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其鹿将失

    “门下;朕膺天命,统御万方,赖祖宗之灵,将士之力,四海晏然,八荒宾服。”

    “今陇右大都护刘继隆、安西副都护张淮深,忠勇奋发,夙夜在公,保境安民;今赐绢十万……”

    “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四月中旬,当长安的圣旨送抵刘继隆面前,送来圣旨的陈靖崇顺带对国殇墓园内的刘继隆作揖道:

    “节帅,朝廷押送而来的十万匹绢,已经被末将派兵押运而来,眼下正在由高长史入库。”

    刘继隆将圣旨递给旁边的曹茂,目光看向陈靖崇笑道:

    “你们说这至尊莫不是患了疯病,既要剪除我,又不得不犒赏我,着实可笑!”

    庙堂上的事情,早就通过张议潮、封邦彦、杨知温等人书信送来了陇右,刘继隆自然清楚如今这位至尊,到底有多么想要剪除他这个卧榻强藩。

    换位思考,若是刘继隆坐在李漼那个位置上,他的反应恐怕比李忱、李漼这对父子还要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刘继隆说出了历史上宋祖所说的这番话,但对象却不是大唐,而是指大唐眼中的自己。

    他的这番话令陈靖崇、曹茂、张昶等人暗自点头,而他也向山下走去。

    几人跟在他身后,远处的亲卫也靠近了他,护送着他们走下山去。

    走在下山的路上,刘继隆开口说道:

    “高骈和祐世隆的牛头峡之战倒是声势不小,此战过后,祐世隆应该会消停些日子了。”

    “若非如此,这位至尊也不会想着剪除我与张使君。”

    “只是我们这位至尊还是太稚嫩了,若非有裴休等人阻拦,恐怕战火早就点燃了……”

    在他这般说着的同时,张昶却开口说道:“今早河西送来消息,张使君收复西州,击破安宁六万余众。”

    “安宁率残部北逃,西州四县尽归张使君。”

    说到这里,张昶语气中略微透露着羡慕:“西州回鹘的安宁逃亡后,张使君面前便只剩下北庭的仆固俊,安西的庞特勒了。”

    “庞特勒占据龟兹与焉耆,仆固俊占据庭州。”

    “若是张使君有想法,兴许能休养几年,随后先出兵收复龟兹和焉耆,进而图谋庭州。”

    张昶说的很理想化,但刘继隆却清楚其中难度,因此他摇头道:“没那么容易。”

    “从高昌到焉耆近六百里,而且大部分都是戈壁和沙漠,并不好走。”

    “从高昌到庭州,要么走他地道、要么走白水川道,这两条道路都不好走,极易被设伏。”

    “庭州的仆固俊能拉出那么多兵马,自然不会是傻子,更何况还有庞特勤、黠利、杜论悉伽、安宁等人投靠,他自然知道河西军不好惹。”

    “张使君不论想要进攻谁,都需要足够的人口和民夫,但人口却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

    经过吐蕃和回鹘的祸害,昔日人口近五万的西州,如今却已然破败不堪。

    尽管刘继隆不知道当地是什么情况,但以吐蕃人和回鹘人的行事风格来看,当地百姓恐怕十不存一。

    “节帅,这点您倒是说对了。”

    张昶笑呵呵回应刘继隆,同时拿出一封书信道:“这是张使君的书信,恐怕是向您求人来了。”

    刘继隆将信接过,停下脚步在原地翻看信件内容。

    与张昶预料的一样,张淮深在信中主要讲述了收复西州的过程,以及如今西州的情况,末了才是求援人口。

    张淮深收复西州的过程确实艰难,但更艰难的是西州的情况。

    昔年一万九千户,四万九千口的西州,如今却只剩三千六百余户,一万二千余口,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昌人。

    张淮深手中的汉口,基本已经用来充实伊、肃、瓜三州了,实在拿不出多余的人口来戍边。

    这个时代的西州(吐鲁番)比后世的自然环境要好,绿洲的面积更大,东天山流下的雪水更多。

    正因如此,当地能耕种粟麦等作物的耕地多达三十余万亩,只要有足够的人,就能好好耕种这些土地。

    对此,刘继隆也十分心动,但并非是想着去抢夺。

    尽管陇右与河西看似有不同的节帅,隶属不同势力,但实际上河西却更像是陇右的附属。

    这点包括张淮深自己也清楚,但众人都没有点破。

    帮助河西,等于帮助刘继隆自己。

    以张淮深的性格,只要内部不出问题,他都会想办法帮刘继隆解决一些事情。

    思绪如此,刘继隆沉吟道:“犯事官员,以及逃入境内的那些罪犯有多少人?”

    随着陇右名气越来越大,各道的不少逃人中也混入了不少犯事的草寇。

    这些草寇若是无法自证清白,便会被陇右的官员们编到一处,明面上开垦公田,私下则是等着刘继隆处置他们。

    “自年初到如今,犯事官员及其亲眷约一百五十四人,犯事而无法自证的百姓约二千二百余人。”

    曹茂恭敬回应,刘继隆听后颔首。

    随着都察院不断巡察,陇右的贪腐之风总算得到了遏制。

    四个多月,犯事官吏及牵连亲眷不过一百多人,相较曾经来说,自然算得上进步。

    “把这些人一并送往甘州,另外曹茂你替我写信,把朝廷犒赏绢帛的事情告诉他,就说那批绢帛,便用来抵消这两千多人了。”

    朝廷发给河陇十万匹绢,这些绢可不是单独给陇右的,而刘继隆也不想因为几万匹绢闹得不可开交。

    既然如此,不如用这批人做买卖,把这十万匹绢留下。

    他倒是不担心张淮深不同意,毕竟河西虽然在这几年攒下了些家底,但底子始终太薄了。

    若是张淮深得知朝廷犒赏绢帛,而他不用花费任何钱粮,便能换得两千多丁口,他心里自然会十分高兴。

    两千多丁口,若是再在当地婚娶,那就等于同化了两千多人,并且还能不断繁衍出汉口。

    这对于张淮深来说,绝对是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对于刘继隆来说也不差。

    张淮深在西域站的越稳,他就能依靠丝绸之路获利更多。

    思绪间,他们已经走下了凤凰山,各自骑上了军马。

    山下两侧绿意盎然,夏风吹过,麦田如绿色地毯般起起伏伏,异常好看。

    “还有一个月就收割夏麦了,届时得抓紧播种粟麻等作物。”

    临州是两年三熟的地区,加上又是河谷,自然要比陇右其它地方温暖些。

    田间,不少百姓正蹲着除草,而凤凰山脚下则是有许多前来割猪草的老人。

    “节帅!”

    瞧见刘继隆从国殇墓园下来,这些百姓都会自发的朝刘继隆打招呼,隔着老远作揖。

    刘继隆在马背上对他们招手回应,双方脸上笑容洋溢。

    不多时,刘继隆在百余名精骑的护卫下向狄道城赶去。

    官道两侧都停放着牛车、挽马车,一眼看不到边,可见狄道使用畜力之多。

    不止是狄道,可以说整个陇右的畜力都比较多,每户百姓都能分到一匹挽马或一头耕牛。

    哪怕那些刚刚被安置好的百姓,也能在安置下来后,获得同样的畜力。

    若是放在战时,陇右绝不可能有那么快的发展,但这几年的太平让陇右高速发展起来。

    牛马牲畜及家禽数量每年剧增,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吏治清明。

    事实证明,只要分配公平,便很难出现极大的贫富差距。

    如长安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绝不可能出现在陇右治下任何一处地方。

    盘子小,刘继隆能看过来,人心也没有变化的那么快,加上平民子弟读书当差,官吏们也担心被身为军属、官属的百姓密奏举报。

    在官员兵吏人人自危的情况下,陇右可谓清明。

    对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百姓来说,陇右与那些读书人口中的“天下大同”毫无区别。

    不过只有刘继隆自己清楚,所有的清明都只是暂时的。

    人亡政息,这才是历史上不断重演的四个字。

    任凭你能力通天,但只要子孙出了个蠢货、坏蛋,所有的政策都将推倒重来。

    想到这里,刘继隆也不免想到了自家的两小子。

    不过没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他们便已经策马进入了狄道城内。

    城内铺设的青石砖,还有专门打扫街道的孤寡鳏独,因此还算干净。

    街道上人流不少,见到刘继隆后,纷纷朝他作揖问好。

    进入城内之后,刘继隆就没有城外那么从容回应了

    他只能走街道中间的官道,快速穿过了街道后,在都护府前下马入内。

    半盏茶后,他们穿过大门与正门,来到了正堂厅中。

    高进达和崔恕正在处理政务,瞧见刘继隆来了,二人纷纷起身行礼,接着坐回位置上继续处理政务。

    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桌案,桌上堆了许多州县送来的图籍。

    各州县乡村的人口、耕地都需要实时登记,这也是刘继隆养那么多官吏的原因。

    大唐所养官员不过一万八千余人,胥吏数量不明,而陇右不分官吏,吏可擢为官,官亦可贬为吏。

    有品秩为官,无品秩为吏,这就是陇右的规矩。

    吏三年无功且有过者裁汰,无功无过则保留,有功无过者拔擢为从九品下。

    在这种制度下,上升通道一直存在,且竞争十分激烈。

    刘继隆看了看文册内容,这才发现是三月的各州县图籍。

    望着这些图籍,他脑中想到了皇帝李漼想向陇右索要图籍的事情,不由轻笑。

    高进达疑惑看向他,他又急忙摆手示意他快些记录。

    这样过了半个时辰,高进达才将十四州人口田亩等数据记录在案。

    “如何?”

    刘继隆亲手为他斟茶,高进达受宠若惊,连忙用手指叩首表示感谢。

    这些小动作,都是刘继隆教他们的,不然动不动就作揖,这未免太郑重了些。

    “十四州人口为十八万六千二百五十三户,七十五万三千二百六十七口,熟田八百余八万六千四百五十二亩,垦荒田为三百四十五万一千三百三十三亩……”

    高进达将情况汇报结束,这才端茶抿了一口,接着对刘继隆说道:

    “这几个月涌入的人口不仅没有因为战事停歇而变少,反而越来越多,这还真是奇怪……”

    “并不奇怪,但也很快会结束了。”刘继隆笑呵呵回应着他,同时起身走到自己的位置上。

    他从上锁的柜子中取出三封书信,返回后递给高进达。

    高进达接过后将其打开,而三份信分别是张议潮、封邦彦、杨知温所写的书信。

    其中除了讲述皇帝李漼的那些言论外,还有朝廷如今所面对的一些事情。

    在这些事情之中,度支钱粮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朝廷取消了九厘税不假,但百姓此前积欠的赋税却依旧需要缴纳。

    这其中,天下各州县,共欠往年夏秋赋税三百五十万五千七百一十四万贯匹。

    三百多万贯看似不多,可若是平摊到河北、陇右两道百姓头上,那就是大唐每户百姓都欠着朝廷几十钱。

    更何况这还需要刨除世家、庶族们,因此每户百姓积欠上百钱是常态。

    若是一个道的百姓没有积欠,则有其它道的百姓积欠。

    总而言之,三百五十五万贯匹的积欠还需要收上来,而官吏们的催缴带来了新的贪腐,百姓依旧忍受着朝廷的盘剥。

    唯有偿还了这笔积欠,百姓们才能回到大中十一年的环境。

    不过到时候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庶族们哄抬物价导致的高价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杂物了……

    “朝廷免除九厘税,却又加重其余杂项,届时督管这些杂项的庶族们,岂不是只能抬高价格?”

    高进达与刘继隆学习那么久了,这种简单的经济问题,自然难不倒他。

    在他看来,朝廷这是在挑拨庶族与贫民的关系。

    “这是裴休想出来的办法,倒也是难为他了。”

    刘继隆忍不住摇头,只因他从裴休昔年整顿漕运时就看出了裴休有理财的天分。

    只可惜大唐积重难返,他救不了大唐,更救不了自己。

    “如此局面,朝廷还想对我们动手?”

    高进达错愕看向刘继隆,显然觉得当今至尊不如先帝手段老练。

    刘继隆倒也不回应,只是返回原来的话题:“朝廷此举,便要逼反一些庶族。”

    “不过庶族们毕竟还有些家底,不到穷途末路,却也不会铤而走险。”

    “在我看来,他们的家底应该还能坚持几年……”

    闻言,高进达精神一振,因为他这代表着什么。

    如果用刘继隆教导的阶级来叙事,那皇帝位于顶层,世家为上层,而庶族为中层,贫民为下层。

    贫民的力量不足以扳倒大唐,可庶族就不同了。

    庶族虽然不如世家,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产业,若是想要谋逆,那可比连铁质农具都买不到的贫民要方便多了。

    若是庶族被逼到山穷水尽时,那必然有人揭竿而起,而贫民也会随之响应。

    中原一旦动乱,朝廷便管不了陇右了。

    届时陇右无论是吸纳人口,还是招抚人才,朝廷都无心管理。

    等朝廷镇压了叛乱,陇右也早就做完了该做的事情。

    届时朝廷再想对陇右动兵,就得考虑考虑手中的底牌够不够大了。

    如今的大唐就是饮鸩止渴,不喝会死,喝了也会死,无非死的时间长短不同罢了。

    中原地势平坦,而陇右高头大马。

    对于刘继隆来说,他只需要抢占险要之处,河北、河南、淮南等地便是囊中之物。

    江南虽然富庶,但他只要拿下剑南道和山南西道,便可顺江而下,横扫江南。

    在此之前,他必须把陇右的长处培养的越长越好。

    从官吏储备到军队预备役的民兵,再到军马和军械、甲胄……

    需要他做的事情层出不穷,但陇右都护府早就搭建起来了,他只需要好好吩咐,再观察过程,就能得到结果。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高进达、张昶、崔恕等人吩咐道:

    “军马场要盯牢,这几年我们不会有什么战事,所以不要着急阉割军马。”

    “上等马要留下来,好好选育后育种发展,把储备的军马、军械和甲胄搞得多多的,粮草囤积多多的。”

    “总而言之,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安心发展便是。”

    平原上的精骑威力无需多言,哪怕在山地作战,能快速穿插的精骑也是极为恐怖的存在。

    陇右军的精骑对于当下的河陇局面,显然已经足够多了。

    但若是将目光投向天下,那陇右的八千精骑还是太少。

    “派人传信给尚摩鄢,今年好好休整,很快便是我要用他的时候了!”

    刘继隆担心尚摩鄢犯蠢去进攻苏呲、吐谷浑等处,所以决定提前提醒。

    以他多康六岗的潜力,只要不把物资浪费在他处,他就能在维西八州屯兵数万,极大牵制西川大军。

    “末将领命!”

    崔恕应下,随后安排人送信给尚摩鄢。

    眼见众人把事情安排好,刘继隆命人将自己亲手绘制的地图高高挂在了正堂主位背后。

    丈许长宽的地图被高高挂起,其中内容不止陇右,还包括了大唐全境、吐蕃、新罗、南诏、黠戛斯等国……

    “节帅,这是…天下吗?”

    张昶等人聚集在刘继隆身后,感叹地图上的陇右竟然只有那么一点大。

    面对众人询问,刘继隆目光如炬,死死盯着长安的位置。

    “其鹿将失,天下共逐!”(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归义非唐不错,请把《归义非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归义非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