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所惊惧的,不只是朱祐樘的决心和魄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此刻发现,朱祐樘还拥有与之相符的实力。
    有那十万陷阵营在,什么反叛势力,大明不能平下去?
    若西北真有人反,那就正如朱祐樘所说的那样。
    一人反,杀一人!
    百人反,诛百人!
    万人反,屠万人!
    百万人反,那就重打一个大明!
    朱祐樘冷漠地扫视着跪在地上的群臣,淡淡开口。
    “都起来吧,册封忠顺王之事,勿用再提。”
    “是,陛下!”
    朱祐樘一锤定音之后,剩下的琐事,就要由这些官员去负责了。
    在西北各地,设多少府县,谁任知府知县,这都是问题。
    这时,内阁首辅徐溥手执笏板,走出队列。
    “启禀陛下,若要郡县西北,还需仔细计议。”
    “朝中诸位大臣的担忧不无道理,是该提前防范西北土人,哗变生事。”
    “虽然如今大明军力强盛,但兵乃凶器,能不用兵,还是不用得好。”
    “孙子曰,夫战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若能兵不血刃,那自然是更好的。”
    朱祐樘对这点,自然也是有所考虑的。
    “朕明白,所以郡县西北之后,发派罪臣之后和流放之人,定居西北。”
    “同时迁移一些西北土人,入中原居住。”
    “还有,放开西北科举门槛,将西北科举纳入中榜。”
    “同时开办西北官学,由朝廷出钱,免费为西北土人启蒙汉学。”
    “不管成绩好坏,每年固定给西北土人十个举人名额。”
    “西北土人举子,可优先授予西北知州,知县等官职。”
    朱祐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强制进行民族融合。
    同时在科举上进行政策保护,让他们更容易考上大明的举人,秀才。
    这个逻辑线也非常简单,普通的西北土人想要改善生活,那就得参加科举。
    要参加科举,那就得学汉字,说汉语,习汉礼,接受汉化。
    同时考中举人后,那就是大明朝廷的官员了。
    屁股决定思维,处在大明朝廷官员这个位置上,这些土人官员办事,还能不向着大明朝廷吗?
    说句直接的话,如此汉化四十年,历经两代人之后。
    他们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呢?
    朱祐樘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让这些精明的朝官们,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瞬间豁然开朗。
    “陛下圣明!”
    “如此教化四十年后,大明边疆土人,将不分汉胡,忠心于大明朝廷!”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徐溥,刘健,王恕等人神情激动。
    困扰大明一百多年的边疆民族政策,似乎都在朱祐樘的几句话中,迎刃而解了。
    随后,朱祐樘又针对此次出征之事,下达了几条旨意。
    第一,便是在肃州卫周围修建烈士陵园。
    所有死在西北战场上的烈士,统一安葬于陵园之中,世代受大明朝廷的香火供奉。
    同时设立专门的守陵人,在重大纪念节日上,当地官员要定期祭拜。
    第二,所有死在西北战场的烈士,其家属都会得到二十两银子,或者二十贯弘治宝钞的抚恤金。
    第三,从高昌城迁入内地的,吐鲁番汗国年轻女性,或赏或卖,分散到各地为奴。
    下达完这些旨意后,朱祐樘便宣布退朝,返回了弘德殿。
    从今天开始,即将影响整个大明边疆,所有少数民族的政策,就要开始实施了。
    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四人,快步赶往文渊阁。
    他们要尽快将朱祐樘的旨意,细化成能实际执行下去的步骤。
    这些细化的工作,劳心劳神,需要考虑的东西非常之多。
    而这四人的办事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朱祐樘用着也还轻松。
    大明的文官,能力都还是有的,就是心思比较多。
    犹如老式的电视机一般,需要时常敲打着用。
    ……
    朱祐樘回到弘德殿之后,没有急着批改折子,而是靠在软榻上,准备休息一会。
    就在这个时候,西厂厂督汪直,急匆匆地走进了弘德殿。
    此刻,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汪直,脸上也多了几分忧色。
    “微臣汪直,叩见陛下。”
    朱祐樘睁开眼,看着身前的汪直,深吸一口气,拿过手边的茶杯,准备喝茶。
    “起来吧。”
    “谢陛下。”
    汪直起身,面上露出几分纠结之色,随后上前一步,压低了声音。
    “启禀陛下,微臣在调查先帝毒杀案和后宫的关系时,意外查到怀恩在成化二十一年时,与后宫皇太后周氏,皇后王氏,关系十分密切。”
    “并且怀恩还和前朝万安,刘吉,刘珝三位阁老,来往十分频繁。”
    “当年九月,怀恩便被先帝贬去南直隶守孝陵了。”
    “什么?!”
    朱祐樘震惊无比,举着茶杯的手一抖,价值连城的景泰蓝茶杯,便摔在了地上,发出一声脆响。“砰!”
    随着这声脆响,汪直也再次跪到了地上,不敢再开口。
    朱祐樘怔怔出神,眼眸间尽是不敢置信。
    片刻后,朱祐樘回过神来,脸色已经无比严肃。
    “你是说,怀恩之前不仅私通外朝,还和后宫串谋?!”
    汪直低头,并不正面回答:“微臣只是如实禀报。”
    怀恩私通外朝,串谋后宫之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那这些都是前朝发生的事情了,不代表怀恩现在也敢如此。
    但往大了说,怀恩在前朝时就敢私通外朝,那现在呢?
    是不是也在朱祐樘不知道的地方,偷偷和前朝的文官联系?
    后宫太监私通前朝文官,那可是皇帝大忌,哪怕是立即处死,也毫不为过。
    更何况,怀恩不仅私通文官,还和后宫的皇太后和皇后,往来密切。
    同时接触后宫和前朝,他怀恩到底想做什么?!
    难怪同样都是从小护着他的太监,张敏被逼得吞金自尽了,但怀恩却毫发无伤。
    难怪都是为皇帝办事的宦官,汪直被诋毁得遗臭万年,而史书中对怀恩的评价还都不错。
    说得通了!
    一切都说得通了!
    和文官私下交好的宦官,哪个不被夸赞?
    但朱祐樘实在不愿相信,从小陪着他,护着他的怀恩,会背叛他!
    成化二十一年,怀恩私通外朝,串谋后宫,到底是为了什么?!
    朱祐樘猛地一拍桌案,起身走向弘德殿外,声音低沉:“叫怀恩来见朕!”
    “是,陛下!”
    汪直连忙起身,紧紧跟上朱祐樘。
    ……
    东厂衙门。
    怀恩正坐在躺椅上,美滋滋地烤火煮茶。
    如今东厂手上的先帝谋杀案,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怀恩便将此事全都交给干儿子李广去做了,自己便偷偷懒,图个清静。
    而这时,一个司礼监的小太监,连滚带爬地闯进司礼监,在这大冬天的,也热出一身汗来。
    “怀公公!不好了……不好了……”
    怀恩看到小太监那慌张的样子,心中顿时一沉,连忙问道:“可是陛下要召见咱家?”
    “正……正是!”
    那小太监急得上气不接下气:“陛下要……要公公去安乐堂觐见!”
    “啊?什么?!”
    怀恩急得双腿一软,直接从躺椅上摔到地下。
    “厂督大人,您没事吧?”
    四周东厂的番子们赶紧来扶,却被怀恩推开。
    “快!快!我得快点进宫去见陛下!”
    怀恩自言自语,连大氅都没穿,只着外衣便冲进了冰天雪地里。
    “怀公公,大氅!把大氅披上!”
    司礼监的小太监抱着怀恩的狐毛大氅,追上了一路小跑的怀恩,将大氅披在了他的身上。
    不怪怀恩如此失态,实在是安乐堂这个位置,过于敏感。
    安乐堂,位于皇宫的最北边,就在北安门附近,远离紫禁城。
    这里是明朝皇宫的太监们,患病后休养身体的地方。
    同时也是那些被皇帝准许退休后的太监们,养老的地方。
    一些没有其他家眷亲戚的太监们死后,牌位也会被供于安乐堂内,由之后的小太监们,年年祭拜。
    这里是皇宫内最不吉利的地方,平时除了负责打扫牌位,给患病太监送汤药的小太监外,没有任何人会来。
    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朱祐樘在这里生活过五年。
    成化六年,万贵妃宠冠六宫,不允许其他后妃,诞下皇子。
    纪氏在怀孕后,便在后宫中躲了起来。
    只是纪氏在生下朱祐樘后,还是被万贵妃知晓,万贵妃便令张敏去除掉朱祐樘。
    但张敏不忍宪宗皇帝绝嗣,于是将朱祐樘秘密抚养于安乐堂,对万贵妃则称已经除掉了朱祐樘。
    于是,朱祐樘便在安乐堂里长到了五岁。
    直到成化十一年后,宪宗皇帝知道了朱祐樘的存在后,才给朱祐樘起了名字。
    随后朱祐樘便被送入万贵妃的昭德宫,由万贵妃抚养。
    直到现在,朱祐樘还依稀记得万贵妃的模样。
    那是一位面目慈祥的妇人,对朱祐樘也很温柔,并不如外界传闻那般阴狠毒辣。
    只是朱祐樘在昭德宫并未居住太久,又被送入了周皇太后的慈宁宫。
    当朱祐樘被送入慈宁宫后,内阁群臣纷纷上书,请立皇太子。
    次月,宪宗皇帝正式册封朱祐樘为皇太子。
    此后多年,朱祐樘便一直在慈宁宫,随当时的皇太后周氏一起生活。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