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其势已成

    在几大殖民帝国陷入犹豫之时,苏门答腊战争逐步进入了尾声。

    岛上的几个土著政权,先后被覆灭,剩下的土著部落沦为一团散沙。

    战火虽未平息,但已经无法掀起有效的反抗。

    “告诉前线的将领,只要荷兰人不动,暂时就不要动他们。”

    看完了从前线传回来的战报,李牧笑着下达了命令。

    甭管怎么说,生意还是要做的。

    冒然掀起和殖民帝国的战争,导致东西方长期对峙,阻隔商业贸易,并不符合侯府的利益。

    马六甲海峡战略意义重大,确实需要掌握在手中。

    不过这种事情,无需操之过急。

    都护府提前出手,夺取了苏门答腊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提前断了荷兰人对外扩张的路。

    仅仅一座巴达维亚城(雅加达),看似扼守住了马六甲海峡航路,实际上也就赚点儿添水加煤的钱。

    小国的先天不足,限制了荷兰人的发挥。

    垄断香料贸易,就是他们的最大追求。

    事实上,李牧也眼馋香料贸易的暴利,想从荷兰人手中抢过来。

    不过战略布局有轻重急缓,不能看到利益,就盲目往上冲。

    先吃下苏门答腊岛,等西方各国适应了,再伺机寻找下一个目标。

    现在安南都护府,不缺土地,也不缺资源,缺的是开发这些土地和资源的人。

    苏门答腊战争刚开始,矿业司和农业司为了战俘,就争的快要打起来。

    相较于开发已久的中原地区,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

    都护府需要的矿产,全部都能够找到。

    前不久矿业司,刚在暹罗发现了大量的铜矿,又在婆罗洲地区,发现了大量金矿。

    交趾北部和中部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铁矿和煤矿。

    上述这些都是大矿,中小矿山分布,那就更为广泛。

    在缺乏机械的时代,开矿全部需要人力,以至于出现了海量的劳动力缺口。

    矿山需要人,农业上自然也不例外。

    在热带雨林开荒,可不是一件轻松活。

    毒虫猛兽遍地,死亡率出奇的高。

    当地土著适应了气候,生还率相对还高一些。

    外来移民尚未适应当地气候,雨季经常病倒一大片,给脆弱的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压力。

    最后是李牧出面调停,强行给军方摊派了战俘的任务,才化解了这场纠纷。

    这种结局方案,还是治标不治本。

    军方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劳动力缺口的增长速度。

    地盘扩张的越大,都护府就越缺劳动力。

    除了从国内移民之外,李牧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至于鼓励生育,那是不存在的。

    农耕时代,劳动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民间都是能生多少就生多少。

    免征田赋和杂税,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本身就是最好的鼓励生育政策。

    蒸汽机都搞了出来,工业革命的火种实际上已经点燃,接下来就是推广运用的问题。

    都护府民间经济发展有限,蒸汽机的商业运用,只能靠官方去推动。

    在这方面李牧了解有限,只知道蒸汽机诞生之后,运用到了纺织、交通运输、采矿、冶金等产业。

    具体怎么发展的,运用了哪些科学原理和技术,他只能丢给下面的人慢慢琢磨。

    或许明天就取得突破,又或许技术直接一卡十年、二十年。

    相比其他领域的利用,李牧更加看重在交通上的价值。

    随着不断对外扩张,安南都护府也遇到了一众封建王朝共同的难题——地盘太大,通讯困难。

    以当下的工业能力,想要搞出电台来,无疑是痴人说梦。

    技术、材料和工业基础,全部都不达标。

    相比之下,还是尽快搞出铁路更加靠谱。

    “侯爷,从搜集到的情报来看,荷兰人窝藏了多家藩国王室成员。

    其中部分人,借助商船掩护,准备进京告御状。

    最近这些年,被我们灭掉的藩国,都超过了两位数。

    以往的时候,朝中有人压着,事情根本闹不到朝堂上。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一旦消息在京中传开,怕是会对您的名声不利。”

    王靖川委婉的提醒道。

    他是在官场上混过的,知道朝中有一帮人,最是见不得别人好。

    安南都护府发展的这么迅速,想要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早就入了有心人的眼。

    前面勋贵系势大,这些家伙就算有想法也只能憋着。

    现在朝堂上权力大洗牌,文官虽然没有完全掌控朝堂,但在话语权上还是压过了勋贵系。

    此时勋贵系在京中主事的两位侯爷,同李牧并没有交情。

    顶多为了勋贵系内部的团结,象征性的在朝中支持一下。

    大虞的御史言官,一直以头铁著称。

    皇帝掌权骂皇帝,权臣执掌朝政骂权臣,普天之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喷的。

    像李牧这种,霸着两广总督权力不放手的权臣,更是御史们最喜欢喷的。

    若是有一堆藩国去告状,估摸着这些御史言官都会兴奋起来。

    以往的时候,没有抓到李牧的把柄,只能用“据说……”、“可能……”之类的词汇。

    闻风奏事,用来应付任务可以,但杀伤力非常有限。

    奏折递上去,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除非是皇帝想搞人,不然没谁会把这些虚无缥缈的弹劾,当成一回事。

    有藩国使团集体告状,那就不一样了。

    人家可是带着证据进京的。

    单独一家去告状,没有多少杀伤力,找个理由就能应付过去。

    最严重后果,无非是被斥责一顿,皇帝在心里记上一笔。

    现在组团告状,这可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大虞朝建立这么多年,还没有哪个大臣,享受过这种待遇。

    “哈哈……”

    “王大人,这你可就想多了。

    若是搁在以往,朝中那帮文官,恨不得让侯爷的名声臭大街。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朝中那帮文官,同我们一样在乎侯爷的名声!”

    一旁的兰林杰大笑道。

    以往的时候,搞臭李牧的名声,有助于打击勋贵集团。

    此时倘若搞臭了李牧的名声,反而放开了他身上的枷锁。

    名声一旦坏了,道德上的束缚也就没了,很多不能干的事情都变得可以干。

    掀桌子带兵北上,最先受不了的就是士绅集团。

    现在勋贵集团势弱,一方面是在前面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另一方面则是当家人权威不够。

    缺乏战功的威远侯和镇东侯,能够上位掌权,主要是熬资历熬出来的。

    在一众勋贵中,没有几个比他们资历老的。

    靠资历上位,明显无法压服下面的骄兵悍将。

    名义上是勋贵集团的掌门人,实际上对小弟的约束力非常有限,遇到事情无法一言而决。

    换李牧上去掌权,军中有一大堆的旧部。

    除了京中那帮老家伙可能不满外,勋贵系其他人都不会反对。

    对团队的掌控力上去了,就具备了专权的本钱。

    进京当权臣,还不是文官们最担心的结果。

    最怕李牧年轻受不了刺激,直接打出反旗,一路从南边杀到北。

    能否夺取天下不知道,反正战火一旦燃烧起来,南方各省的士绅肯定要倒血霉。

    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也必须用声望,把李牧架起来。

    乱臣贼子造反,大家心里都有准备。

    若是忠臣造反,自己的队伍,就会先出问题。

    历史上很多忠臣,不光是自己忠心,更是他的团队底色决定了必须忠心。

    毫无疑问,勋贵子弟出身的底色,就决定了李牧必须忠于朝廷。

    最起码在明面上,必须要忠于大虞。

    本质上李牧打造的军队,也是靠忠义拉起来的队伍,主帅的必须在这上面做出表率。

    一旦背弃了这一理念,不光会遭到天下人唾弃,下面的人也会丧失对他的忠诚。

    动摇根基的事情,正常人都不会干。

    “兰先生,那帮御史言官,可不像是能顾全大局的。”

    王靖川面无表情的说道。

    大虞官僚体系是有节操的,但节操着实不多。

    其中御史言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最大追逐目标是——名。

    为了名留青史,许多人连命都可以不要。

    朝中大局,对他们来说,远没有自己的名声重要。

    无论皇帝,还是内阁,都对这个群体烦的不行。

    在进行重大谋划之时,大家都会先把御史中的刺儿头,提前调出京师。

    不过头铁是会传染的,刺儿头永远都处理不干净。

    除了御史言官外,那些不满朝中局势,或者是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官员,偶尔也会跟着起哄。

    倔脾气上来了,就喜欢认死理。

    “王大人,你不觉得这个问题,该内阁诸公去头痛么?”

    兰林杰的话说完,众人纷纷露出笑容。

    受太上皇御驾亲征失败的影响,安南都护府被动成为了大虞朝最强军事集团。

    最强的军事集团迭加最强的统帅,以往的权力制衡,全部都被打破了。

    在都护府这个怪胎面前,令朝廷头痛不已的辽东镇,都只能算是一个弟弟。

    无需做什么,就能让人忌惮。

    “够了!”

    “国事艰难,有什么好笑的!”

    “朝廷蒙难,我等做臣子的,自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匡扶江山社稷。

    本侯行事,上对得起陛下和朝廷,下对得起黎明百姓。

    岂是一群犯上作乱的藩国,能够诋毁的。

    兰先生,立即起草公文,向朝廷陈述我们剿灭乱党,收复旧港宣慰司之事。

    欢迎朝廷派出钦差,前往旧港故地实地查看。”

    李牧故作严厉的训斥道。

    既然拿的是忠臣剧本,那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都护府是代表正义的一方,那么被覆灭的倒霉蛋藩国,自然就是乱臣贼子。

    京中百官信不信不重要,反正大帽子先要给扣上去。

    甭管是谁来问,都是在为朝廷收复失地。

    细究的话,无非是顺势多拿了一些土地。

    衙役征粮都要多收几斗,堂堂安南都护府多拿走点儿土地,又能怎么啦!

    谁要是有意见不服,可以去现场查看。

    丢城失地,这种不光彩的事,朝廷不可能详细记录。

    为了掩盖自己的责任,主张放弃旧港的官员,恨不得抹去旧港宣抚司存在的所有证据。

    到了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旧港的具体位置在哪儿,管辖面积有多大,早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如果实力足够的话,把印度洋也划入旧港宣府司的辖区,也能找出法理依据来。

    没有办法,谁让向大虞朝贡过的国家多呢!

    在朝贡体系下,宗主国对藩属国是有管辖权的。

    作为安南都护,理论上李牧拥有代替皇帝,监管南方一众藩属国的权力。

    当年建立安南都护府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这一幕。

    在朝廷看来,能够把交趾消化掉,就算不错了。

    具体的权力划分上,定义非常模糊。

    既然没有明确标准,李牧自然是尽可能把权力往大了解读。

    出兵讨伐不臣,废立藩属国国王,撤销藩属国,都被李牧强行定义到他的职权范围内。

    朝廷若是有意见,那就慢慢扯皮。

    授权是皇帝给的,内阁盖了大印,流程完全合法合规。

    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也不影响当初政令的效力。

    想要撤销,那就让太上皇下旨。

    毫无疑问,在政治上这是不被允许的。

    废掉的皇帝,如果重新参与政务决策,释放的政治信号可是能要人命的。

    万一有政治投机者,趁机和太上皇勾搭起来,伺机在京中发动政变,大家哭都来不及。

    “学生,遵命!”

    ……

    京师。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后,五位阁臣终于稳定住了朝中局势。

    “诸位阁老,好消息!”

    “北虏撤军了!”

    兵部尚书罗文博刚说完,众人纷纷凑站立起来,争抢着看战报。

    北虏在北方大地上肆虐,内阁也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幸好北虏也有顾虑,没有赖在大虞不走,不然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好!”

    “好!”

    “这个祸害终于走了!”

    “接下来我们必须尽全力加强长城防线,绝不能给北虏再次南下的机会!”

    白季临神色激动的说道。

    作为北方出身的阁臣,看着家乡遭受北虏祸害,他的心里就不是滋味。

    尤其是亲朋同乡过来拜访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提起家乡的遭遇,更是让他羞愧难当。

    如果没能力也就罢了,偏偏他是大虞朝的掌舵者之一。

    倘若当初理性一点,阻止永宁帝御驾亲征,搞不好就把北虏挡在长城之外了。

    纵使没有挡住,官军也有能力发起反击,不至于一路被动挨打。

    “白阁老,先冷静一下。

    重建长城防线之事,需要从长计议。”

    首辅姜书翰开口接下了话题。

    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谁都知道,朝廷需要重建长城防线,问题是该怎么重建。

    长城防线接连遭遇北虏突破,证明了以往的操作,都是存在问题的。

    想要发挥防线的作用,就必须把问题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其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钱粮。

    大运河还在疏通中,南方的钱粮运不过来。

    短时间内,大虞朝不具备重建长城防线的能力。

    “首辅说的不错,重建长城防线,确实要从长计议。

    最少先调查清楚,防线为何老是出现疏漏!”

    威远侯开口附和道。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守卫长城防线,已经成了高危的活。

    从最初的边地将门,到现在的勋贵系接手,前后折损了太多的将领。

    有点儿关系的将领,都不愿意去填这个坑。

    恰好勋贵集团,本身就是靠人脉关系联合在一起的,几乎所有将领都是“关系户”。

    让谁去干这种苦差事,都不是很合适。

    提拔起来将领上位,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守不住长城一样白搭。

    不是每一次战败,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背锅侠。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复山河不错,请把《复山河》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复山河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