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入戏太深,收网华艺

    从11月初开始,邪恶轴心的在线票务大业就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也生生地咽下了路老板给他们设置的钉子。

    与此同时,在某双幕后黑手的大力推动下,在五月被痛殴之后的华艺也逐渐展现出了行业老二的底蕴,借着问界公开宣布暂缓上市的契机,全力推动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

    整个京圈像一台齿轮紧密咬合的机器,从承销商到证监会,从路演计划到过会审核,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路老板对此不甚在意,依旧保持着自身的战略定力,开始将一张布了多年的大网逐渐缝补、收缩。

    11月底,路宽和刘伊妃迎来了《山楂树之恋》的杀青戏份,也是全片情感张力最大的一段:

    病床上的老三已至弥留之际,静秋穿着他生前最爱的红衣裳冲进病房,上演一出生离死别。

    所有人都没想到,从开机以来几乎毫无滞碍的拍摄,在最后一场戏陷入了苦战。

    本以为是最简单的高潮,却猝不及防地所有人当头一棒。

    刘伊妃的情绪崩溃得太早、太突然、太没有层次感了。

    这场戏的过程非常简单:

    静秋从接到老三父亲派来的弟弟的通知,请她在爱人弥留之际去医院见老三最后一面。

    在进入病房后,鲍国安饰演的老三父亲简单和她说明了情况,随后现场人群让开了一条路,静秋走到老三面前。

    围观的一个女兵提醒她喊自己的名字,因为之前的剧情中老三曾说:

    即使我的一只脚踏进坟墓,听到你的名字,我也会拔回脚来看你。

    充满年代感的70年代医院片场,老谋子已经是第五次喊“咔”了。

    原因都大差不差,小刘看过了躺在床上的丈夫逼真的妆造,加上孕激素的使然情绪化严重,一时无法正常讲完台词。

    甚至在之前手持摄影跟着她往医院跑的路上就已经泣不成声了。

    刘晓丽在外围看着也担心得紧,她害怕闺女这场戏拍得太艰难、太伤心,再影响肚子里的宝宝就糟糕了。

    老谋子何尝没想到这一点呢?

    9月下旬小刘确认怀孕后,所有戏份就空前集中到一起给她制造便利了,一直到今天算是堪堪两个月时间,本来是欢欢喜喜杀青的节奏。。。

    张一谋再一次把女演员叫到监视器前,张沫搂着小刘的肩膀,后者勉力擦干了眼泪,语气讪讪:

    “张导,我真的有点控制不了自己,根本无法控制,一想到。。。”

    老谋子也算见多识广了,温和笑道:“伊妃,你现在情况特殊,这段戏哪怕明天、后头拍都无所谓。”

    “但是不能情绪化太严重了,对身体不好。”

    迄今为止当事人没有公布真相的打算,张一谋也就这么渺渺一提,其实片场众人是心知肚明的。

    从生理角度看,孕妇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大幅升高,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使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使得喜怒哀乐的情绪放大作用明显。

    张一谋再次耐心地同她讲戏:“这部电影拍到现在,我想你也比较了解基调了,其实最后这场生死离别的核心不是哭,而是忍!”

    “这个时代的人除了生老病死无法控制,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要忍,这是本能,哪怕是这种场面之下。”

    “所以我需要你的情绪递进,最高级的悲剧表演是什么?是‘反表演’,你这一段把自己代入地太深了,床上那小子其实活蹦乱跳呢!”

    小刘不回答,只是默默点头。

    老谋子讲的这些表演提纲,她自己在做人物小传的时候不知道设计多少回了。

    但今天不知道怎么了,一看到丈夫像个濒死之人躺在床上,刘伊妃根本无法从真实世界和电影世界里理性区分。

    女演员的投入,加上孕激素的使然,叫她入戏太深了。

    刘晓丽强忍着没有接近安慰女儿,这是她从十四五岁带小刘到第一个剧组就养成的习惯。

    张沫低声道:“茜茜,还行吗,实在不行就下午拍。”

    刘伊妃吸了吸鼻子,勉力挤出一丝笑容:“来吧,哭这几次眼泪快干了,应该阈值提高了不少。”

    她看了一眼床上的路宽,后者的妆造太复杂,全身上下又是管子又是氧气瓶不太好开口说话,也不能乱动,否则就要重新布置片场。

    化妆组来给小刘哭红的眼圈稍微遮了遮,五分钟后旋即开始了新的一条。

    同样的雨中奔跑,同样的推门而入,同样的。。。

    再一次失败。

    “咔”张一谋果断叫停,不能再让刘伊妃这么哭下去,连他在监视器前都看得心惊胆战的。

    “大家原地休息,把路导身上的妆先撤掉。”

    他走到病床边上苦笑道:“赶紧起来劝劝你媳妇儿,不能叫她钻进死胡同去了。”

    路老板已经自己坐起来了,平举着手让工作人员卸妆:“能擦的都擦了吧,不然给她看到效果还是一样。”

    为了把这个白血病濒死之人化得逼真,剧组用特殊调配的灰青色油彩覆盖全脸,在颧骨、鼻翼等凸起部位用深紫红色制造皮下出血点。

    还有其他的人工唇裂效果,眼角黏膜的水肿效果等等,再就是锁骨处贴有仿制留置针管、小臂缠绕弹性绷带制造肌肉萎缩假象。

    这些都是前几年问界影视从《返老还童》剧组的洋鬼子手里学来的本事,妆造这一块既是电影后勤的基础门类,也可以为特效服务。

    路老板“起死回生”,穿着病房的拖鞋到了门外,刘晓丽还在安抚女儿的情绪,后者一见到丈夫就死死地搂住他,只言片语还没讲,眼眶就已经蓄满泪水了。

    刘晓丽跟女婿点点头走开了,附近的剧组工作人员也四散休息,大家都理解这一段戏的艰难。

    有一种无奈叫你知道怎么演,但就是控制不住喜怒哀乐这样的生理反应。

    路宽的手掌在她后背轻轻摩挲,指节顺着脊椎的弧度缓缓下滑,温柔地安抚:“你今天好像刷新了《爆裂鼓手》的记录了啊,NG记录没破,不过哭鼻子的记录破了。”

    小刘在他肩头轻轻捶了一下,委屈巴巴地抬头,鼻尖还泛着委屈的淡粉:“应该叫你体验一下这种感觉的,你这个冷血动物。”

    “而且都怪你!不是你把我肚子搞大了,我至于现在这么简单的戏都演不出嘛!”

    洗衣机得意:“这话明明是在怪我,怎么听起这么有成就感呢?意思我枪法准?”

    “不要脸!滚蛋吧你!”刘伊妃抬头看他重新恢复健康的面容,两句话一打趣,心情舒缓了些。

    只能说激素的力量太强大了。

    秋日的风掠过片场,卷着几片枯叶在他们脚边打转,方才还撕扯着五脏六腑的酸涩感,不知何时已化作他掌心里的一汪温水。

    路宽拉着她在片场的椅子上坐下:“聊聊戏吧。”

    “你一方面是情绪不稳定,但表演上有没有问题?我刚刚没有睁眼看你,不过过程都听得差不多了。”

    “张一谋的需要你给出的表演核心是什么?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冷静的绝望比煽情更能穿透银幕。”

    “你想一想《活着》里的巩莉,她面对有庆的死是怎么诠释的?”

    刘伊妃愣了愣神,她在参演《山楂树之恋》前几乎把张一谋的所有作品又都拉了一遍,这个经典片段自然不陌生。

    《活着》中的有庆死于“大越进”时期,因区长春生开车撞倒围墙被压身亡。

    这一设定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荒诞性捆绑,春生既是福贵的战友,又是间接害死其子的“权力符号”,凸显底层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本影片中的静秋,直到影片最后才能毫无挂碍地宣泄心中的情感,暂时得以挣脱时代的重压。

    她不可能这么顺畅地就痛哭流涕,在原著中,也是围观的女兵多加催促,她才喃喃“我是静秋,你醒一醒。”之类的剖心置腹。

    路老板点出她的表演误区:“抛开情绪控制不谈,你之所以一时无法挣脱现实和戏剧的边界,是不是你对这段表演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呢?”

    刘伊妃听得一愣,这种提醒和批评,就好像老师在讲学生:不要总说是你粗心大意,有可能你这道题根本就不会。

    事实上,的确也是兼而有之。

    张一谋只告诉她表演要有层次感,但是没有把话讲到点子上,刘伊妃作为80年代末期、接近90年代的姑娘,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太浅薄了。

    这不是看过几本伤痕文学的书,或者和几位老戏骨有过对手戏就能完全吃得透的。

    “你看,巩莉在《活着》里面是三方面:生理反应,肢体语言,加台词爆发。”

    “在听闻死讯时,她设计了一个全身肌肉瞬间凝固的动作,瞳孔放大却无焦点,仿佛灵魂被抽离。”

    “被拖离现场时,她反复摩挲衣袖上沾到的泥土,机械性动作暴露潜意识对现实的拒绝。”

    “当春生跪地忏悔时,巩俐俯视他的眼神并非仇恨,而是带着荒诞的讥诮,仿佛在质问天道不公。”

    路宽耐心总结道:“但她是丧子之痛,你是和爱人天人永隔,很遗憾没有厮守的机会,你完全可以把孕妇的情绪潮汐转化为优势嘛,比如突然走神、回避爱人的惨状,转而去看窗外光线,反而能表现静秋精神濒临崩溃时的解离感。”

    “想一想《塘山》中的民众骤闻噩耗的麻木,赋予这段表情更多的层次。”

    原版的《山楂树之恋》中小黄鸭就是哭,没别的。

    还一直猛咬下嘴唇,表演痕迹太重太过做作,很叫人出戏。

    不轧戏的情况下,一般女演员一年顶多两个角色——可以深入研究和体味的角色。

    刘伊妃版的静秋,光是单纯地用哭来表达,已经不符合她现在的段位了,也是浪费这个年代电影和角色的表演机会。

    她完全可以从中获取更多表演心得,距离职业目标更进一步。

    夫妻俩并肩在片场角落里坐了很久、聊了很久。

    丈夫的手始终覆在少女微微发颤的手背上,侧身时病号服戏服的肩线堆起褶皱,像道温柔的屏障。

    他没有急切地开解,只有偶尔递来的温水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与小刘断续的叙述形成某种静谧的和弦。

    张一谋在不远处看到这岁月静好的一幕,希望他的安抚能够起效。

    这一打断就到了午饭后,下午的第一场在一点半准时开拍。

    没有过多的提点,所有人各就各位。

    化完妆的刘伊妃出现在监视器中,面色恬淡。

    老谋子也看不出什么端倪,只是拿起对讲温声道:“下午时间充足,伊妃待会儿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把这段剧情过去。”

    “收到,导演,谢谢!”

    “开始!”

    监视器中,天正下着冷雨,扎着麻花辫的静秋跌跌撞撞冲进医院,白墙上的红十字在视线里模糊成血色的斑点,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混着铁锈般的血腥气。

    鲍国安饰演的老三父亲背对着推门而入的静秋,军装笔挺的肩线在病房惨白的灯光下绷成一道锋利的折角。

    中心构图的镜头从静秋转向过肩特写,老戏骨鲍国安的特写出现在监视器中。

    “你是静秋吧,我是孙建新的父亲,我知道我儿子在等你,你赶紧跟他告个别吧!”

    他沙哑的喉音压得极低,眼睑下方两块松弛的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动,将司令员的铁血面具撕开一道裂缝。

    张一谋紧张地盯住了刘伊妃的表情,湿发黏在苍白的颧骨上,雨渍在粗布裤脚晕染出深灰的纹路。

    人群纷纷让开,她却裹足不前,像被无形的绳索缚住脚踝,这一动一静的对比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煎熬。

    这是路宽提醒的“悬停式爆发”,用肌肉冻结替代情绪宣泄。

    一根箭在什么时候对敌人的威胁最大?

    弓满弦,未射出的时候。

    对于演员来说也是这样,要通过精准的肢体控制来制造戏剧张力,而非直接释放情绪。

    只是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讲,即便知道要这么演,也没有足够的肢体和肌肉控制能力。

    很显然,在人艺沉淀了一年的刘伊妃,在表演上更加成熟和游刃有余了,这种进步在监视器前的张一谋看来尤为明显,因为他能够捕捉到更多细节:

    死死钉在原地的双脚昭示着内心的恐惧,微微前倾的脖颈却暴露了想要冲上前的本能。

    不像身材娇小的小黄鸭,一米七的刘伊妃此刻在镜头前,反倒呈现出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反差感。

    她修长的身形本该赋予角色坚韧的力量感,却在静秋这个角色身上化作了更令人心碎的脆弱:

    微微佝偻的肩背让身高缩成了保护性的弧度,像一棵被风雪压弯的白桦;

    那双本可以飒爽迈开的长腿,此刻却像生了根般死死钉在原地,在粗布裤管下显出僵直的线条。

    身高原本是她演这段戏的劣势,但这个裹足不前的动作和其他细节,却成为了情绪放大器。

    包括现场的其他演员,他们按照自己的走位站在外围,虽然看不清这位女演员这段设计的意图,但也深深地沉浸在这无言的伤痛中。

    这种忍,的确要比哭更能带动情绪。

    鲍国安看着刘伊妃的背影,感慨后生可畏。

    她终于动了,慢慢接近了病床上的路宽,后者苍白的脸陷在枕头里,像一捧随时会化开的雪。

    刘伊妃穿着藏红色的灯芯绒翻领外套,内搭的确良白衬衫领子翻出,肘部还有轻微的起球磨损。

    红与白的对比强烈,室外的张一谋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

    他本能地拿起对讲:“两个备用机位,35mm镜头近距离给静秋,拍藏红色外套在逆光中的剪影那种感觉。”

    “小钉你亲自拿85mm长焦,压缩景深,病床白布与惨白脸色以及老三的轮廓,用阴影强调一下。”

    主机位不动的情况下,其他摄影师迅速响应,知道这是导演的临时起意。

    张一谋在做什么?

    他在做“人工P图”。

    即在一开始的拍摄中,就通过不同的摄像机角度给静秋、老三两个色彩对比度鲜明的情侣做图层的分割。

    整个画面中,除了白,就是静秋的红。

    这种分层处理,实质上是张一谋对“生者与濒死者的时空错位”的具象化,在刘伊妃背对着镜头时,用这种色彩上的视觉压迫,给观众制造心理压力。

    这和《返老还童》里李明和父亲李雪建病房前的光暗对比如出一辙。

    只不过他是通过色彩,路宽是通过光线。

    刘伊妃走到了主机位中心,映入他眼帘的是奄奄一息的老三,却不可避免地被代入了路宽。

    所幸这段戏到了此处,拉满弦的弓也是时候射出了。

    小刘看着床上的“丈夫”:

    他的面容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颧骨处用油彩勾勒出青灰色的阴影,仿佛生命正在皮下一点点消逝。

    嘴唇干裂起皮,化妆师特意在嘴角点染了暗红色的血渍,这是白血病晚期患者常见的口腔出血症状。

    半睁着的眼皮下,瞳孔微微上翻,只露出少许眼白,这种“濒死凝视”的表演是路宽研究真实病例后设计的。

    刘伊妃的视线落在他插着输液管的手腕上,突然一阵恍惚。

    那若隐若现的血管走向,叫她想起了现实中路宽熬夜工作时,在台灯下显露的青筋纹路,这个细节让她瞬间分不清戏里戏外,仿佛眼前躺着的既是虚构的老三,又是可能随时离她而去的丈夫。

    监视器前的张一谋看着小刘的特写,暗叫不好,对讲通知群演提前说出台词打断她。

    围观的护士出声:“静秋,快说自己的名字呀,他听得见。”

    “我是静秋。”小刘已经进入似真似假的梦幻中,泪水逐渐模糊,连叫了几声:

    “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啊。”

    “你不是答应我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回来吗?你不是说我穿红色衣服很好看吗?”

    “我穿着它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

    此前所有的人物体态、表情、动作的情感铺垫,在此刻如同拉满的弯弓骤然松弦,刘伊妃积蓄已久的情感化作一支离弦之箭,带着破空之势直击人心。

    三声“我是静秋”逐渐坍缩成为气音,字句在抽泣中破碎,宛若箭矢没入靶心的闷响。

    周围扮演护士、家长的群演配角们都不知不觉地掉泪了,鲍国安也轻轻回过身,不忍看这一幕。

    他们这一刻根本没有觉得刘伊妃是在演戏,似乎她看到的确实是自己濒死的丈夫。

    只有小刘眼里还回荡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2004年的水磨镇车祸以后,他也是这么躺在华西医院的床上,生死未知。

    彼时的她还不知道,这道在她心里镌刻出深刻印迹的魂灵,已经往前世走了一遭,再回到这个世界的躯壳。(263章)

    刘伊妃最终跪倒在在病床前,手指悬在路宽枯槁的面颊上方颤抖,渴望与恐惧在毫厘间角力,最终抚上他的侧脸。

    床上的路宽算是得了“信号”,一滴泪从他干涸的眼角渗出,蜿蜒流过太阳穴的紫斑,没入鬓角,可似乎在挣扎朝天上看。

    刘伊妃看着他的眼神朝天花板望去,那里竟然贴着一张二人的合照!

    濒死的他躺在床上,也要用唯一可用的眼睛,固执地望着扎着麻花辫的女孩。

    浑浊的瞳孔,用尽最后的生命力完成这个仰望的姿势,仿佛要将这张定格在1974年夏天的影像,与眼前这个红衣的静秋重迭成永恒。

    “老三!呜呜呜。。。”

    配合着这个极致的催泪镜头语言,从隐忍到啜泣,到此刻的崩溃大哭,刘伊妃完整地走完了三个渐进的情绪层次。

    她的喉头滚动,像是在吞咽一场永远无法兑现的春天。

    春天里有山楂树开的花,有他们埋在树下的爱情。

    此刻电影的拍摄已然结束,但眼眶泛红的副导演张沫没有指挥停机。

    所有人陪着仍旧在痛哭的刘伊妃,一时间也分不大清,她究竟是静秋,还是自己。

    大家耳畔只萦绕着此前路宽饰演的老三的一句台词:

    你活着,我就活着;

    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

    良久,小刘的哭泣声渐熄,只是俯身趴在路宽身上没有动。

    张沫等着老爹发话,老谋子没有拿对讲,只是起身走到片场,咧着嘴笑道:

    “《山楂树之恋》,杀青!”

    “过了!活了!活了!”

    欢呼的掌声瞬间迸发,最后这场戏实在是太压抑了,从今天一整天的表演过程到最后的完美演绎,皆感同身受。

    此刻,尽情释放。

    这两声“活了”是剧组规矩,给扮演死者的演员去去晦气,别叫角色的因果沾染。

    躺在床上的路老板一直闭着眼,这会儿才赶紧坐直了身子,连带插在他手臂上的输液管都跟着晃荡。

    他拍了拍红衣女孩的俏脸:“下班了!还哭呢?”

    “给你发多少钱啊这么卖力?”

    看着跟僵尸似的老公龇着牙冲自己玩笑,刘伊妃瞬间破涕为笑,一个晶莹的鼻涕泡“噗”地从鼻尖冒出来。

    她手忙脚乱地抓住路宽的病号服前襟,想往鼻子上抹,却被男子按住肩膀:

    “大家都来看嘿,小刘冒鼻涕泡了!”

    “张沫,快快快来给她拍下来,我要发微博!”

    “路宽你个没良心的东西,我刚刚眼泪都白流了!”

    刘伊妃抬手就捶洗衣机,整个剧组顿时笑浪翻滚,张沫笑着走过来,拿纸巾给刘伊妃擦净了脸。

    老谋子摘了鸭舌帽走过来,递上一个红包:“老规矩。”

    跟刚刚喊“活了”一样,这也是给扮演死者的演员去晦气用的,张沫事先准备好的688元,象征“买命钱”,消解刚刚的死亡剧情。

    这还没完,刘晓丽拿着一把剪刀过来。

    “小路你赶紧起来,床单都要剪掉烧掉的。”丈母娘急匆匆地拉着她起身,又命令闺女:“给他身上衣服也赶紧换下来,待会儿也要烧掉。”

    “哦,好!”

    小刘也使坏,不由分说地去扒洗衣机的病号服,当众大喊:“都来看啊,内地首富光膀子照片,都拍下来去发微博去。”

    “我给你们做主,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哈哈哈!”众人又是一阵哄笑,刚刚递过红包的张一谋第一个起哄,掏出手机就“咔嚓咔嚓”。

    这两位本来在剧组也没有过什么架子,导演都带头了,这回敢应和的就多了。

    “都让让!专业设备来了!”摄影师扛着斯坦尼康健步冲来,镜头几乎贴上路宽胸口。

    刘伊妃已经功成身退,就剩一个光膀子的大汉站在屋子中间双手抱胸。

    张沫笑得手抖,站在他旁边:“茜茜,帮我跟路导合个影,杀青打卡啦。”

    “可以啊!”小刘掏出手机,又招呼其他剧组人员:“想照的都来,每次合影收一块钱啊,不能叫我们家路宽白卖肉了。”

    剧组瞬间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现场洋溢着轻松诙谐的杀青氛围。

    这场即兴狂欢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直到场务提醒要补拍一个日落镜头才结束。

    最后所有人拍了张大合影——

    站在张一谋身边,照片里的洗衣机仍旧光着膀子,饿了两个月的身材精瘦匀称,线条紧致。

    刘伊妃搂着他的脖子,还没卸妆的静秋版小刘,挂在身上偷笑。

    温情脉脉,其乐融融。

    30号晚,这张照片和下午的剧组欢乐实况被演职员们刷屏式发布:

    张沫发了九宫格配文“《山楂树之恋》の幕后宝藏”;

    赵苯山转发路宽光膀子照调侃“影帝的自我修养”;

    童丽娅上传刘伊妃收观赏费的视频,标注“史上最具性价比合影”。

    鲍国安、溪美娟等老戏骨们也开通了微博,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次愉快的旅程。

    网友们吃瓜的吃瓜,调侃的调侃,这些花絮和照片,也成了《山楂树之恋》剧组宣传的经典桥段,在网络上被无数次二创,流传甚广。

    214情人节档的电影,营销从此刻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影迷而言,这又何尝不是路宽引领的中国电影黄金年代最珍贵的注脚——

    当胶片定格的光影与戏外真实的欢愉在此刻重迭,成就了艺术与生活最完美的互文。

    一场欢闹的杀青后,剧组暂时作别,各奔东西。

    路演再见。

    从9月下旬到11月底,老谋子这部上一世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爱情”、创文艺片票房纪录的电影落下帷幕。

    即便心里没有对比,但剧组所有演职员都看得出,这将是一部毫无疑问的杰作。

    大家都期待着在情人节那一天,看到路、刘二人的银幕情侣首秀。

    ——

    “天仙新片杀青,即日返京!”

    “柏林金熊导演张一谋和影帝影后的首次合作,定档情人节!”

    “《山楂树之恋》片场人去楼空,远山宾馆老板讲述幕后趣事。”

    “《山楂树》杀青,百里荒等地成为热门景区。”

    《山楂树之恋》自杀青之日起就开始了密集的软文宣传,电影在拍摄中期已经开始了某些片段的后期工作。

    由于电影除了山楂树的四季变幻外几乎没有任何特效,仅需要在导演的主持下做好剪辑和配音工作即可,预计在一月中旬组织各家院线的看片会。

    这部电影无论从叙事复杂程度、色彩构图还是特殊年代的题材深度来说,都比较浅尝辄止,更像是个爱情小品。

    这一点从短短两个多月的拍摄日程即可见一斑,这个时间甚至比上一世还要长些。

    几位资方沟通之下,没有打算申报欧洲三大的电影节奖项,转而把目标全力放在票房表现上。

    毕竟这一次有了小刘这个内娱顶流,加上夫妻档银幕首秀的噱头,更兼之现在刘伊妃的怀孕传闻几乎已经被当事人默认——

    没有否认,不就是默认?

    同时,从11月开始,国内的贺岁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一时间对比往日相当得早。

    这一世的国内电影大盘历史进程提前,使得贺岁档电影扎堆。

    原本12月-1月的黄金时段“交通繁忙”,竞争压力也颇大,使得部分片商要么提前,要么延后。

    从11月中旬开始,吴尔善执导,由华艺、光纤、伯纳三家联合出品的《画皮2》上映,首周即拿到了4000万的票房,走势喜人。

    媒体惊呼又一位新生代导演诞生。

    因为吴尔善的提前出道,也因为这三家行业第二梯队被航母的空间挤压,这一世的续作也提前问世了。

    由于固有观影群体的存在,使得发行方伯纳有足够的信心在11月率先燃起战火,显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周讯饰演小唯,杨蜜作为华艺着力培养的小花取代了雁子的角色,在剧本做合理化修改后饰演靖公主,和周讯、陈昆搞起了三角恋。

    11月中旬,华艺参股的又一部续作《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高调上映,也依然是徐争主导,口碑和票房颇佳。

    再联想到12月18号华艺的“拳头产品”《非诚勿扰》,国内电影业记者和观众们纷纷惊呼,行业老二的位置也是不可动摇的。

    即便他们和老大问界的整体协同性、产业链完整性差距还很大,但依然是吃到国内电影大盘增长红利的公司之一。

    更何况现在华艺的股东阿狸入股了大麦网,线上票务这个在世人面前惊艳亮相的互联网产品,也许未来会成为华艺保二望一的最大助力。

    不过这会儿的大小王已经颇为低调了,在经历了去年的几次跃跃欲试被狠狠回击、甚至王小磊腿都被人家的保镖踹断却无能为力后,转而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内部发展上。

    其实,被打服、打怕了的华艺,现在反而走上了一条正道。

    你就做老二跟着老大喝喝汤,享受路老板带领国内电影新锐势力打下来的江山,坐享其成不也很好吗?

    更令从业者关注的一则消息,是《财经》记者撰写的一篇分析报道,他对问界和华艺两家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五月在“八周年庆典”后,因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尚可维持的问界,从不同渠道都发声表示,在金融危机真正结束前不会冒然上市。

    这一决断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也是因为无法第一时间应对阿狸、白度、万哒等巨头参股的大麦网的竞争。

    与此同时,此前因为各种原因蛰伏发展了大半年的华艺,近日却频频被《证券时报》提及,肯定该公司的上市辅导和合规工作,反而有插队上市的可能性。

    客观上看,问界战略性放弃上市工作,等于把难题抛给了华艺。

    对于华艺而言,如果跟在老大问界后排队,吃不到文化传媒公司上市的第一桶金,后续估值不佳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他们没有穿越者的前瞻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一直要持续到09年3月才堪堪触底,现在又敢赌这一把吗?

    从《证券时报》、《东方证券》、《财经》等几家媒体的吹风来看,华艺确实准备赌了。

    当然,没有人能看得清水下的逻辑,这一切都来自于一双幕后黑手的推动。

    在华艺内部,他鼓动几个股东们提议,在问界放弃的情况下要求加速推进上市安排;

    在证监会官方,问界主动暂停了上市辅导工作,撤回了上市申请;

    在行业竞争中,问界全产业链也不再像之前对待《夜宴》等片一样进行针对性的打压,以求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转而泰然处之,不偏不倚。

    为什么要多层次、多角度来推进华艺的上市工作?

    因为路老板三思之后,决定正式收网了。

    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问界要受到来自阿狸、白度、万哒、连想的狙击,线上票务的战争一触即发。

    这把火不知道会烧到什么时候,但从线上票务转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电子票务”的时间也就是这一两年,后者的厮杀更为激烈。

    09年初国家3G牌照的发放、基站的建设创造了移动互联的网络基础;

    09年苹果商店和国内连想“乐phone”和“魅族M8”的上市,代表着智能机时代即将到来。

    在软硬件基础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即便在线票务到不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大高潮,但起步阶段的厮杀不会稍歇。

    各大企业和行业内外的热钱,不会蠢到明明白白看到了确定性才会进场,一个条件具备的趋势已经够黑金和互联网资金产生下场肆虐的冲动了。

    他不能看着缓过一口气来的华艺加入这个阵营,也不可能放任华艺占比全国4.5%的院线成为对手的渠道。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的钱想要洗回来需要时间,他需要大量资金充实弹药库,去做大撒币。

    根据法律规定,国内公司上市,控股股东有36个月的锁定期,非控股股东12个月。

    但是限售股本质是“限制流通”而非“禁止流通”,根据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完全可以办理质押登记,无需交易所审核。

    除了弹药补充外,华艺对于他的战略价值也基本饱和。

    华艺实现了此前牵制阿狸的战略目标,后者这几年投入的资金不菲,却在文化传媒领域越陷越深,使得问界商城得以不断缩小差距,支付通已经独占鳌头。

    但反应过来的老马甚至连大麦网都不带华艺玩了,已经无法再牵制更多。

    华艺也顺利地“帮自己”开发了市占率4.5%的院线资源,包括很多在粤省腹地的华纳当年退出中国市场留下的珍贵遗产,加上这部分院线资源,问界嘉禾在市场份额上可以即刻反超万哒。

    从面上看,华艺其实也充分发挥了自己行业老二的作用,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这种贡献其实也有相当部分被问界“窃取”了胜利果实——

    特效、院线、发行、线上广告、分众传媒。

    用楠方系媒体的话讲,问界一直“趴在中国电影身上吸血”。

    11月30号,华艺的《画皮2》和《爱情呼叫转移2》票房数字喜人,分别报收2亿和7000万,再一次刷新了行业和场外热钱对国内影坛的认知。

    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似乎真的要到来了。

    与此同时,《非诚勿扰》在提前通过广告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又通过大麦网的在线预售取得近3000万的票房,惊呆世人。

    这种新型购票模式,看样是要狠狠搅动一番风雨了。

    同一天,证监会官网发布了《核准华艺兄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包含发行额度、股份类型等关键信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艺竟然真的要上市了!

    一时间,线上、线下网络都有些“洛阳服务器和纸贵”的意思,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问界依旧默默无闻的11月,华艺用两部电影票房的狂飙突进和一个震惊行业的消息引爆了内娱。

    同时,这个消息也将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的热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任谁都没有想到,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2008年年尾,这样一个峰回路转的消息甚嚣尘上,被死死压制了这么多年的华艺,竟然真的能在缝隙中求来了一线追赶的可能。

    不知实情的各行业人士,在感慨问界时运不济、遭遇金融危机的同时,也惊叹于华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气。

    在2009年春节即将到来的一片祥和的氛围之下,只有极少数人嗅到了风中弥漫的硝烟味。

    有一双无形的手,正将狂欢推向预设的终点。

    这场波澜壮阔的资本大戏,终将揭晓谁才是真正的执棋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不错,请把《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