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中都恐慌,金帝震怒欲和谈

    中都,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黄土沙砾铺就的官道上,往来的商旅、挑夫、马车络绎不绝。

    酒肆、茶馆、绸缎庄鳞次栉比,伙计们的吆喝声、客人的谈笑声与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闹的市井图景。

    就在这时,一支规模庞大的商队缓缓驶来西城门外。

    每一辆马车上,都插着一面白色旗帜,上面写着一个醒目的“范”字,正是大同府范家商行的车队。

    范忠信骑着一匹枣红马,走在车队最前方。

    他身着锦缎长袍,腰间挂着一块羊脂玉佩,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笑容。

    这几年,范家借着与北疆的走私贸易,实力突飞猛进。

    从最初的小商铺,到如今大同府最大的商行之一,短短几年间,身价翻了几十倍,甚至将生意拓展到了中都这座大金都城。

    “这次从漠北运来的火折子、琉璃盏,还有北疆的皂块、胭脂,在中都定能卖个好价钱。”

    范忠信心中盘算着:“等换了粮食回大同,就算利润不如从前,也能赚上一笔。”

    如今的生意早已不如最初那般好做。

    战争与各地天灾,让金国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而漠北的垦荒初见成效,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价格也回落不少。

    原产地涨价、倾销地降价,作为中间商的范家,粮食贸易的利润被大幅压缩。

    好在北疆有不少中原稀缺的商品,火折子耐用便携,琉璃盏晶莹剔透,皂块、胭脂更是贵族女子的心头好。

    这些东西运到中都,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而北疆也需要丝绸、茶叶、粮食等,这些东西运到漠北,价格也能上涨好几倍。

    靠着这两下倒卖,范家的生意才得以越来越大。

    可范忠信不知道的是,关中之战后,北疆军打通了与宋国的边境线。

    川蜀的茶叶、丝绸无需再通过金国商人之手,可直接经关中走黄河运往漠北,届时这些商品的价格将大幅下降。

    他赖以为生的走私贸易,很快便会受到冲击。

    车队抵达城门口,一名城门尉带着几名士兵上前检查。

    范忠信连忙翻身下马,脸上堆起笑容,悄悄将一锭银子塞到城门尉手中:“大人辛苦了,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这城门尉与范忠信早已打过几次交道,知道范家在大同府颇有势力,背后的靠山在京城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他掂了掂手中的银子,脸上露出笑容,对着士兵们挥了挥手:“例行检查,看看车上都是什么货物。”

    士兵们查看马车,见里面果然是火折子、琉璃盏、皂块等商品,没有违禁之物,便连忙报告:“大人,都是正常货物。”

    城门尉点了点头,对着范忠信笑道:“范掌柜,进去吧,下次有好货,可得先想着咱们弟兄。”

    “一定,一定!”范忠信连忙应下,指挥着车队准备进城。

    可就在第一辆马车刚要驶入城门洞时,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漫天沙尘。

    “驾驾驾~”

    “驾~”

    “闪开,统统闪开。”

    一名骑士快马加鞭奔来,背上插着三支红色令旗,口中高声呐喊:“关中八百里急报!关中八百里急报!无关人等速速闪开!”

    城门尉脸色骤变,连忙对着车队喊道:“快!把车赶到路边。”

    “城门洞里的马车赶紧走,给传令兵让道。”

    说着,又派了两名骑兵上前,一前一后,在前面开路,确保传令兵能以最快速度将战报送到枢密院。

    范忠信连忙指挥车队退到路边,看着那名传令兵疾驰而过,马蹄扬起的尘土溅了他一身。

    他却顾不上擦拭,心中满是惊讶与疑惑:“关中?怎么会有八百里急报?”

    如今的金国正处于三线作战的困境,中原与宋国打仗,北面介壕防线遭遇北疆骑兵的反复袭扰。

    而关中更是战火纷飞,北疆军在覆灭夏国后悍然南下关中,将金军打得损失惨重。

    此前他在大同府听闻,朝廷已从中原调派大军支援关中,宣称能很快便能收复失地,将北疆军赶回河套。

    可看这传令兵急切的模样,哪里像是打了胜仗的样子?

    “难不成……关中的大军又失败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在范忠信心中冒了出来。

    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不久后,一则令人心惊的消息悄悄蔓延开来。

    “关中战败了!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原本热闹的市井瞬间陷入一片哗然。

    “关中的十万大军啊,就这么没了。”

    “完颜纲大帅带着残兵逃回了长安,据说把泾阳、咸阳又给丢了。”

    周围的人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怎么可能?朝廷不是刚派了三万援军去吗?加上之前的兵力,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有人满脸疑惑,显然不愿相信这个消息。

    “谁说不是呢!可俺那在兵部当差的哥哥说了,这消息是从枢密院传出来的,错不了。”

    另一名汉子也悄悄说道:“北疆军太厉害了,据说在子午岭一带设伏,把咱们的援军包了饺子,连夹谷沙宁将军都战死了。”

    “完了完了,关中这下子是丢定了。”

    “不只是关中,介壕那边也有北疆的好多骑兵劫掠呢。”

    “怎么感觉哪都有北疆军啊?北疆的地盘比大金国还要大?”

    “可不是嘛!听说大得很。”

    “哎,这北疆军要是继续南下,咱们中都岂不是危险了?”

    有人开始担忧起来,脸上满是恐慌:“之前听说他们在漠北、河西那边就很能打,没想到连咱们大金的精锐都挡不住。”

    一时间,焦虑、恐慌的情绪在中都蔓延开来,原本繁华的街道,似乎都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范忠信此刻正坐在城南的“清风茶肆”里,刚卸下货物的他本想喝杯茶歇歇脚,却被周围茶客的议论声吸引。

    当听到“关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时,他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水溅在手上,他却浑然不觉,眼中满是震撼。

    他虽猜到关中可能战败,却没想到败得如此彻底。

    恍惚间,范忠信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那时他还是个走投无路的小掌柜,为了生计,冒险踏上了丝绸之路,前往西域闯荡。

    正是在西域,他第一次听说了“北疆”这个名字,并且亲眼见识到了北疆铁骑的恐怖。

    那是一个在西域迅速崛起的强悍势力,不仅攻城略地,还将西域强国高昌打得都城沦陷,最终俯首称臣。

    “可笑我当时还以为,北疆的势力也就止步于西域了。”范忠信在心中喃喃自语,眼中满是复杂。

    可谁能想到,这些年北疆的扩张速度如此惊人。

    从河西走廊到陇西,从河套到漠北,再到如今的夏国,甚至在关中数次全歼金国大军。

    这个曾经只在西域闻名的势力,如今已成长为能与大金抗衡的强大存在。

    一个念头突然在他心中冒了出来:北疆会入主中原,执掌天命?

    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前有鲜卑,后有女真,都是从草原边荒崛起,以绝对的武力南下击败了中原的政权,问鼎天下。

    他们这些蛮夷都能做到,本就有着汉人血脉的北疆人,希望岂不是更大?

    “与北疆人的生意,绝不能断,甚至要做得更大。”范忠信心中暗暗说道。

    如今北疆势头正盛,连大金都屡屡战败,若是能抱紧北疆这棵“大树”,或许就是他们范家一飞冲天的机会。

    之前靠着与北疆的走私贸易,范家已经从一个小商铺发展成大同府的大商行,若是押宝北疆,等到日后北疆入主中原,范家的未来不可限量。

    皇城的大庆殿内,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鎏金御座上,金章宗完颜璟脸色铁青,原本因中原大败宋军而舒展的眉头,此刻紧紧拧在一起,眼中满是怒火。

    就在半个时辰前,关中战败的急报被呈递到殿上,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如一盆冰水,浇灭了他所有的喜悦。

    “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颜璟猛地一拍御案,声如惊雷,震得殿内群臣心中惊颤。

    “朕刚派了三万援军去关中,加上完颜纲原本的兵力,足足十万大军,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刚刚拿到手的泾阳、咸阳等地,又丢给了北疆蛮子,你们告诉朕,这到底是为什么?”

    兵部尚书跪在地上,浑身发抖,声音带着颤音:“陛下息怒……据完颜纲将军的奏报。”

    “北疆军狡诈异常,先是以庆阳为诱饵,牵制我军主力,随后暗中调集两镇精锐,突袭东路军,导致夹谷沙宁将军全军覆没。”

    “之后又以主力骑兵日夜骚扰我军,待我军疲惫之际发起总攻,将士们虽拼死抵抗,却终究不敌……”

    “不敌?”

    完颜璟怒极反笑:“我大金的十万精锐,竟然敌不过区区几万北疆蛮子?”

    “当年覆灭辽宋的时候,我大金几万兵力就能横扫天下,如今十万大军,却连北疆军都挡不住?”

    一旁的枢密使连忙上前,躬身道:“陛下,如今当务之急是稳定关中局势。”

    “完颜匡将军已率领三万大军抵达华州,可暂守渭河南岸。”

    “完颜纲将军带着残军驻守长安,秦州因地形险要,仍在我军手中。”

    “目前关中虽丢失大半,却还剩下长安、渭南、华州、宝鸡、秦州几座城池,田亩虽只剩关中之三成,却也能勉强支撑军需。”

    听着枢密使汇报当前关中的形势,完颜璟脸色没有丝毫缓解,冷声说道:“支撑军需?”

    “十万大军都没了,现在只剩下五万残兵,怎么支撑?北疆军若是继续南下,这几座城池能守得住吗?”

    殿内群臣鸦雀无声,此前因中原胜利而燃起的信心,早已被关中战败的消息击得粉碎。

    一名老臣犹豫着开口:“陛下,依老臣之见,不如暂时与北疆议和。”

    “十万大军都不是北疆军的对手,如今兵力不足,继续打下去,恐怕会全军覆没,整个关中都将沦陷。”

    “不如先行与北疆商议罢兵,等到日后我大金恢复元气,兵精粮足之时,再次西征,以报今日之辱。”

    “议和?”

    听闻此言的完颜璟心中瞬间不喜,眼神一厉。

    “我大金自从入关以来,覆灭辽宋,威慑草原,除了在岳飞等人手中吃过几次亏,何时主动与别人议和过?”

    “如今被北疆蛮子打得损兵折将,还要主动求和,传出去,我大金的颜面何在?”

    “可陛下,中原局势也不容乐观啊!”

    枢密使连忙说道:“宋国虽在中原战败,却迟迟不肯议和,仍在长江一带抵抗。”

    “若是继续从中原调兵支援关中,中原兵力空虚,宋国很可能趁机发起反攻,到时候中原危急,关中也保不住,我大金将腹背受敌。”

    紧接着,其他大臣们纷纷汇报国内的困境:山东路爆发叛军,因天灾与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一些人打着响应宋军北伐的名义,纷纷揭竿而起。

    各地粮食歉收,粮价飞涨,国库空虚,已无力支撑大规模战事。

    漠北的介壕防线,仍需大量兵力驻守,阻挡北疆骑兵突袭……

    所有的现实都摆在眼前——金国已经打不下去了。

    完颜璟坐在御座上,看着下方低头不语的群臣,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力。

    他何尝不想继续征讨北疆,洗刷战败的耻辱?

    可国内的困境、兵力的匮乏、中原的威胁,都让他无法再坚持。

    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罢了……传朕旨意,同意与北疆和谈。”

    殿内群臣松了口气,却又不敢表露出来。

    枢密使连忙问道:“陛下,和谈人选与条件该如何确定?”

    经过一番讨论,完颜璟决定:“正使就由卫王担任吧。”

    完颜永济,乃是完颜璟的叔叔,被封卫王。

    完颜璟对自己的叔叔兄弟们一直忌惮,唯独对卫王完颜永济比较放心。

    因为完颜永济能力最差,一直对皇位的威胁最小。

    确定人选之后,完颜璟沉声道,“条件嘛,我大金可以承认北疆对夏国原有领土的统治,但北疆军必须退出关中。”

    “两国仍以当初金夏边界为界,互为兄弟之国,和平共处。”

    听闻此言,殿中众臣们面面相觑。

    一名大臣便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北疆军如今占据上风,恐怕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

    北疆军若是退出关中,这场仗岂不是白打了?

    以北疆军的行事风格,就算是同意和谈,也定会狮子大张口,索要更多利益。

    完颜璟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朕明白。”

    “北疆人定然不会轻易归还渭北。”

    “他们不是草原牧民,劫掠之后便会离开,他们骨子里是汉人的统治想法,对土地极为重视。”

    “这次和谈,恐怕没那么容易,但一定要展现出我大金的强硬态度,也要保住我大金的国土与利益。”

    群臣纷纷点头,他们也清楚,北疆军占据渭北,既能控制关中平原的粮食产地,又能作为南下和东进的跳板,绝不可能轻易放弃。

    完颜璟对比也有了心理准备。

    “既然如此,便只能‘西丢南补’了。”

    完颜璟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北疆军若是执意不肯归还渭北,那便用宋国的土地来弥补我大金的损失。”

    “宋国都已经被我大金铁骑打得退守长江了,朕都也允许他们和谈,只需将韩侂胄的脑袋送来中都,便可保全临安。”

    “却不曾想,他们竟然如此不知好歹。”

    随即便对着枢密使下令:“传朕旨意,命仆散揆大军继续进攻宋国,务必打得他们送来韩侂胄的脑袋,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

    “若是宋国不肯,便攻破临安,让他们再尝一次靖康之耻。”

    枢密使连忙躬身领命,大庆殿内的因北疆产生的压抑气氛,似乎因这道对宋的强硬旨意,稍稍缓解了几分。

    在面对北疆的时候,金国君臣变得有些犹犹豫豫,可是到了宋国这边,却是毫不介意的重拳出击。

    必须让那群宋国南蛮子知道大金的厉害。

    ……

    而就在金国朝堂为和谈议论不休时,川蜀之地又传来一了则震动金国的消息。

    此前降金的蜀王吴曦,因倒行逆施、残暴统治,激起川蜀军民愤慨,被部将杨巨源、李好义率义兵突袭府邸斩杀。

    吴曦一死,降金的川蜀军队群龙无首,很快便被宋军收复,沦陷数月的川蜀之地,重新回到了宋国手中。

    消息传到临安,韩侂胄精神一振,连忙调兵驻守川蜀,安抚当地士族,继续加强对川蜀的控制。

    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联合北疆、共同抗金的决心。

    不久后,一支宋国使团悄悄从临安出发,途经刚收复的川蜀之地,避开关中的金军防线,绕道陇西,朝着关中方向行进。

    使团首领是韩侂胄的亲信苏师旦,此行的目的,便是会见北疆大都护李骁。

    谋求与北疆达成更深度的联盟,借助北疆的力量,缓解宋国在中原战场的压力。

    这日,使团抵达和州西北边境的伏羌城。这座小城曾是金国与宋国的边境城镇,东侧便是关中重镇秦州。

    如今的伏羌城则被北疆军控制,成为北疆军进攻秦州的前沿基地。

    城墙上,黄色的北疆军旗迎风飘扬。

    使团在一队宋军骑兵护送下,还没有抵达伏羌城,便被一队巡逻队北疆骑兵发现。

    而这支骑兵也肩负着迎接使团的使命。

    他们全部身着黄底白边的布面甲,甲胄在阳光下泛着血光,腰间佩刀,骑着高头大马,手持长枪,气势威严,看得苏师旦暗自赞叹:“北疆军的威势,果然名不虚传。”

    随后,在北疆骑兵的护送下,使团进入伏羌城外的北疆军营。

    大帐之中,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早已等候在此,正是北疆第四镇副都统、甘肃将军罗猛。

    苏师旦早已从皇城司的情报中得知,罗猛不仅是北疆的重要将领,更是李骁的姐夫,身份尊贵,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

    刚进大帐便拱手行礼:“宋国使臣苏师旦,见过罗将军!”

    罗猛起身抚胸回礼,笑着摆手:“苏使臣不必多礼,请坐。”

    待亲兵奉上茶水,罗猛便与苏师旦闲聊起来。

    苏师旦先是恭维道:“罗将军镇守伏羌,屡次挫败金军,威震慑关中,实在令人钦佩。”

    ……

    “本官在大宋便久闻北疆军战力强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听着苏师旦这些恭维的话,罗猛淡淡一笑,不卑不亢地回应:“大都护将西路交给本将,本将也只是全力而为罢了。”

    “比起大都护在关中的叱吒风云,本将还差得远。”

    话题很快转到战局上,当苏师旦从罗猛口中得知,北疆军已消灭十万关中金军,兵临渭河北岸,包围长安城时,顿时震惊得站起身来,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罗将军所言当真?北疆军竟已取得如此大胜?”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有北疆军如此神勇,何愁金贼不灭。”

    他连忙再次恭维,语气中多了几分真切的敬畏。

    此前他虽知晓北疆军获胜,却没想到战果如此辉煌。

    罗猛看着苏师旦的反应,淡淡一笑,缓缓问道:“宋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不知此次前来关中,可有要事?”

    苏师旦定了定神,收起笑容,神色严肃地说道:“实不相瞒,此次前来,是奉陛下与相爷之命,与北疆结成兄弟之盟。”

    “金贼无道,对我大宋犯下滔天罪行,靖康之耻至今难忘。”

    “对北疆亦是步步紧逼,妄图吞并北疆之地。”

    ……

    “我大宋愿与北疆永结兄弟之国,共同对抗金贼,绝不能放任金贼继续为祸天下。”

    这番话虽冠冕堂皇,却难掩宋国的窘迫处境。

    尽管金军从中原战场调派了不少兵力支援关中,但剩下的军队依旧凶猛。

    宋军在中原节节败退,金军已逼近长江,临安危在旦夕。

    宋国朝堂上,议和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连韩侂胄也难以支撑,中原战场的接连失败,让宋国早已没了继续作战的底气,只能选择议和。

    可金国对宋国的议和条件极为苛刻,不仅要求宋国自称“侄国”,割让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还坚持要韩侂胄的脑袋。

    宋国单独与金国谈判,根本没有议价的余地,因此只能来求北疆。

    意图借助北疆在关中的大胜之势,压迫金国,让金国在议和时降低条件。

    无论是继续协同抗金,还是与金国休战,都不能让宋国独自承受损失。

    罗猛并非莽夫,早已学会纵观天下局势,对宋国当前的窘境也多有了解。

    只是点头道:“贵国的心意,本将已知晓。”

    “此事关乎宋国与北疆的联盟,我需将此事禀报大都护,由大都护定夺。”

    “苏使臣一路辛苦,先在营中歇息。”

    苏师旦连忙起身道谢:“多谢罗将军。”

    “若能促成大宋与北疆的深度联盟,共抗金贼,我大宋必将与北疆万世修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不错,请把《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