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勒石修史争正统

    “石相公,这次你寻到的人中总不能还有唐安礼那般人物了吧。”

    刘淮一边试穿新制作的登基礼服,一边向石琚笑着问道:“修史可是大事,是要为后人负责的,我可不想挨千秋万代之人的唾骂。”

    石琚有些难堪,却是连忙点头:“大郎君说的是,当日是我考虑不周,让唐安礼那厮混进来了,如今已经万事妥当。”

    刘淮整理了一下袍服,挥手让侍从退下,闻言也不由得感叹出声:“你说唐安礼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倒是承认石相公你的识人之明,但他竟然说金国为中原正统,到底是不是对故国还有一番念想?”

    石琚闻言更加狼狈,心中也大骂了唐安礼祖上亲朋一万遍。

    且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国指责刘淮为叛臣也是没有错处的,因为刘淮之前毕竟领了靖难大军节度使的官印,他的顶头上司魏胜更是宋国任命的山东河北两路忠义军都统制,也就是俗称的山东河北义军元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君臣名分已定,宋国官家作为主君,想说什么刘淮也只能受着。

    但话又说回来,想要辩解也是很简单的,比如说我为中原皇帝,而你们宋国弃中原河北,自失正统,活该被中原豪杰唾弃云云。

    事实上,这些时日里梁肃等一众参谋官外加中原士人没少跟宋国打嘴仗,尤其在邸报上,更是成篇累牍的总结赵佶、赵构等父子三人种种不做人的行为,让北地士民感叹宋国官家果真不配当中原皇帝之余,也对刘淮的正统地位有了一些认可。

    可关键在于,想要将一件事说明白,那可能得需要成千上万字的论文,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想要一件事流传开来,那么通篇必须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最好能用一句话总结。

    宋国的论点就满足这一点:刘淮曾为宋臣,现为叛臣。

    而汉军这边则是长篇累牍,哪怕有道理,也不可能在十天半月之内,揪着所有士民的耳朵将道理说明白。

    刘淮的方法则是另辟蹊径,那就是修史。

    而与另一条时间线中朱元璋修史不同,他不准备修《宋史》《辽史》《金史》并立的三国史,同时承认宋国乃是正统,而是准备与《五代史》连起来,修一部《六代史》。

    我从唐朝开始叙正统性,中间的这几百年全都是乱世,五代十国是乱世,后来的一代三国同样是乱世。

    合起来并称为六代十三国!

    虽然没有五代十国说着顺口,但是从否认宋国正统性的角度来说,此举简直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又正中靶心的举动。

    既然自唐之后的所有时代全是乱世,那我以统一天下来夺取正统,不比宋国口口声声说叛将之类的言语来的直接吗?

    这是中国!在中国,统一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你宋国还有什么可臭屁的?区区一个割据政权罢了!

    汉军上下凡是对政治有些敏感的,对于刘淮的举措那是举双手赞同。

    打压宋国的正统合法性,反过来就可以衬托己方的正统,何乐而不为?

    但是总有人会在莫名其妙的时候跳出来,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

    就在刘淮聚集人手准备立即开始修史时,石琚推荐的唐安礼闹出了幺蛾子。

    这厮虽是女真人出身,却是精通文事,历史上曾担任一任金国宰相,同时也是汉化急先锋,甚至跟完颜雍说要废除签军制度,将汉人与女真人一视同仁。

    当然,完颜雍自然知道自己的根基是什么,将唐括安礼骂了个狗血淋头。

    可反过来说,这么一个人,投靠过来后,沐浴在新朝雅政下,想来必然会为民族融合事业做出一份贡献的。

    但事实就是,不知道这厮到底得了什么失心疯,只觉得金国才是中原王朝,不应该与辽、西夏并列,成为边角料的十三国,而应该成为‘六代’之一。

    而且唐安礼的论据也很充足:宋国已经没有中原,在靖康之变后就失了天命,如何能被称为中原王朝?

    说句实在话,刘淮对于这种两个学渣争夺倒数第二的行为感到十分无趣,但这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个重大政治问题。

    哪怕宋国已经被刘淮亲手扫出正统范围,却也终究是汉人王朝,刘淮但凡没有疯癫,就绝对做不出用胡人建立的王朝作断代的事情来。

    唐安礼立即就被撵出了修史的队伍,光荣成为了一名矿工,去徐州矿场砸石头去了。

    对此,石琚也只能讪笑摇头:“大郎君,唐安礼就是书生气犯了,再加上其人有一点死脑筋,也就口不择言了。

    他是绝对不可能怀念金国的,否则为何不去殉死,反而要来新朝谋官呢?”

    刘淮点头:“既然有石相公作保,我也总不能拂了你的面子,让他在采石场待三个月,然后就放了吧。

    之后再走选官的流程也好,从此归隐山林也罢,都无所谓了。”

    石琚连忙应诺。

    而刘淮却继续说道:“修史这件事由石相公抓总,却也不能仓促敷衍,先将消息放出去来打击宋国,其余的按部就班,五年之内将宋金辽三国史作个大概即可,待收复河套之后,再论西夏。”

    石琚再次点头不停,随后小心翼翼的询问:“大郎君,如今是要定都在燕京吗?”

    “不在燕京不成啊。”刘淮终于微微叹气:“幽燕脱离汉家掌控百多年,百姓被胡风侵染,哪里是那么简单就能移风易俗的?

    我若在燕京镇守,下边官吏也会多多在意,若是真的任用流官,说不得还会生乱的。”

    石琚立即拿出深思熟虑许久的想法:“那么河北水系就不得不抓紧整修了,臣举荐梁球来处置此事。”

    梁球乃是梁肃的族兄,基本上也是跟石琚穿一条裤子的。而且,梁球是在淮西大战之后投靠过来的,到如今勉强也算得上是元老重臣了。

    刘淮目光一凝:“从哪里开始整修呢?”

    石琚言语干脆至极:“自然是从潞水开始,最起码先将直沽重新修建起来。”

    “与我想的一样。”刘淮放下心来:“总不能费了许多年的力气,又将漕运拾起来了吧。”

    潞水经由燕京流向东南,在渤海入海。

    入海口的地方就是后世的天津。

    修整好潞水之后,南北海运贸易就可以自潞水入河,直达燕京城了。

    可能由于真正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刘淮十分担心人亡政息,在他死之后有人闭关锁国,放弃开海。所以刘淮一直试图用海运代替漕运,从而用经济利益捆绑住所有人,以此来保证制度的延续。

    如今即便海运已经算得上繁茂昌盛,刘淮还是觉得有些不稳当,心中患得患失。

    石琚知道刘淮心中所想,但他虽然不理解自家主君为何如此紧张,只能出言宽慰:“大郎君,如此大的国家不仅仅分为南北沿海,还有东西内陆,海运也不是万能的,总该有漕运来补充。”

    刘淮沉默许久,方才说道:“石相公说的有理,不过有一件事是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能因为漕运方便,就放任黄河夺淮,那样早晚会酿成更大的祸患。”

    石琚有些哭笑不得:“这是自然的。哪怕大郎君不说,朝中如此多的聪明人也不可能放任黄河水患的。”

    刘淮冷哼一声:“就怕聪明过了头,或是被白花花的银子蒙了眼。好了,不说这些了……”

    毕竟这是明清发生的事情,就算跟石琚说了,他也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如此多能臣干吏也解决不了黄河问题。

    “虽然要定都燕京,我也不能一直在燕京待着,莫说天下还没统一,就算统一了,也要到其余地域暂住巡查。”

    刘淮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构想:“毕竟天下分裂许久,想要做人心上的统一实在是太艰难了。因此,我认为应该如同宋辽金这几国一般,分出东西南北中五个都城,作为各地的军政核心。”

    石琚闻言没有惊讶,毕竟这也算是各国的军政传统了,哪怕像西夏这等撮尔小国也弄出过东西两都并立的破事,更何况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而且军政核心也不是不设立就没有,各地也会自发形成,就如同高丽槌子的西京与开京,山川地势分割,人心文化同源,自然就会让人口与财富向某地聚集。

    “只是不知道大郎君想要如何设立五都。”

    “西都长安,东都济南,北都燕京,南都临安,中都汴梁,如何?”

    石琚想了想,倒也无话可说,只是笑道:“无论如何,还是得统一天下,再论这些事情吧。”

    刘淮也是点头:“是啊,如今南边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石琚微微一愣:“宋国真的要开战了吗?”

    “自然是的,只不过不知道会来多少兵马,又是从何处进兵,我已经将军政全权托付给了辛五郎。”刘淮扶了扶头上金冠:“而我也催促梁先生速速准备登基典礼,一切从简,完了之后我就要立即南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将北伐进行到底不错,请把《将北伐进行到底》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将北伐进行到底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