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初闻北疆,宋国丞相震惊

    大宋皇城,临安府。

    日头攀上中天,临安御街化作煮沸的江湖,全然一副市井的喧嚣场面。

    包子铺的蒸笼掀开白雾,伙计扯开嗓子吆喝:“新出的大包子嘞!”

    “新出炉的定胜糕——”

    “卖西湖醋鱼嘞——”

    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挑着担子的小贩甩动扁担,铜铃铛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绸缎庄伙计抖开一匹匹蜀锦,艳丽的色彩引得众多女子的驻足观望。

    珠宝行的西洋镜里,猫儿眼宝石泛着诡谲幽光,掌柜抚着山羊胡,正与穿锦袍的富商讨价还价。

    街角老槐树下,说书人李瘸子的醒木重重一拍,惊得的周围百姓顿时精神抖擞。

    “各位看官!且说那韩侂胄韩相爷,辅佐官家登基时,何等的胆魄!”

    他摇着折扇,唾沫星子飞溅,慷慨激昂的说道:“绍熙年间,太上皇拒不出面主持孝宗丧仪,满朝乱作一锅粥!”

    “韩相爷揣着联名奏疏,三步一叩首闯进慈福宫……”

    “最终拥护当今官家登基……”

    茶摊前挤满了伸长脖子的听众,挑夫们放下扁担,小贩们支起耳朵,连骑马经过的镖人都忍不住勒住缰绳。

    而在这些人的后面,一名穿着粗布单衣,脸庞粗犷,皮肤粗糙的汉子,骑马快速掠过大街。

    仅仅是听了一耳,便略有所思的微微眯起了眼睛,喃喃自语说道:“说的是韩相爷的事迹吗?”

    这个汉子,正是利州路皇城司干当官李本忠。

    在被北疆军释放之后,便回到了兴州,立马轻骑简从,前往临安府向朝廷汇报这件事情。

    又恰巧听见了说书人的话,便立马意识到了此事的不简单。

    这是在为韩相爷造势啊!

    而韩相爷又是坚定的主战派,如此看来,开启北伐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尤其是想到了自己带回来的这个情报,李本忠心神就更加的振奋。

    北疆这一势力的出现,必然会为主战派加上重重的一颗筹码。

    随后,李本忠顾不上疲惫,带着随从快速来到了临安皇城司的总部。

    ……

    今年的韩侂胄又升官了,成为了正一品的太师,被封为平原郡王。

    同时还兼任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可以称之为左丞相。

    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此时的韩侂胄还远没有到达他的人生巅峰,开禧元年,宋宁宗下令北伐,还会给韩侂胄增加更重的担子。

    平章军国事!

    此职位凌驾于丞相之上,拥有亲掌军国大事的权力,含权量远超左、右丞相的职权范畴。

    相府,书房。

    书架上的书册堆积如山,韩侂胄正坐在书桌前,凝望着面前的两位前辈。

    五十出头的面容已显岁月痕迹,剑眉虽依旧凌厉,却少了几分朝堂上的锋芒,鬓角新添的白发被随意拢在耳后。

    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但面前两位却更甚于他。

    陆游,如今已经年近八十岁了,早已经告老还乡,赋闲在家。

    但随着韩侂胄推动北伐,便开始大量启用主战派人员,重新将陆游征召回朝。

    担任朝议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放翁,幼安兄,这是皇城司探子刚从金国传来的消息。”韩侂胄将一份密信递给两人。

    陆游拄着雕花龙头杖,如鸡皮般的手指颤巍巍展开信件,白发在透窗阳光下泛着银光。

    “河北路大旱,流民易子而食。”

    看到第一条情报的瞬间,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叹息说道:“如此人间惨状.女真鞑子误我华夏百年啊~”

    坐在了一旁的辛弃疾也有六十多岁了,尽管身形佝偻,这位老将的眼中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战意。

    摩挲着密信上“金国宗室争权夺利”的描述,浑浊的目光中闪过了微微的冷厉,轻哼一声说道:“当年海陵王篡位的戏码又要重演?”

    “如此看来,完颜璟此人的能力和威望,比起他的祖父来要差得远。”

    他忽然抬头望向韩侂胄,浑厚的声音坚定说道:“相公,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

    “下官虽老矣,但犹效廉颇,愿持三尺剑,随大军收复中原!”

    而陆游也是如此情绪,虽然已经年近八十,无法随军征战,但只要还在朝堂之中,就是主战派的定海神针。

    韩侂胄微微点头,沉声说道:“幼安兄莫急,再看看这个。”

    说罢,便将另一封密信推至二人面前,信件上的字迹歪扭潦草。

    “草原诸部叛乱,时有部族南下扣边劫掠。”

    这个情报不是很准确,因为南宋探子只能根据民间的传闻来推断草原上的事情。

    实际上是因为克烈部、乞颜部和扎木合联军大战,导致众多牧民生存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南下劫掠金国边疆。

    但在草原没有形成一个强大势力之前,边境上的这些劫掠,根本对金国造不成威胁。

    可因为信息差的原因,韩侂胄却认为这个情报相当重要。

    而且这个情报也必须是真的。

    毕竟主和派虽然已经被他压制了下去,但随时都在准备反扑呢。

    此时,韩侂胄的手掌拂过桌子上的天下勘舆图,指尖重重按在金国北部边境,沉声说道。

    “草原诸部对金国虎视眈眈,金人却在抽调边军镇压山东路叛乱。”

    “幼安兄,放翁,这把火,该我们添柴了。”

    因为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贪官害民等人祸,山东路等地已经出现了部分叛乱,但此时却都还没成气候。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叛军奠定的基础,才造就了日后大名鼎鼎的红袄军。

    还是那句话,政制决定一切,山东路的叛乱也必须是真的。

    随后,韩侂胄又抽出一份绢帛,神色凝重道:“诸位再看,这是关于金国米价的消息。”

    “如今金国多地灾荒,粮产锐减,河北路、山东路等地米价已涨至平常的五倍有余。”

    “市井之中,一斗米便能引得百姓哄抢,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事屡见不鲜。”

    陆游听闻,眼眶愈发湿润,声音哽咽:“百姓何辜,遭此大难。”

    “金国朝堂不顾民生,只顾争权夺利,此等腐朽,怎能不亡!”

    辛弃疾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茶盏倾倒,茶汤四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时出兵,中原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幼安兄说得对。”

    韩侂胄微微点头,脸庞上闪过了坚定,凝声说道:“事到如今,北伐势在必行。”

    随后,几人又在书房中分析情报,商议粮饷、兵员的筹备。

    一场大型的战争,不是简单就能打起来的。

    要经历大量的前期准备。

    搜集情报、筹备兵员粮饷只是最基础的,对于南宋这样的国家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内部。

    人心复杂,各有各的利益需求。

    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有开不完的朝会,吵不完的架。

    好在如今的韩侂胄大权在握,乃是事实上的‘权臣’,否则换成其他人,根本无法压服其他不同声音,强势推动北伐。

    但即便是如此,想要真正发动北伐,阻力也是相当之大。

    所以,韩侂胄也是在不断的搜集情报、增加筹码,借此说服朝堂众臣,坚定官家的决心。

    不久后,随着陆游面露疲倦,事情也已经商议的差不多了。

    于是韩侂胄准备亲自将两人送出府外。

    而就在三人刚刚走出书房的时候,却是看到一名管事站在院中,似乎在等着韩侂胄。

    “什么事情?”

    韩侂胄背负双手,面露威严的说道。

    管事先是看了辛弃疾两人一眼,然后在韩侂胄的耳边小声说了一句。

    “欧?”

    韩侂胄面露惊讶,随后转头看向辛弃疾两人说道:“放翁,幼安兄。”

    “夏国的消息已经传回了皇城司,刘提举正在门外等候,要不要一起听一听?”

    辛弃疾和陆游两人自然不会拒绝。

    只要是有利于北伐的事情,他们都会舍了命地去推动。

    就连陆游脸上的疲倦也是一扫而空。

    “当然。”

    “北伐怎能少的了夏国那群秃毛狗?”

    “哼,当初若不是他们背信弃义,我大宋岂能丢失关中膏腴之地?”辛弃疾轻哼说道。

    若不是情况不允许,他都想将西夏一起收拾了。

    很快,一名中年汉子便在管事的带领下来到了书房,分别向坐在椅子上的三人问候道:“皇城司提举官刘东长,见过相爷,见过放翁,见过辛宣抚。”

    在名义上,皇城司的最高官员乃是皇城使,但是这个官职不常设。

    所以,实际上的最高话事人就是提举官。

    提举之下就是李本忠这些干当官。

    而且皇城司原本应该直接听命于皇帝,但是由于如今北伐的呼声越来越大。

    宋宁宗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收复中原,成为一个有军功的皇帝。

    所以为了支持韩侂胄北伐,将皇城司交给了韩侂胄调遣。

    当然,所有的情报也都会送到宋宁宗手中一份。

    “不必多礼,夏国有何消息?”韩侂胄坐在上首,沉声说道。

    “回相爷。”

    “属下派遣利州西路干当官李本忠,带人潜入夏国查探情报,但是在行至西宁府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刘东长说着,抬头看了三人一眼,实际上心中也满是震惊。

    夏国竟然变天了?

    微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之后,刘东长继续说道:“在西宁府,他们被一支名为‘北疆’的军队所擒获。”

    “根据他们打探来的消息,此时的夏国正在和这个‘北疆’激战。”

    “而且已经战败,丢掉了整个河西走廊,至少损失了八万大军,甚至已经被北疆军打到了河西。”

    “就连河湟谷地都被这北疆军所占领……”

    听到刘东长的话,韩侂胄三人全都是目瞪口呆,好像就像是在听天书一样。

    陆游手中的茶盏“当啷”坠地,滚烫的茶汤泼在了脚踝处,都浑然不知。

    浑浊的老眼瞪得浑圆:“八万大军全军覆没?河西走廊尽失?这北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颤抖的手指死死攥住桌沿,仿佛要从这方寸之地寻得一丝真实感。

    而辛弃疾也同样是皱着眉头,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摇头说道:“不可能,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

    “夏国曾与我大宋对峙百年,其实力如何,我等自知一二。”

    “夏国的兵力强横,兵甲犀利,曾与辽军、金军都有过交手,全都不损国体。”

    “岂会如此不堪一击?”

    “更何况,若是失去了整个河西,夏国与亡国又有什么区别?”

    辛弃疾凝重的声音说道,并不相信曾经和宋国斗了上百年的西夏,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

    被这个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北疆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

    天方夜谭。

    韩侂胄也不相信,凝重的声音说道:“北疆?”

    “他们是哪里来的?又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紧接着又皱着眉头问道:“利州路干当官李本忠呢?”

    “下官已经将其带来,就在府外。”

    “把他叫进来。”韩侂胄说道,这种大事可不敢耽搁。

    而且还是询问本人得来的消息更全面。

    很快,李本忠便在管事的带领下,来到了书房,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相府,也是第一次见到韩侂胄这等大人物。

    自然有些紧张,按照刘东长的交代,抱拳行礼道:“利州西路干当官李本忠……”

    但话还没有说完,便被韩侂胄打断:“好了。”

    “本相面前不必多礼,说说北疆是怎么回事?”

    李本忠直起身来,连忙说道:“回禀相爷,其实属下对北疆也是所知不多。”

    “属下带人行至湟州城的时候,恰逢北疆军进攻湟州,为了消息,我等只能忍辱负重……”

    先为自己的行为解释了一下,又说道:“北疆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属下并不知晓。”

    “但据属下猜测,北疆应该是位于夏国北部的草原上,或许是如克烈部、乃蛮部那般的游牧部族。”

    “因为他们全部都是骑兵,所有人都骑着战马,甚至是一人三马。”

    听到这话,韩侂胄的眉头紧锁,轻声呢喃道:“草原的游牧部族?”

    “没听说过有叫‘北疆’的啊。”

    随后目光又看向了陆游,这是一个古董级的存在,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而且还是靖康之前的人。

    岂料陆游捏着胡子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摇头说道:“老朽活了将近八十年,从未听说过有‘北疆’这个部族。”

    于是,韩侂胄再次看向李本忠道:“你继续说。”

    “是。”

    “北疆骑兵全部穿着种像麻布一样的白色甲胄,却异常坚固。”

    “属下亲自看到其被箭矢射中,但着甲士兵却并无大碍。”

    “北疆旗帜,也是白色的,周围镶着红边,中间是一副日月图案……”

    负责攻打河湟谷地的乃是大虎麾下的第六镇万户,所以李本忠见到的北疆军都是白旗白甲。

    自然不知北疆全貌。

    “对了,相爷。”李本忠忽然想到了什么。

    “有很多北疆军士卒说的是咱们汉家的官话,虽然有些听不太懂,但属下可以肯定,那就是官话。”李本忠坚定说道。

    之所以听的费劲,那是因为方言的差别,但都是汉语,还是大概能明白意思的。

    尤其是他本人还受到了大虎的亲自接见。

    李家的祖籍乃是燕云,说的自然是燕云官话,和李本忠这个关中汉子交流起来,也不是太费劲。

    但对于这一点,就更令韩侂胄三人诧异了。

    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浓浓的震惊。

    疑似草原游牧部族,消灭了八万夏国精锐,占领了河西走廊不说,而且还是说的汉家官话。

    这不合常理啊!

    “草原上,有汉民吗?”韩侂胄疑惑说道。

    陆游摇头:“不可能。”

    “即便是有,那也早变成了草原蛮夷,怎么可能还说汉话?”

    可辛弃疾这个时候,却是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只是依旧对李本忠带来的情报存疑罢了。

    但依旧喃喃说道:“若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北疆’的出现,对我大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辛弃疾虽然是个宋人,但心底里装的是整个华夏。

    在他看来,若是真有这样一群兵力强大的北疆汉子存在,对大宋甚至是对整个华夏,都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辛弃疾看向韩侂胄,沉声说道:“夏国一向尾附于金国,与我大宋为敌多年。”

    “若我大军进攻关中,定然会遭到夏国的横加阻挠。”

    “可是若有了‘北疆’的牵制,夏国哪还有精力顾得上关中?”

    “甚至到时候,我们还可以与‘北疆’进行联盟,共同夹击夏国。”

    “收复关中,指日可待啊!”

    辛弃疾都已经六十多岁的年纪了,此刻却像是年轻小伙子一样,在堂中激动的转来转去。

    韩侂胄自然也明白这件事情的好处。

    而且若是李本忠没有撒谎,北疆军中有很多汉人的话,那么宋国倒是真有机会与其进行联合,夹击夏国,甚至是共同进攻关中。

    相比于蛮夷,那些北疆人对宋国应该有更多的认同感。

    不过这种事情还是要打探清楚才行,于是他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眼眸死死的盯着李本忠。

    沉声问道:“李本忠,北疆军占领河西走廊,你是亲眼所见?”

    这话一出,李本忠有些尴尬,摇头说道:“属下也只是听湟州当地百姓所说,并没有亲自去过河西。”

    “但属下却是亲眼见过北疆军队的战力如何。”

    “一丈余高的湟州城,在短短半个时辰之内便被北疆军攻破。”

    “且北疆士卒的战斗力更是非同一般,我皇城司的探子大都是军中精锐,但面对北疆军士卒的时候,却很难有还手之力。”

    不知为何,李本忠在那些北疆骑兵的身上,似乎是看到了金国重骑兵的影子。

    不仅仅是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很多北疆士兵的身上都有一种强大的战斗意志。

    他们在战斗的时候,似乎全都悍不畏死,拼了命的往前冲,仅仅是那种凶狠不要命的劲头,就足够让敌人胆寒了。

    这和传说中,靖康年间的生女真人,有很大的相似。

    “所以,属下认为,湟州百姓的话是可以相信的。”李本忠沉声说道。

    “夏国,恐已生巨变!”

    听完这些话之后,韩侂胄陷入了沉思。

    而旁边的辛弃疾却是迫不及待的说道:“相公,在下认为还是派遣更多的人手,去探听西夏和北疆的消息。”

    “最好请示官家,派遣正式的使团出使北疆,促成结盟。”

    “若河西走廊真为北疆所占领,那便是天赐我大宋良机。”

    “在我大宋北伐之际,联盟北疆出兵南下,攻克关中将指日可待。”辛弃疾激动的声音说道。

    而韩侂胄则是皱着眉头在继续考虑此事。

    辛弃疾虽然文武双全,但只是一个浙江东路安抚使,且年纪已经大了,一心想要北伐。

    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收复中原。

    其他事情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韩侂胄却是大宋的宰相,位置不同,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

    最大的顾虑反而是北疆汉人的身份。

    对于统治者来说,正统之争更甚于外敌威胁。

    攘外必先安内便源于此。

    但不管如何,当前若是能够与北疆结盟,对宋国是利大于弊的。

    其他事情,都是以后的了。

    韩侂胄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于是,沉声的点头说道:“幼安兄所言甚是。”

    又看向刘东长说道:“皇城司安排更多的人手,继续搜集夏国和北疆的消息。”

    “本相这就进宫,与官家商议此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不错,请把《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