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79章 番外一 叔嫂:赐酒

    他的声腔使我头皮发麻。

    我在军中十余年,在他身边三年,在北地十六年,这四十余年从来没有过头皮发麻的时候。

    除了襁褓藏身水缸,如果那时候也会头皮发麻。

    是,若不敢,何故带兵来。

    为何!

    腊月的天有多冷,晋阳在北地偏南,虽远不及北地荒寒,仍然天凝地闭,雪虐风饕。

    就是在这么冷的天里,我竟在王兄的呵斥中,生了一层薄薄的汗。

    我不该忘记王兄有强大的特务网。

    元年六月,王兄才南面称尊几日,人犹在晋阳足不出城,朝夕之间就端了燕国蓟城,就叫蓟城朝堂颠覆,天崩地坼。

    不该趁他“驾崩”,就蠢蠢欲动,以为晋国也要改朝换代。

    侄子们虽小,但侄子仍是大宗,是君。

    我虽为叔父,但叔父仍是小宗,是臣。

    他是天底下最厉害的棋手,动辄搅弄风云,即便果真病重,也必定要先一步布好晋国这盘大棋,给她,还有她的孩子们铺好所有的路。

    我在他身边三年,眼睁睁看着他如何把诸国政客玩弄于股掌之中,怎么临到自己,就行险侥幸,忘得一干二净。

    他的手重重地拍着厚重的棺椁,把棺椁拍出沉闷的声响。

    沉闷,然骇人的心神。

    目光阴冷,等着我回话。

    答案是部将早就为我寻好的,看起来名正言顺,入情入理,“臣弟怕晋阳出事,冒死带兵,拱卫王畿。”

    他扼着我的下颌,迫我抬起头来。

    我们堂兄弟原有四五分像,我虽小他两岁,然在北地这么多年,饱经日炙风吹,看起来比他还要年长上几岁。

    他还是那么年轻,年轻却面色发白。

    然他的力道多大,大到绝不是将死之人。

    他扼得我下颌将碎。

    那双凤目是旁人不敢正视的,威烈,霸道,凌厉,杀气凛凛。

    这样的一双凤目此刻审视着我,此刻,我亦不敢正视。

    岁暮天寒,我在他掌心之下兀然打了一个冷战。

    若说,我从大明台前殿出来,也许还有因了她去而复返的可能。

    那么,见过了王兄,这样的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晋昭王谢玄,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反叛的人。

    不能。

    也不敢。

    手一松,他到底放开了我,放开我,却吩咐一旁的谢砚,“太子,为安北侯赐酒。”

    他不再叫“伯辅”了,开始称我的封号。

    不提字,便是不再把我看作手足。

    便是不论手足,只论君臣了。

    臣子造反,罪该万死。

    王兄要杀我。

    要太子赐我毒酒。

    我只要向城外的兵马发出信号,他们即刻就会杀进宫门,杀进大明台。

    也许我在他们杀进宫前就会死,但也必在死前,将这晋阳的宫城闹得天翻地覆,血流成河。

    可我没有。

    我心中怅然一叹,阖上双目,等这一杯毒酒。

    我来了,她看见了,她的手曾温柔地抚过了我的脸颊,她知道我在北地受苦,也心疼我受过的苦。

    我没有什么抱憾,知自己已是必死。

    没什么可惶恐的,也没什么可叹惋的。

    我这一生,与北地一样苦寒的一生,可以画上最后的句号了。

    我不想再回雁门成日看见鲁阳,也不想每日再跑去山顶看那些女人种树。

    那里只有短暂的春光,连夏天都那么凉,我看够了那里终年不变的雪山,白茫茫的一片,白得人心灰气丧。

    我听见我的侄子往觞中斟酒,在酒断流之前,我还在后殿中活着。

    我闭目感受进殿的大雪,感受风里翻飞的白练,感受百步之远她的气息。

    此刻,她又在想什么呢?

    可还披着火狐大氅,还坐在炉边,与我一同感受这昭王十七年腊月的雪瀑呢?

    她可知道适才那一见,即是永久的告别了么。

    后世如何盖棺定论,自有后世去评说,我谢伯辅这一生,到底不算白活。

    北地的兵马还在风雪里等我,临了在晋阳扑腾一遭,闹得惊心动魄,声势浩大。

    若在往后余生,她偶尔也会想起我来,想起十七年的闯宫,想起那发了黑的凤钗,想起我每年都会送来的狐裘大氅,这样的时刻不需太多,偶尔,足矣。

    我在催命一般的斟酒声中,已经平静如止水。

    不再会了,明德。

    不再会了,雁门。

    不再会了,晋国荒寒的北地。

    我在这酒声之中听王兄问,“孤今日传位太子,你可愿跪拜新君。”

    新君是她的长子,是我的侄子,我已死罪难逃,岂会不愿。

    我没有睁眼,定定地回话,等待君王发落,“臣,不敢有二心。”

    这殿内忽而一静,是酒声停了下来。

    听见王兄说话,“太子就在这里,你,叩首吧。”

    他的声音低沉冰冷,不念一点儿过往的情意,这样的声腔,他向来只面对政敌和异族。

    藏身白练后的甲士还在极近的位置,我从军多年,在修罗场也摸滚打爬多年,我熟知被人凝视、逼近、围捕的感觉。

    我睁眼望新君,新君幼时曾光着屁股追着我跑,我曾扣着他的小胳膊,将他高高地举起,教他舞剑,张弓,带他骑马,射箭,他从前那么小,我一抬手,轻易就能把他提溜起来。

    这孩子如今竟这么高,与他的父亲好似一个模子雕刻。

    他立在那里,一手持着酒樽,一手捏着酒盏,居高临下地望我。

    那毒酒正是为我所备。

    他与他父亲长着一样的凤目,他父亲看人,惯是居高临下,他也一样,与他父亲的神态都那么相仿。

    只是这双年轻的凤目之中,比他父亲多了一份仁慈。

    一半霸主,一半仁君。

    一半承袭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法儒二家原也能在一人身上融合得完美无缺。

    晋国要称霸北方,一统天下,君王就得是霸主。

    要治国安邦,建承平盛世,君王就得仁政爱民。

    他立在王兄身边,他的冕珠也在面前轻晃,他垂眸睨我,不发一言。

    罢。

    罢。

    罢。

    我跪伏在地,朝新君一拜。

    额未及地,被那双年轻的手搀了起来。

    新君问我,“叔父曾说要为孤守疆土,可还算数?”

    是,我想起来,多年前,好似在昭王元年,兄长平魏侯大婚,我驾车送她们母子回宫城。

    那时候小小的新君曾爬上我的膝头,问我,“阿嬷说,叔父将来要为阿砚守疆土,叔父,是不是这样?”

    “是这样。”

    “为什么呢?叔父已经那么大,阿砚却还这么小,叔父怎会愿意?”

    “因为君是君,臣是臣。”

    那时便懂得的道理,才过了十六年,怎么就忘了,就不懂了。

    可这十六年对我来说,原本是那么地漫长。

    没有一日不苦,不煎熬。

    我笑了一声,已是将死之人,何必还问这样的话。

    他愿问,我便回,“算数。”

    我的侄子,递过了酒来。

    没什么好犹疑的,谢伯辅敢作敢当,再辣的酒,再烈的毒,没有我不敢喝下的。

    我接过毒酒,一饮而尽。

    是北地的老黄酒。

    又辣,又烈。

    每年暮春来王城述职,我都要送来满满的一马车。

    可这里面没有毒。

    我喝了十六年的酒,有没有毒我一饮便知。

    我心中愕然,问他,“王兄不杀我?”

    可我王兄,他说,“问新君吧。”

    问新君?

    我问不出这样的话来。

    我不会问小辈,你还杀不杀我。

    我最鄙夷的就是那些贪生怕死之辈。

    何必费事。

    谢伯辅敢反,也就敢领死,死也要做大丈夫。

    抹去嘴边的酒渍,我把角觞放案上,解了大氅,卸了腰间的刀,我愿引颈就戮,“来吧。”

    双臂张开,宽大的袍袖在灌进殿的风雪里决绝地鼓荡。

    可新君仍旧立在那里,他摆了摆手,那些藏身白练后的幢幢人影,便就无声无息地退下了。

    他说,“我不杀叔父。”

    我睁眸望他。

    我的侄子。

    他才十八。

    才到了弱冠的年纪,就已有了君王气象。

    我在那一刻才意识到,她帮了我。若不是那一下轻抚,化开了我心头的执念,我进后殿的那一刻,大抵就已经倒下了。

    不是毒酒,是万剑穿心。

    他说,“叔父为国守门,十六年来,起长城,修亭障,安顿百姓,藩屏晋室,劳苦功高,我心中感念,因而不杀。”

    王兄就在一旁,他把立威施恩的机会给了他的儿子。

    谢砚,他必是个霸主,也必是个仁君。

    好啊,这天下要定,就要有一个既是霸主,又是仁君的人啊。

    我怔怔地问他,“王兄健在,为何要传位太子呢?”

    王兄没有答话。

    罢。

    罢。

    罢。

    他的声音温和了下来,那流玉一样的手复又搭上了我的肩头,他开始叫起了我的字,“伯辅,带你的兵马回雁门。”

    这声“伯辅”,使我心中难过。

    王兄还认我,还认我这个兄弟。

    我抬头望他,在晃动的冕珠缝隙中,看见他的眸底雾气翻滚。可他冲着我笑。

    我不知何故,我自小家亡国破,没有父母亲,少年便早早地进了大营,生出了一副铁石心肠,从来没有什么事能使我哭。可今日,在王兄的掌心之下,一旁就是晋国的新君,我跪在他们父子跟前,眼眶一湿,蓦地就滚出了眼泪。

    我不该忘记自己的使命,我生来就要辅佐王兄匡复晋国,要为他拱卫王畿,经略边疆。

    伯辅,伯辅,你怎能忘记自己的使命。

    怎能忘。

    我心中愧怍,不知该说什么,“王兄...........”

    他长长地叹了一声,望着我笑,似与我告别,“去吧,无诏,不得回王城。”

    是。

    再无脸回王城了。

    我拜别了他们父子,起身往外去。

    只是临出殿门,忽而听见一声异样的响动。

    白玉打造的毓珠霍然相碰,似还有丝帛仓促相撞的声响。

    我天生军人,有惊人的听觉。

    闻之猛然回身去望,十二月的大雪哗然灌进后殿,风叫嚣着把白练吹得翻滚。

    重重的白练之后,王兄还在软榻坐着,是新君弯腰捡起来了什么东西。

    也许是我眼花,也许是天地肃杀,一殿的白练和棺椁总是泛着诡异的模样。

    而王兄在这其中,总是有些……….

    似有什么不同,却又仿佛与素日没什么两样。

    还在暗自忖度,小黄门催道,“安北侯,请吧。”

    走吧。

    十七年腊月大雪如瀑,朔风如刀割脸,我带着兵马回北地。

    走的那日,她和新君于晋阳城门送我。

    她未着斩缞,穿着夺目的王后大帛,黑沉沉的青砖垒起了矗立千百年的城楼,她就立在那高高的城楼里,在满天的大雪里攫住了我的心神。我胯下的马在城门外打着转儿,蹄下白雪盈尺,溅起了一地的雪泥。

    晋阳十二道城门紧紧关闭,黑龙旗在风雪里猎猎飘荡,城楼上下披坚执锐,守城的甲士把晋阳城围得固若金汤。

    听说,几国赶来分羹的兵马闻声半路折返,再不敢朝燕国边关来。

    这一年,昭王十七年,晋襄王谢砚即位。

    雁门院中的板栗树,一年年地发芽,结果,才落了叶子,又覆上小半年的积雪。

    周而复始,没有尽头。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终其一生,我也不知王兄到底活着,还是死了。

    午夜梦回,总是想起王兄凝视我的神色,也想起他末了眼里的泪水。

    这样的神色、泪水与她一样使我难眠。

    襄王在位五十年,晋国仍无一人敢反,敢叛,天下亦无一国敢起兵攻伐。

    我惯用的刀就在雁门侯府的正堂里悬着,可我。

    可我。

    再不曾持刀进王城。(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为奴十年不错,请把《为奴十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为奴十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