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扯皮

    从提督衙门出来,一众海盗脑袋瓜子,依旧嗡嗡的。

    这就算完成招安啦?

    貌似除了一个许诺,他们什么都没有拿到。

    想要重新出现在阳光下,必须靠自己拿命去拼。

    在这一过程中,官府一个大子不出。

    搞出问题来,也是他们自己担责,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

    对他们的一应行为,李大提督不负任何责任。

    “朱老大,我们这次招安,未免也太草率了吧?”

    中年壮汉问出了众人心目中疑惑。

    虽然没有被招安过,可多少也听说过招安的故事。

    一般这种事情,都会极限拉扯很长时间,经过一系列谈判达成协议。

    过来拜见汉水侯,他们都做好了赶赴鸿门宴的准备。

    结果人是见到了,只是和预想中打开方式不一样。

    李牧直接给出招安方案,通知他们一声就算结束,根本不给讨价还价的机会。

    前后交流不到一炷香时间,他们就被打发了出来。

    “段当家的,你还想怎么样?

    汉水侯那种大人物,肯抽出时间见我们,就算是给面子了。

    想要和他谈条件,我们这些人谁配啊!

    你没有在军中待过,不清楚他手中的权力有多大。

    实话和你说吧,像汉水侯这种勋贵系大佬,影响力从来都不局限于一地。

    他只需一声令下,从南到北的官军都会动起来。

    大虞朝上百万大军,站在权力中心的,一共就那么几个人。

    除了皇帝老子外,就数他们手中的权柄最重!”

    朱仲轩的话,虽然有夸大的成份,但也确实是事实。

    随着勋贵系重新掌权,一众勋贵系大佬的职位含权量,也是直线上升。

    除了一众嫡系小弟外,其他大虞军队也要跟着卖几分面子。

    参与朝廷党争,大家或许会犹豫。

    倘若只是为了针对某只海盗,大家闭着眼睛都能下令。

    层次差距实在太大。

    不在官场上混,没有直观感受。

    一旦接受招安,那就是蜉蝣见青天。

    没有变故的话,正常情况下,一辈子都不会打交道。

    开国皇帝诛杀功臣,不是他们真想过河拆桥,而是这些人军中影响力太大,威胁到了帝国的统治。

    面对持续壮大的勋贵系,永宁帝同样忌惮万分,怎奈现在的大虞需要这些人支撑。

    想要削权,也要等天下太平之后,再慢慢进行操作。

    直接举起屠刀的粗暴玩法,到了王朝中后期,根本玩儿不转。

    史书上还有一个专属名词——自毁长城。

    皇帝只要敢动,江山社稷就敢亡。

    ……

    一众海盗刚离开,广东省的一众官员,就找上了门。

    “侯爷,您私下里接见海盗,可曾将律法放在眼里?”

    匡星轩率先发难道。

    作为巡按御史,他压抑了太长时间,终于找到了机会。

    稽查地方文官不法,风险实在是太大。

    能够把人一下子扳倒还好,如果没有把人搞下去,往后同朝为官就是大麻烦。

    相比之下,还是找勋贵们的麻烦,更有性价比。

    大家不在一个系统,想给他找麻烦都难。

    只要自己占理,直接开喷就对了。

    万一激怒对方,挨一顿揍,还能获得不畏权贵的美名。

    “匡大人,不要着急,有事坐下来慢慢说。

    来人啦,给诸位大人看茶!”

    李牧笑着回应道。

    大虞朝的御史,就是一群喜欢作死的喷子。

    连皇帝经常都被搞得下不了台,他才不会和这帮家伙对喷。

    赢了有失体统,输了更是丢人现眼。

    “侯爷,茶随时可以吃,但事情必须立即解决。

    海盗都是穷凶极恶之辈,同他们勾连到一起,实非江山社稷之福!”

    匡星轩继续开火道。

    相比刚开始质问,被李牧转移话题后,再拉回时气势明显下降了三分。

    看得出来,眼前这位巡按御史虽然想出名,但心里还是有所顾忌。

    “匡御史,你可不能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

    海盗是什么玩意儿,本侯又是什么身份?

    勾结,他们也配?”

    李牧当即反问道。

    在招安海盗的问题上,他一直都是秘密进行。

    事情这么快就穿帮,着实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不过这也从侧面证明,那帮海盗中有人和广东的地方官员有联系,否则泄密不会这么快。

    如果不是会面时间短,搞不好就被他们给堵住了。

    虽然这种事情曝光,动摇不了他的地位,但这会严重影响他的个人声誉。

    既然没有人赃并获,现在这种时候,自然不能认账。

    对上位者来说,只要自己不承认,就相当于没有发生。

    何况李牧没有撒谎,他确实没有勾结海盗。

    招安之事,在密折之中,已经上报给了永宁帝。

    未来事情做成了,也不怕被人翻旧账。

    倘若招安失败,那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本质上这次行动,主要为了借海盗的手,清洗安南国的既得利益团体。

    没有这帮家伙帮忙,他自己同样可以干。

    只不过亲自动手,沾上太多的血,不利于未来对安南地区的统治。

    “侯爷,那么之前从提督衙门离开的人,您没有见过了?”

    见匡星轩不是对手,按察使吴启宇随即加入战场。

    看似简单的问话,实则暗藏玄机。

    如果李牧没有见过那帮海盗,就是提督衙门中有人和海盗勾结。

    按察使有监督地方官的职责,发生这种事情,肯定要介入调查。

    一旦立了案,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轻则丢出某个倒霉蛋手下当替罪羊,重则变成提督衙门集体政治事件。

    “自然是见过的!”

    “这些人和安南王有仇,听闻本侯要征讨安南,欲带人加入到大战中。

    考虑到他们来历不明,被本侯给婉拒了。

    对了,他们离开之前,还赞助了提督衙门一笔军饷。

    大虞律上没有规定,不能接受民间捐赠吧?”

    李牧的诡辩,让众人如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本想抓他的把柄,以便后续夺取主动权。

    万万没有想到,从头到尾人家都准备好了,就等着他们跳出来。

    没有办法,谁让李牧是代理两广总督,属于他们的上司。

    一句身份来历不明,就把海盗问题给揭了过去。

    双方具体谈了什么内容,李牧自己不说出来,他们也没资格逼问。

    仅仅只是见过海盗,并不能成为犯罪证据。

    哪怕他们抓到了海盗头目,拿到了人家的口供,一样发挥不了作用。

    地位差距太过悬殊,别说海盗的口供奈何不了李牧,就算他们这些官员实名举报,也很难发挥作用。

    安南入侵在即,两广局势岌岌可危,李牧是最适合收拾烂摊子的。

    在这期间,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朝廷都会假装没看见。

    官字两个口,谁的职权大,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海盗送礼不存在的,那是人家赞助的军饷。

    接受捐赠的是提督衙门,代表的是大虞朝廷,不是李牧个人。

    “侯爷息怒!”

    “接受捐赠自然没有问题。”

    “我等过来,主要是接到海商举报,担心海盗对您不利。

    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想来是举报者居心不良,意图挑起官场纷争。

    侯爷放心,回去我们就严审举报者,把策划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揪出来!”

    确定是逆风局,安庆丰急忙出面给事情定性。

    以下克上,本就是官场大忌。

    如果能够占理还好,倘若连理都丢了,那就是重大政治事件。

    让巡按御史冲锋,那是因为御史拥有闻风奏事之权,提出问题可以免责。

    后续参战的按察使,同样有监察地方官的职权。

    两人都是在职权范围内,向李牧这位上司提出质疑,尚未上升到政治斗争高度。

    不过理论上是如此,实际上今天他们还是丢了人。

    类似的事情,只能发生一次。

    往后再遇到类似事件,再想这么发难就不可能了。

    文武之争失利,对安庆丰这个巡抚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

    众人的无条件支持,那是鉴于大家的文官身份,需要表明政治立场。

    不过这种操作只有一次,意识到他这个巡抚无力制衡总督,大家又要重新考虑站队问题。

    当年舞阳侯担任总督初期,双方也斗过一次。

    因为当时广东尚未完全收复,一应领导班子大都空缺,地方上处于军管状态。

    纷争刚刚开始,巡抚就直接被架空。

    一直到舞阳侯去了前线,地方权力才回到了巡抚衙门。

    可惜安庆丰的运气不好,刚掌控实权没多久,头上又多了一个“婆婆”。

    苦心谋划数月,刚迈出第一步,就中了陷阱。

    今天之后,肯定有不少地方官,向李牧这个代理总督靠拢。

    “安大人言重了!

    大家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些许小误会说开了就好。

    安南人野心勃勃发起入侵,肯定不会局限于军事上,多半还会在后方挑起矛盾。

    广西前线大小战役,发生了数十起,全靠守军用命才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谨慎。

    要不了多久,本侯就要去前线主持军务,后方还要仰仗诸位。

    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眼睛放亮点,别被安南奸细有机可趁!”

    李牧面不改色的警告道。

    把屎盆子往安南人身上扣,既是在给众人一个台阶下,也是一种无形的警告。

    谁是安南奸细,这不是安南人说了算,而是李牧这个代理总督。

    后续的配合中,谁不配合工作,谁就是安南奸细。

    证据,等灭了安南国,自然就会出现。

    明知道是威胁,众人也不得不接下这个台阶。

    今天的事情,办的太过粗糙。

    想要用一群海盗拿捏一位封疆大吏,着实太过儿戏。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李牧实在是太干净。

    除了在衙门外,就是在家中。

    偶尔出去巡视军营,也是待在大营中。

    想抓他的把柄,那是千难万难。

    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漏洞,肯定要努力抓住。

    “谨遵侯爷教诲!”

    众人齐声回应道。

    甭管心里怎么想,眼下是不得不低头。

    一些聪明人,此时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今天的事情,就好像是故意露出的破绽,在引他们上钩。

    李牧能够强势,那是军方的力量,深入到了广东地界上的各个角落。

    除了明面上的军队,各级衙门中的吏员,大都是退伍士兵担任。

    这些人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手握实权。

    一旦双方对上了,他们的命令,大概率出不了衙门。

    看清了局势,反而越发不敢乱动。

    什么文武之争,归根结底还不是利益之争。

    群体的利益,不等于个人利益。

    越是聪明人,越知道为自己谋划。

    打不过就加入,既然两广这片地界上,军方力量占据优势,那么加入进去便是。

    倘若未来调离到其他岗位,再重回文官阵营也不迟。

    在官场上混,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阵营。

    ……

    京师。

    在一系列的捷报的簇拥下,永宁帝终于过了一个好年。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刚开年局势就发生了变化。

    关中叛军遭遇边军打击之后,承受不住压力,主动跳出了包围圈,杀入了山西地界。

    涉及到跨省军事调动,需要报朝廷批准才能行动,陕西的围剿大军追到了边界上就止步。

    这样的举动,可坑苦山西的同僚。

    两省开启了扯皮模式,山西的官员弹劾陕西巡抚渎职,指责陕西方面故意驱赶叛军进入山西。

    陕西方面的官员也不甘示弱,一口咬定事先通知了山西方面,让他们帮忙堵住叛军。

    声称是山西的同僚渎职,没有及时调兵配合平叛,才让叛军突围出去,引发了后续的灾难。

    两省的官司一路打到永宁帝跟前,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孰是孰非已然成了一团乱麻。

    “诸位爱卿,山陕两省的纷争,你们怎么看啊?”

    永宁帝一脸无奈的问道。

    官司打了过来,他这个做皇帝的,也不能装作没看见。

    倘若进行追责,那么必有一省的官员,遭到大换血。

    吃过这方面亏的永宁帝,在人事任命上,已经变得慎重起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复山河不错,请把《复山河》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复山河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