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爱卿自己拿去看看罢。”

    刘备将一封帛书递给李翊。

    李翊展开来看,原来是一封大臣的联名书信。

    姓名已经被糊掉了,但书信内容刘备原封不动的拿给了李翊来看。

    其书略曰:

    “陛下圣鉴——”

    “臣等窃观古今,权臣之祸,每起于先主之宽仁,而炽于嗣君之幼弱。”

    “今丞相李翊,位极人臣,兼领大司马大将军。”

    “总摄六师,又开府治事,威福自专。”

    “朝堂议事,群僚莫敢异辞。”

    “军国大政,皆出其手。”

    “此非汉家旧制,实开祸乱之端。”

    “昔霍光辅政,犹分权于张安世。”

    “未有如翊之独揽机衡,使天子之权,几同虚设。”

    “陛下天纵神武,固能制之。”

    “然千秋万岁后,继体之君,岂皆能如陛下之明断?”

    “夫权柄者,人主之利器也。”

    “今假翊以太阿,异日恐成跋扈。”

    “纵翊本无二心,然此例一开,后世奸雄,必引为口实。”

    “臣等每念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

    “伏愿陛下收翊大将军印绶,使不得总戎政。”

    “分设丞相权,复设左右仆射共参机务。”

    “此外,臣等以为朝中重大决策,必集群臣廷议,不得专决于翊。”

    “如此,则上下相安,社稷永固。”

    “臣等非敢私议大臣,实为汉室万世计也。”

    看罢,李翊明白,这是一封群臣弹劾自己的联名书信。

    大致内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权力过大。

    在朝中几乎就是自己跟刘备说了算。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后申报刘备这个天子通过,最后就这么敲定了。

    群臣没什么参与感。

    政事参与的越少,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

    显然,李翊的大权独揽,已经挡了许多人进步的道路了。

    群臣们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刘备是创业之君,所以可以大胆放权给手下臣子。

    就像刘邦,一开始也敢大肆分封异姓王一样。

    但后来刘邦还是把这些异姓王给铲除了,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子孙们肯定应付不了这些异姓王。

    他们也不会服从自己的子孙领导。

    如今,大臣们便指出,现在刘备不对丞相一职加以管控。

    难道想看到第二个王莽、霍光吗?

    当然,他们并不是针对李翊,而是针对丞相这个职位。

    毕竟丞相一职在汉朝其实相当于是被废了,或者说被瓜分了。

    也就是三公。

    现在恢复实权丞相,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着受到影响。

    所有大家纷纷指出,丞相一人独揽大权,其他人就只能是干看着。

    “爱卿看罢,心中作何感想?”

    刘备语气平静地问道。

    一般来讲,当君主给臣子看一封弹劾他权力过大的书信时。

    这时候这名臣子正常情况下就该主动请辞了,再严重点儿直接就拔剑自刎了。

    但刘备此刻,并非是想敲打李翊。

    而是想切实的与李翊商议这个问题。

    刘备给李翊当丞相,并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其实是为了弥补他的牺牲。

    毕竟以李翊的功绩,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

    不过大臣们指出的问题也不能不慎重。

    参考历史上的蜀汉,

    诸葛亮、费祎、董允、蒋琬虽号称是蜀汉四相。

    但只有诸葛亮一人当过丞相,而且是军政一把抓的丞相。

    他后来的继任者蒋琬、费祎、董允,都是没有同时掌握过这么大权力的。

    尤其是军权,被拆得很零碎。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说北伐就北伐的。

    比如姜维与费祎就是政敌。

    每当姜维想出兵陇西时,费祎就不让,同时也不允许姜维所部兵马超过一万人。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后主刘禅不允许国家再出现一个权力那么大的丞相了。

    诸葛亮当时的实力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真正意义上的蜀汉第一人。

    如果诸葛亮想,他是真的具备取代刘禅的实力。

    所以刘禅他可以信任诸葛亮,但绝不会对后继者也如此信任。

    继任者蒋琬至少勉强还能够开府,后来的费祎、姜维连开府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足以见,权力极大的丞相是很难长期存在,且被后来的帝王所接受的。

    刘禅尚且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刘备又如何想不到?

    但刘备刚刚建立新朝,大臣们都期待着奖赏,期待着公司上市后的股份分红。

    咱兄弟为刘总你出生入死,刘总不能亏待兄弟不是?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刘备知道,他越是对李翊这个第一功臣好。

    就越能够安抚手下人。

    现在,有有心之人弹劾李翊,想拆分李翊的相权与军权。

    该轮到刘备帮助李翊了。

    保留李翊的权力,不仅是刘备对李翊的补偿,也是希望借他之力,压制住手下那帮创业的老兄弟。

    即便强如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也足足封了七个异姓王出来。

    但这些异姓王时间长了,他们的后世子孙又如何能够保证对汉朝的忠心呢?

    所以张良选择了归隐修仙,萧何选择了侵田自污。

    而没有二人聪明,两度拜相的周勃,最后只能自嘲说: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如果没有李翊主动做出的牺牲,刘备大概率也要迫于压力,封一帮异姓王出来。

    到时候这帮诸侯王跨州连郡,手中又握有重兵。

    这对于汉朝的稳固统治是很大的障碍,迟早也会成为心腹之患。

    眼下,摆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刘备暂时不会收回李翊的权力,至少他这一代不会。

    但两人都已不再年少,必须得替将来考虑。

    “陛下,可还记得臣适才提出的内阁制度吗?”

    李翊再次将内阁制搬出来。

    他的内阁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内阁制。

    是完全根据本时代的生产力、人口基础,甚至是皇权与相权关系而改良制定的。

    “正如臣方才所言,首相统摄军政大权,可调动全国军队。”

    “此正臣之所为也。”

    言外之意,李翊搞出来的内阁首相,跟他现在的权力没多大区别。

    首相拥有的权力,李翊现在就有。

    首相没有的权力,李翊也有。

    与其说是李翊建立了内阁,不如说是他主动将自己的权力分给了内阁。

    平时的议案提案,都不过是他的一言堂罢了。

    但现在,首相还需要跟阁员商议讨论。

    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内阁提议。

    这是李翊主动在削自己的权。

    “丞相,内阁制无法长存。”

    刘备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理很简单,只要李翊想,刘备点头。

    内阁的确能建成,并且行政效率绝对远超原来的三公九卿。

    但是,等刘备、李翊这两个老东西相继走后。

    内阁制度,百分百会出问题。

    因为李翊规划的内阁制度,其权力来源本质上是刘备与李翊的主动放权。

    刘备身为皇帝,牺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权力。

    李翊身为汉朝的二把手,则主动将自己的权力拆成了数份。

    后来的皇帝,后来的继任者。

    是否还能做到刘备、李翊这样的鱼水之情?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何能够没有绝对权力?

    臣子们又该如何在皇帝与首相之间做出取舍?

    李翊整肃衣冠,趋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容禀。”

    “若定首相之制,可先制其权限。”

    “其任免之权,任交由陛下。”

    “如此一来,内阁首相便仍受制于皇家。”

    他忽撩袍跪地,玉带扣碰在青砖上铮然作响。

    “臣敢问陛下,这般首相,可还能够威胁到皇权?”

    “威胁到皇朝后世子孙?”

    “而百官又焉能不拥护此制?”

    “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眉头轻轻蹙起。

    按照李翊的说法,如果首相的任免,仍然由皇帝决定。

    那等于跟自己现在没太大两样。

    只不过丞相的权力被分成了数份,反而使得其权力被削了。

    “卿之所见……”

    刘备捻须沉吟,“可知这是在削己之权?”

    “且宰辅之才百年难遇,恐未必能每年从内阁中选出”

    李翊额角抵地:“陛下明鉴。”

    “以臣之例毕竟少数,愚以为凡入阁为相者,当先正其品性,然后施为之。”

    “若其真纵管仲、乐毅之才,足堪以任宰相之任。“

    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须要从内阁中选。

    虽然他暂时无法争取到首相脱离皇帝的任免,但至少能争取从内阁中选。

    内阁的阁员也关系到他后来对汉朝察举制的改革,这两者是环环相扣的。

    首相在任时,一定会努力工作。

    因为内阁的其他成员都有机会上位,都有野心,都看到了这个希望。

    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条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结党营私的现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没人不想上去,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

    最后能够杀出来的首相,能力肯定也不会差。

    这一来一回,皇权得到了巩固。

    而相权也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为国家稳定提供“吃鸡”胜出的优秀人才。

    其实,李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相权。

    他现在是独揽大权抓不假,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亦或者是被极大的削权。

    而内阁制度的确立,便让“首相”这种军政一把抓的人能够长期存在。

    那为什么李翊如此维护“相权”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加丞相是一种双首制度。

    皇帝有继承的天生权力,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内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别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

    而托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你想赖着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内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内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历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尽管朕并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于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须发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内阁,使陛下置身于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内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随其后,高声道:

    “王景兴之言极是!”

    “内阁之制闻所未闻,若首相只从内阁当中选,岂非视国事如儿戏乎?”

    孔融冷笑一声,素来清高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神情。

    “李丞相此议,莫不是要学王莽改制,行那‘托古改新’之事?”

    话落,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内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内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鉴,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于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着微笑。

    “九卿之权过于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内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将眉头一皱,顺势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内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内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内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内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着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声,“没有。”

    于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说:

    “没有。”

    “没有。”

    “……”

    直到所有大臣都说完没有后,刘备这才语气一转,再次发问道:

    “既然无人反对……”

    “那么,同意李翊担任内阁首相的,请举手。”

    本来,大家都说完没有之后,就是无人反对。

    但刘备偏要众人再一次表明支持。

    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群臣面面相觑,随即一个个站了起来。

    “臣同意。”荀攸第一个高声表态。

    “臣附议。”徐庶紧随其后。

    王朗、华歆、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机械般地重复。

    “臣……同意。”

    刘备看着这一幕,嘴角微扬:

    “看来众卿家意见一致,甚好。”

    他转向李翊,对他说道:

    “子玉,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汉首任内阁首相了。”

    李翊深深一揖: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诸公厚望。”

    从名称也能看出首相与首辅的区别。

    首相即“首席宰相”。

    一个是“宰”,一个是“辅”,两者的权力大小自是云泥之别。

    内阁首相已定,接下来便是九相与左右二相的人选。

    刘备重新坐回位置上去,手中竹简展开,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臣。

    “左相一职,需沉稳持重,善理政务。”

    刘备沉吟片刻,“鲁肃,可堪此任。”

    鲁肃出列,拱手一礼,“臣必竭诚辅佐。”

    “右相总领军务,需通晓兵略。”

    刘备目光移向荀攸,“、公达,朕属意于你。”

    荀攸沉稳拜谢: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随后,刘备一一宣布:

    户相徐庶,掌钱粮赋税,主要负责制定税率。

    原来掌财政的大司农,主要负责地方征税。

    同时如果要钱,需要先找内阁批条子,然后内阁再拟好方案交给皇帝本人仲裁。

    以下群相同上,

    刑相陈群,修订律法、监察刑狱。

    工相麋竺,统管冶铁、漕运、官营作坊。

    礼相简雍,主外交、祭祀。

    农相王脩,负责屯田、水利、赈灾。

    商相甄尧,调控贸易、货币。

    监相贾诩,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学相庞统,掌管太学、典籍修撰。

    以上群相,原来官职不变,受内阁职位的,仍然可以兼领原来的朝官职位。

    这主要还是因为内阁制刚刚推行,并不完善。

    同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需要加强对其的掌控力。

    所以先暂时选了一些听话的心腹老臣上去。

    众人纷纷领命,唯有兵相一职,刘备仍在斟酌。

    主要很多军事大臣,都已经有军衔了。

    兵相跟兵部尚书是不一样的。

    兵部尚书是从大将军与大司马当中拆分出来的。

    而兵相的权力又比之尚书多了一些参谋权。

    所以,汉朝历史上是没有这种部门单位的。

    殿中静默片刻,李翊忽然出列:

    “陛下,臣保举一人。”

    “哦?”刘备抬眼,“何人?”

    “太史慈。”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

    太史慈,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将,自豫章染瘴归养后,已沉寂多年。

    刘备眉头微皱:

    “子义病体可痊愈了?”

    李翊点头:

    “日前他致信于臣,言已康复,愿再效犬马之劳。”

    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

    这一养就是四年。

    期间,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

    并由于病体迟迟未得好转,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政坛。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复,这才写信给李翊。

    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

    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为了补偿他,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道:

    “当年子义镇守豫章,染疾而归,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声道:

    “正因如此,臣以为,当予补偿。”

    刘备目光深远,最终颔首:

    “好,兵相一职,便由太史慈担任。”

    “待朕颁下诏书,征他入朝。”

    接下两日,洛阳朝廷一直忙着筹备建立内阁的事宜。

    这日,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

    盒中静静躺着一枚青玉令牌,通体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云纹,背面篆刻「协理阴阳」四字。

    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应“天枢”名号。

    今日恰好是内阁首相的上任典礼。

    刘备亲自出席,他将令牌系于李翊腰间绶带。

    李翊垂首抚过玉令,触手生温,隐有金石之韵。

    “自今日起,唯内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刘备声音朗朗,回荡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

    于是,群臣肃立。

    李翊身着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于高台之上,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

    只见他目光如炬,声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环视众臣,缓缓道:

    “今汉室中兴,然天下未靖。”

    “魏寇窃据川蜀,吴逆盘踞江东,此皆国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当整饬军政,厉兵秣马,誓复旧疆,重整山河。”

    “群臣肃然,皆拱手称是。

    李翊继续道:

    “然治国之道,非独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顺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当以民生为本,若遇灾荒,即刻赈济,不可延误。”

    “法度严明,不避权贵。”

    “刑狱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无冤,国无枉法。”

    “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学,无论寒门士族,皆可擢用。”

    当这句话说出口后,众人面色一僵。

    刚刚李翊是不是说了一句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但众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将之忽略过去了,没有太放在心上。

    因为君主本来就推崇唯才是举。

    而汉朝的选官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平民子弟不能为官。

    只不过施行的察举制,地方官员会不会推你这个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只要察举制度还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变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分子的现状。

    众人如是想道。

    最后,李翊高举青玉令,朗声道:

    “翊虽不才,愿竭股肱之力。”

    “上不负陛下之托,下不负万民之望!”

    “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群臣皆拜,山呼:

    “愿随首相,共襄盛举!”

    ……

    待一系列的繁琐礼仪结束后,李翊走出了宫门。

    夕阳西沉,余晖染红了未央宫的飞檐。

    李翊背着手,静静地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

    目光越过城墙,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江河。

    荀攸和庞统并肩走来,见他出神,便驻足而立。

    “相爷所思何事?”庞统笑问。

    李翊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道:

    “我在看这片山河——这是我和陛下一起打下来的江山。”

    他顿了顿,“大好的山河啊。”

    荀攸捋了捋胡须,沉吟道:

    “相爷设立内阁,确是为国为民之举。”

    “只是……”

    他顿了顿,“陛下虽允内阁之制,却仍对首相握有任免之权。”

    “他日若遇新君,内阁之存亡,岂非只在其一念之间乎?”

    “届时,内阁即便存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李翊轻笑一声,转身看向二人

    “我自然明白此理。”

    庞统眯起眼睛:

    “那相爷的意思是……?”

    “只要我在一日,内阁便在一日。”

    翊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荀攸眉头微皱:

    “若相爷百年之后……”

    “所以,”李翊打断道,目光灼灼,“在我致仕之前,定要让内阁永固。”

    荀攸闻言色变,与庞统对视了一眼。

    两人都明白这话的分量。

    李翊对内阁的态度从未变过。

    那就是先考虑有没有,在考虑完不完善。

    他当然知道内阁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内阁本质上是在分化皇权。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对皇权的妥协。

    正如暂不选阁员一样,

    按照李翊原本的构想,阁员即是官员的后备役。

    可通过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只会进一步壮大世家大族。

    安插这些大族出来的人进入新生的内阁,是取祸之道。

    所以必须得缓一缓。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缓一缓,让李翊花时间准备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李翊望向渐暗的天际,轻声道: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话落,他转过身来,面向庞统。

    “士元,如今你已是学相了。”

    “现在我要你替本相办一件事。”

    “首相尽管吩咐,在下一定效犬马之劳?”

    见李翊忽然提起公事,庞统立马改口,改称职务。

    “吾在洛阳新设了几所纸坊。”

    “如不出意外,每年能生产出数百万张纸来。”

    “你既为学相,我要你去编纂图书,记住越多越好。”

    “……呃,相爷要那么多书做什么?”庞统问。

    “因为市场上的书越多,就越便宜。”

    “只有这样,平民子弟才能买得起图书。”

    庞统恍然大悟,向荀攸投去一个眼神。

    ——新政,自此而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不错,请把《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