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移形换位

    十一月甲申拂晓,太尉刘羡安然无恙的消息,如风一般在皇宫内传播开来。

    他抵达东面的千秋门前时,甚至不用过多言语,仅仅是上报出自己的名号,然后用火把照亮自己的脸,那些守门的宫卫便认出了他。这些垂头丧气的败兵们,顿时便欢呼起来,他们抖擞精神,甚至也没有向朝廷进行通报,更顾不上城外被围的大局,当即打开城门,将刘羡迎了进来。

    “谁负责此门的防务?”刘羡环视了一眼四周,又打量着宫内残兵的详情,理所当然地问道。

    “是嵇都督负责。”回答的将士也不觉有异,似乎本来就该如此。

    “那这里由我接管了,你们做好准备,马上要开始打仗了。”

    在人们讶异的神情之中,刘羡没有过多解释,而是转过身,立刻开始对随行的人员下令。

    他令郭默向包括西掖门、神虎门在内的西面宫门传递军令,毛宝前去负责通知南面的阊阖门、司马门,孟和前去通报东面的云龙门、东掖门。命令只有一个,刘羡以太尉之名,令所有将士到千秋门前集合。

    这一切发生得极快,当士卒们开始纷纷朝千秋门移动的时候,朝廷百官尚不明所以。他们原本正在歇息,结果忽然从昏暗中听到茫茫多的脚步声,还以为是张方丧失了耐心,径直从城外打进宫来了,一度非常恐慌,可结果却是刘羡回来了的消息。

    最先来见刘羡的,自然是正准备与张方谈判的司马越。他得知刘羡回来的消息后,既惊且疑,但见宫内各军都已被调动,他来不及阻止,只好急匆匆地前来相见。

    甫一见面,他甚至来不及问候,便急忙问道:“太尉何故调动宫卫?究竟意欲何为?”

    刘羡此时已在清点宫中尚存的物资,他对司马越道:“正欲与张方一战!夺回金墉城!”

    说罢,他不再理会旁人诧异的眼神,全心全意地准备接下来的作战。

    在来的路上,对如何在洛阳坚守,刘羡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设想:与其在皇宫之中进行防御,不如突然反击,将朝廷转移到金墉城中。

    在经历过与司马冏的决战后,刘羡已经意识到,皇宫中固然有诸多楼阙,却并非是一个理想的设防地点。一来其宫墙到底比不上城墙,想要防御并不容易,只能将兵力龟缩在少数几个宫殿中;二来己方兵力不多,皇宫又显得太过宽阔,布防迟早会有疏漏;三来宫墙密布,不能让主帅进行适时地指挥。综合三点来看,金墉城反而是更加合适的布防地点。

    反观金墉城,其位于洛阳西北角,是一座周长不过三里的小城,占地约为皇宫的三分之一,正适合少量兵力防守。其南墙部份虽与洛阳城相连,但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城墙规格与洛阳主城等同,其上足可以跑马。而且城东有百尺楼,足可以在其上瞭望周遭局势。这意味着,只要重兵防守城南,敌人便难有寸进。

    而在入城的时候,刘羡观察过金墉城的防守。西军仅仅是占领了诸多城门,并没有在里面驻军,这便给了自己一个绝妙的机会:如今自己杀回宫中,张方必以己方要在宫中固守,若是调兵遣将,也必是要包围宫中。可谁能想到呢?刘羡不仅没有固守宫中,反要杀出宫外,杀他一记回马枪。

    这还是刘羡从张方身上学到的。既然张方敢把虎牢的守军调回来,以一次不可思议的东西夹击,彻底奠定了他在天下人心中的魔头之名。那刘羡势必要比他更为大胆,更加得出其不意。如果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不可能战胜这种对手的。

    而且时间紧急,在张方调兵之前,刘羡必须要抓紧每一时每一刻,在最快的时间内突破出去。一旦等张方反应过来,那说什么都晚了。因此,刘羡没空与司马越这些不会打仗的人说教,他甚至以非常武断的方式,径直抽出剑锋,对这些公卿们严厉喝令道:“敢阻挠御寇,议论投降者!皆斩!”

    听到这句话,那些随司马越赶来的贵人们,皆感不可理喻:谁说要打仗了?不投降不是找死吗?可他们既无与张方对抗的勇气,自然也没有与刘羡抗争的勇气。结果便是,士人们很识趣地闭上了嘴,不再多发一语。

    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恐慌多来自于对未知的想象,而无谓的议论尤其会加重这种不必要的想象。而当一切言论都销声匿迹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就冷静下来了。

    当然,这还不够。绝望的氛围不只在于言论,更在于无所事事的茫然。刘羡必须以无可置疑的命令,来迫使士卒们动起来,并给予他们相信的勇气与信念。

    故而他站在人群中间,并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演讲,而是在各部陆续到齐之后,逐一从众人眼前走过,询问他们的近况。刘羡问得也很简短,无非就是两个问题:“死了多少同袍?还敢继续杀贼吗?”

    说是问话,他铿锵的语调中已经蕴含了答案,士卒们也听出了这一个答案。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功名利禄已经毫无意义。在经历这样多的死亡后,何以为人,才是刀剑应该作答的问题。他们因此要去争取一个胜利,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以后可以昂首挺胸地活着,坦坦荡荡地去死。

    人们都渴望这种胜利,只是许多人都不太自信,不相信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取得胜利。他们需要一个毫不动摇的引路人走在前面。而在刘羡严肃低沉的问话面前,他们相信,能带来这种胜利的人回来了。这使得他们强行压抑住自己的激动,极可能同样有力地回答说:“杀尽西贼!”

    刘羡就是在这样的低呼声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检阅,他大概对这一次的作战有底了。

    自己带来的兵力,加上宫内剩下的兵力,差不多有一万六千余人。人数虽然不多,但老相识和老朋友基本都在,祖逖、刘琨、嵇绍、何攀等人自不必说,郗鉴、桓彝、陆云、曹苗等司隶府幕僚,此前因受到司马乂猜忌,也都留在了洛阳城内的所谓太尉府,未能参战,结果竟意外地导致没有损失,都出现在了皇宫内。

    得知司马乂此时重伤昏迷的消息后,也让刘羡松了一大口气。这使得他做起事来少了许多顾虑,尤其是在一刻千金的当下。

    与对司马越等公卿不同,对这些将领们,刘羡还是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军议,其实就是对自己计划的一次通报。他尽可能快地说完自己的计划后,径直就开始指定将领:

    由苟晞部作为先锋,夺取金墉城;祖逖、刘琨两部作为佯动,一部作势进攻西阳门,一部作势守卫大夏门,实则掩护苟晞部进攻;在夺取金墉城后,嵇绍部负责护卫天子百官入城;太尉府众幕僚组织难民随后入城,上官巳部与张寔部于一旁护卫;由何攀部与刘羡本部进行殿后。

    在场的将领都是久经大事的人了,一经交代,他们既惊讶于刘羡计划的大胆,但同时也深感时不我待。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大家就可以开始为夺城进行准备。

    只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解决,傅畅在一旁问道:“太尉,时间这么紧,宫中的粮秣还有辎重,怎么带过去?”

    既然决定了要守城,存粮便至关重要,没有粮食,就无法长期坚守待援。可现在存粮多在宫中,要怎么短时间运到金墉城内呢?

    众人也都关心这个问题,刘羡道:“领着遭难的百姓去太仓,一人扛两三袋,还有宫内的所有的驮马牲口,全都用上,人手怎么也够了。”

    这确实是个办法,但傅畅有所犹豫,他们顾虑的也很简单:一旦粮食发到百姓手里,想要再征收就麻烦了。要是有人拿着粮食半路溜走,那就会产生一大笔损失;又或者入了城后,却不愿意交出粮食,再生出些乱子来,那城也就守不住了。更何况,这些难民也是负担,许多人甚至不想将其迁入城内,无非是不好明说而已。

    但刘羡却道:“这种时候,如何还能瞻前顾后?百姓苦到这种程度,莫非还能投奔张方吗?我等若弃百姓,军中又还能有几分士气?”如此才打消了众人的疑虑。

    于是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从刘羡破门入宫,到点兵出宫再战,前后所用时间,一共不超过半个时辰。天色依旧昏暗,需要用火把来进行照亮。此时城外的西军甚至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在向张方通报决议,这个时间差便足以决定一个阶段的胜负。刘羡的希望,便是先获得这一步的领先,然后扩大至每一步的领先。

    但这种独断专行的态度,无疑会引起一些人的非议。

    “太尉这是拿朝廷做什么?摆设吗?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连皇帝都不见一面?”平昌公司马模对幕僚们抱怨道。

    此时整个皇宫都已经动起来了,不止是出宫作战的军队,从宫内的难民、宫女,乃至于宦官,都忙着去托运粮秣辎重,宫道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场面极为热闹。

    但这场面却与大部分公卿无关,许多人肩不能提,手不能扛,只能在一旁无所事事地看着。这对于一直习惯出现在权力中心的贵人们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太令人高兴的事情。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

    经过这件事,聪明人都应当看出来,局势彻底失控了:当刘羡出现在军队面前时,竟然越过了所有应走的程序,就直接调动了宫中所有的将士,期间还无人反对。说得好听一点,这叫事急从权,不得不为。但说得更难听一些,上一个能这么做的大臣,还是高平陵政变时的晋宣帝……

    因此,等羊献容与天子姗姗来迟,奔赴到百官中央时,裴邈便对羊献容进言说:“殿下,虽说局势急若星火,但这样的大事,太尉竟然不与陛下商议,实在是有待商榷啊!”

    羊献容倒全没有听他在说什么,她站在皇舆上,伸长了优雅的脖颈,左右环顾周遭,想在人群中追索心上人的身影,可惜一无所获。向身边人追问之下,才得知刘羡已然出宫,正在金墉城前督战。这令她眼眸中闪过失望,但一想到很快又将再见,心底又快活起来。

    裴邈尝试再次向皇后进言时,她终于反应过来,笑言道:“裴公多虑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樊哙这等屠户都知晓的道理,我们后人反倒不如吗?况且,如此危局,太尉都愿舍身归来,令魏无忌也相形见绌,我们又何必苛责呢?”

    皇后实在是太过聪慧,如此一番引经据典,用樊哙强闯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两个先例来替刘羡辩护,顿时说得裴邈哑口无言,对刘羡的攻讦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另一边,刘羡对金墉城的攻势已顺利结束,正如他所料,西军甚至还没摸清刘羡入洛的意图,自然也不会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走出了第二步,而且是自宫内向外反攻。只是勉强抵御了一刻钟,金墉城南门便为刘羡拿下。

    在张方的严苛军令下,其余各部皆不敢自作主张改变布防,虽然有人提议去支援金墉城,但大部分人都畏惧于失败之后的问责,于是仍没有妄动,这就给了刘羡珍贵的布防时间。

    一直到彻底天明,征西军司才开始调兵入城,探查城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果军队刚一入城,便见有人在城东与城北的街道上放火。此时的洛阳城内,除去金墉城内的难民外,几乎已经没有居民,刘羡毫无顾忌,与其让张方拆了周围的民居做攻城器械,还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

    于是又拖延了差不多半天时日,等西军们灭了火,想要杀进宫中、与禁军一决雌雄的时候,结果却惊愕地发现,对方已经移形换位,全不在皇宫之内了。

    等将手头的事情勉强安置完毕后,刘羡向金墉城外射了一支箭书,所言无他,只有六个字而已:“且战一百回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晋庭汉裔不错,请把《晋庭汉裔》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晋庭汉裔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