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山水透着一片金黄。村庄经受战火与商道双重洗礼后,不再是单一的农田小集,而渐渐显露出区域中心的雏形。而这一切,都是叶长歌三人——他本人、顾清霜与苏锦瑟——精心布局、共同推动下的成果。
为增强区域影响力,叶长歌提出在岭南东辽路设立**“山南盟议所”**,邀请玉溪寨、南坪寨、岩前村、古山堡、马岭庄等邻近村镇代表,定期商议农业产量、商路修缮、防务调配与信义执行等事宜。
首场议会在岭南村的谷仓广场举行。议桌四周围坐的代表们,是区域内有决策权的长老和寨主。他们先轮流汇报各自近况:玉溪寨反映茶叶外销及稼穑增量;古山堡谈及重修护道桥梁迫切;岩前村陈述民防队训练仍需协同演习;马岭庄则希望拓宽山溪木材运输通道。
叶长歌站在简易讲台前,拿出一份名为《岭南盟约》的卷轴,大声道:
“各位先是战火如今皆愿息争;我岭南愿建盟制,七项盟事供大家监督实施,村寨共荣。认可者,即可签约成立山南盟。”
代表们审视那条盟约,上面列明“贸易通道共享、武装合作、商票互保、资源调度、信信赔偿、仲裁机制、轮值巡守”。众人沉默片刻,古山堡的矮寨主郑然首先起身,他轻拍桌面:“若叶公子能兑现,这条山道岂不比南洋之路更难走?我古寨签了!”
其余纷纷应诺,最终所有代表按手印立盟,场中欢声雷动,盟旗升起,盟意昭昭。
随着盟约确立,区域内合作逐步细化:
•粮草与防护:玉溪寨负责供粮支持,岭南负责训练防民兵并设常驻兵营;
•道路交通:南坪寨提供劳动力重修北岭迤逦古道,马岭庄出资设立商路驿站;
•贸易流通:岩前村与古山堡分别作为南北出入口,负责关卡检查与银票兑换;
•后勤协帮:借由苏锦瑟设立的联盟商仓,供各村统一仓储备货;
•情报共享:顾清霜的斥候小队深入各寨驻地,负责日报与突发情报之间传递。
如此部署,使岭南村虽是盟首,但受用资源与管理权得到合理分摊,盟内权力均衡,区域轻贾重义情绪愈来愈浓。
战争与经济带来的压力,已被彼此信任所解,而这一点,将决定他们能否抵御更多未知的外患。
战争结束后,顾清霜没有放缓脚步,而是继续扩展已建立的情报网络,她主导在山南盟各村设立情报前哨塔。
每座哨塔配备三位哨兵轮值,配套信号弹与旗语系统,互通范围覆盖东山岭与北岭谷地——只需轻轻一报,便可调动联盟兵力。
顾清霜亲自编写情报手册,教导盟兵辨识敌迹、侦察中带来的最低误差,从磨砺原始防御情报到全区域预警,能力已大幅跃升。
与此同时,她还成立**“岭南布隐社”**。这些线人不是只卖情报,而是深入联姻寨内,观察日常用粮、武器储备是否通过正规商道进出,还是存在“第三地交易”。
上下游寨中贿赂与腐败线人乱象浮出水面,在顾清霜的实测系统下被曝光,引起盟内广泛反思。
某日在岩前村寨主家宴中,她当场出示地图与账簿对比,指出“第三地金流共计八十二两银票”,寨主虽脸色微变,却被盟中代表一齐举证后不得不承认,并主动提出用增加赈济金继续支持盟用。
此举并非惩罚,而是商会信用机制的显示:联盟不可沦为个人营私,而必须共治共享。
这样,情报不仅监外,也监内,让村寨领导对顾清霜既敬且畏,也更服从盟中核心法规。
情报系统阻止了两次可能的商贾绑架与寨内兵权快速改动:一次是沙岭帮派人试图渗入岩前寨,绑架货使;一次是平江寨内部元老欲以武夺商权欲标兵寨门。顾清霜出面锁定施压与上报,令两事件在无血腥发生下平息。
她的影响力愈发渗透至村民与村寨间,对联盟的稳定发挥了决定作用。这种“靠镇而不靠力”的管理方法,也让商盟更显智慧。
晨光掩映下,山南盟议所重新设立于岭南村东侧的谷仓广场,柴火香与茶烟缭绕,人声鼎沸。随着区域联盟的稳固,叶长歌、苏锦瑟与顾清霜计划兴建更大的商贸网络,切实打造连接南洋、中原与东西岭南的新通道。
1.建立南洋分舵体系
自象屿港立约后,岭南商盟再建分舵于丹珠湾与石流港,形成三舵齐备的“南洋三核”网络。
• 丹珠湾分舵:主打香料与珍珠交易,提供本地农产换购机会。
• 石流港分舵:设立日用品与红木输出点。
每舵由本地贤能与苏锦瑟调配的商旅负责人共同监管,确保岭南银票可自由兑换南洋币,进口茶叶、丝绸、陶瓷等优质商品。
2.建立“北商通道”
顾清霜主导与北向的古山北道复修工程,开辟新通道直通中原商道。岭南伐木工人、马岭庄使者与苏锦瑟商会理事参与,修缮古桥、整修险塚,并设立“岭南北商馆”,成为过境者的临时集市与疗愈场所。
北商馆开幕当天,已有中原商客带来白银、丝绸、茶具,换取岭南红木雕塑与茶叶商票,实现岭南首次向北输出的真正落地。
苏锦瑟发明“银贸商票”,以银票备兑实物货物,并加入信用评级机制。
• 评级甲、乙、丙分别代表信用状况;甲级客户享受通道优先权与低税率,丙级需配押金与赎票。
商票发行与兑换由岭南本盟所控制,若兑换不及时可扣除履约担保金。
商盟律所成立,配备三位律师与十名说书人,负责调解商业纠纷与合同违约问题。
他们常驻山南盟议所,遇纠纷如货物接收延误、银票丢失等事务,共可当即仲裁;必要时延展至古山北道北商馆解决,与中原仲裁机构互认处理结果。
商盟设立“岭南商学馆”,聘请归顺者授课,教授会计基础、合同法、南洋语言、易货流通等技能;苏锦瑟还推动“岭南手作坊”,教授竹木雕、陶器描绘、染布工艺,使村庄成为区域技术传播中心。
顾清霜设计“护航护卫队”制度,每支南洋航队由岭南精选民兵护送至三洋港口或北商馆。护卫队五人小组,轮值机制保障长途安全。
为防范海盗与山贼,护航队也在南洋三舵设置“联防条令”,商盟之间互通“护航令”。
顾清霜将原本战时布网常态化,设立“岭南知事所”,常驻情报官与培育本地情报志愿者,甚至安排“商业侦察团”配合商旅,将外来风险(如海盗、黑市奸商)在初始阶段发现并规避。
叶长歌与北岭、新田寨、乌山寨等尚处边缘的寨子代表签订“雁翎联盟”,承诺互通交通、情报与商贸渠道,以岭南为核心共享商盟资源。联盟成员享有信贷补贴与商团护卫权。
通过北商馆,叶长歌与中原财团代表—华商枢密林氏—签订贸易协定:向岭南输出布匹、瓷器、盐银,岭南则输出木雕、陶瓷、茶叶。商业互惠中,也铺平了岭南长远向中原融合的道路。
• 村庄已变为商业枢纽:北商馆日均交易额达千两银;三南洋分舵共同引流岭南人超过两百人常驻。
• 民众的财富实现分布式增长:除村中富户,普通家庭也可参与红木加工、副业养殖,收入日益增长。
• 治安稳定与形象提升:村寨未再发生因商路而引发的绑票劫盗,信访率大降;合作其他寨子也让岭南成为“值得信赖”的商业中心。
夜幕下,港口与北商馆的灯火交相辉映,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村庄,让这块岭南小地化为映射世界的新亮点。
叶长歌站在北商馆碑旁,手托书卷,与顾清霜对视:“我们的联盟已初具规模,而商盟才刚起航。”
苏锦瑟走来,轻颔首:“既通海上,又通商道,若再三年,你带着‘岭南印记’进入中原内海,就能真正将这条带子,织成一张商贸网络。”
叶长歌轻捻商票:“那就让它不止是一张纸,而是连通天地、镌刻人心的信物。”
三人朝东方升起的月色彼此相视,笑意中都描绘出更远的轮廓。商道已开,发展才刚开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