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捷报

    京师。

    济南会战还在继续,一场关于北虏入寇的政治清算运动,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拉开序幕。

    首当其冲的宣大总督李志鸿,因为之前就死在了狱中,已经无法继续吸引火力。

    同样负有责任的辽东都师钟景明,一下子成了第一责任人,吸引了百官的火力。

    率先对他开炮的,就是山西、山东、京师籍官员,接着又得到了江南各省官员的群起响应。

    大家把局势恶化,家乡受损的帐,全部算在了他头上。

    这一刻无分党派,大家都想要把他碎尸万段。

    以往支持钟景明的清流党人,更是成了清算他的主力。

    随着清算的呼声高涨,本就对钟景明有意见的永宁帝,直接给他判了一个凌迟。

    在将相不辱的大环境下,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官员,整个历史上都屈指可数。

    以往发生这种事,百官都会开口求情,规劝皇帝从轻发落。

    不过这一次例外,从民间到朝堂集体喊打喊杀,这还是大虞朝的第一次。

    西四牌楼,天才刚刚放亮,就聚集了大量的围观人群。

    今天是钟景明被凌迟的日子,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幕。

    囚车艰难的前进着,钟景明拉的仇恨太大,无数百姓想要食他肉喝他血。

    如果不是兵丁的阻拦,他都到不了刑场。

    相比其他囚犯,钟景明身上无疑要干净的多,看得出来在狱中没有受过刑。

    这种必死的案子,没有审理的必要。

    以他的级别,手中必然掌握了大量的官场黑料。

    如果真要进行审问,交代出来的信息,能够把朝堂搅的天翻地覆。

    现在的锦衣卫不比从前,顶不住朝中百官的压力,没有掀起大案的心思。

    “冤枉啊!”

    刑场之上,钟景明忍不住叫屈道。

    局势糜烂,又不是他一个人的锅。

    主要原因还是朝廷战略误判,认为北虏只是在边界抢一波,就会自动撤离。

    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等到后面局势失控,才下诏勤王,让敌军有机可趁。

    辽东镇做大,完全是为了方便走私贸易。

    朝中多名官员,都从中拿了好处,凭什么只治他一个人的罪。

    可惜锅总是要有人背的。

    前面山东世家被查抄,牵连了一部分官员进去,其中不乏朝中大员,但那还远远不够。

    作为辽东督师,让盘踞在辽东的北虏入寇,本身就难辞其咎。

    在朝廷严令禁止走私的大背景下,他这个辽东督师为了给走私贩子提供便利,不惜借刀杀人清除异己。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被朝廷问罪,都是一点也不冤枉。

    曾经的合作伙伴,更是早早同他进行了切割。

    伴随着行刑的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看的出来,京中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

    清除了污臣,朝中局势却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因为钟景明的死让斗争越发白热化。

    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兵部尚书万宇轩。

    虞军在战场上打的那么烂,兵部难辞其咎,一起担责的还有都督府。

    不过在同行的衬托下,勋贵系成了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替都督府拉回了一分。

    兵部就麻烦了,麾下的部队,不是被打残了,就是不听指挥。

    尽管前面的决策,乃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可到了追责的时候,还是要兵部自己扛着。

    想要甩锅都不行,最终拍板的是永宁帝。

    平常时期,在奏折上阴阳几句,或者是直接在朝堂上怒喷皇帝,都没有问题。

    可是把这么大的锅,往皇帝身上扔,那就逾越人臣本分了。

    最关键是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中,不是下面的人说皇帝有责任,事情就结束了。

    封建制度发展到现在,皇权已经无限延伸。

    惹恼了皇帝,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前面万宇轩提出,让勋贵系大佬到地方上主持平叛,就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行动。

    调整了都督府,就不能再动兵部。

    大虞朝最高决策层,主管军事的就这么两个衙门,同时进行人事调整那是非常危险的。

    短期内不被清算,后面就有机会挽回局势。

    兵部是战争挂钩的,只要战场上打的好,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惜武将们集体反对,勋贵们担心文官有阴谋,不想放弃在朝中的话语权,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

    随着党争升级,兵部一下子被牵扯了进去。

    不光万宇轩受到了弹劾,多名内阁成员,同样成了御史的靶子。

    “弹劾人的奏折,朕就不看了。”

    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一向勤政的永宁帝,也不得不选择摆烂。

    批不过来,真的批不过来。

    满朝文武那么多人,他这个皇帝却只有一个。

    光每天的日常公务奏折,数量就非常庞大,再增加几百份弹劾奏折,那就更要命了。

    “奴婢这就让人把弹劾奏折撤下去。”

    说话间,两名机灵的太监立即上前,正欲动手永宁帝又开口打断道:

    “算了!

    朕还是看看吧,免得出现遗漏。”

    心情不爽,活儿还是要干的。

    立志要比肩太祖皇帝,他可不允许自己懈怠。

    不过这份心气没有持续多久,永宁帝就被各种奇葩的弹劾打败了。

    按照奏书上的内容,朝中的一众大员就没有干净的,全部都可以拉出去砍头。

    甭管内容真假,他都不可能一下子拿下这么多官员。

    “你们几个,帮朕参谋一下,现在的朝中局势该如何应对?”

    永宁帝略显无奈的问道。

    饱读圣贤书的他,原本最讨厌宦官干政,完全理解不了先帝为何要重用宦官。

    几年的帝王生涯下来,永宁帝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也发生了改变。

    从鄙视先帝,到理解先帝,现在他最想做的是成为先帝。

    甭管先帝朝宦官的名声有多烂,那些人都在按皇帝的意志办事,可以把皇帝政策及时落实下去。

    多了一群宦官搅合,百官们的办事积极性,也比现在高的多。

    经历了尹左之事后,永宁帝对文官的信任,就不复从前了。

    后续任命的多位文官大员,都把事情搞的一团糟,越发的加剧了这种不信任。

    山东世家案、辽东走私案,更是把这种不信任,推到了新高度。

    文官不信任,勋贵他又不敢用。

    相比之前的勋贵衰落,永宁朝的勋贵集团,再一次掌握了地方武装。

    并且勋贵系的武装,成为了朝廷的主要平叛力量,未来还会继续得到加强。

    在这种背景下,肯定不能再让勋贵们掺和政事,否则权力就要失衡了。

    对皇帝来说,巩固皇权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迫不得已,他只能转向宦官咨询朝政。

    “陛下,按照祖制宦官不得干政!”

    徐忠恩率先回应道。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不确定永宁帝是真心询问,还是在进行试探。

    为了安全起见,果断的选择了保守回答。

    拿出祖制,证明他安分守己,肯定不会有错。

    其余一众宦官,也紧跟着附和。

    甭管心里有什么想法,大家都不想让皇帝觉得,自己是有野心之人。

    对宦官来说,个人能力是其次,关键是忠诚必须保障。

    “朕让你们说的,至于祖宗留下的规矩,早在先帝朝就被打破了。

    今时不同于往日,朕觉得先帝说的不错,没有什么祖宗规矩是一成不变的。”

    永宁帝挥手说道。

    祖制一直都是百官制约皇帝的紧箍咒,想要逾越祖制,立即就会在朝野上下招来一片骂声。

    能够顶住百官的压力,改变祖制的皇帝,那都不是一般人。

    为了减轻政治压力,永宁帝果断选择了推出先帝顶缸。

    反正破坏祖制的事,天元帝干的多了,百官的承受能力都被锻炼了出来。

    别说宦官干政,人家可是直接任命宦官担任辅政大臣,百官还是接受了。

    相比之下,他只是私底下咨询一下宦官政务,两者完全没法比。

    “陛下,奴婢觉得现在从朝堂,当以稳定为先。

    北虏正在撤退中,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杀个回马枪。

    南边的白莲教叛军,现在已经成了气候,平叛将成为朝廷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在局势稳定之前,朝堂上不宜大动干戈。”

    徐忠恩神色凝重的说道。

    这些都是真心话,现在的大虞朝经不起折腾。

    或许朝中高层存在各种问题,但谁也无法保证,把他们搞下去,换上来的人能够干的更好。

    这一点,在此前的人事调整中,就多次得到印证。

    现在的内阁队伍,无论是威望,还是个人能力,都远不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

    只不过涉及到皇权,大家默契的把这个问题,给遗忘掉了。

    局势恶化到现在这一步,纵使永宁帝想把先帝留下的辅臣队伍请回来,时间上也晚了。

    因为前面的政治清算,饱受心理压力的几位辅臣大臣,已经相继去见了先帝。

    现在活着的一共就三人,其中两个还是武将。

    “如果不进行调整的话,他们能够收拾现在的烂摊子么?”

    永宁帝皱着眉头问道。

    这个敏感的话题,一众宦官都不敢接。

    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大虞朝,谁也不知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永宁朝内阁大员更换速度快,六部官员就像是走马灯。

    一些官员到任后,连衙门的情况都没摸清楚,又迎来了人事调整。

    皇帝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压力直接传递到了内阁身上。

    为了迎合圣意,大家不得不做出改变。

    官员们层层加码,很多好的政策,到了最后落实上都成了恶政。

    “陛下,现在朝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叛,其次是北虏。

    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军事。

    朝中用兵能力最强的首推舞阳侯,其次是成国公和镇远侯,再次才是各地的边将。

    想要尽快在军事上取得突破,为今之计只有打破常规,启用这些用兵能力强的。

    制衡的话,不妨派出监军。”

    汪逸风转移话题道。

    作为东厂厂公,比起一众前辈们,他低调的不像话。

    并非他生性低调,纯粹是现在的厂卫,根本牛逼不起来。

    满朝朝中文武,都在联手压制他们。

    办案的时候,各级衙门不仅不配合,还设置了多重门槛,想要搞事情都难。

    想要打开局面,必须要先分化朝中文武对他们的压制。

    最佳选择自然是把勋贵系大佬,打发到地方上任职。

    下去容易,想要回来难。

    在文官眼中,成国公、镇远侯都是碍眼的货,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朝堂的掌控。

    偏偏两人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在军中又有很大的影响力,不是想动就能动的。

    如果到了地方任职,那就好操作了。

    仗不是那么容易打完的,就是平定了内乱,还有一大堆的外敌需要收拾。

    稍微搞点儿小动作,就能把他们一直留在地方上。

    等过上几年,消除了辅政大臣的影响,就算是两人重新回到朝堂,也没有现在的话语权。

    “嗯!”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有成国公和镇远侯帮忙,确实可以加快舅舅平定白莲教叛乱的进度。”

    言者无心,听者却是有意。

    这一声舅舅,落入一众宦官耳中,立即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以往的时候,永宁帝可都是直接称舞阳侯,舅舅那是当着太后面的称呼。

    不过众人也能理解,舞阳侯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给永宁帝挣到了面子。

    向外界证明了,他这个皇帝不是瞎子,任命的官员并不都是废物。

    ……

    济南城。

    距离城外的大战,已经过去两天,现在正忙着清缴敌军残余。

    因为三大部落分头逃窜的缘故,让外出劫掠的鬼方骑兵各自为战,已经无力对官军造成威胁。

    现在的围追堵截,更多还是冲着敌军战利品去。

    那些丢弃战利品,仓皇逃命的乱军,李牧暂时还顾不上。

    没有别的原因,战利品实在是太多了。

    鬼方的眼皮子浅,丧失了约束之后,什么东西都想抢回去。

    除了金银布匹粮食盐茶外,什么铁锅、餐具、衣服,他们通通都没有放过。

    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李牧也暗自发愁。

    倒不是这些东西没有价值,主要在于量太大。

    全部运回去麻烦,就地进行处理,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根本卖不上价。

    最起码那一堆来历不明,疑似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处理起来就非常麻烦。

    最关键的是不能拖,必须要赶在兵部官员核验战绩前,把这些东西给妥善处理掉。

    再晚的话,有了文官撑腰,被抢的地方士绅搞不好会上门来讨要丢失的财物。

    还回去是不可能的,就算李牧高风亮节,现在的情况也无法核定失主。

    相比士绅们的损失,缴获的战利品,只是其中一部分。

    真要是还了这家,不还那家,得罪的人只会更多。

    不如趁早把东西处理掉,直接在战报上进行修饰,随便留点战利品应付朝廷。

    朝廷还欠着勤王大军的饷银,只要数额不大,都会选择冲抵军饷。

    “侯爷,这是统计上来的战报。

    截止到现在,我军累计击败敌军六万,斩杀敌军两万余人,其中真虏首级一万三千具,俘虏敌军四千三百人……”

    话音落地,一份充满艺术色彩的战报,直接出现在舞阳侯面前。(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复山河不错,请把《复山河》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复山河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