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羽林卫扩军

    夜已浓,明月皎洁,清辉一般的月光,洒在胡王街青石地面上,映照出碧幽幽的光芒。

    一辆马车从长街而来,碾碎了月光,驶入胡王街那条并不宽阔的巷子里。

    入巷十几步后,马车上便下来一名老者,青衣宽袖,身材颀长,正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慢悠悠来到一间屋子外面,敲了敲门。

    半晌,门被人拉开,一脸大胡子的禄东赞出现在门后。

    他瞧见长孙无忌后,脸上露出几丝讶色,随即让开身子,抬手道:“长孙国舅大驾光临,请进。”

    “叨扰。”长孙无忌拱了拱手,缓步进入屋中。

    禄东赞在长安住了几年后,气色虽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派悠然自得,但头上已多了许多华发,尽显老态。

    不过他年纪虽越来越老了,头脑却依然灵活,给长孙无忌倒了杯茶后,便微笑道:“国舅来找我,是天竺那边又出变化了吧。”

    长孙无忌笑道:“老夫如今一介闲散人,就算天竺出变化了,也不该是我来找你。”

    禄东赞若有所思的道:“那您是受人所托而来?”

    长孙无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微笑道:“禄兄果然还是一样的敏锐。”

    禄东赞被他夸赞,却一点开心不起来,沉吟不语。

    无论是谁要找他,如果是普通的事情,根本不必委托长孙无忌。

    那就只剩一种情况,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长孙无忌能够做到。

    很可能是利用长孙无忌对他的了解,来劝说他做什么事情。

    他此刻脑中最坏的一种猜想是,吐蕃已被大食人击败,陷入绝境,大唐希望他写信,招降吐蕃。

    长孙无忌似乎猜出他的想法,微笑道:“你不必担心,吐蕃眼下的情况很好,你的二儿子刚刚击败了大食人。”

    禄东赞不动声色的道:“既是如此,国舅找我何事?”

    长孙无忌道:“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有人想要救你离开。”

    禄东赞听了后,微微变色。

    长孙无忌道:“放心,不是吐蕃,你儿子没那么蠢。是大食人。”

    禄东赞反应很快,立刻猜到了大食人是拿吐蕃没办法,所以才来劫持他,对付吐蕃。

    就算劫持失败,还能嫁祸给吐蕃,离间大唐跟吐蕃的关系,只可惜他们这点小伎俩,自然瞒不过唐人。

    禄东赞又产生另一个疑问,就算大食人要劫掠他,自有内领卫的人负责,长孙无忌怎么会过来?

    便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刀兵之声,还夹杂着箭矢破空之声。

    禄东赞一个箭步来到窗边,侧耳聆听了一阵,声音来的快,消失的也快,几乎几个呼吸的功夫,就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禄东赞身为一国大相,自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就在刚才,大食人动手了,只可惜唐人早有埋伏,所以一瞬间的功夫,动手的大食人都被解决了。

    为何长孙无忌一来,大食人就突然动手,竟会如此巧合?

    那只有一种原因,长孙无忌是诱饵,能吸引大食人动手的诱饵。

    禄东赞凝视着长孙无忌,道:“大食人也想把你掠走?”

    长孙无忌眯着眼道:“一瞬间就能联想到这一点,不愧是禄兄,长孙无忌佩服。”

    禄东赞回到桌案旁坐下,缓缓道:“到底怎么回事,还请国舅详细跟我说明。”

    长孙无忌淡淡道:“你刚才已经猜中了,大食人这次来长安,除了想把你带走外,也想绑走老夫。”

    禄东赞点头道:“国舅长期执掌朝政,对大唐情况一清二楚,如今却被贬为庶民,再无权势保护。”

    “大食人自然觉得绑走你是一件收益很大,风险很低的事。只可惜,他们并不知道,长孙无忌就算沦落为平民,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长孙无忌微笑道:“禄兄过誉了。”

    禄东赞道:“所以大食人见你来找我,两个目标待在一起,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长孙无忌道:“正是。”

    禄东赞拱手道:“恭喜长孙国舅。”

    长孙无忌淡淡道:“何喜之有?”

    禄东赞道:“长安城的细作,都由内领府负责吧,内领府背后是贵国皇帝,既然他们找你帮忙,说明贵国皇帝重新信任你了,这不值得恭喜吗?”

    长孙无忌默然半晌,站起身,道:“事情既了,无忌告辞。”转身大步离去。

    小巷与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只在墙壁缝隙处,可以看到零星血迹。

    长孙无忌迈步出了小巷,只见巷外一名高大精瘦的男子正站着等他,是王及善。

    长孙无忌拱手道:“王将军,事情已了,老夫可以回府了吧。”

    王及善微微屈身,拱手道:“多谢国舅相助,在下还有一事,想与国舅商议,能否马车内说话。”

    车轮滚滚,朝着长孙府返回,长孙无忌望着王及善,一言不发。

    他当初掌权时,王及善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金吾卫中郎将,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然而这些年来,王及善掌管内领府,几乎让外国细作在长安城内无所遁形。

    这次的事,王及善也利用他来当诱饵,轻易将大食人收拾了,其手段之强,令他都不敢轻视。

    这也让长孙无忌再次感慨,皇帝年纪轻轻,为何竟能如此知人善用?

    王及善斟酌了片刻,缓缓道:“长孙国舅,这次的事情虽并非陛下的意思,但有一件事我想告诉您,陛下对您的能力,一直非常看重。”

    长孙无忌笑道:“王将军原来是宽慰老夫的。”

    王及善道:“不,在下知道,您这样的人,并不需要任何人宽慰。”

    长孙无忌沉默不语。

    王及善接着道:“我本愚鲁之人,得蒙陛下信任,执掌内领府,时恐无法胜任,一直希望能有人能帮我。”

    长孙无忌听后,讶然道:“你不会想把老夫加入内领府吧?”

    王及善目光灼灼的道:“不错,国舅可瞧得上内领府吗?”

    长孙无忌沉默了一会,道:“我对王将军是很钦佩的,只是老夫好奇,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让老夫加入内领卫?一般人可不会产生这种想法。”

    王及善道:“王某虽愚钝,但经常随侍陛下左右,故能看得出来,陛下非常看重您的能力,一直想用您,却又有很多顾忌。”

    “内领卫是隐藏在阳光之下的机构,让您进入内领卫,谁也不会知道,正好可以消除陛下的顾虑。”

    长孙无忌道:“那你觉得老夫会答应吗?”

    王及善道:“自从您从昭陵出来后,在下一直派人盯着您,经过这些年观察,在下得出一个结论。”

    “什么结论?”

    王及善凝视着他,道:“您是个一心为国的人。”

    长孙无忌微微一震,仰起头,目视着天花板,过了好半晌,问道:“老夫正在帮于志宁编著新法,只怕空余时间不多。”

    王及善道:“您不必担心,就算您进了内领卫,在下也决不敢拿小事打扰您,更不会给您安排任务,只会在重要的事情上,借助您的智慧。”

    长孙无忌淡淡一笑,道:“真是后生可畏,老夫几乎已快被你说服了。”

    王及善问道:“您还有顾虑吗?”

    “只有一个顾虑。”

    “您问。”

    长孙无忌道:“老夫垂暮之年,早已没了年轻时的锐气,朝廷那么多人才,王将军为何如此瞧得起老夫?”

    王及善拱手道:“国舅过谦了,您的能力,满朝文武,谁不敬佩。”

    长孙无忌道:“奉承话就免了,老夫要听实话。”

    王及善沉默了一会,道:“李公曾告诉我,分裂吐蕃的谋略,都是出自您之手,自那以后,在下便一直琢磨着,怎么让您加入内领卫。”

    长孙无忌哼了一声,道:“李勣那老货,果然还是将老夫给卖了。”

    王及善道:“那您的决定是?”

    长孙无忌淡淡道:“只要陛下同意,老夫可以帮你们出出主意。”

    王及善眼中精光一闪,道:“明日在下就会向陛下请求此事。”

    王及善一向是个很有分寸的人。

    他敢把目光盯在长孙无忌身上,也是因为那天向皇帝要钱时,他意识到皇帝对内领卫的看重。

    这才是他的底气所在。

    到了次日,因为皇帝上午要处理政务,他先在卫署忙碌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才去面圣。

    来到甘露殿,当值内侍告诉他,皇帝去了神龙殿,正在召见几位大将军。

    王及善当即来到神龙殿,也不通传,直接就进入殿内,门外内侍也不阻拦。

    因为他和王伏胜是唯二两个不需通传,就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人。

    进入殿内后,只见皇帝正在与李勣、薛仁贵、尉迟恭和程知节四人交谈。

    这四人是皇帝最信任的军中大将,一般军政方面的大事,皇帝都是召见四人商议。

    他见王伏胜站在通门附近随侍,便来到王伏胜旁边站定。

    李治只看了他一眼,见他并未上前,就知道他的事不急,便继续与李勣几人交谈。

    今天讨论的事情是扩军,要增扩的队伍,正是薛仁贵负责的羽林卫。

    羽林卫原本有五万人,后来有三万调到了辽东,一部分驻扎倭国,一部分驻扎熊津港。

    剩下的只剩两万人。

    羽林卫与其他十二卫不同,他们的前身是李渊时期的元从禁军,领朝廷俸禄,全年十二个月当值,也不用三年一换防。

    李治当初扩充羽林卫,又派他们上战场,就是为了让群臣看到征幕兵的优势。

    大唐领土越来越大,战线也会拉的越来越长。

    若是还用府兵,以后对付大食人时,战线极长,换防不易,士兵的心理也是个问题。

    士兵们若念着家里人和农事,那么在前线时间长了,就会士气下滑,影响战力。

    按照历史进度,再过十几年,府兵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

    武则天时期,府兵地位下滑,又经常打败仗,这才让唐人意识到,府兵制并非长盛不衰的兵制。

    等到了唐玄宗时期,就开始用募兵替代府兵,逐渐形成军镇,唐军的战力又开始回升。

    然而唐玄宗过于重用募兵,给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导致藩镇节度使军权、政权、财权一手抓,具备了造反能力,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所以顺利将府兵制过渡到募兵制,一直是李治紧抓的一件大事。

    若是直接取消府兵,必定引起轰动,甚至那些担任府兵的士卒,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因为这个时期的府兵福利待遇很好,一人当兵,全家免赋。

    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男丁,让他们上战场,就能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也因为这个原因,百姓们为了让自家孩子脱引而出,格外注意培养儿子的身体素质,好让他们能竞上府兵。

    这便产生良性循环,让大唐兵员的体魄格外强健!

    所以不能一锤子直接将这个制度砸碎,需得慢慢调整,慢慢变化。

    李治的办法,便是利用羽林卫这个机构,慢慢将府兵全部转化为募兵。

    比如之前招募的五万羽林卫,有一大半都是府兵出身。

    他们便是第一批转职者。

    从前线战况来看,这批职业军人的表现,要强于府兵,这也让朝臣们看明白,募兵与府兵相比,是有优势的。

    这批募兵产生之时,李治并未削减府兵,而是将契丹壮丁们,补充到各地折冲府。

    从目前来看,这帮契丹人并未闹事,已很好的融入唐军之中。

    但是,如果继续从折冲府中抽调府兵,转化为募兵,就不能再用类似的方法,将降兵补充到折冲府。

    否则就会导致府兵数量一直不变,募兵则原来越多。

    最终,国家肯定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军事支出,被军队给拖垮。

    李治今天这场会议,就是要进行新的尝试。

    将这些府兵转化为募兵的同时,削减地方府兵。

    只要不断转换,那么府兵迟早都会变成募兵,到时没有府兵,再取消府兵制度,也就顺理成章。

    当李治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李勣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皇帝改革兵制的想法。

    对他们这些老将来说,轻易改变旧制,内心都会产生一股抵抗情绪。

    在他们看来,眼下唐军兵锋猛锐,士气高昂,这时候突然更改兵制,完全没必要。

    历朝历代,都是某一个兵制出现重大问题,难以为继,这才改进更好的办法。

    可李治却在国家军力强盛时更改兵制,这让他们都非常不解。

    可话又说回来,这几年来,皇帝的各种决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而且看的比所有人长远。

    就说打倭国这件事,从结果来看,收获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不仅得了一大座海岛,还用倭国赔偿,补足了战争的投入,可以说只赚不亏。

    正因如此,连一向老成持重的李勣,此时也不敢轻易提出反对意见,只问道:“陛下,若是将府兵慢慢都转化为募兵,朝廷财政方面,恐怕会多出一笔支出。”

    李治道:“你们可以这样算,无论府兵还是募兵,在编的兵员数量不变,又不用浪费时间换防。”

    “也就是说,将那些浪费的民力节约下来,他们都会投入生产之中,那么国家生产力,反而是提高的。”

    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都不大听得明白。

    尉迟恭道:“陛下,可府兵不用咱们给俸禄,募兵却要朝廷提供军饷,这么算的话,朝廷还是要多花钱啊!”

    李治道:“不错,朝廷确实多花了钱,可募兵与府兵不同,无法为全家免税,那些钱又通过赋税,交了上来。”

    尉迟恭道:“也就是说,相当于将他们免去的税收,又以俸禄的名义发下去?”

    李治道:“不错。”

    尉迟恭直言道:“陛下,如此似乎有些多此一举,而且”

    他还有句话没说,府兵免除赋税的话,就算遇到贪官,榨取百姓,也影响不到他们。

    可如果是募兵的话,贪官层层克扣,募兵的军饷可能减少,百姓的赋税可能增加,只会导致生活变得困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我妻武则天不错,请把《大唐,我妻武则天》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