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皇宫蹴鞠(求首订)

    太极宫。

    金水河以东,东海池北面,有一座球场亭子。

    这是皇宫内苑唯一的马球场。

    李治和武媚娘、郑贵妃、徐充容、刘充嫒几人,此刻就坐在球场旁边的观台上,望着下方几名皇子和公主玩蹴鞠。

    李治上次见到李弘后,便打算加强对皇子们身体的锻炼。

    他特意向崇文馆打了招呼,让他们每十天,组织皇子们打一次蹴鞠,也算给他们上体育课。

    因为这是第一次,李治便亲自组织了这场蹴鞠比赛。

    武皇后和其他嫔妃们听说后,也都过来了,还带来两名小公主。

    如此好玩之事,高安公主和义阳公主自然不会放过,便也闹着要参加。

    李治一共只有六名皇子,一岁的李贤肯定参加不了,所以人数太少,只有五人。

    加上两名公主后,李治又让小吉和另外几名十多岁的内侍参加,踢一场七人对七人的跃鞠比赛,球门设在中间。

    球场之上,小皇子和公主们玩的非常开心。

    李弘也屁颠屁颠的跑来跑去,只可惜连鞠都摸不到。

    十二岁的李忠踢的最好,已经四次射进中间门眼,把观战的刘氏吓得不轻,不时悄悄观察一下武皇后表情。

    武媚娘倒并不在意这些小事。

    她只是有些奇怪,李治为何突然举办这种赛事。

    便在这时,王伏胜来报,说薛仁贵求见。

    李治朝武媚娘几人打了招呼,离开观球台,来到附近的东海池。

    薛仁贵已在岸边等候着了。

    李治道:“薛卿,可是高有道的事有消息了?”

    薛仁贵拱手道:“回陛下,高有道经臣劝说,应该会参加今年科举。另外,臣在他家中,还看到狄仁杰。”

    李治点点头:“薛卿辛苦了,你再派人暗中保护高有道,莫让当年的事重演。”

    薛仁贵当即领命退下。

    李治站在池边,望着湖面思索了一会,挥手道:“召狄仁杰入宫觐见。”

    狄仁杰进宫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球场亭子的蹴鞠比赛也已结束。

    李治在甘露殿面见狄仁杰。

    “狄卿,朕想任命你为本次科举的督卷官,你可愿意?”

    督卷官的任务,是负责监督考官,防止考官徇私作假,属于检校特派官员。

    狄仁杰拱手道:“臣领旨。”

    李治笑道:“听说每次科举金榜之前,都会先出一张通榜,狄卿,这次科举的通榜,可出来了?”

    唐朝时期,政治或学术之中有崇高地位者,可向主考官举荐人才,这些被举荐之人,列为一个榜单,名曰“通榜”。

    通榜榜单,就像种子选手。

    某些体育项目打分时,会考虑选手名气,适量提高分数。无名之人,往往会被无形压低分数。

    科举也一样,通榜对主考官影响很大,上榜之人,被录取的机会也会大幅增加。

    考生为增加及第可能,会将平日诗文和策论,写成卷轴,呈给有地位之人,以求推荐,位列通榜,这就叫干谒。

    这种卷轴则被称为“行卷”。

    高有道当年颇有才名,只因不屑于向权贵低头,故而未被列入通榜。

    狄仁杰道:“回陛下,通榜一般都是开考三天前出来,在吏部别院挂榜。”

    李治点点头,道:“通榜出来的那一天,你来告诉朕,朕要瞧瞧,这通榜之上,究竟有哪些人。”

    狄仁杰心中一动,暗道:“陛下似乎对通榜不喜,我是否应该劝一下杜兄,不要上榜为好?”

    转念一想,杜易简本就有真才实学,就算上榜,任由皇帝考问,也不会出差错,便打消想法。

    次日常朝时,李治在朝会上将武媚娘第二个提议说了,想试一试群臣反应。

    至于殿试和糊名的事,暂未提起。

    果不其然,当他提出增加一项考试内容后,群臣并未直接反对。

    “陛下,既然新增两题,甲第标准不变,乙第录取标准,应提高到八题。”韩瑷出声道。

    李治道:“每年科举录取名额就少,若提高到八题过乙第,只怕连十人都不到,科举岂不成一场笑话?”

    韩瑷道:“可降低到六题,乙第人数必定大幅增加,也不合适!”

    李治凛然道:“怎么不合适了?”

    韩瑷道:“朝廷每年官员空缺有限,倘若中举人数过多,将有一部分人难以通过诠选,去地方任职。长此以往,等候诠选的官员越积越多,难以安置。”

    李治朝刘仁轨道:“如今官职空缺很少吗?”

    刘仁轨道:“回陛下,最近一个月,有很多官员被弹劾问罪,罢官去职,朝中空缺并不少。”

    韩瑷急道:“那只是今年特殊情况,明年未必就有那么多官员受到弹劾,不可持久。”

    李义府笑道:“不如把入流的门槛提高一些,如此,就能多空出一些官位了。”

    朝中官员一共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是门荫入仕,数量最多。第二种通过科举。第三种,由地方官员举荐,接替自己。

    最后一种,则是从流外官,升为有品官。

    流外官又被称为大吏,比如各司衙门的文吏和胥吏,分为六等,待遇很低,工作量却极高。

    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一步一步往上熬,最后熬到有品官,也算光宗耀祖了。

    在秦汉初期,官吏不分家,吏员升官,非常容易,到了隋唐,则出现明确界限。

    宋明两朝,更是轻贱这些胥吏,不准他们后代参加科举,导致他们没有盼头,只能盘剥百姓,积累财富。

    李义府这个提议,无疑是损害这些流外官的利益。

    他说这话很讨巧,既迎合皇帝提高科举名额的目的,同时,也不损害官员集团的利益。

    然而这种改变,将极大损害中层吏员的利益。

    他们向下反馈,吃亏的也只有底层百姓。

    李治一言不发,扫了李义府一眼。

    李义府心中一惊,知道马屁拍到马腿上了,赶忙补救:“既是如此,不如提高‘荫补’标准。”

    此话一出,又惹得官员集团不高兴了,顿时有好几名官员出面反对。

    这些人全都是五品官。

    他们恰好卡在“荫补”门槛,倘若提高标准,直接损害的就是他们利益。

    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皆得荫补,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

    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

    至于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则是间接福利,家中子弟可去“六学”读书,成为生员,直接参加科举,免去乡试。

    李治见那几个五品官员,竟然都脸红脖子粗,跟李义府这个宰相,在甘露殿争了起来。

    由此可见,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退让。

    李治沉声道:“都不必争吵了,先试行再说,等将来官职空缺真的不够,再想法解决。”

    韩瑷还要再说话,被来济拉了拉,朝他摇了摇头。

    ……

    常朝结束后,众大臣退出甘露殿。

    李义府快步赶上许敬宗。

    “许公,您说韩相和来相今日是怎么了,乙第改为六题后,录取人数必然增加。这涉及到世家大族利益,他们为何不跟陛下力争到底呢?”

    许敬宗笑眯眯的道:“陛下如今权威日盛,谁敢违逆圣意?”

    李义府点点头,心中却道:“老狐狸,开始跟我藏话了。”朝他拱了拱手,朝中书省方向去了。

    每次常朝之后,宰相们还要在政事堂再开一次会。

    李义府来到政事堂时,其他宰相们几乎都已先到了。

    因为长孙无忌和李勣都只参加朔望朝,政事堂议事时,便只剩六人。

    分别是:于志宁、崔敦礼、来济、韩瑷、刘仁轨和他。

    六人分左右而坐,于志宁和崔敦礼坐在上手两位,李义府和刘仁轨坐在最后两位。

    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中书舍人、给事郎等人,虽无发言权,也能参加会议,陪站殿堂。

    刚才朝议的事,不必再议,只由来济重复一遍,好让中书舍人记下,待会直接草拟诰书。

    只有刚才朝会上没有讨论的几件小事,需众宰相重新商议一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我妻武则天不错,请把《大唐,我妻武则天》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