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四进荣国府

    早春三月,暖阳熹微。

    朱墙金瓦的宫阙在太阳的映照下更加耀眼夺目。

    宣武门下,隆祐帝坐于宫辇之上,遥遥望着大街远处,静静等候着。

    道路两旁尽是披甲持戈的羽林卫侍立,昂首挺胸,目光平移。

    或是天气过于燥热,或是隆祐帝内心过于躁动,使得他无法安坐在宫辇,而是起身,徐徐走了下来。

    夏守忠不在,周边宫人不敢擅自揣度圣意,便只是卑躬屈膝的跪拜着,不知如何是好。

    “陛下……”

    隆祐帝回首一望,平淡道:“朕只是坐得有些累了,你们不必惊慌,都起来吧。”

    “是。”

    轻轻揩拭了遍额头的汗珠,隆祐帝再度目视前方。

    不多时,尽头也显出光芒。

    鎏金的宫辇跃出地平线,徐徐驶来。

    隆祐帝登时转出了笑脸,期待的望着。

    待宫辇停驻,卷起微风,吹动隆祐帝身上玄色龙纹大氅飘起。

    宫辇上走下一男子,面如冠玉,目似朗星,一身深青色大氅,脚踩玄色朝靴,腰间挎着宝剑,一抖衣袍欲要行礼。

    “臣,见过陛下。”

    岳凌的身子还没弯下去,便被隆祐帝抬手扶了起来。

    “不必拘礼。”

    扶着岳凌的双臂,隆祐帝好生端详了一遍,却是笑而不语。

    将岳凌看得一头雾水,疑惑抬起头来。

    隆祐帝笑笑道:“江南果然养人,去了几载,皮肤都比旧时更白净些了,相貌也更出众了。”

    岳凌讪讪一笑,道:“懈怠了陛下交代的差事,臣多有惭愧。”

    隆祐帝闻言一怔,而后大笑着拍了拍岳凌的后背,道:“你小子,倒是比之前会做人了,文绉绉倒像个文臣。若非朕知你军功,当真要以为你久疏战阵了呢。”

    “好了,此处并非闲谈之地,随朕入宫来吧。”

    ……

    乾清宫,御书房,

    案上香炉燃起袅袅檀香,宫人们便尽皆排队退出。

    隆祐帝坐于案后,身旁夏守忠持着拂尘侍立,岳凌被赐凳坐于案牍之下,房中只留下了这三人。

    见到岳凌,隆祐帝的心喜便都写在了脸上,毫不掩饰,是连久跟在身边的夏守忠,都许久没见过隆祐帝如此开怀的时候了。

    若一定要说出上一次,便还要论在宫中抢着搬银子的时候。

    而且,那时的银子,也是眼前的这个男子,岳凌送来的。

    彼时正值朝廷空虚,欠缺粮饷,可谓是正中了隆祐帝的心坎,解了燃眉之需。

    只这一条,夏守忠就能理解隆祐帝为何如此看重岳凌了,更遑论他还有那么多璀璨的功绩傍身。

    甚至夏守忠也在好奇,隆祐帝究竟会拿出什么来赏赐给岳凌,以此嘉奖他如今妇孺皆知的功绩。

    “一路舟车劳苦,朕本该放你回去好生歇息的,但朕还是想先见一见你。”

    “虽然你不少往京城送递消息,可终究不如当面来得舒服。”

    隆祐帝侃侃而谈,手中捧着岳凌方才递交上的奏折,慢慢展开浏览着。

    “至于你与林如海在扬州城所做的事,他在奏折中也都详细禀明了。”

    轻叹口气,隆祐帝并没完全看完奏折,先将其合上,转而先问道:“吏治腐败,政令不行,非是苏杭,实乃各处皆有之。”

    “朕并非不明,可也无法掌控,大昌如此多的郡县,每念及此,便是身心俱疲。”

    “卿可有良策?”

    岳凌闻之深吸了口气。

    屁股还没坐热,隆祐帝便来问起了政务。

    在离开扬州府前,林如海便事先叮嘱了,一定会有这个环节,岳凌倒是没想到隆祐帝这么直接,甚至传达出一种信号,大昌的改变,是迫在眉睫,隆祐帝很是捉急。

    甚至急不可耐到,无法耐着性子看完岳凌的奏折。

    在其他大臣面前,这或许便是失态了,但在岳凌面前,隆祐帝总是不顾及这些小节。

    一路北上,岳凌也深思熟虑了许多,不断回忆起历史的走向,以及自己跨越百年的眼界。

    要说智慧,他可能并不是“一览众山小”,能碾压所有人。

    但是他有积累,有历史可鉴。

    轻咳了声,岳凌开口应道:“整饬吏治,无非从两方面入手,便是选拔人才和赏罚分明。”

    “就论选拔人才来说,如今科举所考四书五经,皆为圣子之言……”

    隆祐帝不解,打断问道:“这,难道还有什么差错?”

    岳凌摇头道:“圣人之言并非有错,修身养性是足够的,但关键不教如何做。”

    “譬如亚圣言‘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却不论如何让百姓富足;言‘化民成俗’,又不论何种标准为界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却也无法论何事主德,何时主刑。”

    “一套四书五经,不足以让举人出任地方官。寒窗苦读几十载,两耳不闻窗外事,登科及第,便能治理百姓?事实并非如此。”

    “且程朱以后空谈性理,士大夫以清议为高,实务为贱。言必称道德,行终避稻粱,何其迂阔?”

    隆祐帝瞪大眼睛,追问道:“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岳凌又道:“可变科举,增策论、算学、兵法等实务,学问需落在实处。”

    隆祐帝沉吟着点了点头。

    岳凌继续道:“而赏罚的标准,需要陛下与诸位大臣来评断。从多个角度入手,譬如人口,教化,税赋,赈灾,等细化一个地方管理的功绩。”

    “赏,则赏以岁俸,臣起名为养廉银。官员不必昧着良心贪污弄权,以养家事。”

    “实话说,臣南下一路,路过许多州县,其中少官多吏,官员到任需得雇佣地方师爷,才能真正当起官来。家底不丰实的官员,往往会被当地代代相传,宛如地头蛇的胥吏所架空。”

    “在陛下听来,或许是匪夷所思之事,上官受下官所治,但这都是臣亲眼所见。”

    “说回到养廉银,此是一种嘉奖,更是一种养士,以此为标杆,推向全国。文人好名,有名有财,便能大大减弱他们的贪欲。”

    “当然罚,也要重罚。如臣一路见得的官商勾结,欺上瞒下,鱼肉乡里,简直剥皮实草,也难解人心头之恨……”

    隆祐帝微微颔首,“以你的意思,是要朕严用考成,并设立如同军功受爵一般,给文官的赏罚制度。”

    岳凌应道:“正是如此。”

    隆祐帝抚须笑着偏头,与夏守忠说道:“你看看他,是不是如朕说的一样?”

    夏守忠也是眯眯眼笑着附和,“与陛下所料,不偏差分毫,陛下实有识人慧眼,奴婢不如。”

    这一唱一和听得岳凌一头雾水,他这可都是肺腑之言,哪里是笑话。

    再抬眼向上看去,隆祐帝乐不可支的解释道:“如你这般,身为武官,又是勋贵,岂会为文官站台说话,要朕嘉奖一些做得好的文官?”

    “即便是朕将此案提出,不当堂以‘待天子巡狩地方,养育百姓,乃臣子本分,何来嘉奖’来驳斥,便已是忠心为国了。”

    听惯了朝堂上的党同伐异,唇枪舌战,终于盼到了岳凌,隆祐帝怎会不高兴,又怎舍得他走呢?

    岳凌搔了搔头,见隆祐帝收回了笑脸,又问了起来,“说到底,还是要国库充盈,才有余力做想做的事。”

    “这养廉银一旦推广下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至于开源节流,你南下转了这一圈,可还有别的念头了?”

    岳凌颔首道:“臣确有一些对策可提。”

    隆祐帝眸前一亮。

    搞银子在历朝历代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哪怕是宋朝,最终也在冗员冗兵冗费,三个大问题上节节亏输,最终覆灭。

    一个王朝,尤其是如大昌处在中期的王朝。

    建国初期的一些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而逐渐增长的人口,让朝廷的管理也愈发困难。

    再伴以士绅做大,土地兼并,宗室之蠹,便已能将一个王朝推到悬崖边。

    隆祐帝对此并不多期待,因为他知道有多难。

    可当岳凌说出他真还有办法时,哪里还忍得住内心的激动。

    “去,为安京侯备茶。”

    “是……”

    ……

    荣国府,

    车架悠悠荡荡的落在了垂花门里,姑娘们才一个接一个的走了下来。

    脚才踩在地上,便能察觉这一次大家入府所受的礼遇,果真是远迈从前。

    连林黛玉在第一次进贾府时,小轿都停在了垂花门外,步行入内。

    而这一次,便直接停在了庭院里的草坪上。

    道路两旁,连穿山游廊中,都站满了贾家的丫鬟,嬷嬷,管家媳妇,在外面迎接着。

    只是林黛玉来回扫了几眼,全没见姊妹们的身影,便更印证方才薛宝钗的猜想了。

    由此,林黛玉心中都不由得升起了些提防。

    “奇怪,舅母为何一入京城便将我拦了下来。说是姊妹之情,姊妹们偏还不在,还能有什么缘故?”

    林黛玉一时倒想不出王夫人的预谋,再随意望了望,还看到了更为奇怪的地方。

    这垂花门内,似是在一旁开了另外的门,能通向内帏里。

    且用墙筑了起来,与院子这边隔绝开,显得如今的庭院比记忆中的狭窄了不少。

    仔细辨认,在墙那头,还能传来工匠敲打的声音。

    见林黛玉驻足望着那墙壁沉思,王夫人笑着来到身边,解释道:“是后园在修园子,方便那些工匠出入,也免得府里生事,便与这边隔开了。”

    “姑娘就别在这愣愣站着了,随我来吧。”

    林黛玉微微颔首,跟在了王夫人身侧,后面则是缀了一众的安京侯府的姑娘。

    一个个光鲜亮丽,身着样式不尽相同的衣物,宛若争相斗艳一般,开在了这庭院内。

    花坛中正值花期的花,都为之失色,惹得府中下人暗叹不止,夸起好颜色来。

    两道众人颇为熟悉的身影,紫鹃和晴雯,更是惹得贾家子的注目。

    原来这二人在府上身份也不算最高贵的丫鬟,但如今就是飞上了枝头变凤凰,真叫她们好生羡慕,说不妒忌都是不可能的。

    感受着众人投来的目光,紫鹃不由得拉紧了些衣襟,默默垂下了头。

    晴雯则是全然不同,更加傲气的挺胸抬头,若是只雄孔雀,此刻恐怕要开屏了。

    走过抄手游廊,再经穿堂,来到正院荣禧堂。

    王夫人又引着来到西侧的三间耳房里,一路还与林黛玉搭着话。

    “这园子将东西两府都打通了,可耗费了不少银两。”

    林黛玉微微讶异。

    原本荣国府的后花园规模就不小了,毕竟是敕造的府邸,比林府大得多。

    又将宁国府的会芳园合并进来,岂不是似皇宫中的后花园那般大了?

    忽然修这么大的园子,要说没有原因,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几乎一瞬间,林黛玉便想到了,这背后可能就是王夫人邀请她来府邸的缘故。

    林黛玉轻声道:“舅母,为何府中要如此破费,修这么大的园子?”

    王夫人故作不在意,轻飘飘的道:“哦,是你的大姐姐元春,在宫中获封了贤德妃,不日该省亲了。”

    “这园子,便用作接待贵妃,当不能规格太差了。”

    此语一出,倒是让众多姑娘们吃惊不已,不觉都瞪大了眼睛。

    王夫人用余光扫过,心底暗爽不已。

    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总是安京侯府三番五次的震动荣国府,如今也是荣国府得势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还回来了。

    甚至此刻的王夫人都有些能理解贾母了,为何这般破费,非要建成这个园子。

    众女停在了正院东侧的角房门前,王夫人回首一笑,道:“我与林姑娘还有些话说,你们先去闲玩吧,可别离刚建成的墙太近,免得被崩来的石子砸到了。”

    众女不约而同的看向林黛玉,林黛玉便只是颔首回应,众女便都行礼四散开了。

    王夫人心底暗暗赞许道:“没想到,这安京侯府的后宅,倒是蛮听林黛玉的话。”

    “都得她下令了,才敢走了,难道这姑娘是个极有手腕的?”

    王夫人微微摇头,打消心里的疑窦,“再有手腕,终究也是未出阁的丫头,还到及笄,怎知晓一些是非?”

    “还是我自己吓自己,多心太多了。”

    抬手一扬,金钏玉钏推开了门,王夫人笑道:“姑娘来吧。”

    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王夫人偏头看到林黛玉一直明亮的眸子,忽得一暗,暗得十分深邃。(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不错,请把《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