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祗面对诸葛亮的发问,神态依旧从容,拱手对答:
“好让丞相知道,陛下御驾现在永安白帝城中。陛下遣属下前来大军处,与丞相通报陛下移驾之事,并请大军暂驻原地,请丞相亲至白帝城去见陛下。”
刘禅在白帝城??
即使多智如诸葛亮,一瞬间竟也惊疑了起来。
陛下为何会在白帝城?为何提前不与自己通知一声??
诸葛亮想着想着,先是略微感觉一丝苦闷,但转而又释然般的笑了起来。
道理也很简单,诸葛亮辅佐刘禅多年呕心沥血所为何事?不就是为了帮助刘禅成长起来,完成先帝复兴汉室的遗志么?
第五次北伐败后,诸葛亮将丞相府的权柄主动让出,归于朝廷的尚书台,刘禅也逐渐开始亲政了起来。
此番对吴出兵之前,诸葛亮与刘禅约定二人一东一西,诸葛亮自领大军援救吴国,而刘禅则前出白水坐镇北方边陲。
随着西陵战局逐渐接近尾声,无论刘禅亲至白帝城是为了什么,他定然都对战局、对汉吴形势、对天下动向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要做的事情,俨然渐渐有了人君之态。
毕竟是刘备的儿子!
这是好事!哪里会是坏事呢?
刘禅本人的到来已经能代表一切了,诸葛亮甚至连半句多余的话都没有与陈祗发问,只是淡淡点头,回应道:
“好,本相知晓了,明日便留费祎、宗预二人在此统帅军队留守,大军在此驻下,自带杨仪、魏延二人前往白帝城可好?”
陈祗低头拱手:“陛下只令属下与丞相传讯,并未交待属下其余事项,还请丞相自决。”
“好,”诸葛亮道:“明日你与本相同回白帝城!”
……
十月十九日,诸葛亮带着魏延、杨仪、陈祗三人,在两百骑的护卫下来到了白帝城处。
刘禅早得到了通禀,故而带着尚书令蒋琬在白帝城东门外迎接着诸葛亮一行。
“相父此番领军劳苦功高,还请相父速速进城歇息。”刘禅快步迎上前去,拉着诸葛亮的袖子认真说道。
诸葛亮答道:“陛下召臣回返,臣也有许多事情欲要禀报陛下。另外臣给陛下的请罪表文陛下是否已经收到了?”
“什么请罪表文,有什么罪?勿要再说这些了。”刘禅笑笑,侧脸朝着躬身行礼的杨仪、魏延二人点头:“魏将军、杨将军也辛苦了,且随朕和丞相一并入内,朕也有事与你们来说。”
“臣遵旨。”魏延、杨仪二人一并应声,但心里此时都泛起了嘀咕,不知刘禅到底欲要做些什么。
有什么事情待大军回返之后再做不行吗?非要在这时候先将丞相召回?如何这般紧急?
入城之时已是傍晚,刘禅早已令人备下酒宴接风,宴席上刘禅只是与诸葛亮、魏延、杨仪等人说了自己在白水的所见所闻,还细细问了许多吴国兵败的军事细情。虽然刘禅也对吴国的颓丧表示了惋惜之态,但脸上并没有丝毫忧虑、或者恐惧魏国军队的神情。
整个宴席之中,刘禅半点都没说为何急召诸葛亮返回,诸葛亮也同样沉得住气,倒是惹得魏延心中暗自焦躁了许久。
终于,酒宴渐渐撤去,刘禅也终于开口问道:
“相父以为,眼下吴国在西陵郡还能存续多久?”
诸葛亮正色以对:“陛下,臣以为吴国在西陵郡能存多久,完全取决于魏军何时再来进攻。”
“魏国自去年年底出兵,至今年十月,已近一年之久,已是魏国少有这般长的出兵时间。魏军大部自淮南而来,对南方气候颇不熟悉,加上出动二十余万军队耗费甚巨,恐要至少休养生息两年的时间。故而臣以为,吴国在西陵郡至少还能存续两年。”
刘禅神色如常,轻声问道:“这般说来,相父也认为孙登及其部众全无战力,只待魏国大兵一来便会被魏军吞并了?”
“正是。”诸葛亮答道。
刘禅微微颔首,随后又问:“那相父欲将费文伟领两万兵留在永安作何呢?就算魏国不出动二十万兵……就算出动十万、八万,费文伟与孙登加在一起四万余人能挡住么?”
诸葛亮平静作答:“若孙登自己当不能挡,若我大汉出兵协助,以四万人守备十万人且待朝廷大军来援,或许当行。”
“或许……”刘禅小声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也就是说,相父也没有万全之把握了?”
诸葛亮点头:“陛下,兵凶战危,非人力所能预测,战况如何还是要从阵上来论的。”
刘禅笑笑,眼神又朝着蒋琬、杨仪、魏延,以及侍立在自己身侧的陈祗都看了一遍,而后又看向了诸葛亮的方向,认真说道:
“既然孙登此人无能,吴军全难坚守,必须要待汉军来援方能守住……那大汉还要这个盟友作何呢?”
诸葛亮的表情瞬间严肃了下来,回问道:“陛下……何意?”
刘禅也正色回应:“朕说,吴军总数不过两万余,与其交由孙登来领,且不受大汉辖制,为何大汉不将此两万余残部吞灭为好?再由汉将镇守西陵,岂不比吴人镇守西陵更好?”
“细细说来,普天之下皆为汉土,曹、孙二家皆是叛汉篡汉之逆贼。此前汉与吴结盟友好,实是出于防备魏国军事而出的下策。如今既然吴不能牵制魏国半分,军事上要大汉来援,粮草也要大汉国中供给,那以朕来看,这个吴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若西陵不能守,守在永安也是一样的!”
“陛下!”诸葛亮当即站起身来,拱手说道:“如今魏国疆域愈大,占据优势,汉、吴之间不应再内耗半分了!”
“是内耗么?”刘禅正襟危坐,抬起头来与诸葛亮的目光直直对视,竟没有半分怯场之感:“朕只问相父,既然孙登处处有求于大汉,还不能阻挡魏国半分,朕为何还要留着孙登?朕知道他有两万余吴兵,相父能不能帮朕想个法子出来,将这部份吴兵吞并,由大汉将领来指挥作战呢?就算折损一些,全由大汉指挥,岂不更好?”
诸葛亮长叹一声:“陛下,臣不是没想过这般事情,只是步子山领着两万水军刚被魏国击破大半,连步子山本人都生死未卜,魏国虎视眈眈,不应再有任何损耗了!”
刘禅也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腰杆挺得笔直,双手背在身后,缓缓说道:“朕只问相父,若能吞灭这支吴军,由大汉指挥,对大汉是利是弊?”
诸葛亮抿了抿嘴,闭口不言。
就在此时,一旁坐着的尚书令蒋琬起身出声作答:
“陛下,臣以为是利非弊!”
诸葛亮面色不动,心中却暗暗涌起了波浪。蒋公琰身为尚书令,如今竟与陛下同一调门,想来是应在白水时、或者此前在成都之时就彻底与陛下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虽说心底有一丝微微的不习惯,但诸葛亮明镜般的内心明白,这真谈不上什么背叛或者站队,只是路线不同罢了……蒋公琰此前就常常担忧北伐耗费甚巨而少有收获,与陛下的想法趋同,属于那种支持北伐但保留意见的臣子。
只是心底还是有着些许的失落。
刘禅丝毫不停,竟伸手指了指魏延,开口问道:“昔日先帝将魏将军简拔于草莽之间,数十年间,魏将军战功卓著,实为汉室栋梁。朕想问一问魏将军,若是由魏将军来守西陵,能否比孙登守的更好?”
身为统兵大将,魏延虽然性情有些偏执,但这等场合下如何能看不出分寸来?
魏延此前在西陵时也暗自揣摩过,丞相是不是因为其兄长诸葛瑾的缘故对吴国过于优容了,但大局始终是魏国压着汉、吴两国,丞相的处置也没有半点失当之处,故而魏延也没有再进一步的想法。
眼下陛下与丞相分歧甚大,蒋公琰明确站队陛下,他又当如何抉择?方才陛下言语中曾提到先帝简拔之恩……
魏延原以为诸葛亮会开口说些什么,但等了几瞬都没等到诸葛亮的半点声音,魏延无奈,只好起身拱手:
“禀陛下,臣定会比孙登守得更好。”
诸葛亮并非没有想法。
但这种天子与丞相意见分歧的场合,尚书令已经明摆着支持陛下,陛下又在问魏延这个统兵大将。魏延是汉室的征东将军,若诸葛亮在这个时候要给魏延半点暗示的话……
这不是诸葛孔明能做出来的事情。
这是令汉帝如芒在背的霍光才能做出的事。
刘禅听到魏延的答案,略带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又开口向诸葛亮问道:
“相父,昔日先帝率大军征伐吴国而败绩于夷陵,夷陵本为汉土,却被吴国改为了西陵。如今吴国不能防守西陵,相父能不能帮一帮朕取了此地,诸葛子瑜、孙登二人皆可由朕封王优待。”
“如若取了夷陵,也可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见刘禅把先帝刘备都搬出来了,诸葛亮只觉一阵无力。刘禅是君,刘备是先君,他是臣子,君王连这种话都说出来了,还能如何?
更何况,残余的吴国也不是不能取,大汉是真有法理可依的……汉吴之间的龃龉也不少见……
诸葛亮沉默许久,躬身一礼:“臣愿为陛下前驱,收复失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