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清基业毁于旦夕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的无人直升机升空。

    机身上装载的火箭弹一枚都没打。

    因为直升机上有机关枪。

    “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扫射过去。

    后排少数勒住马匹,惊恐地逃跑的清军也成片倒下。

    远处观战的明军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重庆之战的时候他们距离太远了,而且都在西城墙附近,距离战场得有好几公里。

    那里森林遍布,高山丘陵不计其数。

    在树木和小山丘的遮蔽下,南明军队士卒只能隐约听见爆炸声不断,以及滚滚升腾的硝烟。

    等火炮犁地结束,洪武士卒发起冲锋又犁了一遍,到他们抵达战场的时候,看到的就只剩下无数尸体碎片残肢。

    南京之战更不用多说,洪武士卒就在距离南京城约一公里处的雨花台上放置迫击炮。

    他们则因为雨花台处于清军的红衣大炮射程范围内,就只能退到将军山与雨花台之间的位置,离南京城得有四五公里,更加看不到战场。

    所以不管是重庆之战还是南京之战,南明军队并未真正看到过这样的盛况,顶多就是感受到宛如仙术般的轰鸣爆炸。

    战场的具体情况全靠想象。

    甚至南明军中正在流传出一些神话版本。

    比如太祖爷高居云端,一招大威天龙拍下去,敌人尸骨无存。

    又有洪武士卒个个是仙人,组团施展火球仙术,无数黑色的火球从天而降,落入清军阵内顷刻间爆发出恐怖烈火。

    后者是很多人的共识。

    毕竟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天上确实有一些黑点划破虚空,紧接着就是清军那边传出巨大的爆炸声,还有战争结束后,有浓浓烈焰产生。

    如今他们这算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洪武军队的战斗方式。

    带给他们的是比想象还要来的震撼。

    没有消焰器,突击步枪枪口喷出橘黄色的焰火。

    加特林更夸张。

    蓝色的火焰蹭蹭地冒,远处的清军直接被撕裂成了碎片,爆发出满天的血雾,像是远距离把人直接给一掌拍成齑粉。

    南明将士们目瞪口呆,许多人浑身发抖,忍不住离洪武士卒远一些。

    毕竟那些洪武士卒脸上正发出兴奋的狂热,扣动扳机和换弹夹的速度奇快,万一杀得兴起把他们也杀了都说不好。

    这场战斗持续时间非常短。

    仅仅一刻钟左右,原本还如滚滚洪流的满清铁骑,此刻已是一片尸山。

    偶尔还有受伤的马匹挣扎着想起身,发出嘶鸣哀嚎。

    更多的战马和人却已经成了肉泥,尸体都没有几个完好无损。

    步枪和机关枪可不是手枪。

    这两种枪响,特别是大口径机关枪打在人身上,是真能把人撕得四分五裂。

    前面机枪加步枪,后面又有炮弹轰炸,头顶还有无人直升机扫射,鞑子们享受的是全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这辈子都已经吃不上四菜一汤。

    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洪武士卒们意犹未尽地开始检查起枪械,轰鸣的炮火也停了,无人直升机缓缓下降。

    在没有能源支撑,全靠太阳能作为移动充电储备,无人直升机的电量必须节省着用。

    “打扫战场!”

    老朱环视一圈,大手一挥道:“其余人攻城。”

    命令下达。

    南明军队有序地开始从沧州城外撤离,强忍着心理与生理不适,原地开始挖大坑把那些已经被轰成肉泥的鞑子尸块掩埋起来。

    这是老朱的习惯,重庆之战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如果不打扫战场的话,那么多腐烂的尸体,等三四月份入夏后,这里就会臭气熏天,蕴养大量蛆虫、细菌。

    瘟疫也就这么产生了。

    古代社会一到战场年代就瘟疫横行便是如此。

    沧州城内的清军早就被吓傻了。

    炮火轰鸣下,城池很快被打开,大量清军原地投降。

    但老朱早就下达了不接受鞑子投降的命令,把所有的鞑子全都处决。

    主要也是这些人并非是新招募的绿营兵。

    新招募的绿营兵还在北京守城呢。

    满清自己也知道这些才招募不久的人马派不上什么用场,强行送到战场上去无异于送死不说,还会起到负面效果。

    比如双方一开战,新招募的绿营兵迅速崩溃逃跑,带来的结果就可能是倒卷他们的正规军。

    因此加紧时间训练,派他们去守守城池,总比一点用处都派不上强。

    所以岳乐带出来的其实是满清的精锐,组成由三千满人骑兵,加上五千汉八旗骑兵,以及两万左右的蒙古兵马。

    现在满清起家的大概二十万满汉蒙八旗军队死伤大半,剩下的精锐已经不多,只能由蒙古骑兵凑数。

    城里的守军便是数千汉八旗士兵,他们都是辽东人,曾跟随阿济格、多铎、豪格等人犯下多起屠城罪行,不仅擅长骑射,守城也很厉害。

    但在火器面前,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很快就被杀光。

    到下午时分。

    老朱就已经把整个战场清扫而空,甚至连四五公里外负责监察的北京斥候都用无人直升机给射杀了。

    别说一个逃跑的鞑子,恐怕连一只苍蝇都没飞出去,北京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

    而沧州距离天津和北京咫尺之遥。

    处理了岳乐之后,老朱一声令下,裹挟着大胜之势,明军原地休整一夜,第二天清晨继续浩浩荡荡北上。

    第三天清晨,经过一天的行军后,他们抵达天津,将天津攻克。

    第四日中午,明军连克武清、东安、永清、固安等北京南明、东南面的几座县城。

    直到这个时候北京这边才知道,一时清廷震怒。

    明承武元年二月九日晚,数名斥候骑兵飞快入城。

    消息报告上去之后,满清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太后连夜召集诸多重臣开朝议。

    这个时候其实还未到半夜,大概晚上十点多钟的样子。

    诸多满清大臣都没有睡。

    主要是在二月五日岳乐给北京发了战报,说大败明军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要知道沧州距离北京并不远,也就不到二百公里,骑兵一天就可以把消息送达,不可能好几天都没有消息过来。

    一开始到二月七日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等到二月七日,索尼派了好几支斥候部队前去查探情况也都没有回来,到两天后的二月九日,众人才感觉到不对劲。

    如果说岳乐因为在与明军交战而无暇写战报公文的话,那派出去的斥候怎么可能会一个人都没回来呢?

    这不对吧。

    所以今天众人朝议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件事,只是迟迟没有回应,也只能无可奈何,即便散朝回到家中,亦是辗转难以入睡。

    等到孝庄把他们叫到宫里的时候,悬着的心,总算是死了。

    因为孝庄说了一个坏消息。

    岳乐全军覆没!

    明军兵贵神速,三天时间就走了三百余里路,最晚明天就能到北京城外!

    殿内众人沉默。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巴哈纳、车克、马尔赛、额色赫等满族辅政大臣和三院学士默然不语。

    范文程、洪承畴、蒋赫德、成克巩、金之俊、胡世安、党崇雅、卫周祚、冯铨等汉人大员更是脸色微微发白,眼眸中满是茫然。

    谁也没有想到明军的攻势如此迅猛。

    要知道岳乐可是三万骑兵,还是不重庆那种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山林地带,而是平原上。

    在他们想来,即便岳乐不敌,也必然能够全身而退才是。

    结果又是全歼!

    又是全歼!

    在平原上全歼骑兵!

    简直闻所未闻。

    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莫非。

    也只有明太祖下凡这一件事能说得通了。

    若真是如此。

    那些满人或许还有退路。

    大不了退回关外。

    反正关外天寒地冻的日子也不是没经历过。

    可他们这些汉人怎么办?

    莫非跟着满人一起退出关外当野人?

    加之他们还是地位低下的汉人臣子,恐怕到时候纵使是大臣,亦要饱受欺凌吧。

    一时间,所有汉人臣子都是目光闪烁,脸色非常难看。

    毕竟。

    明军一不接受投降,二来誓杀他们这些投降鞑子的贰臣。

    一旦清军打了败仗想逃去关外。

    留下来必死。

    逃跑的话,生不如死。

    想到这里,所有满清汉臣已是面露戚戚。

    洪承畴更是脸上已是一副痴呆的表情。

    不知道是在后悔自己当初投降满清帮助鞑子杀戮无数汉人。

    亦或者是在害怕自己即将面临的清算。

    “诸位。”

    沉默没有持续太久。

    布木布泰脸色已是十分难看地说道:“事情你们也知道了,消息我已经封锁,明人明日就要打到城下。”

    “退回关外吧。”

    索尼面色有些惨然说道:“这非我大清无德,而是天不佑我大清。能在平原上覆灭数万骑兵之事,古往今来从未有过耳闻。这已非凡人之举,恐怕是真有朱元璋临世之说。”

    “肯定是杀了太多蛮子有伤了天和,当年我就说过,少屠城少屠城,莫激起蛮子民变,现在遭报应了吧?”

    “你说什么了?无非就是附多尔衮羽翼而已。”

    “呵呵,难道睿亲王说错了吗?睿亲王要前线将领别做屠戮,结果呢?杀了多少汉人,现在汉人要报仇了,要砍了我们的脑袋,怎么?你觉得不是报应?”

    “多尔衮判国谋逆之辈,你现在说这些莫非是想给他翻案?别忘了当年你也是站出来指证他的人,自己做了什么你心里清楚。”

    “你”

    几个满人大臣吵做一团。

    其实鲜有人知的是,满清初期即便是入关之后,对于后面的路线有过争议。

    英亲王阿济格认为,“初得辽东未戮辽民,致被屠害”,建议“大肆屠戮,留置诸王守燕京,大兵则守沈阳或退保山海”。

    意思就是满人没办法占领中原大地,应该学习辽国,控制燕云十六州,对华北地区,也就是河南河北地进行大规模屠杀,主力兵马则退回关外去。

    如此和明朝形成北宋和辽国的态势即可。

    这个观点很多人认同。

    唯有多尔衮听取了汉臣祖可法、张存仁等人的建议,提出“救民水火,定鼎中原”的战略,反对全面屠杀政策。

    于是力排众议,定都北京,并没有在河南河北地区屠城。

    然而阿济格、多铎、豪格等人根本不搭理多尔衮的命令,出兵的时候不断大搞屠杀之事。

    如豪格屠四川,阿济格屠山西,多铎屠江南。

    当然。

    多尔衮本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先不说在入关之前的屠山东、屠济南就是他干的事。

    即便是入关之后,大同之屠就是他下达的命令,阿济格只是执行而已。

    他之所以后来反对屠城,可不是因为心善,而是为了统治奴役汉人,并不想搞大屠杀激起汉人强烈反抗。

    因此只能说多尔衮的确有下达禁止屠城、禁止随意屠戮汉人的命令,却并不代表他人好。

    苏克萨哈之前就是多尔衮的属下,多尔衮下达命令的时候他摇旗呐喊,支持多尔衮的政策,结果多尔衮一死,马上倒戈顺治,揭发多尔衮谋逆的事情。

    现在却又站出来说不该屠戮汉人,可见其如墙头草般摇摆不定的本性。

    见到众人吵做一团,孝庄大怒道:“好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蛮子杀都杀了,还能让他们活过来不成?现在当务之急,就该拿出个办法来。”

    “退回关外吧。”

    “明天蛮子就到城外了,今晚上能撤得走?恐怕一说撤回关外,那些绿营兵就得马上哗变,蒙古人也会马上撤走,到时候明人追到关外,我们就剩下这点人该如何是好?”

    “那你说该怎么办?人家能在平原上全歼数万骑兵,北京城守得住?”

    “不管如何也得试试,我们的兵马总比崇祯多!”

    “要守你去守!”

    诸多满人大臣又继续吵闹了起来。

    以索尼为首的是保守派,认为退回关外还有希望。

    遏必隆是军队出身,跟随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南征北战,认为要是退回关外一切都完了。

    绿营肯定会哗变,被他们骗来的蒙古盟友也会逃走,入关的时候大军十多万人,定鼎中原后发展到兵力八十多万。

    结果回去的时候就几万人,满人的这点家当全折在这里,将来明军追到关外又怎么挡得住明军的进攻呢?

    双方争执不下,汉臣们则一个个面面相觑,这种满人高层之间的争吵,他们几乎没有多少话语权。

    唯二有话语权的或许就只有范文程和洪承畴了。

    可二人此刻亦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时间殿内争吵不休。

    孝庄面色惨然,耳中传来的争吵只觉得头疼,目光看向殿外。

    皎洁的月光洒落,殿外明时玉阶铺满了银辉。

    大清基业好似无根之萍,风一吹,浪花一起,便要毁于旦夕之间了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地窖里的朱元璋不错,请把《地窖里的朱元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