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我真的只是为了忽悠港商

    一九八七年沪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连停泊巴拿马级货轮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说让卫东去跟沪海造船厂说你们要准备造超巴拿马级货轮,人家肯定觉得他是十三点。

    要不是老钟调和,多半要打电话举报送让卫东去宛平路600号吃伙食。

    就现有的两座集装箱码头,还是最近几年建的。

    水深限制了只能停靠一万多两万吨的集装箱船,用门机慢慢装卸,岸桥也是刚进口安装。

    所以百分之六十的进出口箱子得到HK或者神户去中转。

    就先装上小点的货轮,拉到那边去换远洋大轮,这效率、成本,都导致了出口总量怎么上得去。

    让卫东有点各为其主的意思:“整个粤东地区,只有粤州港可以停靠一万多吨货轮,所以基本都是在那汇集装船,拉到HK去中转,方老他们招商投资局在珠江口搞这个鹏圳西区码头,靠着潮水能装卸三万吨级货轮,这次沪海港机过去装上岸桥后,业务能力大大提升,据说招商投资局还在争取设立海关,这样可以独立处理外贸集装箱,整个华南地区的外贸产品就能简单高效又低价的送出去。”

    沪海市里面几位本来在各忙各,陆续过来坐下参会,现在听得都是忍不住五指梳头,强烈的时不待我感。

    “鹏圳追赶得很厉害呀!”

    “经济特区果然有特区速度……”

    “沪海不能在这场追赶里面被甩开差距!”

    但也有熟悉这方面业务的疑惑:“沪海现在停靠船舶吨位的确上不去,装卸速度也不行,哪怕这样去年还是压了很多船舶在那排队装卸,鹏圳港……主要是给HK港做喂给服务吧,你怎么又在捣鼓超大船,他们也停不了这种船。”

    让卫东还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熟悉业务:“港口自身条件有水深和装卸设备的限制,当然还有个核心问题就是建了码头有没有船来靠,有没有这么多货运出去。”

    马上有人点头:“沪海出口贸易的货物多年来就积压,是码头制约了外贸出口规模,也是远洋货轮限制了出口量……”

    还给其他人解释:“货轮不是说你想停就随便停,整个国际航运市场掌握在欧美国家手里,刚展开远洋航运的内地港口,不在人家的国际航运联盟的布局网络里,船舶都挂靠在HK、坡县、神户这类枢纽港,我们只能中转。”

    让卫东形容得更贴切:“就我们这条件还不够好,公交车、客运班车不在我们这设固定站点,就只能靠小三轮、抱鸡婆去公交车站往返接送。”

    真就比较才能知道差距。

    以前是完全封闭起来,觉得沪海已经多高大上了,通电上网之后才知道差距还很大。

    同班同学还在疯狂追赶:“现在粤东地区各种加工外贸出口的产业增长很猛,稍微提前点发展,免得未来限制了出口贸易,那时候再来扩大运输港口码头建设就贻误战机了,所以货不是问题,限制主要是船,如果国际航运不在我们这设站点,就永远被他们居高临下盘剥吗,或者说白点就是永远让HK吃这碗中转饭吗?”

    让卫东说得是真直白:“不可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外贸市场,怎么可能被那点弹丸之地卡着脖子,所以必须要建自己的船,自己跑运输。”

    三十年后看HK怎么大滑坡,可不就是这种全国养一城的局面被打破了么。

    让卫东自己说得理所当然,在八七年还是有点惊世骇俗。

    但在沪海嘛,这里上百年来就是在跟HK争夺东方之珠的国际地位,纷纷点头。

    “对,就是这个思路,在搞嘛,远洋集团在搞吧,专门负责搞远洋货运船舶……”

    “只是最近两年经济困难,远洋造新船的进度比较慢,还是只能主要依靠国际船舶运力……”

    “小让你这边是在推动港商造船吧?推动他们造大船?这到底是加强了HK的运载能力,还是革了他们自己的命?”

    在场都是高手,洞悉人性的身经百战。

    让卫东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他赚大钱,还是为了开辟内地外贸局面,是兼而有之,又或者就是给港商当代言人来暗度陈仓的买办?

    有人眼里肯定带着疑惑。

    这才是正常的。

    他自己问心无愧就坦言相告:“我首先是作为西区码头、国集投资方,要全力协助西区码头搞好,我自己掏腰包找沪海港机买两座岸桥……”

    沪海自己都没从自家港机厂买。

    一方面是外汇紧缺,能分到这里的都很有限,另一方面还是秉承好钢用在刀刃上,对这种高级货没敢拿自家产的做试验。

    沪海又特别信奉国际标准、进口货就是可靠的思路。

    所以老钟到处跑了一两年,国内都没卖出去一台,都不敢随便开这个口子,四五百万美元呢!

    赶紧交头接耳的几位都知道让卫东这无形装逼的分量了:“而且我们西区码头的特点是卡在珠江口上,后面的规划是朝着开阔水深区填海造地扩建码头,这样既避免和当地各单位争夺地盘,又加深了码头水位,所以本来我们是很有信心把鹏圳西区港建设成为南大门的第一大港,去跟HK争夺这种枢纽港地位的。”

    去HK中转出口肯定成本高点,这就是建立西区港的逻辑,哪怕分一杯羹都不得了。

    在座各位听到本来的字眼,就知道有变,更专注倾听。

    “这扩建肯定也要花不少钱,我也没那么多资金,就到HK去化缘,给港商分析利弊,对吧,HK码头固然是聚宝盆,又不是人人都能捞到好处,总能说动谁去投资西区码头,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早就有各种想法,马上有人去找鹏圳拿了东区地块建设深水港,建设能停泊五六万吨级以上的17米深水港,我被方老骂得狗血淋头!”

    李半城去找鹏圳申请建码头的事儿,肯定要上报平京,但不见得会这么快传递到沪海来。

    反正这边全都面面相觑,眼里都有点卧槽!

    刚还说你这西区码头有发展起来跟沪海码头争长短的可能,现在直接双倍起步。

    而且是基础天然水平就吊打沪海码头的超级良港,这是要彻底把沪海从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拉下来吗?

    之前还在五抓挠头的都无可奈何,估计也想把让卫东骂个狗血淋头。

    但咖位决定了还稳得住。

    听让卫东自己解释:“但方老的结论是好事,哪怕我们都知道港商唯利是图,就奔着赚钱来,那也是好事,只要建设带动了生产力,我们论迹不论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买了沪海港机,造了新的货轮大船,最终都是我们内地经济发展获利,包括沪海也在获利,甚至有追赶有比较,也能激发沪海更努力。”

    他本来表达的是后来网友都知道的港商这种赚钱心态,这会儿家底薄,能把港商诳来投资,建成这些大规模配套,过程中哪怕多卖几包水泥都是赚。

    在座各位听了只觉得是格局。

    有远见的大格局。

    话说让卫东最擅长的就是“远见”吧,虽然他看不清很多细节。

    譬如沪海的远洋码头格局,从此就被他改变了。

    因为在场各位里,分管远洋码头的肯定只有个别人,现在大家脑海里都被普及到个知识点,水深,远洋大轮一定要有足够的水深。

    现在沪海刚花大力气改造、扩建的两座码头,最大短板都是水深不够。

    毕竟沪海也处在长江三角洲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很难有那种自然的垂直深水港。

    古时候都是大木船,铁壳船也就罢了,前几年都不懂国际趋势也情有可原。

    可六万吨级的巴拿马船型就是从八十年代成为统治全球干线的标准。

    未来还要大大超过这个船型。

    就必须以此为标准。

    现在让卫东完全是无意中凸显出这个核心:“为什么要造大船,一条船四千个柜,和两万个柜,成本哪个更低?油料、工资、港口的费用、代理费用这些成本不可能翻五倍,利润不就大大的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是不是就猛然上升?所以从商人的角度就是越大越赚钱!”

    “限制在哪里,就是东西两条运河,苏伊士运河还好,十几万吨都行,关键在巴拿马运河限制了船宽不能超过四十米,所以全世界都围绕花旗转的时候,货轮就必须考虑到过运河不能大,但如果未来内地外贸量崛起,朝着欧洲送,朝着北美西海岸送,大部分不用过巴拿马运河,是不是这部分船只就能拼命做大?一定要相信资本家为了赚钱会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他看过航运水手视频的大概印象了:“HK那边有人算过,一条两万柜的大船,其实跑几趟十来次就回本了,后面都是暴利,这一切都取决于这条线能不能长期稳定的大量出货,内地发展好了,这部分船运公司会赚到钵满盆满。”

    好嘛,沪海这几位就留下个印象,造大船,建深水港。

    后面沪海各部分再要求建设改造港口,市里面全都以这标准。

    倒也彻底让沪海避开了不少坑,直接一步到位的跳到超级大货轮的深水港时代。

    毕竟港口码头投资巨大,岸桥机放下来吊臂有没有那么长,几百万美元更换都是小钱。

    深水指标达不到,大船没法停进来这港口被排除在新型枢纽港外,成为投资失败,那就动辄多少个亿!

    本来真正的超巴拿马型船,要几年后出现,十年后开启时代。

    甚至一度导致巴拿马运河的过闸量降低,三十年后运河都不得不调整船闸来适应这种超级巴拿马货轮。

    现在原因只是让卫东为了忽悠港商来投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不错,请把《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