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赈济流民

    三月的风,暖洋洋的,空气中带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日过中天,繁复的先农礼终于结束。

    李治坐着御辇朝皇宫返回。

    回到甘露殿后,沐浴更衣,在后宫慢跑了两刻钟后,便躺在水阁中午休。

    睡了半个时辰后,李治沿着金水河慢慢走着,正行之间,内侍来报,狄仁杰求见。

    李治见远处有个亭子,便走过去坐下,传旨狄仁杰来后宫觐见,又命人摆上围棋。

    未几,狄仁杰来到亭子,叙礼毕,正要向李治汇报时,李治笑道:“先不急,咱们弈一局再说。”

    狄仁杰应道:“是。”

    狄仁杰平日很少下棋,棋力比李治略逊一筹,正是李治一直寻求的对手。

    两人厮杀了一局,狄仁杰竭尽全力,最终收子时,李治赢了两路。

    如此酣畅淋漓的一局棋,让李治心情愉悦,朝狄仁杰笑道:“狄卿有什么事,现在可以说了。”

    狄仁杰遂将长孙羊招供的事说了。

    “陛下,长孙诠已经离开长安,臣想请旨抓捕。”

    李治沉默了一会,道:“先盯着他,等他取出那笔税款,再人赃并获吧。”

    狄仁杰领命去了。

    李治回到甘露殿,翻开桌上的奏章,其中有一份引起他注意。

    河北过来的流民,已临近潼关,距离长安城不远。

    中书省宰相们商议之后,提议在潼关设置赈灾点。

    然而高有道却不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在奏章打了叉,还附上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潼关关口人流太大,若是设置赈灾点,很容易堵住潼关道和崤函道。

    高有道提议放这些流民过关,在长安北面的富平县、淳化县、白水县安置赈灾点。

    再命雍州府,将这些流民重新计册入籍,安置在长安周边县城之中。

    李治沉吟片刻后,同意了高有道前面的措施。

    只不过后面最后一点,被他略做修改。

    他决定将这些流民安置在安西都护府,让他们在那边繁衍生息。

    只有此处的唐人多了,大唐才能真正站稳安西这片区域。

    处理完剩下的奏章后,李治来到左偏殿,只见高有道几人正在忙碌。

    李治挥了挥手,说道:“几位爱卿先放下手中之事,朕有话要问你们。”

    众人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请吩咐。”

    李治道:“朕最近都没看到三门峡的奏章,所以向你们问一下。”

    元万顷抢着道:“回陛下,三门峡非常顺利,已裂破一块大礁石,另一块礁石,应该也快裂破。”

    李治道:“既然已破开一礁,三门峡运粮数量,是否增加了。”

    郭正一道:“回陛下,臣已算过,原本每月只能运粮三千石,如今已能超过七千石。等破开另一块礁石,每月当可运粮万石以上。”

    李治点点头,道:“传旨中书,将洛阳运送过来的粮食中,调一千石粮食,赈济流民。”

    流民只有三五千,这一千石粮食,足够他们吃上十天半月。

    这段时间内,便可将他们安排为后勤人员,运粮去安西,同时也可在安西入籍落户。

    李治忙完之后,天色已晚,朱雀门方向传来暮鼓声。

    李治出了甘露殿,来到立政殿,只见内厅之中,武媚娘、杨夫人、武顺三人都在织女红。

    武媚娘原本正在和母亲、姊姊说闲话,却依然第一时间发现了李治。

    “母亲,姊姊,陛下来了。”她低声提醒一句,起身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走到榻上坐下,端起茶杯喝茶。

    杨夫人很早就瞧出,李治对她这个丈夫娘,似乎不太满意,每次见面,都没什么话说,于是拉着女儿告退离开了。

    待两人离去后,李治开口道:“媚娘,朕过两日要出宫一趟。”

    武媚娘讶道:“陛下要去哪?”

    李治放下茶杯,道:“朕打算去富平县,瞧瞧流民的情况。”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去便是,宫中自有妾身。”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媚娘,朕今晚想留下来。”

    武媚娘愣了一下,面色微红。

    李治摸了摸她肚子,笑道:“朕只是陪陪你和孩子,不会做什么,更不会违反规制。”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领旨。”

    ……

    长安城北,富平县东郊。

    一群流民正在朝着富平县前行。

    李莫哥带着妻子和儿子,行走在田陌之间。

    他的双眼赤红,像狼一样,紧紧望着路边稻谷和粟谷。

    谷子虽没有熟,但他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恨不得立刻挖开来吃。

    他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流民中人都在说,朝廷在富平县设了粥棚,赈济流民。

    眼见富平县已到,李莫哥决定再忍忍,倘若吃不到朝廷的赈济粮,那就什么也顾不得了。

    他本来就是契丹裔唐人,骨子里依然流着草原狼族的血统,只要把他逼急了,没什么他不敢干的。

    “爹,我饿。”李莫哥的儿子李慕唐道。

    李莫哥瞪了他一眼,道:“再忍忍。”

    这孩子有一半契丹血统,一半唐人血统。

    自从契丹归唐后,便有不少契丹人心慕大唐,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唐子民。

    李莫哥便是其中之一,他费了好大劲,娶了一个唐女为妻,又给自己取了唐名。

    然而契丹内部,反唐的人终究占了多数。

    李莫哥怀疑契丹要反,为了不被连累,便卖了所有牲口,举家迁到沧州过活。

    李莫哥搬家前就打听清楚了,沧州是新城公主的封地,只需向公主府交税。

    新城公主又是个仁慈的公主,对封地百姓极好。

    李莫哥借了不少子母钱(高利贷),走了很多路子,终于成为新城公主封地的户民。

    谁知好景不长,日子还没安稳下来,沧州刺史府忽然下公文,向新城公主封地的户民收一笔人头税。

    说是高句丽要打新罗,大唐为救援新罗,需要立刻集结一支军队,所以需要一批军饷。

    人头税高的惊人。

    李莫哥被强行征税,导致无力还钱,宅子被人家收走了,只能成为流民。

    很多流民们都在说,河北的日子虽不好过,关中却极为富饶。

    只要到了天子脚下,也许还有一条活路。

    这是李莫哥心中最后一丝希望。

    便是这丝希望,压制着他心中的愤怒和怨恨,让他走到了这里。

    便在这时,前方隐约能看见一座城池,城池与一条河流相连,河流之上,舳舻千里。

    好一座富饶的县城,不愧是天子脚下。

    流民们都开始奔跑起来,有人在喊:“真的在施粥。”

    李莫哥抱住儿子,扛着妻子,也大步奔了过去。

    城门之外,摆了八个粥棚,周围有军士看守,流民们只好排队领州。

    有想插队之人,立刻被军士乱棍打走。

    李莫哥排着队伍,总算和妻儿各领了一碗粥。

    粥中粟米不少,一碗下去,虽谈不上饱,总算有了些力气。

    李莫哥带着妻儿,在粥棚附近找了个位置坐下,便朝周围流民打听情况。

    正与一名奚族裔唐人交流时,远处忽然有人大喊:“快瞧,有运粮船过来了,肯定是朝廷赈济咱们的粮食。”

    李莫哥探头看去,果然有一艘大船沿着河流驶了过来,船上隐约能看到军士。

    他精神一振,有这么一大艘粮船过来,便说明皇帝不会不管他们,心中霎时间便踏实了。

    他回到妻儿身边,安慰了他们几句,几夜没睡个安稳觉,便枕在包袱上睡着了。

    刚睡没一会,忽然听到人群传来一阵喧哗。

    李莫哥坐起身子,朝妻子程氏问道:“怎么了,都在吵什么?”

    程氏抱着孩子,一脸怨恨的道:“那位公主来了,正在装模作样,慰问大家呢。”

    李莫哥抬头一看,果然瞧见不远处,多了一辆华贵的马车。

    马车不远处,一名穿着华贵罗裙的年轻女子,正在给流民们分发食物。

    流民们虽领了食物,对她却并没有好态度。

    李莫哥叹道:“此事也不能全怪她,要怪就怪那位驸马。”

    程氏哼道:“驸马还不是听公主的。”

    富平县城墙之上,李治默默望着下方的流民。

    新城公主在流民中派发食物,却得不到流民们感激。

    刹那间,他心中明白了什么。

    “伏胜,你还记不记得,当初是谁提议征收河北五州税款,当做军需之用?”

    王伏胜想了想,道:“臣没记错的话,好像是长孙无忌提议。”

    李治点点头,这和他脑中记忆吻合。

    王伏胜又道:“陛下,长孙无忌似乎也在暗中调查长孙诠的事。”

    李治点点头,沉声道:“立刻准备车驾,返回长安,朕要去一趟赵国公府,见见长孙无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我妻武则天不错,请把《大唐,我妻武则天》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