老老实实活着,跟扶苏处好关系,好生辅佐大秦!

    无论是李念,还是扶苏,都在始皇的算计之中,但这种算计,两人都难拒绝,因为这属于好意。

    李念笑道:“公子不必如此。陛下心中早已属意公子,便是李某不说,储君之位也会归于公子,李某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扶苏闻言摇头道:“妹婿太过谦虚,这‘顺水推舟’之事也非人人能为,若无妹婿,兴许便会成为‘逆水行舟’!”

    他那位父皇,可不是随便啥人的荐言都能听得进去,只有在其心目中极有地位分量之人才可,何况是立储这等大事,能说得上话的人更少之又少。

    扶苏讲完这番话后,又道:“父皇今晚应是不会再管束我等,妹婿可愿与我秉灯而谈?实不相瞒,我有许多疑问想向妹婿请教。”

    面对扶苏诚挚的眼神,李念没有拒绝,笑道:“公子相邀,李某岂敢拒绝?只要公子不嫌李某学识浅薄便好!”

    扶苏拍着李念肩膀笑道:“妹婿啊妹婿,你这人从上到下都是优点,却有一处不好,便是太过谦逊。你之学识若称天下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也不要以‘公子’称我,你与舜英虽还未正式成婚,但普天之下,谁不知你是舜英之夫?舜英为我妹,你当如何叫我?”

    扶苏话里大有一种“你要是再叫我‘公子’,那就是不给我扶苏面子”的意味,李念只得回道:“兄长!”

    扶苏这才满意道:“这才对!走,你我兄弟秉灯夜谈,今夜定要与妹婿聊个尽兴。有一事,妹婿或许不知,两年前,父皇曾想让妹婿担当我师,我那时不知妹婿之才,还想过刁难妹婿。”

    “父皇说你有大才,博学更胜淳于师,我不信,便想了些问题用来刁难妹婿:如这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如天上星辰几何?”

    李念听了扶苏的问题后,心中无语,如果换作是这时代的人,以扶苏提出的这些个问题,还真会被扶苏给刁难住,这根本不是这时代的人能回答上来的。

    李念笑道:“通常而言,我等这方天有两千里之高,地有一万两千七百四十二里之厚(大气层高度及地球半径),至于天上的星辰,在晴朗夜空下,可看到的星辰有六千到七千来颗,然宇宙中真正的星辰数量远胜于此,有万亿之数。”

    听了李念给出的回答,扶苏好奇道:“妹婿如何得知这些?”

    李念笑道:“此事,兄长应当很快便会知晓!”

    扶苏转念之间便明白,这是在说他成为大秦储君后,便会知道李念的来历。

    对于李念的来历,许多人暗里调查过,可惜都一无所获,民间更是涌现出了多个版本的猜想:有说李念是上古圣贤转世,专为辅佐大秦而来,要成为当世圣贤;有说李念是仙神下凡的;也有说李念是年幼之时误入仙家胜地,被仙人收为了弟子……

    但不管是哪个版本,李念都不是普通人,要是后世拍摄与李念相关的电视剧,保准会将这些民间传闻加入进去。

    扶苏未回宜春宫,而是和李念去了六英宫,看着谈兴极高的扶苏,李念想到一事:扶苏好像今日才回来吧,这厮不去陪着其妻,反而跑来他这跟他夜谈,就不怕让嫂子多想?

    扶苏还真没说假话,这家伙是真积累了一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治国,及儒家、法家思想等方面。

    不仅问,扶苏有时也会讲出了他的一些见解,当听到扶苏对儒家思想的一些想法后,李念才真觉得这位扶苏公子是真有了变化。

    以往的扶苏虽不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却是“学而固思己对”,他认为自己学得到的、思考理解到的就是正确,固执己见,所以他才敢顶着始皇的怒火上书谏言。

    他倔强地认为自己做的便是正确,没想站在其他的角度去思考,衡量其中的利弊,若他能站在其他角度想一想,会发现他认为那些恶政暴政其实有用处。

    在和李念交流了诸多问题后,扶苏更加清楚了他以往的不足,叹道:“今与妹婿夜谈,方知我当初何等浅薄无知!”

    许多事不换角度,没法看清全局,也难以理解决策者为何会做出那些决定。

    李念笑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便是圣贤,也不敢说自己便完满无缺。有过错缺点不算什么,难在认识到错,并将之改正!兄长能认知自己缺陷,并予以弥补修正,则不晚!”

    “谢妹婿宽慰!”

    扶苏又问道:“妹婿可知父皇为何要在此时立储?”

    ‘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我当然知道,只是暂时不能与你说!’

    李念心道了一句,回道:“大秦如今开朝将近两载,而储君之位仍旧空悬,于国不利。且陛下将诸位公子分封于外,皆不在咸阳,一旦有变……”

    李念未说什么“变”,扶苏心中却明了,李念接着道:“大秦恐会陷入动荡,乃至倾覆。而立储君之后,能平息人心浮动,使大秦更为安稳,纵有变故,也有保障。”

    “我与妹婿一般想法!”

    扶苏又问起一事:“父皇在封诸位弟弟为王前,曾说过是要以此保证大秦对地方治理,同时也是为对诸位公子分封海外提前作备。妹婿对此事事有何看法?”

    李念未答反问:“兄长对此事有何看法?”

    扶苏认真道:“我认为此事有相益之处,也有为祸之处。相益之处在于使诸公子镇封海外,可使大秦海外疆土稳固,也可让诸位兄弟一展所能,不至一事无成,在大秦本土危难时,还可以海外为援。”

    “至于为祸之处,以妹婿之才,当能明白,分封本就是埋祸之道,周之前例便在不远。初分封时,海外诸国兴许不会对大秦有祸,可等时日渐久,其等国力日盛,而大秦本土衰落,定会再现分裂混战之势。”

    “到的那时,又是一场列国之战,天下苍生又将遭屠戮,由于疆域更大,人口更多,战祸必更胜过往!”

    李念道:“兄长有宽仁之心,悲天悯人之志,弟佩服!兄长所言极是,分封确是埋祸之道,统一自当更好,然大秦暂无法做到。海外很大,疆土之袤胜于大秦,大秦若要取之,若不分封,要如何镇守?”

    “且在世界上,非仅大秦一国,也非我等一族,还有其他国邦部族,诸国邦部族尚处愚昧,远不及大秦。此正是大秦发展之机,若在此时不去争夺海外疆土,为大秦获取更广袤的生存之地,莫非要等诸国崛起之后,再与其等相争?”

    扶苏当然不会说什么“我们不必去和人争,可以和其他国家民族友好相处”这种蠢话,这是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竞争,先发的优势岂能不占?

    国与国的争斗,族与族的交锋,少有友好和睦,你要是不想努力,那在明日就可能被其他国入侵,被其他民族奴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帝秦设计师不错,请把《帝秦设计师》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