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事实!
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航天局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
单纯从功利角度来讲,宇宙是人类最终的边疆,鼓励和吸引富有勇气智慧和信念的人类强者飞向宇宙,并不止在象征意义,而在事实上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能源土地矿产粮食。
此外,一个宇航员能在负重伤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存活于外太空一年半载,完美地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身边一切能够使用的资源,战胜孤独和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可见其内心是多么强大!
你要知道,整个火星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探索星际移民的可行性,而大飞以一己之力,将整个计划往前推进了一大段,甚至还探索出了火星农业的可行性,其收获几乎比前几次火星探索计划的总和还多。
花个花几百亿营救他,这简直不要太划算。
所以钱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成,只要有可能成功,航天局会不计代价去营救。
他能平安重返地球,相当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价值不可估量。
他能活下来,其意义之重大,绝对不亚于阿波罗登月!
甚至更重要,登月的象征意义比较大…
大飞则证明了:人类可以移民火星,甚至在很多人的有生之年就能实现。
还有一点,保护宇航员的安全和返回,本身就是载人航天的目的之一。
科学研究不是载人航天的唯一目的,载人航天最终是要让人类可以在宇宙间自由航行、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长期生活和繁衍。
救援本身也就是载人航天的训练和发展的一部分,既然本身就是目的,也就无所谓投入多少代价的问题——除非你根本就不想搞载人航天…
所以,救不救不需要考虑,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时间!
时间线,叫火星日,火星太阳日,等于24小时39分35.244秒,与地球一天的时长很接近。
大飞需要解决水和食物的问题!
饮水很好解决:可以使用登陆舱下降段用剩的联氨来制造,但食物短缺就成了头疼的问题。
队友留下来的食物可以支持大约360~400天左右。
下一次火星登陆是四年后,所以,大飞还需要平白制造超过三年的口粮…
于是大飞克想到了便便…
“天问三号”在火星表面的计划滞留31火星日,但是在18火星日出现意外,所以六名宇航员在这18天时间里留下了大量排泄物。
呃,准确地说是利用便便来种植马铃薯…
其实,便便是不能被直接用于给土壤增肥——即使是新鲜的排泄物也很难被植物的根系直接吸收,事先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农业上称之为腐熟。
哦,原版的《火星救援》并没有腐熟的过程,很正常,论及种地,美国人跟我们差远了!
大飞的身份不止是植物学家还是农学家…
所以,有腐熟的过程…
只不过没有拍特写,而是给了沈滕带着鼻塞讲解的镜头,毕竟太恶心了!
一边干活,沈滕一边讲解自己的工作:“必须要提醒一句,人体排泄物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农业上的,而是对火星环境可能会造成的不可预知的影响。
因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不同的微生物,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即使是一个健康人,体内的微生物未必会对本人造成影响,但是一旦进入了全新环境,谁都不知道它们会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宇航员的排泄物需要被小心地封存起来。”
“我在想,如果我回到地球,下一批“天问四号”的宇航员会在火星遇到大肠杆菌变异出来的外星怪物也未可知呢!”
“啧啧,我养出了异形!”
对了,关于开头的火星风暴…实在没法修改!
航天局建议改成了陨石天降!
毕竟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其气压相当于地球大气压的0.6%。所以火星上再强烈的“风暴”,其威力也就相当于地球上的清风拂面。所以吹翻火箭,打昏大飞的风暴根本不可能存在。
相比较而言,由于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薄很多,陨石不能完全的在大气层中被烧毁,陨石天降的概率比火星风暴的概率大多了…
但一旦改成陨石天降…
主要冲突可能变成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天外来客或自然灾害,这将完全改变角色的心理和行动逻辑。
《火星风暴》中的冲突在于如何在极端天气下生存,改成陨石后,冲突可能转移到如何避免或减少陨石撞击造成的伤害。
这就不对味了…
最终改成了复合型灾难——尘埃电暴尘埃电暴导致通讯天线短路,与地球失联:
带电尘埃吸附在太阳能板,发电量骤降;
队员紧急修复时,一枚螺丝被静电弹射(类似微小“闪电”),击穿大飞的太空服生命监测系统,误报“死亡”。
视觉冲击力很强,同时规避大气密度不足的硬伤。
通过将风暴改为“静电主导的尘暴+技术故障链”,既能保留紧张氛围,又符合火星环境特征…
比单纯的火星风暴科学多了!
否则,你没有办法解释最后从火星发射时候,直接去掉顶盖…
也不怕大气压把他压得粉碎…
当然,这些可以解释火星气压不足…那,开头的风暴怎么来的?
薛定谔的风暴?
除此之外,很多场面也做了模拟升级…
比方说大飞制造水的化学实验因压力阀门故障导致连锁爆炸,迫使他在液氮冷却剂泄漏的极限环境下抢修,栖息舱瞬间冰封——《后天》即视感。
将科学实验转化为高张力动作戏…
否则的话,剧情观赏性不够!
肯定要增加一些大场面…
否则,会很无聊的!
当然,火星场景大部分依然是大飞独处的窒息感。
这样既满足商业片的大场面需求,又不会沦为无脑爆米花电影,反而能通过视觉化呈现硬核科学概念…
……
从11月初开始,陆续有演员杀青…
沈言一一送别,一直持续到11月25…
《火星救援》拍摄结束…
伴随着沈言的‘咔,这段不错…我宣布,《火星救援》拍摄结束!’
此时,沈滕感觉自己终于结束了煎熬,忍不住痛哭流涕…
郭凡则笑着道:“滕哥…感动坏了!”
旁边的几个执行制片人也说:“对呀,中国影史第一次嘛!”
沈滕摆手:“不是…我是觉得终于告别了纸尿裤…呜呜呜…”
沈言上前,加入劝说:“…没事,就是要注意控制括约肌,不能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很容易条件反射,然后就顶不住了!”
“顶不住了,会咋样?”
“拉一裤兜子…”(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