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让鞑子灭族

    炮火、惨叫、爆炸、海浪翻涌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海平面。

    老朱集中军中所有的轻型迫击炮,数千个迫击炮布置在郑成功的船队里,对着自闽江顺流而下的清军炮轰。

    木制帆船、舰船被炸得支离破碎,船只损毁,不断沉没,无数木屑四分五裂,漂浮在海上。

    与它们一起漂浮的,还有不知道多少个没有被炸死的小黑点。

    许多在海上挣扎、求救,还有的趴在木板上,周围到处都是漂浮起来的尸体。

    那是葬身在大海的人实在太多了的缘故。

    七八万人在炮火的轰炸下,很多很多满清鞑子被炸死,身体里的血液流出,汇聚飘荡在了一起,变成了这样的淡淡浅红色彩,在夕阳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

    而且明军还在持续不断的轰炸,海波翻滚涌动,惊起波涛涟漪阵阵,浮上来的血液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也就是这是大海上。

    若是在寻常江河里,七八万人被轰成碎片,流出的血液恐怕能把整条河都染成鲜红。

    炮轰持续到傍晚,哀嚎与惨叫越来越少,被猛烈的海风掩盖。

    不知道何时,远处海面上浮现出了一条条脊背,那是鲨鱼的脊背,它们闻到了血腥味,成群结队而来,初略看去,至少得数百条之多。

    朱云峰通过无人机观察看到这一幕,略微惊讶。

    因为这还只是露出脊背的鲨鱼。

    大抵是大白鲨。

    在水面下方还有大量黑影,或是一些捕猎时不露脊背的鲨鱼。

    比如长鳍真鲨、公牛真鲨之类。

    但后世福建地区可没有听说有那么多鲨鱼出没。

    然而仔细想想倒也合理。

    以前写查资料的时候就看到过,包括大白鲨在内,很多鲨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台湾东北海域,也就是后世DYD附近,离福建并不远。

    之所以近海没有大量鲨鱼出没,是因为千禧年到2010年期间全世界都流行吃鱼翅,我国与小日子大量捕捞鲨鱼。

    并且不止是大白鲨,其余各种鲨鱼都遭到捕捞,以至于鲨鱼数量锐减。

    后来我国出台了各项相关法律,保护这些鱼类。

    但小日子那边却一直偷偷非法捕捞,屡禁不止,使得东海附近鲨鱼数量大幅度减少,近海也很少能看到鲨鱼出没。

    然而如今可是古代。

    古代没有后世那样的工业能力,渔民打鱼都是靠小木船,就在近海捕捞,都出不了太远,对鲨鱼以及其余海洋生物完全造成不了任何威胁。

    东海又一直是鲨鱼最合适的生存海域之一,存在大量的鲨鱼是正常的事情。它们闻到血腥味,必然蜂拥而至。

    甚至这还只是第一批。

    因为数万人的死亡造成的血腥味非常浓郁。

    而像大白鲨、真鲨这种其实并不怎么爱袭击人类,却很容易被血腥味吸引。

    最关键的是,鲨鱼并不喜欢待在深海,反而喜欢在浅海游荡。

    于是就是受到浓郁的血腥味影响,成百上千的鲨鱼穿过郑成功的舰队,浩浩荡荡向着鞑子们所在的海域周边游去。

    如今还存活的鞑子们已经很少,至少七八成左右或被炸死,或被淹死。

    即便没有被炸死,在爆炸的冲击波下很容易被震晕,从而沉入海底,淹没在了海洋的潮汐之中。

    但也有数以千计的人漂浮在海面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有人惊恐地发现了鲨鱼脊背划破海面而来,不由得骇然色变道:“那那是什么?”

    “海狼,是海狼。”

    “快,快跑。”

    “别杀我们,别杀我们,求求你们让我们上岸,我们投降。”

    “呜呜呜呜呜。”

    鬼哭狼嚎的声音向四周蔓延,惨叫与哀嚎遍野。

    还能存活的人要么是运气好没有被炸死,又找到一块木板能浮起来的人。

    要么是水性比较好,原本就是满清福建水师的兵马。

    这些人多是当地招募的渔民,常在海里捕鱼,对于鲨鱼来说自然非常熟悉。

    特别是大白鲨。

    在古时候它们的官方称呼叫做鲛鲨或者鲛鱼,民间则称呼它们为海狼。

    要是孤舟出海,遭遇到成群结队的大白鲨围攻,顷刻间就有被撞翻船只,船毁人亡的危险。

    见到那么多鲨鱼过来,鞑子们吓得慌忙四处乱窜,向着岸上游去。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子弹。

    “哒哒哒哒。”

    岸上的明军肆意扣动扳机,打得海面上不时爆出绚烂的血花。

    血液又进一步刺激鲨鱼,很多鲨鱼涌动,向着漂浮在海上的黑点游去,开启了一场饕鬄盛宴,。

    “咦?”

    老朱站在岸上,用无人机观察着情况,纳闷道:“这些鲛鱼怎么只吃尸体,不去咬人啊,朕还想让他们多喂喂鱼呢。”

    旁边朱云峰心善,见不得这么血腥的场面,早就蹲在那玩手机了,听到老朱的话,随口回答道:“鲨鱼喜欢吃尸体,腐尸也吃,不怎么主动攻击人。只是误把在海上游泳的人类当成鱼类才会去咬,咬死了觉得口感不好都懒得吃。它们更喜欢脂肪多的海豹、海豚一类食物,不过现在海上全是尸体,肉那么多,免费的食物肯定会吃,所以才会优先吃尸块。”

    “原来如此。”

    老朱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打,别放一个鞑子上岸,这些个金钱鼠尾朕看得就心烦,让鲨鱼们多吃些,也清一清这世上的污秽。”

    到了晚上的时候几乎已经没有活人了,海面上全是漂浮的尸体。

    受血腥味引来的鲨鱼不计其数,方圆估计上百公里的大型肉食性鲨鱼全都游了过来。

    甚至还有大鳄鱼,称之为中华韩愈鳄。

    这种鳄鱼古时候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随着气候变迁一路往南迁徙,在广东、福建等地河流或出海口生存。

    专家预测应该是在清末时期才灭亡。

    因为根据后世广东福建等地出土的骨头以及地方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地还一直有中华韩愈鳄的存在迹象。

    后世有人认为这些就是湾鳄,但它的头骨却与湾鳄有很大差别,体长达到6米,比湾鳄还要大。

    古代各种记录当中,它们多有食人的记载,常被各地官府招募人手杀死。

    现在还是明末清初小冰河时期,全球气候越来越冷,它们也不断往南迁徙,一直到福建、广东等地的出海口附近。

    此时海面已经是一片狼藉,海风吹拂当中,清军已经没有任何一艘完整的船只。

    大量船只被火炮轰碎,骨架沉入海里,碎木屑随海风飘荡。

    随着时间推移,血水被海浪吹走,残肢喂了鱼虾,船只残骸沉入海中,只需要几天的功夫,以前是什么样子,海上就又会变成那样,什么都不会留下。

    仅仅过了两三天时间,海面上漂浮的尸体以及木屑就少了大半。在周围游荡的鲨鱼跟鳄鱼都少了许多。

    大海正在用它的包容、接纳以及博爱,将世界的一切震荡和变化抚平。

    就像时间流过的痕迹一样。

    而如今琅岐岛海战便是满清鞑子在南方地区的最后一场战斗。

    自此之后,南方各地再也没有满清鞑子出现。

    琅岐岛海战结束,老朱搬师回朝。

    此时已经到了十二月下旬,公元1661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

    从1661年农历6月3日朱云峰他们过来,到如今12月底,短短半年时间左右,天下大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满清只能龟缩在北方腹地,甚至是河北京畿一带。

    河南、山东、安徽大片地区陷入混乱,失去了满清官府的压制,地方起义军不计其数,攻县略州的事情屡有发生。

    而南方地区则安宁祥和了许多,各地重新派了官员,征调衙役以及组织戍守部队,平定了骚乱。

    朱慈焙亦暂时在南京开都城,设立朝堂,定张煌言为内阁首辅,又以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人为内阁大学及六部尚书,改元承武。

    年号都是有讲究的,如南明那些年号,“弘光”意喻为“光复弘业”,“隆武”标榜武力复兴,永历帝取封号“永明王”中“永”字,组合为“永历”。

    因而这些年号往往需要在继承性与变革性间寻求平衡。

    朱慈焙就没好意思求变革了。

    他纯粹是靠朱元璋他们过来才能复国。

    因此简单干脆一点。

    承武就是上承洪武,表达的是承接的是洪武开创的盛世,同时也是标榜太祖钦定的正统性。

    每次开朝会的时候,朱慈焙都是高坐台上,需要先向南方口诵太祖爷的名号,又向西北方口诵朱棣太宗的名号,时刻把正统挂在嘴边,才能跟朝臣们开会。

    正是十二月二十八日,老朱回到了他忠诚的南京。

    南京皇宫正热火朝天,大兴土木。

    除了前面几座宫殿相对完整以外,中宫及后宫倒塌了近半,需要及时修复。

    钱也好说。

    现在大明完全不缺钱。

    云南还在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资呢。

    各地清剿了大批鞑子流寇,又扣押了从漕运送去北京的粮草赋税,南京这边还有钱粮。

    朱慈焙带着以前的长子陈大牛,现在的太子朱和垚,以及从陈二牛改名为朱和垣的二儿子,马不停蹄地去迎接太祖爷,亲自出城。

    “孙儿参见太祖,祝老祖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到了近前,朱慈焙一家人跪倒在地上。

    老朱在马车上撩开车帘看了他一眼说道:“起身吧。”

    “谢太祖。”

    朱慈焙靠近过来,点头哈腰道:“太祖一路旅途劳顿,甚是辛苦。”

    “上车老祖宗。”

    朱云峰撩开车帘向他招招手。

    “好嘞我大孙子。”

    朱慈焙忙不迭上车,让俩儿子在车驾旁边大眼瞪小眼,只能跟着马车走。

    上车后双方的卫队兵合一处,继续向着城门的方向而去。

    “出什么事了?”

    老朱看到朱慈焙满脸讨好的笑容,笑着问道。

    朱慈焙笑道:“是这样的,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有大量起义军向朝廷发来公文,希望能够加入到朝廷,孙儿本想应下,但太祖在,孙儿不敢随意做主,且要是答应他们的话,就得派兵出去镇守,南京虽然兵马众多,然孙儿有自知之明,并没有调兵遣将的能力。”

    “呵呵。”

    老朱笑了笑道:“你做得不错,就是太谨慎了些,凡事不敢冒进,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朱慈焙忙陪笑道:“孙儿这一生胆小如鼠,唯独知道听老祖的话没错。纵使老祖要让孙儿去死,孙儿都知道这是为了咱们大明的江山,孙儿毫无怨言。”

    “哈哈哈哈哈哈。”

    老朱就大笑了起来。

    其实对于后辈子孙这胆小的品性,正常情况下他肯定不高兴。

    毕竟朱慈焙算得不什么雄主,唯一的优点就是非常小心翼翼,而且内政和后勤做得很好,布置得相当谨慎不出太大纰漏。

    可乱世的雄主需要的不是小心翼翼和谨慎,而是找到敌人漏洞和抓住机会,大胆地主动出击打击敌人。

    就像这次。

    清廷在南方的势力被横扫,北方也出现混乱。

    正常情况下,雄主就该马上派遣大军北上。即便精锐都被老朱带去了福建,可南京依旧有诸如李定国、白文选、袁宗第等原南明军队十余万驻守。

    李定国白文选他们跟老朱徐达傅友德等人的军事能力比较起来肯定是不太行,但收复已经没有军队的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还是没问题。

    可即便是这样,朱慈焙依旧非常保守,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不敢有丝毫逾越,在老朱眼里,这皇帝当的并不算合格。

    但话又说回来了。

    朱慈焙作为落魄底层宗室,早年混迹于市井,又面对清廷十多年搜捕而逃出生天,自然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会说话的本事。

    那马匹拍得老朱非常开心,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朱云峰还时常顶撞他这个老祖宗呢。

    现在看到朱云峰那一脉的开山老祖,面对自己这个老祖,又是如此小心翼翼恭维,对比之下肯定看朱慈焙也更加顺眼。

    何况乱世他可以帮忙平定,平定了这乱世之后,就往往需要像朱慈焙这样谋求稳定与发展的皇帝。

    否则要是过于激进,刚刚恢复的江山国力,或许又要出现震荡难平。

    “行了,这些事情你让李定国他们去吧。”

    老朱笑完之后,淡淡地说道:“不用耽搁,年后就启程出发,先荡平漕运沿线鞑子,下月我就出发北京,朕要拿鞑子皇帝的人头血祭咱们大明山河无数百姓。”

    朱慈焙弯腰恭敬问道:“不休整休整吗?”

    “不休整了。”

    老朱闭上眼睛,思绪早就飘向了北方,平静地说道:“休整休整,若是鞑子跑了,还得去关外找,乃令郑成功舰队即刻北上,克山东至渤海,他们既然来屠戮我中华汉民,那就该全死在我华夏大地上,没必要再回去了!”

    这一次,他要让鞑子族灭,可不能再像上一次那样,让多尔衮带着人马逃到西伯利亚去。

    哪怕小冰河时期,鞑子们在西伯利亚冻死饿死,遭受了许多苦难,但总归肯定还是有人能活下来。

    若是不杀光他们,多尔衮多铎他们犯下的血债,又该谁来还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地窖里的朱元璋不错,请把《地窖里的朱元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