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大皇子的成长

    洛阳为天下中心,古之中国,便是用来称呼洛阳平原。

    洛阳城内也有一座皇宫,名为洛阳宫,又叫紫薇城,是杨广所建。

    洛阳宫役使一百七十多万人修建而成,仅用两个月就建好,是历朝历代,修建最快的皇宫。

    隋朝的第一次万国来朝,便是在洛阳宫中举办。

    只可惜,这座宫殿修建才十几年,隋朝便即灭亡,洛阳宫也空置下来。

    直到贞观六年,太宗改洛阳为东都,自那以后,偶尔临幸洛阳宫。

    洛阳宫对武媚娘也有特殊的意义,她本就是洛阳人,也是在洛阳宫被册封为才人。

    不过对李治来说,他对宫廷殿宇已经厌烦,更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他在洛阳宫只住了三天,便继续向东,出虎牢关后,终于进入河南道。

    李治虽决定去河北,但具体巡狩路线,完全由他和孙思邈私下商谈。

    这一日,天子巡狩队来到荥阳,李治坐在龙辇上,望着外面的风景,只觉此处风景秀丽。

    “媚娘,你可知荥阳有什么名山大川吗?”他朝身边的武媚娘问。

    武媚娘笑道:“陛下何不问贵妃?”

    郑贵妃出身荥阳郑氏,此处正是她的家乡所在。

    李治微微一笑,道:“朕倒把她给忘了。”当即命人停下辇车,去喊郑贵妃觐见。

    四位嫔妃的车驾,就跟在李治龙辇后面。

    郑贵妃正抱着孩子,跟刘充嫒、朱才人、杨才人介绍各处风景,听到皇帝召见,将李仁递给刘充嫒,下了车,来到李治的龙辇。

    李治向他问起荥阳有何名山大川。

    郑贵妃微微一笑,道:“陛下,您熟知各朝历史,可知荥阳如何得名的吗?”

    李治想了想,摇头道:“不知。”

    郑贵妃道:“古时太行之水南下至济源,称济水,济水入黄河,南溢为荥,聚集成泽,称为荥泽。战国时期,韩国在荥泽北筑城,故名荥阳。”

    古时,水北为阳,很多建在水北的城池,由水名加“阳”组成,洛阳、襄阳皆是如此。

    李治笑道:“想不到贵妃竟也如此博闻广识。”

    郑贵妃笑道:“别处由来,妾身不知,但身为荥阳人,连这都不知,就太不像话啦。”

    李治又问起荥阳山水,郑贵妃也细心的介绍。

    从荥阳名称就能得知,此处为多水之地,境内有黄河、索河、汜河、枯河、贾峪河、须水河六条河流。

    另外,荥阳还有一条有名的运河,名为鸿沟。

    当年刘邦、项羽在荥阳交战四年,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除河流外,荥阳也有很多名山,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嵩山。

    不过严格来说,嵩山位于荥阳南边的嵩阳县,不能算是荥阳的风景。

    除山河之外,荥阳还有很多道观寺庙,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海寺。

    据说李世民小时候有眼疾,后在此寺拜佛后,眼疾才被治好,后命尉迟恭修筑此寺,规模如海,故名大海寺。

    李治听郑贵妃介绍完后,便在荥阳驻扎几日,先后去鸿沟、大海寺瞧了瞧,后来又爬了嵩山。

    五日后,他才下令大队离开荥阳,朝着郑州治所成皋而去。

    郑王李元礼原本还琢磨着找个什么理由,不去见皇帝。

    儿子李茂的事,让他心灰意冷,回到郑州的这半年,已经不怎么管理政务了,更不愿见皇帝。

    不过他很快就不用烦恼了,因为皇帝从成皋绕了过去,径直朝着兖州去了。

    兖州境内,有五岳之首的泰山。

    李治此时也不得不感慨,他虽不打算来泰山封禅,但还是免不了来上一遭。

    这是孙思邈的提议。

    在这位药王眼中,泰山山势雄阔,风物繁华,是一处养性的绝佳所在。

    而且泰山山脚有一座小山,名为徂徕山,此山虽其貌不扬,却下连地脉,山上有一片温泉。

    孙思邈曾游历于此,发觉住在此山附近的人,都身轻体健,寿命高于别处村镇。

    一番调查,才发觉是此泉之故。

    经常泡温泉,能舒筋活血,令人身轻体健,身体健康,百病退散,故而村民得以高寿。

    孙思邈将此泉记录在医书之中,后来才慢慢研究出温泉、针灸、草药相配合的温泉疗法。

    李治登过泰山,又在徂徕山泡了三次温泉,每次泡完后,由甄广舟施针,孙思邈施药。

    这般治疗三次后,只觉精神似乎又旺健了几分。

    巡狩大队继续向北,李治并不入城,也不派人通知州县官员,只派随行官吏去探访民生。

    各州县官员并不知道皇帝从境内通过,只有少部分像郑王一样消息灵通之人,才知晓一二。

    这些知道皇帝在附近的官员,在未得旨意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见驾。

    他们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每日朝辰晚戌,升堂问案,又打发手下官吏尽心办差,与民为善,尽量给皇帝留一个好印象。

    微服探访各州县之事,由上官仪负责。

    当李治离开兖州前往齐州时,他拿着一本小册子,过来向李治汇报。

    里面记录了沿途寻访的所有州县民生情况、以及官员风评。

    李治将小册子看了一眼,便让王伏胜收起来了。

    等到了年底考核时,他要用这本小册子的记录,与吏部官员上呈的考核结果,做一个对比。

    齐州是入河北的最后一处地方,再往东便是山东,只能走海路去河北。

    齐州北渡黄河的渡口很多,其中泺口渡最为有名,地处水陆枢纽,素有“齐鲁第一渡”之称。

    李治遂传下旨意,在泺口渡过大河。

    李治这一行人数众多,还有大量车马,用民船渡河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薛仁贵建议下,李治下旨从莱州调军舰过来渡河。

    李治离京之前,便对水军很感兴趣,还下令莱州训练水军。

    此时正好借机瞧一瞧大唐的战舰,是何模样。

    不到十日,莱州水军总管孙仁师便带着三千水军,东渡而来,随行的还有陈王李忠。

    李忠是莱州刺史,听孙仁师说皇帝下旨,调三千水军前往泺口渡,便跟着孙仁师一起来见驾了。

    孙仁师也不知是不是得到过吩咐,带来的水师不多,但每一种船都带了一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

    这些船与阎立本画的几乎一样,只是尺寸放大了无数倍,尤其是楼船,比李治想象的还要大,高达近两丈。

    第二天一清早,李治便坐上楼船,朝着黄河北岸而去。

    他站在楼船顶端,手按女墙,迎风而立,遥望着远处一览无遗的河北平原,朝身后的李忠道:“忠儿,你出蕃半年来,可有收获?”

    李忠低声道:“孩儿按照父亲教诲,探访民情,体察民生。直到今日,孩儿才知普通民众之生计,有多么不易。”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

    短短半年时间,李忠说话的语气、以及人的气质,都发生显著变化。

    果然,人只有独立之后,才会成长最快。

    李忠忽然问道:“父亲,您为何突然下旨训练水军?”

    李治道:“这是为战事做准备,百济内乱,辽东半岛局势将发生变化,所以咱们也得早做准备。”

    李忠道:“听您这么一说,看来孙将军没有猜错。”

    李治侧头一瞥,道:“孙将军?”

    李忠忙道:“就是孙仁师将军。您传来旨意的时候,孩儿亲自前往水寨,检阅水军。当时孙将军告诉孩儿,一定是辽东诸国发生变故,您才下此旨意。”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忠儿,你在地方时,要多听多看,恪守本分,不要插手别人的事务。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李忠这个刺史,按理是管不到孙仁师这个水军总管,只因他亲王身份,孙仁师才任由他检阅水军。

    李忠忙道:“孩儿记住了。”

    齐州之北是德州,又被称为“平原郡”,当年刘备讨伐黄巾之后,便是被封在此处任职。

    从名字就能听出,平原郡是一片一览无遗的平原,地势平坦,夏季多雨,秋季凉爽。

    此时正值夏末初秋之际,雨水丰沛。

    李治到德州的第二天,便下起了雨,雨不大,却持续了三天。

    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车檐上,马车内的太平公主又哭了起来,她一哭,李旦便跟着哭。

    李治将孩子交给武媚娘去哄,自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跑出去透气去了。

    武媚娘明显能感觉出来,这几日,皇帝心境开阔多了。

    她向孙思邈问过,皇帝最近的情况稳定,头疾之状已在好转,这让她心情也好起来了。

    龙辇后面的马车内,八皇子李仁听到雨声后,并不哭闹,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的望着车窗外。

    他如此乖巧,郑贵妃也轻松很多,将他交给保傅抱着,和其他几位嫔妃们玩起了博戏。

    几位嫔妃们一边玩着博戏,一边聊着琐碎之事。

    她们不像武皇后一样操心大事小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侍奉皇帝。

    这一趟出来,跟外出郊游没什么两样,一个个如同脱笼的鸟儿,玩的兴致勃勃。

    就连一向多愁善感的杨才人,此时脸上也多了几分明快的笑容。

    只听她说道:“马上就到沧州了,朱妹妹,你的家乡就在沧州吧?”

    朱贞莲感慨道:“是啊,沧州鲁城县,陛下最先试行免徭役的地方。这么久没回,也不知变化大不大。”

    几女聊到此处,便讨论起皇帝为何要免除徭役。

    郑贵妃和杨才人虽是大家出身,对此事却答不上来。

    还是朱贞莲将原因跟几人详细解释了。

    以前官府征调徭役,大家都是强征做事,干活毫无积极性,很多简单工事,却要很久才能完成。

    而且很多人家里还有农事,因徭役缘故,耽误农事,导致产出不高。

    取消徭役后,由官府花钱征幕民力,大家有钱拿,干活积极,工事修的又好又快。

    忙于农活的人,可专心干农活。

    农事不忙的人,则可去接工,大家各忙各的,只要肯吃苦,所有人都可以赚钱养家。

    几女听完后,都恍然大悟。

    刘充嫒望着车窗外被雨水拍打的路面,道:“怪道呢,到河北后,路就好走多了,下雨也不打滑。”

    郑贵妃道:“听说河北最先实施招募民力的政策,料来是这个缘故,路道桥渠,都修的更好。”

    其实不止这个原因,在徭役改革前,河北的徭役负担最重,百姓们都精于民间工事。

    等官府施行招募民工的政策时,这些人便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凭着熟练的工艺,让河北各个州县的交通路况,得到大幅提高。

    路好走了,商业也会跟着繁荣。

    河北民生的恢复,离不开这些路况的改善。

    刘充嫒笑道:“如此说来,等到了鲁城县,路就会更好走了。”

    朱贞莲微微一笑,心中也极为期待,再见到家乡后,也不知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二天,雨停了,队伍行进速度又加快了几分。

    沧州名山不多,李治逗留了两日后,便直奔下一个目的地,幽州。

    离京后,众女每月侍寝的安排又有调整,依然是按照位份来排,郑贵妃位份高,侍寝机会也多,今夜正轮到她。

    侍寝时,她向皇帝提议,绕道去鲁城县瞧瞧。

    李治经她提醒,也想知道鲁城县这座模范县的发展情况。

    当即传下旨意,调整路线,朝鲁城县绕了过去。

    当队伍进入鲁城县境内时,情况却完全脱离李治的想象。

    这里的基建工事,不仅比不上河北别的州县,甚至还比不上河南道。

    队伍来到鲁城县十里之外,就停下来了。

    这并非李治下令,而是薛仁贵来报,前方两里之外的一座桥梁断了,过不去。

    李治只好命队伍在附近一处河岸旁扎营。

    他召来上官仪、薛元超等几名官员,让他们去鲁城县调查,是什么原因,导致鲁城县发展成这个模样。

    几人刚走,朱贞莲也找了过来。

    “陛下,这里是妾身的家乡,请让妾身也去查探一番吧,一定能找出问题所在!”

    李治想了想,道:“那好,朕让王及善跟着你,一路小心。”

    几人一去便是一整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朱贞莲才和官员们一起回来了。

    李治先在帐内接见了朱贞莲,向她询问情况。

    “贞莲,你可找到症结所在?”

    朱贞莲一脸凝重的点点头,道:“妾身和几位官员商议过,已确认了问题出在哪了。”

    “在哪?”

    朱贞莲道:“自您取消徭役后,鲁城县各种工事,都通过招募民间百姓完成,许多百姓自发结成社团,承接工事。”

    “最开始,一切井然有序,有人务农,有人接社干活,田里产出越来越多,城中商业也越来越繁华,大家日子都过得越来越好。可自长孙县尉调走后,便出现了问题!”

    李治心中一紧,道:“什么问题?”

    朱贞莲道:“社团多了,竞争变得激烈,一开始官家选哪家社团,看的是谁的口碑好,能力强。后来那些落选的人,竟通过贿赂县府官员,用不公正的手段,拿下资格。”

    “那些人花钱贿赂官府,为将钱捞回来,就压低工钱,拖欠工钱不给。不少人都不再愿结社,回家务农,官府工事,已经被少数几家结社给包揽了。”

    “他们一边贿赂官员,一边偷工减料,压榨工人,有时还克扣工钱。工人们哪还能好好干活?修建出的工事,经常出现问题!”

    李治听完后,沉默良久,缓缓道:“是朕疏忽了,既将工事转接给民间社团,就该料到这种情况出现。”

    “陛下,事情还能挽回吗?”朱贞莲小心翼翼的问。

    李治道:“当然可以。任何新事物出现,都会出现相应问题,只需解决问题便是,不能因此乱了手脚。”

    朱贞莲笑道:“妾身还以为出了大事呢,听您一说,也就放心了。”

    李治道:“好了,你去休息吧。”

    朱贞莲告退后,李治又派人把上官仪等人召了过来,询问此事。

    这些朝臣,都是李治精挑细选的精干之人,在等候召见时,便已想好各种对策。

    有人提出完善律法,有人提议加强监督,还有人提出在县府新设官职,由朝廷直接管辖。

    此事具体根治之法,李治决定等回长安后,再集思广益,仔细斟酌。

    眼下当务之急,是先严惩鲁城县那些受贿的贪官污吏,震慑其他官员,以防形成风气!

    他当即下了一道旨意,任命上官仪为黜陟使,留在沧州,侦办鲁城县一班贪污官员的不法行为。

    李治的巡狩大队,则继续向北,朝着幽州进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我妻武则天不错,请把《大唐,我妻武则天》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