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
暖阳懒洋洋地洒在熙熙攘攘的朱雀大街上。
街边的茶馆里热闹非凡。
茶客们的谈笑声、茶博士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阮川桥像往常一样,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一边品着茶,一边竖起耳朵,捕捉着各种小道消息。
这时,邻桌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中年男子,猛地一拍桌子,高声说道:“诸位,你们可听闻文潞公奔赴西北之事?”
众人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来,纷纷投去好奇的目光。
男子见状,愈发得意,清了清嗓子,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想那文潞公,可是咱们大宋声名卓著的朝廷大臣。
那威望,那智谋,当今天下有几人能及!
此次奔赴西北,简直如神兵天降,一到河中府,便迅速掌控了局面。”
“文潞公是谁?”有人好奇问道。
顿时有人嗤笑了一声,道:“连文潞公都不识得?”
那嗤笑之人,头戴褪色毡帽,面上浮起一丝不屑:“文潞公,乃是文彦博!
历仕四朝,功勋卓著,贝州王则叛乱,便是他率大军六十余日平定,名震天下!”
言罢,端起茶盏,轻抿一口,似在回味往昔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灰布长衫男子接过话茬,双手舞动比划:“此次西北之乱,苏允纠集逆党,烧杀抢掠,原本驻守的宋军被吓得丢盔弃甲,人心惶惶。
可文潞公一到河中府,雷厉风行,先是严惩了一批临阵退缩的将领,杀一儆百,让军队上下不敢再有二心。
而后,他不顾路途劳顿,亲自巡视军营,对士兵嘘寒问暖,还承诺立下战功者重重有赏,瞬间让士气高涨。”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微微皱眉:“虽说文潞公威名远扬,但苏允也非等闲之辈,听闻他足智多谋,麾下十万大军,实力不容小觑。
文潞公想要平定叛乱,恐怕没那么容易。”
灰布长衫男子闻言,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盏晃动:“此言差矣!文潞公用兵如神,他巧妙布局,迅速整合了秦风、环庆等诸路军队。
先是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又不失威严,各路将领收到书信后,无不为之动容,纷纷表示愿听调遣。
而后,他又派幕僚前往各地,恩威并施,将军队彻底拧成一股绳。
如今西北宋军纪律严明,巡逻戒备滴水不漏,对苏允形成了包围之势。”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身来,满脸疑惑:“既然文潞公如此厉害,为何之前没听说朝廷对苏允采取行动?”
灰布长衫男子冷笑一声:“朝堂之上,有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作祟,因此朝中明争暗斗不断,政令难以统一。
文潞公即便有心平叛,也难免受到掣肘。不过此次,想必是局势危急,太后娘娘才下定决心,派文潞公前往西北。
如今的西北,在文潞公的治理下,宋军士气大振,原本混乱的局面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军队纪律严明,巡逻戒备丝毫不懈怠,整个西北都被文潞公统合起来,对苏允那逆贼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依我看,用不了多久,文潞公便能率领大军,直捣延安府,将苏逆一举剿灭,还西北百姓一个太平!
咱们大宋百姓啊,也能够在高太后娘娘的带领下一起重新过上美好的生活!”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纷纷点头称是,对文彦博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阮川桥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他悄悄起身出了茶馆,往某处打了个手号,随后便有人闻讯疾走。
阮川桥微微点头,随后混入喧闹的人流,看似毫无目的地在繁华的朱雀大街上踱步。
街边商铺林立,酒肆饭馆的吆喝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成一片。
不多时,他在一家毫不起眼的布庄前停下脚步。布庄门面狭小,门口挂着几匹褪色的布料,店伙计有一搭没一搭地招揽着生意。
阮川桥熟稔地走进店内,随手翻看着布料,目光却警惕地扫视着周围。
确认无人留意后,他朝柜台后的掌柜微微点头,掌柜心领神会,转身看似随意地转动了一下货架上的一尊财神像。
只听一阵轻微的齿轮转动声,布庄后墙的一块木板悄然滑开,露出一条隐秘的通道。
阮川桥快步穿过通道,来到一处布置精巧的庭院。
庭院里假山嶙峋,草繁茂,和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反差。
他沿着曲折的石子路前行,绕过一座小巧的八角亭,在一处看似普通的影壁前停了下来。
影壁上绘着一幅松鹤延年图,阮川桥伸手在图上的松树树干上按动特定位置,影壁缓缓向一侧移动,露出一道暗门。
进入暗室,室内光线柔和,墙壁上安装着巧妙设计的壁灯。
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张贴着大宋朝堂上诸多官员的画像以及相关的各类情报,这画像以及情报不仅包括那些宰执,还有诸多要害部门的重要人物。
这里便是阮川桥在汴京最为重要的一处据点。
为了保障安全,阮川桥在暗室入口设置了多重机关。
一旦有不明身份的人踏入,触发机关,天板上便会落下细密的铁蒺藜,同时暗室的唯一出口会瞬间封闭。
此外,暗室的通风系统经过精心设计,与店铺的烟囱相连,不仅确保空气清新,还不会留下任何通风的破绽。
暗室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书桌,桌上堆满了文件、密信和密码本。
为了防止情报泄露,阮川桥在书桌下方设置了一个暗格,只有通过特定的旋转动作才能打开。
暗格里存放着他从各地收集来的重要情报,以及与上线联络的专用信鸽和加密信件。
阮川桥坐在堆满情报的书桌前,目光如炬,逐一梳理着案牍上的密信与情报。
阮川桥梳理了一会情报,将目光落在程颐归京这个事情上面。
程颐此番回归汴京,直接入驻太学讲学。
在讲学过程之中,他的言论犀利,直击朝堂要害,在太学掀起的惊涛骇浪,早已蔓延至汴京的每一个角落。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或支持程颐的直言敢谏,或为高太后和执政大臣们辩解,整个京城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
他的指尖在一封密信上轻轻摩挲,信中详细记录了高太后得知程颐言论后的反应。
——太后凤颜震怒,责令御史台严查此事,意图打压洛党嚣张的气焰。
而范纯仁、吕大防等执政大臣,也迅速做出回应,一方面在朝堂上为自己辩解,指责程颐妖言惑众;
另一方面,暗中联络各方势力,试图削弱洛党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皇帝赵煦的态度也颇为微妙。
虽尚未公开表态,但据可靠情报,赵煦私下里召见了程颐的亲信,流露出对亲政的强烈渴望。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本就复杂的帝后之争愈发波谲云诡。
阮川桥眼神微微发亮。
帝后双方的矛盾激化,必然会对西北战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彦博在西北的一举一动,背后或许都有朝堂势力的影子。
朝廷急于宣扬文彦博在西北的功绩,很可能是高太后和执政大臣们试图转移民众注意力,稳固自身统治的手段。
想到这里,阮川桥迅速提笔,将自己的分析和推测写进密信。他深知,这些情报对于西北而言至关重要,或许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走向。
写完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密信折迭好,放入暗格中的加密竹筒内。
阮川桥将加密竹筒绑到信鸽腿上,望着信鸽消失在夜色里,紧绷的神经却丝毫未放松。
程颐归京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先生在西北打开新局面的绝佳契机。
阮川桥迅速转身,从暗室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苏学会在汴京的秘密会员信息。
他目光如电,快速筛选出数十机敏且善于言辞的成员,随后提笔写下指令,盖上苏学会特有的印章,将信件装入蜡丸之中。
第二日清晨,阮川桥乔装成普通商贩,怀揣蜡丸,混入早市的人群之中。
他辗转来到一处隐蔽的接头地点,将蜡丸交到早已等候在此的联络人手中,低声叮嘱道:“务必将消息传达给相关人员,让他们即刻行动,全力协助程颐,同时注意隐蔽,不可暴露身份。”
此后,苏学会的秘密会员们开始在汴京的大街小巷活跃起来。
他们有的扮作太学生,混入程颐的讲学课堂,积极宣扬程颐的主张,为其摇旗呐喊;
有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街头巷尾传播不利于后党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
一时间,洛党,或者说帝党的气势竟然盖过后党,而汴京的舆论风向悄然发生变化,后党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与此同时,阮川桥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
他通过安插在各个部门的眼线,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后党和洛党斗争的情报。
阮川桥通过眼线传来的情报,得知皇宫之中,气氛压抑得近乎窒息,一场宫廷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高太后与皇帝赵煦双方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那日,赵煦为了程颐之事,径直闯入慈寿宫。
他目光如炬,直视高太后,言辞激烈:“皇祖母,程颐乃饱学之士,所言皆为社稷民生。
可如今御史台却对其大肆打压,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意图蒙蔽圣听!”
高太后原本和蔼的面容瞬间阴沉,重重地拍了下扶手,怒道:“程颐妖言惑众,扰乱朝堂,动摇国本,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煦儿,你身为皇帝,却偏听偏信,成何体统!”
据说那天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宫殿内久久回荡,让宫人不敢细听,一个个面无人色退出许远。
自那次争吵后,高太后迅速采取行动。
她以侍奉皇帝不周为由,将赵煦身边的亲信太监、宫女尽数换掉,安排自己的心腹入驻福宁宫,对赵煦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
福宁宫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赵煦犹如被困牢笼的猛虎,虽心有不甘,却一时无法挣脱。
与此同时,高太后的亲生儿子,赵煦的皇叔开始以给母亲请安的名义频繁出入慈寿宫,每次前来,他都会与高太后密谈许久。
一时间,宫中流言四起,纷纷传言高太后对赵煦彻底失望,打算废掉他,扶持自己的亲儿子登基称帝。
消息传到宫外,引起轩然大波。
后党成员们听闻此消息,有的暗自欣喜,认为这是巩固自身权力的绝佳机会;
有的则忧心忡忡,担心此举会引发宫廷政变,导致天下大乱。
而洛党成员们则心急如焚,他们四处奔走,试图联络各方势力,为赵煦争取支持。
阮川桥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扭转西北战局的关键契机。
他立即着手收集更多关于宫廷政变的情报,同时向苏允传递消息,建议他抓住这个时机,在西北发动大规模攻势,牵制文彦博的兵力,打乱朝廷的部署。
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情报,阮川桥冒险潜入皇宫附近,与安插在宫中的眼线接头。
深夜,月黑风高,阮川桥身着黑衣,如鬼魅般穿梭在小巷之中。
在一处隐蔽的角落,他与眼线碰面,详细询问了宫中的最新情况。
眼线神色慌张,将所知的一切和盘托出:“高太后已经与几位重臣秘密商议,关于废帝之事应该是无稽之谈。
不过据说雍王赵颢、曹王赵頵在与高太后密探的时候是提出这个的。
高太后也在试探但听说吕相公范相公等人对此的反应,听说吕相公与范相公对此反应十分激烈,应该是将其驳回去了……”
阮川桥眉头紧皱,摩挲着下巴陷入沉思。
虽说废帝计划暂时受阻,但高太后的试探以及雍王、曹王的参与,无疑让局势变得更为复杂。
后党内部对废帝一事意见不一,这既是危机,更是苏允在西北扭转战局的重大契机。
“务必紧盯高太后与几位重臣的一举一动,一有新消息,立刻来报。”
阮川桥压低声音,向眼线吩咐道。
待眼线离去,他迅速融入黑暗,返回秘密据点。
一进暗室,阮川桥便快步走到书桌前,铺开纸张,将从眼线处获得的情报详细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分析:
“高太后虽暂未敲定废帝计划,但已有此心思。
后党内部出现分歧,吕大防、范纯仁等重臣反对废帝。
而雍王、曹王极力推动,各方矛盾一触即发。”
随后,他将信件仔细折迭,放入加密竹筒,招来信鸽,将情报送往西北。
处理完这些,阮川桥并未松懈。
他清楚,宫廷局势瞬息万变,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
为进一步扰乱后党部署,他再次翻开苏学会秘密会员名册,挑选出数名擅长伪装与侦查的成员,向他们下达新指令。
一.密切关注后党重要官员府邸,搜集他们私下往来的证据;
二.散布假消息,激化后党内部矛盾,制造吕大防、范纯仁等重臣与雍王、曹王之间的猜忌。
几日后,汴京街头巷尾突然流传起一则消息:吕大防、范纯仁收受洛党贿赂,暗中支持皇帝亲政。
后党官员听闻,顿时人心惶惶,雍王、曹王借机在高太后面前参了吕、范二人一本,指责他们心怀不轨。
高太后心生疑虑,对吕大防、范纯仁的信任大打折扣,后党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与此同时,阮川桥通过眼线得知,文彦博在西北听闻汴京局势后,变得犹豫不决,行动开始放缓。
阮川桥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他立即再次修书苏允:“汴京朝堂纷争愈演愈烈,文彦博军心已乱,正是发动大规模攻势的绝佳时机!”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