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这一天即将到来

    成毅紧了紧搂着她的手臂,让她更舒适地靠在自己怀里,然后望着天花板,心里开始组织语言。

    林青茵的研究生主攻的就是移动通讯专业,这也是为了陌陌集团未来的路线做准备。

    到了他们现在这个地步,很多事已经不需要亲力亲为了,但身为高管,必须要懂,更要精通。

    他们可以装作不懂,但不能真的不懂。

    现在欧洲那边的方向已经确定了,就是从手机领域进行弯道超车。

    Moc-os系统的极限也就是辐射到华夏周边国家了,想要在PC领域和微软一较高下,他们真的不具备那个能力。

    微软拥有数十年的底蕴,这不是说撼动就能撼动的。

    恩泽资本现在想要突破的封锁,便是移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眼下恩泽资本旗下的ARM公司早已具备生产芯片的能力,唯一的突破就是要获得欧盟的全力支持。

    全力支持四个字说出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这很可能导致美国政府的直接下场。

    现在距离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苹果手机发布只剩下了半年不到的时间,他们必须要赶在初代iPhone发布之前,帮ARM公司解除封印。

    比如,付出足够大的代价,让欧盟去沟通,让美国同意ARM公司可以进行汽车中控屏芯片的设计、研发和生产。

    只要突破了这一点,那就等于提前入局了手机领域。

    汽车中控屏,其实就是手机技术的表现形式,只是现在还没人重视这一块。

    现在就连微软都不相信,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完成真正地浏览整个互联网。

    从他们和微软开战到现在,苹果公司一直在闷声发大财,他们甩卖了包括ARM公司在内的所有持股股份,迅速变现,投入到了电容式屏幕的研发中。

    自从被微软控股之后,苹果公司的PC之路几乎断绝,现在的他们,也只能从别的赛道重新闯出一条路。

    从2003年开始,恩泽资本的商业间谍就已经遍布苹果公司各个管理层,几乎每周都会送来苹果的最新研发数据。

    根据数据描述,苹果公司的研发都一直处于瓶颈之中,最难解决的就是电容式多点触碰技术。

    电容式多点触碰技术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它是利用了人体的电流感应特性。

    当手指触摸屏幕时,会吸走一个微小的电流,控制器通过分析屏幕四角电极流出的电流比例,就能精确计算出触摸点的位置。

    但原理归原理,想要真正的成功,难度还是不小的。

    就在几天前,英国量研科技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触控感测晶片。

    这个技术一出来,立即就让很多欧洲车企兴奋了起来。

    此时的手机领域,占据了全球60%份额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没意识到电容屏的重要程度,只有占了市场6.3%的LG集团意识到了电容屏的不同,并且和欧洲车企一起,第一时间赶到了量研科技公司。

    其实量研科技研究电容屏触摸技术的初心,也是为了制作更便于车主一边开车一边操作的手指触摸中控屏。

    估计谁都没想到,他们的这门技术,会彻底改变了整个手机领域,甚至将占据了全球60%份额额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给毙掉。

    成毅梳理了一下语言,打算先给林青茵科普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手机,既不能过于惊世骇俗,又要给她指明方向。

    “青茵。”他声音很平稳的说道:“你这个问题算是问到了关键,不是有没有,而是一定会来,并且,会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更快到来。”

    他顿了顿,感受着怀中女孩专注的聆听,继续说道:“你看看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手机。”

    他随手拿起床头柜上自己的那部诺基亚N系列商务机,虽然功能在当时已属顶尖,但厚重的机身和小小的屏幕,与智能二字相去甚远。

    “它们更像是一部移动电话,根本谈不上智能两个字,手机和智能手机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交互方式和理念。”

    “交互方式?”林青茵轻咦了一声。

    “是的。”成毅点了点头,说道:“想想我们操作电脑,靠的是鼠标和键盘,精准而高效。但手机呢?复杂的菜单层级,蹩脚的按键操作,注定了它无法承载复杂的任务。未来的智能手机,首先必须解决如何与人顺畅对话的问题。”

    他引导着她的思路说道:“如果……我是说如果,屏幕本身就能感知我们的手指触摸,不再是冰冷的按键,而是可以随着我们指尖滑动、点击、放大缩小的灵动界面呢?就像在一块画布上直接作画。”

    林青茵的眼睛瞬间睁大了,这个设想在2006年听起来有些大胆,但并非天方夜谭。

    电阻式触摸屏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应用范围和体验极其糟糕。

    “触摸就能直接操作……”她喃喃自语,脑海中已经开始飞速构思这种交互模式对系统底层提出的要求,事件响应、手势识别、UI渲染……

    “对,触摸将是关键,但不是现在这种需要用力按压的电阻屏,我们需要更灵敏更流畅的,甚至是支持多点触控的屏幕技术。”成毅没有提及电容屏这个具体名词,但给出了清晰的技术方向。

    “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深度结合,操作系统必须从内核层面就为触摸而生,而不是后期打补丁。”

    他接着说道:“然后就是网络,2G和伪2.5G都太慢,GPRS也只是杯水车薪,未来的手机必须生活在高速无线网络里,就像鱼生活在水里。3G甚至更快的网络,是让它真正智能起来的基础。只有随时在线的高速的网络,才能支撑起你刚才说的基于位置的服务、随时随地的社交分享和丰富的在线应用。”

    成毅没有说的太过于详细,也没有说恩泽资本一直重金投入改造了近三年的铱星系统。

    林青茵若有所思的说道:“所以,操作系统需要深度集成网络服务管理,智能调度网络资源,保证续航和性能的平衡……”

    “不止如此。”成毅继续描绘道:“你想想,现在的手机只是带着摄像头和麦克风,而真正的智能手机,必须要有GPS、加速度传感器、光线感应器……这些传感器,不应该只是孤立的硬件功能。”

    “手机操作系统需要成为一个感官中枢,能主动感知环境,比如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屏幕亮度,转动手机时屏幕内容自动旋转,走到哪里都能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精确位置……让手机真正理解它正在被如何使用,以及处于何种环境。”

    “这些都不是现在的塞班系统能够满足的。”

    这个感官中枢的概念让林青茵大感兴趣,这和她现在的研究课题很接近,完全超越了当前手机系统只是简单调用硬件驱动的层面。

    “这需要一套全新的传感器框架和API,让应用开发者可以轻松调用这些环境信息,创造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她几乎能想象出了一些有趣的应用。

    “说到应用。”成毅把握住她思维的节奏,引入下一个核心概念,说道:“这就要回到你最初的感觉,未来的智能手机,其灵魂不在于它本身预装了多么强大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否支撑起一个繁荣开放的应用生态。”

    “应用生态?”

    “对,一个类似PC上的软件生态,但更加精简高效,并且围绕移动场景深度优化。”

    “我们需要一个官方的统一的应用商店,让全球的开发者都能为他们想象中的手机功能开发程序,可能是便捷的支付工具,可能是随时查询公交的软件,可能是联网对战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个能识别花草的程序……”

    “这些成千上万的应用,才是智能手机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孕育这片森林的土壤和规则制定者。”

    林青茵彻底明白了。

    成毅描绘的,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完整的软硬件结合的由生态系统驱动的全新平台。

    这远比安迪·鲁宾团队目前设想的一个更好的手机系统要宏大得多。

    “所以。”她总结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从交互逻辑、网络基础、硬件协同到软件生态都进行全面革新和整合的平台,类似一个全新独立的移动计算中心?”

    “完全正确。”成毅一脸欣赏的看着她,她参与了安迪·鲁宾团队的安卓开发工作,现在在移动通讯领域的领悟力是越来越出色了。

    成毅叹了一口气,说道:“不过这条路太难走了,会涉及到芯片功耗、电池技术、屏幕工艺、无线通信等无数硬件的协同进化,也对操作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极致的要求,但这也是我们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场。”

    他轻轻抚摸着林青茵的头发,语气变得温和了一些,笑道:“青茵,你在系统和通讯领域的天赋,正是打开这扇未来之门的关键之一,但你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开始做一些前沿性的技术预研和积累。比如,思考一下如何为安卓系统的触摸功能设计出一套系统界面框架。”

    林青茵依偎在他怀里,内心却波澜起伏。

    成毅的话像在她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技术蓝图,许多之前模糊的想法瞬间变得清晰起来。

    她不再觉得安卓那个项目遥不可及,反而看到了其中可以借鉴和超越的地方。

    “我明白了。”她轻轻点了点头。

    她仿佛已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由安迪·鲁宾的团队参与定义的移动智能设备,将如何深刻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她也终于明白了,为何恩泽资本会投入巨资支持安迪·鲁宾。

    成毅的目光透过窗户,看向了遥远的星空,笑道:“这一天也快到来了。”

    三天后,欧洲民众的怒火,终于被点燃到了顶点。

    深夜,BBC的王牌访谈节目,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欧洲经济学家和产业政策专家。

    一位来自柏林的学者在直播中痛心疾首的喊道:“我们曾经嘲笑恩泽资本是在布鲁塞尔下跪,但现在看来,他们是在替整个欧洲承受这份屈辱,当我们自己的汽车工业因为芯片受制而濒临停产时,欧盟委员会在哪里?当我们企业的命运被太平洋对岸的几家公司随意拿捏时,欧盟委员会在哪里?”

    这个访谈节目一出现,立即引爆了一个热词。

    为欧盟下跪。

    这个最初带着些许嘲讽的标签,在社交媒体上被迅速扭转了含义。

    它不再指代恩泽资本的软弱,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充满悲情和反抗意味的口号,象征着欧洲企业在强大外部压力下的无奈牺牲,以及欧盟机构在面对霸权时的无力。

    “是的,他们是在下跪,但他们是替我们所有人在跪。”

    “看看恩泽资本,这就是不服从美国科技霸权的下场。”

    “欧盟,醒来!我们需要自己的芯片,自己的系统,自己的数字主权。”

    渐渐地,开始有工人走上街头抗议,但这一次,标语更加明确,怒火更加集中。

    “微软滚出欧洲!”

    “打破Wintel垄断!”

    “支持欧洲科技,支持恩泽资本。”

    甚至有人在游行队伍中,打出了感谢恩泽资本的牌子:【感谢你们替我们承受了这一切。】

    欧洲的工商界,特别是那些深受芯片断供之苦的汽车、机械制造企业,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而坚决的转变。

    私下里的聚会中,他们对微软和英特尔的称呼,从强大的合作伙伴变成了不可靠的胁迫者。

    一份由多家欧洲行业巨头秘密联署的、敦促欧盟加快欧洲芯片法案落地和扶持本土操作系统研发的建议书,也被直接送到了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案头。

    压力,如同排山倒海般,从民间到精英阶层,前所未有的集中到了布鲁塞尔。

    欧盟委员会的官员们此刻如坐针毡。

    他们最初试图通过施压恩泽资本来换取稳定,却万万没想到,恩泽资本用这种躺平任嘲的方式,将所有的矛头和怒火都引到了微软身上,并且成功点燃了整个欧洲的民族情绪和对科技主权沦陷的深切恐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不错,请把《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