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檄文算是彻底代表大汉做出了最后的宣言。
此战毫无任何退路可言。
大汉不会退;
他们同样也没有任何的退路!
随着这封檄文渐渐传开,顾氏的传说于各个部落之中不断被提起。
面对这般局势,越来越多的部落选择来降。
他们根本就没得选。
汉军这一路向前所进攻下的土地,可不知道是多少部落的根据地。
而当内部的分歧爆发出来之后。
在其他部落之中寄人篱下,同样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选择。
顾易可不仅仅只会威逼!
——昔年在北疆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有了经验。
山越这种要更加分散的部落体系,只会比当初的北疆蛮夷更容易分散。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
顾易都无需做些什么,只需要释放出些许的善意,便足以让这些已经有了降心的部落疯狂!
乾极二十一年,四月;
汉军三路大军齐聚番禺。
顾易丝毫都不犹豫,立刻挥兵展开了最后的进攻。
当今之势——
汉军早已没有了压力。
一切就真的如同当年的北疆一般,已经投降了大汉的部落争抢着要表示自己的忠心。
确实是有人想要抵抗。
岭南百越之中,最强盛的那几个部落都想要继续拖下去。
哪怕是已经到了今天的这个地步。
他们仍旧是抱着幻想。
想着汉军能够如同往常一般,打赢了这一仗后便会直接退军。
这一战.汉军根本就没有费多少力气。
山越众部落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抵抗,仍旧如往昔那般,藏匿在四方的深山之中。
他们在让步。
期望着汉军赶紧达成目标,如往常那般退去。
但这一次他们注定失望。
顾易对于山越,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
番禺。
其实按理而言,番禺归根结底乃是大汉的治所,至少在名义上仍是属于大汉。
但问题就出在岭南与大汉已经完全脱节。
尤其是经历过先前的天下大乱后,如今的番禺早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大汉的统治。
踏入这座城池。
时隔数年,顾烨也是终于再次见到了顾翰。
顾翰的变化真的极大。
如今的他已经再也没有了半点贵公子的意思,虽然言行举止之间还能看出大汉的礼节。
但无论是那黝黑的皮肤也好,亦或是那刚毅的眼神也罢,都说明了他此时的变化。
“兄长。”
顾翰是真的有些激动,刚一见到顾烨便立刻走了上来,朝着顾烨深深一拜:“弟拜见兄长。”
他可是顾烨的亲兄弟。
虽然已经多年不见,但其中的亲情纽带却是依旧。
“墨卿。”顾烨也是十分的激动,立刻便走上前拉起了顾翰,仔细的看着他的变化,眼神之中满是心疼。
顾易并未做出任何干涉。
时隔这么多年再见,两兄弟定是会有千言万语想要说。
他又何须干涉?
而且他也想听一听顾翰这些年来的经历。
顾烨一直都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但是这一夜他却是难得的喝醉了。
两兄弟就这样相互诉说着这些年来的经历。
顾翰确实变了。
在俪人部落的这些年,他就是根据顾氏的家传资料进行改革,进而提高俪人的生产力。
包括农耕上的建议;
以及整体的发展思路,并通过此举不断提高顾氏的影响力。
让顾易比较意外的是——他竟然已经有了子嗣。
而且还是与俪人部落都老的女儿所生的。
按照顾翰的话来说,这将会是俪人部落未来的首领。
甚至就连顾易都没发现这点。
在听闻此事之后,他立刻便打开了“家族信息”界面,果然看到了其中新出生的顾氏子。
名为顾穗。
属性也不算优秀,只能说是平庸之姿。
顾翰想让顾易将这个孩子带回顾氏进行教育。
对此,顾易自不会拒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顾氏的影响力注定会越来越大,包括整个家族也不会再局限于九州之内。
维持亲情的纽带便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至少在现在顾氏子弟们还不能彻底的分散。
两兄弟整整聊了一夜。
经历往往才是一个人进步的最佳方式。
顾翰就是如此,现在的他才算是真正理解了顾烨所说的顾氏之路。
看着顾烨头上那逐渐生出的白发,两兄弟情到深处之时更是纷纷流下了泪水。
好就好在——顾烨不会立刻离开岭南。
接下来要做的才是此次南征的关键!
乾极二十一年,七月;
顾易操控着顾烨于番禺举行了祭天大典,彻底开始了自己于岭南的整治。
对于那些逃亡深山之中的部落。
顾易并未急着进攻。
他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将那些已经前来投降的部落正式迁出了深山,在整个岭南之地为他们选出了固定的定居地,形成了以番禺为中心向着四方扩散的定居体系。
一切都是按照大汉制度——
唯一的不同,便是保留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至于文化上的整合,正如顾易当年在北疆所行那般,只不过这一次要更加直接了一些。
他令人著作出了《华夷千字文》。
并对此进行了悬赏。
“越童能诵孝经者,全家免一年徭役。”
通过此举来刺激各个部落学习汉文的激情,并让人开拓梅关古道,将其拓展为“双轨驰道”,道旁植榕树遮阳,设“十里亭”供商旅休憩。
岭南的商业价值绝对要远远超过北疆。
这是顾易可以确定的。
——要想富,先修路!
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准则之一。
只要有着足够的利益,便能够吸引到商旅。
而只要能够保证生活的稳定,那么顾易就不怕岭南的文化融入不了大汉之内。
而正与北疆一般.
当各部落的文化渐渐融入大汉并开始学习大汉文化之后,这片土地便会渐渐融入九州之内。
同样的,顾易也并没有忘记一路走来的将士。
对于那些阵亡的将士们。
顾易令人于番禺为他们筑下了一块碑文,石碑一面刻有顾烨亲笔所著的祭文,另一面则刻有四个大字“汉夷一体”!
这也是顾易的私心。
虽然不知道这块石碑到底能够流传多久。
但他还是将其留在了为顾翰所定的宅子之中。
这是他为顾氏选定的大本营之一。
如今的岭南政治中心,后世的“珠江三角洲”核心位置。
若是顾氏能够在这种地方持续发展下去,那对于后世的影响将不可限量。
至于那些活着的大汉将士。
顾易也并未忘记对他们的承诺,询问起了他们是否有迁徙的意愿,他会分给他们土地,并且可以免税。
甚至顾易都将于此地的好处告诉了他们。
包括顾翰将代表顾氏扎根于此。
但奈何,饶是如此大多数人也不愿意留在岭南。
这也是当前大汉百姓对于岭南的共同想法,都觉着岭南只是一片蛮夷之地。
但却殊不知——
只要过了前期的大开垦时期,岭南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会迅速表现出来。
这个地方,未来可期!
但顾易也无法强迫他们,人或许都是有着自己的宿命。
既然他们不愿意停留在此地。
顾易也无可奈何。
时间匆匆而逝,顾易为整个岭南制定出了详细的开垦目标。
除却拓展梅关古道之外,顾易又制定出了开凿运河的打算,包括土地建设等一切想法。
这并不是一代人能够做完的事。
顾易也不可能疯魔到想用一代人做完这么多的事。
一切都只能徐徐而图之。
按照顾易的猜想来看,炎汉一朝能够彻底将这一切都落实下去就已经不错了。
他当前要做的就是要将山越各部落定居的习性确定下来,包括汉文化的引用以及解决那些扔想负隅顽抗的部落。
顾易并未选择强攻这些人。
只是通过种种政策,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包括悬赏——
包括断绝其部落以物换物的各种渠道。
这对于顾易而言都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在此之外,顾易更是对这些蛮夷做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胁迫。
晚一日来降他们的地位就会越低。
虽然这一系列的手段看似十分的温和,但却远比纯粹的攻伐要有效的多。
软刀子同样也会见血。
在彻底被孤立的情况之下,饶是这些部落曾经再怎么强大,终是不可能完全顶得住这种压力。
要么选择死在山林之中,要么便只能投降。
顾易压根就不在乎他们会如何,只是将这件事交给了文鸯,而他自己则是在按部就班的治理着整个岭南。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顾易设立了“糖坊”专营。
未采用现代那些过于高深的技术。
只是通过《齐民要术》之中所记载的制糖术,推广甘蔗制饴糖。
并让人于雷州半岛开辟胡椒园。
想要以此来作为发展岭南的专门产业链。
虽然顾易早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以岭南当前的情况而言,也不可能完全适应着一系列的政策。
百越之中确实是有种植甘蔗的部落,甚至烨能产出糖来。
但要想形成专门的产业链。
仍是痴人说梦。
“迁徙”人口仍是岭南不得不要面对的抉择。
在经过详细的深思熟虑之后,顾易先后送信去了洛阳以及巨鹿。
没错,他想迁部分巨鹿百姓前来岭南!
作为顾氏最为忠心的信徒。
若是巨鹿百姓能够来此,那顾氏将来在岭南之地扎根定会容易许多。
而且此事无论是对于岭南也好,亦或是对于这些巨鹿百姓们也罢也都不算是坏事。
巨鹿百姓的生产力完全可以称之为大汉之最。
当前的巨鹿已经成为了一处圣地。
饶是天下大乱之时,巨鹿都未能受到任何的影响。
将这些人迁徙至此绝对会大大提高岭南的汉化进程,包括开垦的进程。
而此举对于顾氏于岭南扎根同样也有着好处。
虽然此举可能会减弱顾氏于大汉的影响力,但当前的顾氏压根就不缺少这点影响力。
大汉当前正值巅峰时期。
就算所谓的“王朝定律”真的会出现。
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顾氏也不会担心出现灭族的风险。
无论从哪方面看,此举都是最好的选择。
消息迅速朝着洛阳及巨鹿而去。
而岭南之地的开垦亦是并未停歇,俪人部落在这种时候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俪人部落的繁荣,大大提高了百越部落的向汉之心。
而文鸯也没让顾易失望。
面对那些仍是藏匿于深山之中的百越部落,他一开始的时候还能保证顾烨“刚柔并进”的策略。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眼看着竟然还有部落选择负隅顽抗。
终是彻底消耗掉了他的所有耐心,直接率领着麾下人马发动了一场大奔袭。
且这家伙现在是真的变了。
他并不是只调用了自己麾下的那些精锐,同样也还有那些已经投降大汉的部落汉子。
这些部落本就想着立功,有的甚至还和那些部落有仇。
此举大大弥补了汉军不熟悉地形的劣势。
再加上文鸯的勇猛。
这一战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而文鸯似乎也是想彻底通过此战而立威,面对那些负隅顽抗的部落他下手极狠,差点直接将那部落彻底灭了。
一战彻底结束了一切。
就在乾极二十二年,四月。
百越之中最后的部落也是相继走出深山密林,投降大汉。
顾易丝毫没有心软。
真的就如同当初所言一般,无论是给他们的定居地也好亦或是待遇也罢,都算是百越之中最差的。
此举大大增加了顾烨的威严。
当一切都成了定局之后,百越对于大汉的反感便会渐渐演变成内部的争执。
而顾易送出的消息也是相继送回了大汉。
当听闻顾烨在岭南的种种举措之后,整个洛阳朝堂之中立刻便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
“乾极二十一年,大将军烨兵至番禺。
昔光武定鼎,马援南征,铜柱标疆,雒越慑服。
然蛮荒之地,叛服无常,盖因治之者或恃兵威而失怀柔,或溺德化而忘武备。
烨之平岭南,承炎汉余烈,秉乾极雄图,以兵刑慑其奸,以田畴固其本,以庠序导其心,可谓深得“刚柔迭用,华夷共贯”之要旨。”
——《炎汉书.顾烨列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