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九 春秋大梦

    党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陈翔作为领头人,还是做出了决断。

    “举事,尚有一线生机,不举事,三日之后,吾辈将彻底沉沦,沦为袁氏掌中玩物,今后再也不得自主,与死又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何不奋力一搏?”

    陈翔的意见最终得到了大部分党人的接受,只有蜀郡人张休表示难以接受。

    他觉得就算当不了高官,退守家业还是能做到的,如果失败了,很有可能如同太原王氏一样被袁树连根拔起,整个家族都不复存在,这种未来,他不想要。

    于是张休决定退出这群人的谋划,选择坐观成败,接受失败之后的平庸,只求保全家族,获得平安。

    他起身想要离开。

    结果“噌”的一声,袁绍忽然暴起发难,拔出佩刀横在了张休的脖子上,惊得一屋子人全都惊讶不已。

    袁基立刻跳起来怒斥。

    “本初!你要做什么?”

    袁绍面容不改,怒视着面色发白的张休。

    “兄长!他已经知道了吾辈的谋划,现在却要退出,若就此放他离开,谁敢保证他离开之后不会立刻就去尚书台将吾辈谋划全部告知叔父,以此换取他一人的荣华富贵?”

    袁绍一句话说出,包括袁基在内的在场所有人都是一愣,然后纷纷皱起眉头,看着张休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

    张休被吓得浑身发抖。

    “我绝不会透露出去一个字!我对天发誓!绝不会!”

    “休要胡言!”

    袁绍怒道:“事关生死,如何能相信临阵退缩之人?兄长,我建议将此人严加看管起来,事成之前,绝不能放他离开!”

    袁基沉默片刻,看向了陈翔。

    陈翔看着袁基,缓缓点了点头。

    于是,倒霉的张休就被袁基派人捆了起来,扔到了府中柴房内,派人定时定点给他投喂食物,不要让他饿死。

    至于他家里面,就说他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一时回不去家,就没问题了。

    反正前后不过三日。

    解决了张休的问题之后,一屋子人明显更加谨慎了,他们商议了一些行动的细节问题,甚至还商议起了事成之后的好处分润。

    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

    袁氏门生故吏集团自然由袁基继承,这份利益他们不会染指,全归袁基。

    大家一起分润袁树一心会集团的那点“刀乐”。

    袁树的一心会集团虽然成立时日尚短,但是已然在朝廷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生态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增强的趋势,几乎控制着整个雒阳朝廷的执行力量。

    以雒阳为中心,在三河之地、三辅之地,绝大部分亲民官、执行者都是一心会的人,整个司隶校尉辖区的执政团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一心会的人。

    那些一口一个良知的年轻人们正在到处奔走、办事,一心会集团在民间的影响力日渐增高。

    除此之外,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这中原五大州之中,出身自一心会的基层亲民官、执行官员也越发增多,甚至党人们各自的家乡都出现了这一趋势。

    县令、县长、县丞、县尉等等由朝廷任命的官员里,很多都是一心会出身的年轻人,没什么经验,但是浑身都是干劲,都是执行力,来了就要搞农业生产,折腾的地方上是“鸡犬不宁”。

    更要命的是,投效袁树所创立的知行学府之中的学子数量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学子、尤其是寒门学子们大量加入知行学府,他们学不到今文经学,也不怎么学古文经学,都在学袁树的心学。

    于是成功加入一心会、以心学为己学的人也在稳步增加。

    这就意味着袁树靠着威望和声势已经给自己从无到有的拉起了一个“门生故吏集团”。

    这个集团的人数规模还非常大,据说已经有三五万的规模了,这个规模继续发展下去,简直不敢想象!

    肉眼可见的,袁树的势力正在快速膨胀之中,这份利益规模太大,袁基和陈翔都非常眼红,恐惧这份利益,也想要得到这份利益。

    可袁树的势力自成一套理论思想体系,很难为己所用,尤其那些死忠们,除了杀死,没有其他的办法。

    于是他们约定,事成之后动用军队将袁树的一心会、知行学府势力进行一番大清洗,“冥顽不灵”的全部杀死,“识时务”的就接纳为自己人。

    袁树的生态位,他们对半开!

    至于远在并州带兵的袁树……

    他手底下到底还有一支强悍的军队,要是杀回来……

    也确实是个问题。

    不过这一点,袁绍却不太担心。

    “袁子嘉手中军队虽然能战,但是并州苦寒,缺少粮食,目前养兵尚且需要朝廷支援,尚且需要运粮到并州,可见基础薄弱,军力再强而没有粮食,也是没用的,届时只要掐断他的粮道,他再有大军,也无力施为,只能任由我们掌控!”

    袁绍已经有了带兵作战的经验,所以他自然明白粮草对于军队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但他并没有深入调查过并州的现状,也不知道朝廷每年转运给并州的粮秣、军费到底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袁树的军队如果离开朝廷的物资就无法运转。

    可事实上,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并州在袁树的操持下已经初步完成了良庄体系的建设,北部五郡因为特别关照,二十五座良庄已经全部建成,甚至已经开始生产、收获粮食。

    西河郡和上郡也各自有三座良庄建成,也各自开始投产。

    太原郡和上党郡本身就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各自建成两座大型良庄,早就开始生产粮食了。

    从正始四年夏季开始,已经建成的三十五座良庄里已经有三十一座开始储备粮食了。

    从那时候开始,袁树从并州本地收获的粮食就已经能够供应军队日常驻防、本土防御作战所需,事实上已经摆脱了对朝廷的粮食转运依赖,有了自己的供应体系。

    而到了正始五年的夏季,已经建成的三十五座良庄全部实现了粮食的储备任务,西河郡、上郡、上党郡、太原郡各自开始了三座良庄的扩建任务。

    且良庄体系之外,袁树还在官府体系之中给各郡郡府设下了各郡每年度储备粮食的标准任务,到正始五年夏粮收获之后,并州九郡全都完成了这个任务。

    每个郡郡府所控制的粮仓都已经储备了并州牧府所规定的粮食数目,全都经过了袁树安排专人的检查。

    也就是说在袁基和陈翔等人谋划着用切断粮道的方式来饿死袁树和他的军队的时候,袁树控制下的并州已经完成了粮食本土化百分百的任务,并州九十万在册人口已经没有饿肚子的忧患。

    甚至袁树都开始了第二批次的逼迫地方高门、豪强交出隐藏土地和隐藏人口的行动,开始对延熹八年至建宁二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所遗留的老问题开始“拉清单”。

    袁树这边都快把并州盘活了,袁基和陈翔还在做着三年多以前的春秋大梦。

    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还是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对袁逢的“斩首行动”,期待用一场斩首行动颠覆掉袁逢袁树父子经营多年的雒阳政局。

    而有趣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自从袁树离开雒阳、袁基返回雒阳之后,程立就按照袁树的布置在袁基的府中安插了监视眼线,最开始有三个,后面逐渐增加到了六个,全方位监视。

    而这其中,有一名眼线最聪明、最精干,所以混得特别之好。

    一开始,这个监视眼线是以普通袁氏仆人的名义从司空府前往太仆府当家丁的,但是因为工作勤勤恳恳、十分努力,嘴巴还甜,还能来事儿,很快就得到了袁基的亲信、太仆府中大管家袁太的欣赏。

    袁太对程立的眼线那是信任有加、一路提拔,所以在这个当口上,这名眼线已经是整个太仆府里的二把手了。

    且因为袁太经常生病,总是把府中的事情托付给眼线,所以这名眼线甚至可以说已经是实际上的太仆府仆人一把手。

    所以这些年里,太仆府里对程立可以算是单向透明,没有任何秘密。

    这种情况下,袁基和陈翔等人在太仆府中多次交谈、密谋的事情,程立不可能不知道。

    而这一次也不例外。

    袁基和陈翔等人在袁基书房的隔间里密谋,为他们端茶送水、增添蜡烛和送来食物的就是这名眼线。

    受到袁基的指派在外头放风、杜绝闲杂人等出现的,也是这名眼线。

    将试图脱离这个团体、独善其身的张休带去柴房监禁起来的,还是这名眼线。

    最后把陈翔、王磊等人送出太仆府的,又是这名眼线。

    于是,他们所商议的一切内容和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当天晚上就被这名眼线告知了程立,程立得知以后,一方面是大喜过望,一方面也觉得有点离谱。

    这么大的事情,这关乎到他们那么多人的性命的问题居然就那么轻松地被自己知道了?

    这帮人难道就没有点什么后手、保密方式之类的,或者还有什么B计划、C计划?(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不是袁术不错,请把《我不是袁术》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不是袁术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