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初步方案

    在安邑休息一日,次日赵基引着赵云来到城南,参观卫氏金库。

    金库内地面铺了一层草木灰,地面也已硬化,只是返碱明显,表面如似一层厚霜。

    赵基戴着口罩,举火把观察金砖墙壁。

    见赵云伸手要摸,赵基说:“不要触摸,这些金砖沾染污秽。想要使用,还需要重铸。”

    赵云也举着火把,贴近照看:“是,此前以为只是传闻如此,不曾想卫氏金库如此壮丽。”

    “是啊,十分壮丽。黄金在这里,却不见了一代代积攒金砖的人。”

    赵基观察各处:“我准备在晋阳城中建造黄金台,以供军民男女日夜鉴赏。留在这里,朝廷日夜惦记,早晚生出变故。”

    赵云听了不发表意见,这段时间接触下来,赵基有有这个想法,在赵云看来很是正常。

    建造一座黄金台,供人鉴赏……赵云越是思索,越觉得这件事情做成后,可能会引来鲜卑人窥伺。

    想了想,赵云还是说:“大司马,关中李郭二贼尚存。若造黄金台于晋阳,鲜卑发大兵而来,难免危急。”

    “嗯,就等剪除李郭之后,就开展此事。”

    说着,赵基抬脚试着踹了踹眼前的墙壁,继续说:“无数先民前赴后继,才将这些东西从地下挖出来。现在埋在土里,实在是对先人的不敬。我也要看看,关中诸将抄掠了多少财富,到时候也造一座黄金台,二台对立,看哪个更大。”

    另一侧举火把的韩述疑惑:“大司马,军资若是不足?”

    “民政、军政,靠的是粮食、器械,关黄金什么事?”

    赵基看一眼韩述,继续说:“我越是不动黄金,军资其实越是充盈。”

    韩述听不明白,赵云听明白了:“大司马是说以黄金聚上下人心?”

    “是,虽说千金散去还复来,可只要分配下去,怎么分,都显得不公。与其这样,还不如造成黄金台,供吏民游览。”

    赵基说着,将火把递给赵云,动手解自己腰带。

    他改进推广的连腰裤就这点不好,掏取家伙时不是很方便。

    此前衣摆之下都是胫衣、套腿裤,行走时也能左右滋水。

    而此刻,就多了一些过程。

    赵云后退几步,就见赵基开始滋水,嘴上还说:“这里气味沉郁,实在是有些忍不住了。”

    韩述则将火把立在墙角,也对着另一侧墙壁开始解腰带。

    赵云莫名也有了一些尿意,但还是忍不住。

    赵基抖了抖,扎好腰带,从赵云手里接过火把,两人一前一后走出金库密室。

    韩述很快也举着火把追出来,继续跟着赵基检查其他藏钱地窖,见搬空了三座地窖。

    赵基略感意外:“我军鏖战匈奴于绛邑时,开启两座;如今过去几乎五个月,才用掉一座。祖父不过是节流,这样看来还是赵府君生财有道之功。”

    赵绪肯定擅长开源,打击小青蝗黑市抓了赵基的人,现在双方合作捞钱,销路更好。

    就连关中诸将,不知是为了讨好赵基,还是别的原因,也派人前来采购。

    入秋后,苟晟这边存料不多,已经停止销售。

    赵绪才开始销售,挣的更多。

    尤其是撤回来的军队,对小青蝗格外推崇。

    有着官方身份,还能打压其他假冒伪劣小青蝗丹丸,生意简直不要太好。

    如果可以的话,赵绪也想以私人身份来参与经营。

    可河东的形势不允许,他想要保住现在的官位,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壮大郡府非税收入。

    真到财政恶劣时,赵基自然会一脚将他踹掉,到那时再追究一点前罪,赵绪不死也要脱层皮。

    随着金砖密室检验完毕,赵基三人走出密道时,外面随行吏士正在排队。

    赵云已经猜到了结果,就看着这些吏士举着火把入内,观赏金砖密室之余,也效仿最初的虎贲,执行水淹密室计划。

    之后赵基也不停留,带着众人轻装向北,在安邑与赵云分别,并更换马匹后,乘夜向北疾驰。

    赵基可不想白日里再走闻喜驰道,肯定有一些人会来给县三老求情。

    乘着夜色一路疾驰到北乡,在这里再更换马匹,半夜时进入绛邑。

    贾逵已离开平阳,来到绛邑等候。

    夜间贾逵未睡,听到动静后也披着羊裘大氅来迎赵基。

    城中县令府邸,赵基看到又瘦了一些的贾逵,当即下马快步走过去,展开双臂给了贾逵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让贾逵很不适应,赵基又抱着贾逵原地转了一圈,笑说:“梁道兄,中原群雄就如此前议论的那样,不过尔尔!”

    贾逵见赵基神采飞扬,情绪也被感染:“非是如此,实乃大司马用兵沉稳。”

    “不不不,是天子神威,说是群雄,实乃群雌!天子旌旗所至,莫不雌伏!”

    赵基高声感慨,继续给吕布那里挖坑,抓着贾逵手臂往里走:“一路疾驰至此,快些用饭!”

    “喏!”

    守卫府邸的杨吉扯着嗓子应答,赵基闻声看过去,露出笑容上前给他胸前铠甲一拳:“记住,我不饮酒。”

    “卑职明白!”

    杨吉面色涨红,情绪激动,转身就快步去做安排。

    赵基拉着贾逵往里面走,百余人举着火把簇拥,其中二十多人是平阳侯国的属吏,由残疾虎贲充任。

    哪怕瘸腿、断腿的虎贲,赵基、贾逵也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守仓、看门的主管级差事。

    许多虎贲还未分配妻妾,这些残疾虎贲都已优先分配。

    安静的县令府邸立刻热闹起来,众人安排在大厅、走廊、院子里,赵基与贾逵在屏风内。

    赵基也卸下铠甲,外罩一领黑色熊裘,两肩更是蓬松紫貂。

    他很不适应这件臃肿蓬松,实际上轻便的裘衣大氅,懒洋洋坐在贾逵对面:“我出征在外,后方诸事辛苦大兄了。看大兄神情疲惫,我不知该如何道谢。”

    “为国分忧而已。”

    贾逵也观察赵基:“倒是大司马,中原一行,如蛟龙入海,非我等所能企及。”

    “我也只是暂时走在大兄前列,大兄不必自谦,未来公卿之位不过早晚而已。”

    赵基说罢笑了起来,贾逵也跟着笑了起来:“那样的公卿,不当也罢。”

    贾逵笑罢,端起米粥搅了起来,问:“平阳国事,大司马是何看法?”

    “我本以为回来后,会有许多事情烦扰。可现在看起来,就算这段时间我留在平阳,恐怕也不会比大兄做的更好。我的要求还是一样的,不管汉、匈奴、羌又或者是杂胡,在我平阳境内服役、纳税,就该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赵基也端起米粥吸溜一口饮尽,吞咽后,自己给自己打粥,继续说:“现在就为难一件事情,大司马幕府组建在即,我很想让大兄来晋阳帮我,可又怕平阳国事所托非人。大兄可能举荐贤良?”

    以贾逵的才能、影响力以及彼此交情,拉贾逵进入大司马幕府是必然。

    进入大司马幕府是必然的,但不等于贾逵必须去晋阳做事。

    这要看贾逵自己的心思,如果想将平阳各县做好,有始有终,那赵基会征辟贾逵为大司马幕府的从事,兼平阳国相,继续留在平阳。

    贾逵略沉吟,说:“以大司马功勋,食平阳周边五县。臣乃襄陵人,亦归属于平阳国。再任平阳国相,难免惹人诽议。”

    “又不是做襄陵长,这没什么好避嫌的。”

    赵基一口否决,见此,贾逵明白赵基也没有合适接替自己的人,就说:“既如此,容臣再留一年,使平阳府库充盈后,再走不迟。”

    “嗯,大兄也要搜寻贤良,我不求继任者能像大兄这样勤政能干,但也要萧规曹随,不使平阳荒败。”

    “臣领命。”

    贾逵郑重拱手,然后才端粥进食。

    赵基就说:“既如此,我就征大兄为府内从事,等平阳一切稳固后,就迁大兄为西曹,总领各曹。”

    “喏,臣领命。”

    贾逵起身,对着赵基行叩拜大礼。

    虽然他做平阳国相已经与赵基有了君臣名分,可两汉持续削藩,这种君臣名分并不牢固。

    对士人来说,征辟关系形成的君臣名分更为牢固,也更认同这种主从名分。

    赵基也起身将他扶起,询问:“就长史、西曹、东曹与主簿人选,梁道兄有何意见?”

    贾逵反向搀扶赵基落座,自行返回坐席后,贾逵才说:“大司马明年将征三辅国贼,臣以为可征三辅名士为长史;西曹典选诸曹掾属,责在补充府吏,是要职。不妨征诸葛君达,使其典西曹。”

    用诸葛玄来当西曹,可以保证推荐的人选名单是可控的。

    作为时代特色,诸葛玄自然会塞一些徐州人进来,这没什么好诽议的。

    不能只在利用徐州人的时候才想着拉拢彼此关系。

    平时就得一点一滴做积蓄,兼并、融合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三辅名士做长史,徐州人诸葛玄做西曹。

    见赵基认真聆听,贾逵颇为感动,又说:“东曹负责向朝廷举荐贤良,仆以为可用有名无实者,如颍川韩元长肯屈就,那么所举官吏,也易于入职。”

    用韩融的影响力来给大司马幕府表奏、推荐的官员背书。

    赵基摇头:“不可能,祖父要去雒都执政,他最在意的是安邑太学。韩融肯留在安邑,图的就是兴复太学。我调走诸葛玄后,只剩下韩融负责太学一事。再走了他,祖父那里说不过去。”

    韩融还是很有眼光的,顶着乡党骂名来抓太学,先利用韩融影响力建设太学,再说其他。

    贾逵听闻,就说:“那原中书监赵蕤赵子茂如何?”

    赵蕤也从朝廷那边断了关系,他也怕被赵贵妃一事牵连。

    “可以,我去与他谈。”

    赵基说着端起碗,快速进餐。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虎贲郎不错,请把《虎贲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虎贲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