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南侧,种植着一片浓密的红杉林。
林间的空气十分潮湿,时而有露水落下。
空气中浮着松脂与腐殖土的气息,混着昨夜暴雨残留在树洞里的凉意。
树林旁的空地上,坐落着一座三层维多利亚式小楼。
复斜屋顶上覆盖鱼鳞状木瓦,屋顶左侧高耸着哥特式的尖顶,凸出的飘窗镶嵌着一块块复杂的玻璃彩窗。
“嘎吱——”
站在窗前的安塞尔教授,推开窗户,生锈的合页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但配以房屋内古典的装饰氛围,竟然有种意外的和谐。
推开窗后,林间的晨风吹来。
一阵潮湿得像带着水雾一样的林风,扑打在安塞尔教授苍老的脸上,令他浑身一凉,精神一振。
“教授这是您的咖啡,请慢用。”
这时身后传来一阵沉稳温和,中年女人的声音。
安塞尔教授半转身。
女人温润细腻的手闯入视线,手中端着一只通体瓷白的咖啡杯递了过来,杯口周沿印着复杂的金色花纹。
冒着热气的棕色咖啡液,十分平稳的在杯中泛起涟漪。
“好浓郁的味道。”
安塞尔教授嗅了嗅,捕捉到咖啡的特殊气味。
“当然,我特意采用了哥伦比亚产地的咖啡豆子,酸度适中,并携带有浓浓的坚果香气,希望您喜欢。
另外提醒您一句,今天上午的工作时间已经超标了,还请您注意休息。”
女人扬起脸骄傲的笑了笑,随后温声提醒教授工作时间。
“我知道的玛丽,但你也清楚我的研究正到了关键时期,想来这篇论文,再过一个月……哦不,最多三周就能完成了!”
安塞尔教授接过助手手中发烫的杯子,握着杯柄喝了口咖啡,信誓旦旦的说道。
对此被称之为玛丽的女人只好颇为无奈的耸了耸肩。
最近这半年,安塞尔教授都在研究一种特殊的关系。
即,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关系。
安塞尔教授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儿童形象并非真正的儿童,是成人潜意识下强加在儿童身上的一种虚假的幻想。
简称“儿童虚构理论”。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激进大胆的理论。
就目前的美国儿童文学学术界而言,这一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延伸出的“儿童虚构理论”,还从未有人涉足。
因此这篇理论足够新颖,也足够创造性。
当然它的理论框架构建也足够困难。
安塞尔教授为此痛苦许久,因为写不出来。
“好吧亲爱的,祝你好运。”
玛丽女士对安塞尔教授微微欠身,旋即提着托盘转身离开。
“三周?恐怕三个月也完成不了……”
教授想起玛丽女士善解人意的话语,有些尴尬的自语道。
“或许是该放松一下了,说不定能捕捉到一些灵感呢?”
这间场景布置完全和客厅毫无区别的研究办公室,只剩下安塞尔教授一人。
他捧着温热的杯子默默看向窗外被露水打湿的红杉林,默默出神。
不知过了多久,半空中下起了绵绵秋雨。
空气骤然又冷了三分,让安塞尔教授冷得缩了缩脖子,陡然他发现树林间涌现一道熟悉的身影,正在雨中狂奔。
乔治?这孩子怎么来了?
教授有些意外,轻轻将杯子放在逐渐湿润的乔木窗沿,转身下楼。
来到楼下门口,将门打开。
一个头发微湿,身材削瘦高大的三十多岁男人,怀里抱着一本书出现在他眼前。
“早上好老师。”
“早上好,孩子,快进来擦擦雨水……”
……
“所以你是意外发现了一部优秀的作品,这才马不停蹄的跑来见我?相当符合你的风格啊!”
安塞尔教授望着沙发上拿着毛巾擦头发的乔治,语气有些感慨。
乔治对此轻轻一笑,不接话茬,“你猜我是从哪篇杂志上看到的?”
“让我猜猜,是《儿童文摘》,还是《蟋蟀》?我想只有这两本杂志的儿童文学作品才可能会让你如此激动了吧?”
教授将目光落在乔治怀里的杂志上,猜测道。
《蟋蟀》被誉为儿童版的《纽约客》,《儿童文摘》面向学校与家庭订购,月均发行量高达两百万。
这两个杂志都是美国面向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杂志,相当经典,也相当权威。
“错!”
乔治笑着摇了摇头,“而且是大错特错,这篇作品来自中国,红色中国。”
“中国?!”
安塞尔教授立刻露出了意外的表情,“真是令人惊讶的答案,好吧,我也想看看究竟是怎么样的作品让你如此推崇备至!”
说完,他伸出手。
“绝对!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乔治将杂志递过去,语气像斩钉截铁,丝毫没了昨日那般对中国文学的轻视。
安塞尔教授不可否置的耸了耸肩,随手拿了过来,然后翘起腿,缩在柔软沙发里,给自己盖上毯子,这才低头阅读起来。
“午夜深处的潜水艇,午夜深处……或许与梦境相关?”
安教授下意识思索起来,这个名字他觉得有点意思。
果然,随着他的阅读,便发现这部短片,讲述的果然是关于一个少年拥有惊人的想象力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拥有一艘“夜晚的潜水艇”,每晚潜入幻想之中,钻进家中的地板下、庭院的花丛中,甚至地壳深处,探索虚构的海洋与失落文明。
他用硬币改装成潜艇仪表盘,用铅笔刀雕刻珊瑚礁,甚至通过意念让台灯的光线化为海水,将现实物件融入幻想世界。
现实与幻想在此刻交织,不仅让主人公无法区分,就连作为读者的安塞尔教授也无法区分。
“这或许才是我心目中,独属于儿童的想象力!足以模糊现实和幻想的想象力。”
安塞尔教授眼中逐渐被兴奋盈满,尤其是想到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时,心中对这篇的期待便越发深了。
并不长,也就几万字,即使是安塞尔教授很耐心的品鉴,也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
“如何?老师。”
坐在一旁翻看着杂志的乔治,注意到教授放下书,靠在沙发靠背上,脸上浮现一抹回味的神情,于是笑着问道。
看样子,老师还挺喜欢的。
我就说吧。
“他将想像力写到了极致。”
教授听见这话,顿时按捺不住心中的倾诉之欲,激动的大声喊道。
“我就知道,还请仔细讲讲。”
分享成功,乔治满意的点头,摊开手做了个邀请发言的手势。
“看完这篇,我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是个天才,真正的天才。”
“在叙事风格上,这家伙完全不同于我曾经看过的那些中国作家。
那些深沉悲痛的现实主义作品,我真是欣赏不来。
但这家伙更偏向于我们文学界正流行的后现代主义,难以置信,竟然他跟上了国际潮流,而且做的还很好。
另外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博尔赫斯先生的影子,虽然致敬的痕迹有些明显,但故事相当不错。
若是刊登在美国的文学杂志上,我简直不敢想象这篇作品会让多少文学青年们爱不释手!”
安塞尔教授一通长篇大论,像倒豆子一样抖搂出来。
“您的评价这么高吗?”
乔治挑了挑眉,对老师的评价很是意外,他居然认为这篇来自中国的作品会让文学青年们爱不释手?
“亲爱的乔治!你听听这家伙是怎么肆意炫耀自己的天赋!”
“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
一旦拥有它,现实就微不足道。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
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fuck!”
“这家伙太狂了!和那些中国人完全不同,狂到让人觉得他就该如此。只要看过这篇的人都不会否认他的天分!”
安塞尔教授摇头晃脑的朗诵着,毛茸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很是滑稽。
作为英文系副主任,文学评论家,他也否定不了这个中国人的作品。
“您和我想的一样,我有个想法,或许我们可以为她写一篇书评,发表在《费城日报》以及《每日宾夕法尼亚人》上。”
乔治沉思片刻,缓缓提议道。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今天早上书店的服务员是将这本杂志当做赠送品来销售的。
这意味着这篇作品如果不采取行动,将会被彻底埋没在书海之中。
他不忍心,也不舍得。
“可以,当然可以小伙子,大胆去做,我会给你推荐和署名的!”
安塞尔教授笑着应下,刚想合上书,但窗外裹挟着湿润与松脂味道的风吹动单薄的纸张。
翻到了下一页。
kaiyan·cheng?
“程?他还有一篇作品?”
安塞尔教授高兴的张大眼睛看向这个熟悉的名字,心中轻快的想道:“那就让我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有惊人的天分吧?”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吗?
这回是纯正的童话故事了吧?
索性研究没有进展,安塞尔教授干脆摆烂一天。
他重新缩回沙发里,悠闲的阅读起来。
但这一次的作品,却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安塞尔教授神色前所未有的郑重起来。
另一旁,乔治找了个空位,翻出纸笔写起了文学评论。
丝毫没有注意到教授的变化。
窗外的雨水淅淅沥沥的下着,房间里安静的只剩下雨声与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时间悄然流逝。
到了中午,从楼下下来的玛丽女士本想打招呼,但看到二人都在忙的样子,便放轻了手脚,下楼而去。
十二点半,玛丽女士披着雨衣,拎着两个饭盒回来了。
乔治已经写好了评论,正在修改,看到玛丽女士便问了声好,玛丽女士则递给他盒饭与刀叉。
“教授呢?”
“他忙起来就这样,暂时不用管他,一会我给他热热。”
……
下午三点。
安塞尔教授默默放下手中的杂志,这一次他没有那么激动。
只是这个叫程的中国作家,再次改变了他的刻板印象和浅薄看法。
“老师您看完了?”
乔治发现教授的动作,递过来一杯咖啡问。
“嗯,你没发现吧,这位程,还有一篇作品在上面刊登,是一部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真的?”
“当然,我感觉这部作品,有畅销书的潜质,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安塞尔教授神色郑重的评价道。
“畅销……书?”
乔治湛蓝的瞳孔猛地一缩。
先前老师对潜水艇那篇作品,也只是给出优秀作品的评价。
乔治虽然惊讶,但那是因为这个作家的国籍。
但畅销书这个评价不一样,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字。
但乔治却觉得直接碾压了上午教授那一长串的评价。
因为畅销,对作家而言,就是最好的评价。
这两个字,往往和金钱,名声,影响力等许多因素挂钩。
若是作品文学性,作品思想性再出众一些,那就更恐怖了。
就像小王子就是全球畅销,其巨大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俨然使它从一部文学作品,上升到文化潮流,文化现象。
这几乎是每一个作家向往的事情。
要知道即便放在美国,也没有多少作品能称得上畅销。
这位名叫程的中国作家,居然有如此潜力?
“不相信?”
安塞尔教授笑着反问道。
“嗯。”
乔治迟疑的点了点头。
“时间会证明的,好了小伙子,我们是该把心思放在即将投稿的评论上了。”
……
十一月七日。
《每日宾夕法尼亚人》这本被简称为DP的校报上,很快便悄然刊登了两篇特殊的评论文章。
《夜晚的潜水艇》:来自神秘东方古国的文学天才。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一部关于追寻,梦想,人生抉择堪称经典的寓言式童话作品,人生的指路明灯。
同样《费城日报》也刊登了这两篇文章。
……
“中国人的文学作品?这能好看吗?”
“看评论好像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这可是安塞尔教授的推荐。”
“那好吧,我们去书店看看吧,希望有卖的。”
清晨的学校图书馆里,几个大学生小声交流着,朝着商业街而去。
在同一时间,有不少学生与费城的文学爱好者看到了这两篇评论。
虽然有人不为所动,但也有少数人在评论的影响到书店购询问那本来自中国的文学杂志——《中国文学》。
“服务员,请来一本《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店员异常震惊,平日里一个月也只卖得出去一百多本的杂志,现在居然一天就有几十个人来买?
这是好事啊!
……
“shit!程的作品太优秀了!他还有没有其他的作品!”
“实在令人惊叹他的才华,我简直爱死他了!”
“他是天才!来自红色中国的天才。”
程开颜的作品,像是一阵清晨和煦的微风,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着,虽然没什么影响。
但已经悄然拂动一小撮人的心弦,留下了不浅的印象。
就像大西洋深处的热带暖流,悄然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席卷整个美国的力量。
两天后。
宾大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安塞尔教授一推开门,就看到一群黑发黑瞳的年轻人,整齐的站在门口,满脸诚恳和期盼的看着自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