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决赛的水平确实高。
底特律活塞队是在半决赛中干掉了成长期的乔丹和芝加哥公牛队。
以一种汽车工人的蛮横气质,站在大鸟伯德的凯尔特人队主场。
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传切配合,就是生生朝里面凿。
各种杀进去底线中距离投篮,三分球都不多。
动不动就在三分线朝里面一两步干拔投篮,要不就是两米多的高个儿在篮下跳投。
已经随手可以放进篮里的距离,却因为各种凶狠防守,只能投篮。
双方都直接默认放对方后卫自顾自运球到三分线外开始组织。
所以节奏超级快!
一方进球,另一方发球后,瞬间都站在对面三分线外,进或者不进,就是下个会合!
没有后场紧逼纠缠,没有前场转移、调整,都是硬桥硬马一杆子捅过去。
皮肉撞击,汗水四溅。
狂暴而凶悍。
所有人都在不停的往返跑。
却又不是后来流行的跑轰战术。
因为跑轰是运动快攻,基本不防守,赌的就是高频率,不知疲惫的奔跑拖垮敌人,抢到空位轰远投三分。
这里全都是两米上下的大个儿,防得拼命,攻得亡命,却每次都要冲杀进敌阵里。
能想象如同河马、犀牛一般身材、体重的彪形大汉,跑得像瞪羚羊那样矫健灵活吗。
张晋松他们都看傻了。
体育运动看现场,和在电视屏幕上看镜头,差别巨大。
只有在现场才会感受到这种极致压迫感。
高速下的强对抗,让大脑在近乎缺氧的情况下还要做出最合理的身体反应。
这才是NBA冠绝篮坛的最大核心。
其他任何篮球赛都很难有这么强的对手,来制造这么惨烈的对捅刺杀局。
日常在这种高水平对抗联赛里,打了几年出来的高手,对其他国家队自然就是碾压局。
还就是让卫东当时去部队队挑人时候,强调的高对抗训练才是关键。
实际上这些有天赋的球员出生在世界各地的时候,都一样。
但有没有这座熔炉淬炼,最后的区别就太大了。
最近集中训练比赛了两个多月的HK代表队全体屏息凝神。
坎普都沉默了,眼里还是不由自主的燃起火焰。
哈达威反而又话痨,不停跟教练组比划哔哔。
总裁的视觉焦点根本不在场上。
让卫东却看得很仔细,冒出来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高速网络公司是必胜局。”
总裁还微微侧耳等待了,让太太才赶紧翻译。
然后老人家竟然问:“花旗汽车是必败局吗?”
让卫东想了想:“我觉得是,也许某个局部可以反扑下,某个车型,某个类别可以撑住段,但整体局面谁都打不过日系汽车,他们把工业化制造做到了极致,欧美国家没他们劳动力便宜,中国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没他们文化技术普及度高,再加上工匠精神、有效的大企业管理调度,无敌。”
反正捧杀小鬼子,让卫东半点心理障碍都没。
再说这会儿的东瀛产品确实把这几个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是场上这种高强度高频率战术,打得欧美尤其是花旗工业头晕目眩。
花旗汽车公司总裁,恐怕是最感同身受的人。
他就是站在场上殚精竭虑的那个。
三四年前,带着克莱斯勒盈利几十亿美元,让所有人都以为花旗汽车重返盛世。
恐怕只有领军人才知道其中水分。
靠着廉价轿车不赚钱的打击抢夺对手市场,养活自身巨大的产业链,然后用没有对手的特殊车型分类,克莱斯勒才吃得满嘴油。
让卫东基于“天眼”能指出来MPV市场,一旦被日系车、包括其他欧美品牌加入瓜分。
克莱斯勒的利润会瞬间化为乌有。
其实随着这两年道奇600车型老化卖不出去,巨大亏空必须用MPV的盈利去填补,克莱斯勒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所以才不惜白送都要拆掉旧产业链换新产品上场。
是让卫东花钱帮他们转移,可新轿车能继续抢回廉价车市场吗,盈利的MPV车型现在已经面临马上要被撕咬。
二三十岁的强者会跃跃欲试的兴奋,六十多岁的王者只会觉得烦死了!
赢了也不过是把过去的战略战术再刷一遍,如果数据没破纪录甚至转过头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这阶段所有的付出都无足轻重。
但下一轮冲击又来了。
生生不息的那种一轮轮冲击,永不停歇。
就问累不累。
但只要输了那就是天翻地覆的老登该下场滚蛋。
周围所有人都不敢开口说必败。
总裁也不能说,还要拼命撑住这个场面。
现在看看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冲劲、有战力,还有恐怖如斯的眼光,体能精力就不用说了。
真的很无力。
靠在墨绿色皮革座椅上,罕见的松散,那种无时无刻都如铠甲般堆积起来的王者气场,松散下来凝视场上那些体能精力巅峰的家伙。
让卫东没注意到这一刻,他的目光全都被场上吸引了。
在这么重要的天阶谈判时,他居然真的在看球,也是醉了。
但让太太看到了,作为具有表演天赋的她,还真感受到了老者的衰弱感。
默默的旁观下。
就像发哥后来演过一部戏,王者披头散发的癫狂时刻,是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懊恼和愤怒。
再强的人,老了剥下外壳都会狼狈不堪。
所以击败王者最好用的办法就是裤裆里的那点事,因为那是最隐秘也最容易体现衰老信号的特殊标志。
没准儿恰恰就是观察到让卫东是在认真看球,总裁才放松了警惕,放松了自己也看着球场。
让卫东看得津津有味,还嫌老登不吭声不过瘾。
没人探讨看什么球!
招手叫过来鲁斌在自己另一边:“你注意看看这个区别,我们不可能这么打,对抗能力没这么强悍,但可以学这种跑轰模式,还有三个多月,能不能储备加强下体能,全员加强跑动,落出空位投中远篮!”
这年代肯定没有球队练跑轰。
包括NBA在内的全世界篮坛,都基本是高人林立。
能凑五个高人最好,最高的里面,矮点外面。
最不济也是高大中锋+灵活外线的组织后卫、控卫打法。
能有得分后卫都必须是乔丹这种天神下凡,才能凭借个人技术上篮。
个子不够的后卫很难切入到内线,想练三分远投高手,又要受限于这时候灵活外线的干扰。
破这种局面就得快,往返进攻速率够快,才有机会在对方没到位的时候钻空子。
但高大中锋又拖住了这种快,两三百斤体重实在是跟不上。
所以这会儿打得快点的也就东瀛这种全员小个子。
却根本进不了奥运赛场。
HK代表队就比较特殊。
坎普和马建都是两米一上下个头,接近最高的那拨儿,可都不到二十岁,正是最能跑能跳的疯狂年纪,新陈代谢极其旺盛也没赘肉压重。
接近两米的张晋松才十六岁,更是个抽条的少年。
然后樊斌、阿迪江、哈达威都是一米八的“小个儿”,那些HK精英联队抽调人手,全都循着一定有手远投的特点。
所以整支队从一开始的选材就是全员远投,配合坎普的单打、哈达威的控制,马建、阿迪江是这俩的轮换替补。
其他都是投手!
其中张晋松为什么罕见,就是他既有次顶配的身高,必要时候能自己高举高打的切进去上篮,又有次顶配的控球,在外面做控制传切,最后还能远投三分。
可他最大的优点却是防守,仗着年轻灵活又身高臂长,不要命的死缠烂打精气神。
能上到中锋,下到控卫,他谁都能防,还乐于防,不要脸的防。
这才是连花旗球探都会注意到的怪胎。
让卫东确实指出了后来最流行的跑轰战术特点:“不是为了这样跑出高节奏来拖垮对方,而是守转攻的一瞬间,突然快,利用几个人跑快,传球快,打到对方措手不及的空位,稳稳中远投,尽量投三分。”
打过篮球的就知道,被防守投篮和空位投篮是两码事。
中国队罚篮天下第一,就是没有干扰的练投篮,命中率确实高,可只要对抗下投篮就差到离谱。
天底下对抗中投三分还很准的,就那么寥寥数人。
这是天赋+苦练+大心脏的罕见结果。
绝大多数人还是在没人防的时候效率高。
让卫东就指出跑轰的特点,传跑出机会,让个别人舒服的投三分,能投三分就三分,这要是进了就多50%的收益率。
按照资本家的精算,这是多么划算的生意。
跑是为了舒服投三分来制造机会,这就是跑轰战术的核心!
而且如果五个人谁都有投三分的能力,放松任何一个都会被格杀。
这球打起来就好看了。
鲁斌肯定匪夷所思,但又不那么惊奇。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队就最喜欢在这种细节上琢磨怪招。
打不过跟不上,可不就得想些奇招么。
八换一战术就这么来的。
慢慢点头说自己跟外籍教练组沟通。
发哥伸长脖子坐他旁边听。
他是傀儡教练,从不在战术指挥上外行支嘴。
但所有人都知道要靠他的名气宣传球队,宣传HK,所以发哥充当教练组的嘴替。
这边给出意见,由他站在场边呐喊、鼓掌、指挥表达。
现在也对比着场上情况听得津津有味。
只要听懂了就会觉得这门道很有趣。
总裁看见,叫翻译说给他听。
慢慢把那种王者气势又凝聚起来。
一个能造出野马跑车,在六十年代年销四十万辆的超级产品经理,一个能在五十多岁被炒鱿鱼,进亏损企业花几年时间赢得二十多亿利润的强者。
对这种战术琢磨其实是深入骨髓的喜欢。
所以当活塞队以100:108输给凯尔特人之后,他也拿定主意:“好,我答应你。”
人生第三次创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