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曹操兵锋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

    曹操一把将汤药打翻,大发雷霆。

    众皆骇然,不能解其意。

    曹洪悄声问一旁的曹仁说道:

    “主公缘何这般发怒?”

    曹仁叹一口气,解释道:

    “此前,满伯宁出使徐州时,曹公曾欲表李子玉为陈国相,更送当归以表心意。”

    “然后呢?”

    曹洪睁大眼睛问道。

    “李子玉拒绝来陈国赴任,还回了一件礼物给主公。”

    “什么礼物?”

    “……独活。”

    曹仁无奈地笑笑。

    唔。

    难怪曹公看见独活这般生气。

    曹洪一拍脑袋,哼唧道:

    “好个不识好歹,曹公用人向来不拘一格。”

    “那李翊不过是一山野村夫,怎敢如此狂悖?”

    谁说不是呢……

    曹仁也觉有理,在他看来,曹老板已经足够有诚意了。

    谁想这小子宁可跟随织席贩履之徒,也不愿跟随前任三公之子。

    这时,荀彧快步走进殿内。

    “明公,接到军报,夏侯渊前部已经成功攻破了雍丘。”

    “张超连带着其家眷已尽为我军所俘。”

    张超是张邈之弟,前任广陵太守,也参加过讨董联军。

    张邈联合陈宫反叛曹操时,张超也参与了其中。

    曹操闻说张超已俘,当即下令道:

    “将张超及其张氏三族全部斩首于市,以儆效尤!”

    “这……”

    荀彧眉头一皱,“明公,这张氏乃兖州望族,诛灭其全族,恐使兖州各族人心惶惶。”

    之前就是曹操杀了兖州名士边让,才加剧了兖州各族的恐慌。

    现在又要屠灭张氏三族,恐会彻底与兖州各族结怨。

    曹操怒道:

    “正是这些世族联合吕布反叛于我,否则我现在早已取得徐州。”

    “哪里用得着仓皇撤兵,被吕布这獬儿困于一郡之地!”

    “既然他们不能容我,我又岂能容忍他们再继续反叛下去!”

    只要把他们全杀了,他们不就背叛不了自己了吗?

    曹操如是想着。

    “张孟卓呢?他现在何处?”

    提到张邈这个叛徒,曹操心里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什么好。

    荀彧躬身答:

    “张邈兵败后,想去寿春找袁术求救。”

    “只是在半道上,被其部众所杀。”

    “现其首级,尸身暂不知流于何处。”

    哼。

    曹操轻哼一声,“此子叛我,死不足惜。”

    “那其家属……?”荀彧试探着问,

    “自然也在那三族之内!”

    曹操没有丝毫犹豫,既然说了要灭张氏三族,就要说到做到。

    他作为袁绍的小弟,之前袁绍让他杀了张邈。

    曹操顾及儿时情谊,直接做出了违背了老大哥的决定,拒绝杀害张邈。

    没想到真心换绝情,被张邈背叛,险些丢掉立身之本。

    现在曹操再无顾忌,果断下令,夷灭其全族。

    正好还可以给老大哥袁绍一个交代。

    “吕布呢?他现在又在何处?”

    曹操接着问。

    “自上次在定陶被明公击败后,吕布已望南逃去了。”

    定陶一战,曹操打出了对吕布最大的一场大胜。

    他先让士兵去抢割麦子,留妇人上城寨的矮墙上守御。

    吕布带兵来时,认为曹操诡诈,不敢进军。

    结果麦子被曹操抢割一空,第二天直接换了真士兵来守。

    吕布正后悔昨天没有发起进攻,这次直接率军杀了进去。

    不想伏兵登时从大堤上杀出,步兵与骑兵一起冲锋,大破吕布主力。

    不仅夺了吕布的鼓车营寨,还把吕布的定陶给一起夺了。

    这是吕布在兖州对上曹操遭遇的最大一场战败。

    吕布元气大伤,败局已定。

    击败他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也确如程昱、荀彧所言,吕布一夫之雄,不足为虑。

    “明公接下来可要继续派兵追击吕布吗?”

    荀彧征询曹操的意见,看看他是否要乘胜追击。

    “不!”

    曹操否决了这个提议,“吕布已是丧家之犬,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依我之见,现下当向豫州发展!”

    曹操诛灭张邈三族,看似失去理智,实则心里早有盘算。

    他想着,反正都已经与兖州各族撕破脸了,索性破罐子破摔。

    直接把治所迁到豫州去。

    豫州的人口高达六百余万。

    尤其汝南郡,人口多达两百余万,是天下第二大郡。

    豫州的地理位置也极好,不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后世的邓艾、司马懿都在这里搞屯田。

    因为这里河流众多,从黄河到长江,关中到海滨都有着水运交通。

    使得豫州这个“天下之中”,有着在政治军事上极高的地位。

    同时豫州最大的几个家族,

    分别是沛国曹氏、夏侯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

    曹氏、夏侯氏、荀氏都是曹操的人,他完全可以把战略重心转到豫州去。

    “诸公以为如何?”

    曹操问众人意见。

    荀彧率先站出来表态:

    “今兖州残破,人口锐减,民生凋敝。”

    “豫州并无强权割据,的确是天赐之所!”

    曹仁也提意见道:

    “诚如明公所言,吕布已是丧家之犬,不足为虑。”

    “前日刘备命陈珪为沛相,又命张飞进兵鲁国。”

    “其染指豫州的野心,已是昭然,今不若快速攻取豫州。”

    “以豫制兖,方成王霸之业。”

    从战略角度考虑,曹操也只能向豫州发展。

    北边的袁绍自己肯定打不过,也不敢打。

    历史上曹操平定兖州后,曾经想试探着往河北方向发展一下。

    结果马上就被本初记小本本了,还在后来官渡之战前编织成了罪名,写进了《讨贼檄文》里面去。

    至于东边的刘备,自己才刚刚和他签订停战协定,也不好马上撕破脸。

    何况现在的刘备也不好对付。

    西边的司隶地区,就更不用考虑了。

    那里早就被董卓、李傕等各路诸侯霍霍得不成样子了。

    百姓逃散,耕地荒芜,俨然是一片无人区。

    根本榨不出什么油水来,经济上就不支持曹操往西边发展。

    所以,南向豫州,是唯一的选择。

    这里既没有强大的诸侯,能够阻挡自己。

    同时控制豫州,就能够南面威胁荆、扬二州。

    也可以绕过河内,进入司隶,一下子就能把局面打开。

    反之,

    如果豫州被一个强权给掌控了,比如说刘备、袁术、刘表等。

    那曹操直接就被堵死在了兖州,四面受敌,死路一条。

    “好,便用此策!”

    “诸位以为豫州诸郡,何者为先?”

    曹操再次出声询问。

    众人交换了一下眼神,豫州看似幅员辽阔,实则兵锋可指方向并没有多少。

    毕竟豫州东边的沛国、鲁国,曹操已经让给刘备了。

    剩下能选的,只有豫州西壤。

    荀彧主动站出来,阐明自己的想法:

    “颍川人杰地灵,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况此地位处河南之中,北有黄河天险,却又相距不近,不必担心黄河泛滥造成的水灾。”

    “西有虎牢关等高山、河流险关,南可以通南阳、襄阳、新蔡等地。”

    “此地亦是刘表与中原势力的缓冲地带,控制颍川,则刘表失其屏障。”

    “若能利用好淮水、汉水等两大水系,则攻守优势巨也!”

    荀彧不愧为一代战略家,把颍川的地理优势分析的很清楚。

    当然了,还有一点他不曾说的就是这里也是他的家乡。

    颍川荀氏,是这里的顶级望族。

    把治所迁到自己的家乡,对家族地位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这虽然是荀彧的一点私心,但豫州确实没有比颍川更好的治所候选了。

    这里是士人豪族的乐园,曹操大半谋士都来自颍川。

    同时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也非常适合搞屯田。

    “现今刘备已在徐州推广屯田,发展生产。”

    “不须三到五年时间,徐州的生产力便能恢复如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荀彧信誓旦旦地为曹操分析道。“那么此前明公征伐徐州之举,则徒劳无功矣。”

    “五年后,刘备将能在徐州合出十万步骑出来,届时明公当何以自处?”

    “是以,屯田之策,势在必行!”

    荀彧也时刻关注着徐州的发展,看见刘备在徐州大搞屯田。

    他也是心急如焚,劝曹操也赶快加紧推广屯田的步伐。

    “颍川土地肥沃,四周并无强敌。”

    “唯一患者,不过黄巾余孽罢了。”

    “这些黄巾贼大多拖家带口,耕战一体。”

    “想来手中有不少农耕器材,我们只须派出一支偏师,便能将之收为己用。”

    “然后可用计牛输谷之法,先在颍川试种,若验明可行。”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再推广于全州。”

    曹操闻言大喜,上前执住荀彧的手,说道:

    “文若真乃王佐之才也。”

    “卿之所想,正是吾之所想!”

    兖州你曹爷我不玩了,润去豫州了。

    这是曹操在被背叛后,就开始规划的方略。

    “传我令,即刻起大军,准备发兵陈国!”

    曹操没有做任何的休整,便迫不及待地要进军豫州了。

    而他第一个发兵对象,却不是颍川而是颍川旁边的陈国。

    因为陈国把豫州分成了两半,只有拿下陈国,才能将兵锋西转,指向颍川。

    另一个原因,就是陈国很富,据传那里积粮高达百万斛。

    那就对不起了,

    我曹某人行事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乱世之中,你存这么多粮食在手里,又保不住。

    那就别怪曹某人我心狠手辣了。

    当即曹操,即刻点兵一万,准备寇略陈国。

    ……

    ……

    话说这陈国国相有两个人,

    一个是朝廷任命的骆俊,一个是袁术任命的袁嗣。

    没错这里也有骷髅王,可见袁术势力有多大。

    袁嗣占据了陈国的西边地区,骆俊则占据了陈国的南部地区。

    而北部地区,则归属于陈王刘宠。

    东汉时期,诸侯王有食封权。

    即这些诸侯王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收税,吃喝玩乐享受人生。

    但他们没有管理封地,治国治民的权力。

    封国的管理权,通常是交由朝廷任命的国相来管。

    并且国相还有监管、矫正诸侯的一些不当行为的权力。

    所以,东汉末年的诸侯王存在感很低,通常都是被所在的国相给压一头。

    毕竟手上没兵没权,不敢搞事。

    但这个陈王刘宠不同,他这个人不仅有志向,而且做事高调。

    偏偏他还赶上了游戏版本,遇上了社稷崩坏的大汉王朝。

    黄巾起义爆发时,郡县的其他官兵纷纷跑路。

    只有刘宠在境内散财征兵,手中聚集了数千强弩兵。

    为了寻求刘宠的庇护,不少百姓都跑到陈国去。

    使得陈国一个小国,一下子增加了十余万的人口。

    加上国相骆俊搞内政很有一手,使得陈国成为了豫州的富庶之地。

    积粮百万斛的传闻,确有其事。

    陈国的粮食之多,以至于远在淮南的袁术都跑来借粮。

    曹操即将发兵陈国的消息,早有探马报知给了陈王刘宠。

    刘宠闻言大惊,即召国相骆俊过来商议此事。

    因为骆俊是朝廷任命的,加之其能力卓著,所以刘宠与骆俊关系更好。

    而袁术任命的陈国相袁嗣,则被两人视为乱臣贼子。

    “曹兖州方平吕布之祸,却要兵寇我陈国。”

    “如何当之?”

    刘宠忧心忡忡地说道。

    他麾下虽有数千精兵,但跟曹操比起来。

    陈国还是太小太弱了。

    “今曹操势大,我陈国地小人稀,诚难撄曹兵锋锐。”

    “降则易安,战则难保啊……”

    骆俊对于对上曹操的大军,也没有多大的信心。

    刘宠叹一声:

    “然则曹操二伐徐州之时,所过多所残戮,其惨状仍历历在目。”

    “若使迎曹操,恐加祸于陈国百姓。”

    “叫孤于心何安?”

    征伐徐州……?

    骆俊眼睛一眯,忽然灵光乍现。

    “窃闻徐州刘玄德,乃宽厚之人,仁义之名著于四海,有分灾共患之义。”

    “昔年黄巾贼管亥,围北海甚急。”

    “那刘玄德与孔北海非亲非故,比非乡党,却愿救人之急。”

    “今陈国亦是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其与大王又是同宗,何不使人向他求援?”

    徐州刘玄德么……

    刘宠背着手,来回踱了两步,若有所思。

    “今曹操兵锋甚急,刘玄德又远在下邳。”

    “只恐远水难救近火。”

    骆俊出声安慰刘宠道:

    “听闻刘徐州已命陈珪为沛相,又命人带兵进驻鲁国。”

    “就连梁国郭贡,亦与刘徐州交好。”

    “可见其势力范围早已拓展到了豫州。”

    “只要我们发快骑,在此之前,顶住曹操攻势。”

    “定能够撑到刘徐州派兵来援。”

    刘宠从其言,即派了七队快骑,星夜赶往徐州下邳。

    谁先到,就谁向刘备求援。

    “刘备虽有侠名,但将举国安危寄于一人,终不是良策。”

    刘宠眉头皱起,仔细思考道:

    “梁国毗邻陈国,既然曹操要进兵我国,料梁国亦难自保。”

    “今不若再向郭贡求一路援军。”

    “此路须来得快。”

    商议既定之后,刘宠便对骆俊说道:

    “就劳骆府君亲往梁国一趟,说郭贡发兵来援。”

    这一路援军,是最有机会求来的,并且也是最近的。

    所以刘宠格外重视,直接派出了国相骆俊亲自去梁国找郭贡。

    骆俊身负王命,不敢怠慢。

    带了十来人的随从,快马加鞭赶往了梁国。

    好在两国挨得近,只用了半日便到。

    郭贡闻说是陈国国相亲自来了,即忙将之召见。

    双方叙礼过后,各自分宾主而坐。

    “曹操兵锋甚急,陈王故遣我来向使君求援。”

    “求使君看在昔日我国接济粮秣的份儿上,救我主一救!”

    郭贡之前不是缺粮吗?

    先后带兵去了兖州、徐州,勒索曹操、刘备。

    结果最后都无功而返,不战自退。

    最后还是陈王刘宠主动接济粮秣给郭贡,使他挺了过去。

    “这……”

    面对骆俊的求援,郭贡面露难色。

    他之前敢打曹操,是因为曹操不在,而且被吕布偷家了。

    曹操只剩下两个城池,他才敢带人北上。

    最后被荀彧一通嘴炮就给劝退了。

    现在曹操已经大致平定了兖州的叛乱,郭贡哪里好跟他正面用兵?

    “此事却难呐……”

    郭贡背着手,不知如何回应骆俊。

    骆俊却据理力争,道:

    “梁国毗邻陈国,陈国若有失,梁国亦难自保。”

    “使君岂不知唇亡齿寒之理?”

    “况曹操此人睚眦必报,使君去岁领兵寇略兖州之仇,难道认为曹操会将之忘却吗?”

    骆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要害,讲清楚了郭贡所能选择的立场。

    那就是只能跟他们陈国同一阵线。

    你去年偷袭人家,人家肯定是要找你报仇的。

    我陈国富有,你梁国兵多。

    若是我们两家合作,说不定还能多抗一会儿曹操。

    但要是见死不救,我陈国灭了,下一个就是你了。

    这段说词,有理有据,煽动性很强。

    饶是郭贡这样一个干大事而惜身之人,亦觉有理。

    “……好罢。”

    “既是陈王求救于我,贡又岂有见死不救之理?”

    “只是曹操势大,凭我两国之兵,恐未必是曹操敌手。”

    “待我书信一封,向刘徐州求援。”

    郭贡已经与刘备达成了口头协议,愿意成为徐州的藩属。

    刘备没理由对他见死不救。

    ……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不错,请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