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封功臣就这么结束了,算得上是对朱元璋自起兵以来的阶段性总结。
大家也都明白,虽然后续可能还有一些人的爵位可以更进一步,或者是可以有机会建功立业、封爵拜将,只不过难度显然增加了。
有些格局基本上形成,而这些格局一旦形成再想去打破,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马寻和刘姝宁虽然有些不舍,不过还是将刘伯温送出城。看着刘姝宁哭的梨花带雨的,马寻自然也心疼。
可是心疼归心疼,那也没法子啊,刘伯温就是告老还乡了。
现在想想看刘伯温这也是功成身退,现在是远离了是非窝,可以去做他喜欢的事情。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了,更何况这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结局,以后也有可能重新起复。
“舅舅,今天不练兵吧?”常茂跑了过来,说道,“外面在下雨,我们不能去练兵。”
马寻头也不回的说道,“不去,这几天阴雨,你们要是给冻坏了我没法子交差。”
常茂就点头,这不是针对他们的优待,军中也不会在这样阴雨天的时候操练。
不过常茂非常好奇,“舅舅,又在瞎忙什么呢?”
“没看到我在看书?”马寻就说道,“你汤伯就要出征四川了,我在想帮他忙。”
常茂笑嘻嘻的说道,“舅舅,你带着我去从军,汤伯肯定高兴。”
我这么一个猪队友是一般人难以带得动,要是再加上你这么个拖油瓶,再厉害的人物都难带动。
更何况汤和,这也是个神一场鬼一场的角色,谁知道他这一次去打四川是带飞全队的大腿,还是拉胯的主将呢?
常茂不甘寂寞,好奇凑过来,“舅舅,看的什么书啊?”
“风土志、地方志。”马寻就随口说道,“看看四川、云贵那边有没有什么好东西。藤甲兵你听过吗?”
常茂立刻摇头,《三国演义》还没有成书,所以藤甲兵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名气。
更何况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藤甲,这还有争议。
常茂就笑嘻嘻的说道,“藤甲,这东西听着就不靠谱。要是藤蔓这些东西都能制成甲胄,我还不如找点木板、布匹,到时候也能当护具。”
随即常茂继续笑嘻嘻的说道,“木板这些可以啊,以前好像有人用过。流民、流寇没有军械和甲胄,也就用锅盖、烧火棍了。舅舅还有布甲呢,穿着多好看!”
这小子是不能要了,迟早得收拾一顿,这已经不只是一次戳马寻的肺管子了。
看着常茂笑嘻嘻的跑走,马寻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了眼书房里挂着的布甲,确实威风凛凛。穿着好看也舒服,就是没有实质上的防护力。
刘姝宁端着茶过来,笑着说道,“常茂现在越来越不怕你了。”
“别说常茂了,我那几个外甥,有几个怕我的?”马寻就笑着说道,“本来岁数相差也不大,也就是沾了辈分的光罢了,要不然他们得拿我当大哥。”
刘姝宁就笑着说道,“太子殿下和你看着就亲近,有些时候可不像是差了辈分。”
马寻也是这个意思,他和朱标本来也就是相差五岁而已,几乎是没有什么年龄差。
朱元璋比徐达还要大六岁,有些时候是兄弟相称。而当初的朱文正,也只比朱元璋小八岁。
这还真的就是幺房出长辈,朱元璋有这样的经历,马寻现在也感同身受。
刘姝宁拿起书,笑着说道,“夫君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地方志了。”
“看风土人情、看地方志,这最有意思。”马寻也不隐瞒自己的心思,“如今信息不便,不要说千里之外的事情了,很多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
这一点刘姝宁自然也心里清楚,很多人对于外面世界的认知,基本上就是州县的范围内。
即使是一些饱读诗书的人,也很难理解外面的一系列事情。就算书籍上记载了很多,可是没有亲眼见过,那也不会容易理解。
刘姝宁有些羡慕的对马寻说道,“你走过天南地北,见识过大好河山。”
这也是实话了,马寻走过的地方可不少。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宁也夸奖说道,“现在好多人读书只喜欢读圣贤书,说是想要学习圣贤之道,不过好些人都是为了求取功名。”
马寻倒是不太在意的说道,“那也是我现在身份不一样,我现在不愁吃穿、不愁以后子孙的事情,我自然能安心看书。要不然的话,我就得想着坑蒙拐骗去混口饭吃。”
看书看的杂,能够定下心来,这是马寻有着足够的物质基础保证,要不然的话哪能有现在这样的一些安逸呢。
刘姝宁就好奇问道,“夫君现在可找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还行吧,我想要看看云贵那边有何特产。”马寻就笑着说道,“现在就查出来贵州那边好像铜比较多,这对朝廷说不定有帮助。”
刘姝宁就立刻说道,“贵州有铜矿?”
明朝缺铜,这一个事情很多人都心里有数。如果在贵州有比较好的铜矿,朱元璋肯定要立刻行动起来,到时候大军说不定就立刻出动了。
朱元璋是实用主义者,要是能够给与足够的好处,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可能不是大矿。”马寻就笑着说道,“我现在也就是在只言片语中查出来些许端倪,回头再让太子安排人仔细找一找。”
对于马寻这样的做法,刘姝宁也算是习以为常了,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马寻没少自己看书,在书中找到一些端倪和线索,然后奏报给朱元璋、朱标,让他们安排大本堂的人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进一步的整理资料、详实线索。
现在看起来也是如此了,如果贵州那边真的有铜矿可以解决大明的燃眉之急,这肯定就要认真对待。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马寻一个人可以做好的,这样的事情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朝廷的力量。
马寻也继续说道,“我闲着没事,看看云贵那边的土司。那边自唐末就不太服中原王朝的管束,治理起来也难。”
刘姝宁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印象,因为她就算是读书比较多,可是也不太关注于这些。
马秀英喜欢看史书,马寻什么都看,而刘姝宁偏向于天文等,这也都是个人的兴趣以及现在的一些身份导致。
小两口说着话,还是有着一些共同话题的,好歹也都是读过一些书。
虽然在一些兴趣爱好、专长方面有些差别,不过好在他们也愿意去听对方的一些兴趣所在。
马寻没少问刘姝宁一些天文方面特别粗浅的问题,刘姝宁也没少向马寻讨教一些不擅长的学识等。
尺有所长,耐心的交流就好。就算是回答一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当做是温故知新。
小两口说着话,徐蛾来了,“老爷,郑国公夫人请夫人过去。”
马寻问道,“就请夫人过去?没说让我也过去喝杯茶?”
刘姝宁和徐蛾也都习惯了马寻的一些‘不拘小节’。
徐蛾笑着解释说道,“郑国公夫人说了,请夫人过去是帮忙缝补嫁衣。郑国公现在在大都督府,没人和老爷说话、喝茶。”
“开年就定亲,四月就成亲。”马寻算了算,“这是要抓紧些了,偏偏都赶在过年前后成亲。”
朱标和常婉明年就要大婚,这个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现在就等着朱元璋正式下达旨意,到时候李贞和马寻就要登门去送聘礼了。
刘姝宁就带着徐蛾去隔壁帮忙做针线活了,马寻惬意的喝着茶、将腿架在书桌上在看书。
看了一下午的书之后,马寻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看着挂着的布甲就得意。
威风凛凛、穿着轻便,这是阅兵时候用着最好了。可惜,没有什么防护力。
穿着轻便、防护力强的甲胄,实在是太难得了,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战场环境,要是有着一些轻甲肯定更有作用。
现在军中比较流行的是明甲,这就是铁制的扎甲,防护力出色但是特别重。
还有暗甲,外面是包布、里面镶铁叶,轻便一点但是防护力要差一些。
现在军中的披甲率极高,以一个卫所来说,基本上是五千六百人,但是明甲有两千副、暗甲六百多副,步兵也都是有着极高的披甲率。
而除了这些正式的盔甲,还有‘臂手’这样的辅甲。
认真想着的马寻忽然拍了拍脑袋,“藤甲这东西到底怎么样不知道,纸甲这东西是经过证明的啊!”
纸甲这东西在唐宋时期就开始出现,优点是坚固且轻便。
尤其是在两宋时期,轻步兵和水师都喜欢纸甲。而明军基本上不喜欢纸甲,不是因为造价高的原因,而是因为这种甲胄虽然防御力出色,可是经不起潮湿。
去打云南、贵州,纸甲是不是比较合适呢?
想着这些事情,马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
历史上的戚继光好像就特别喜欢纸甲,因为这种甲胄适合在南方地区作战。
武器这东西不一定就是看着厉害就行,适不适合更为关键!(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